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思政策略探赜

2023-01-06王营营汪杰锋

关键词:育人思政政治

王营营,汪杰锋,梁 艳

(阜阳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19年10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统一,充分发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2]。相关文件的颁布强调了新时代高校音乐课程思政地位,对培育当代大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以及增进其文化自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代高校音乐课程思政的价值

新时代高校音乐课程具有重要的课程思政价值,既适应了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要求,亦助推“三全育人”理念落实。

(一)适应培育“时代新人”要求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从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到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新时代音乐教育更注重对人情操的陶冶,更注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以实现对人的培养。时代新人应当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担当意识[3]。素质教育和美育的改革和发展都离不开音乐教育的贡献。新时代,高校的音乐教育通过将作品中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奉献精神展现出来,培养受教育者热爱祖国、积极向上以及勤奋进取之心,引导受教育者养成乐观理性和聪明豁达的秉性,音乐教育发挥着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功能。

(二)助推“三全育人”理念落实

音乐教育是教育整体战线中的一环,它与思想政治教育看似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却都具备育人功能[4]。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完善课程设置,学校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主要包括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心灵美、礼乐美、艺术美等丰富的美育资源[5]”。音乐教育带领学生品味音乐作品蕴含的美及价值,培养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实现其德育和美育功能。新时代,要实现“三全育人”就要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就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每一方讲台。第一,音乐教师、教学管理者和思想政治教师等要将育人这一目的贯彻在工作中,共同构建全员育人格局。第二,新时代音乐教育在课程教学、音乐服务和音乐外联等方面发挥铸魂育人价值,实现全方位育人。第三,新时代音乐教育在各个环节均以育人为教育目的,不仅包括课堂教育,也包括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要贯穿学生学习成长全过程。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要互相交融,形成协同育人机制,共同助推“三全育人”理念实现。

二、地方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思政实施问题分析

地方高校在音乐课程授课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限制了音乐课课程思政作用的发挥。

(一)重音乐实践轻思政实践

在传统的音乐教育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片面注重学生专业的进步,导致学生认为思政教育可有可无。这无形中削弱了学生参加思政实践的主动性,阻碍了学生在思政实践中提升思想政治水平的步伐。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校内音乐实践氛围浓厚,如有歌手大赛和艺术节等,丰富了学生课外生活。但此类实践活动多以学生为活动实施主体,活动举办过程中缺乏教师引导,环节设计上无法巧妙地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在举办过程中浪费了思政教育和思政实践机会。

(二)音乐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不足

音乐教师普遍存在发掘课程思政功能能力不足的问题。首先,音乐教师本身思想政治素养较低,这必然导致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不佳。其次,音乐教师思政能力培训机会少,普遍缺乏“课程思政”的理念。音乐教师难以打破以往的固定教学模式,在课程设计环节忽略思政的教育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把控不好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力度与深度,在教学反思环节缺乏对“大思政观”的客观审视。

(三)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度不够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和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6]。传统高校思想政治课由专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授课,内容生涩且过于理性,普遍忽视受教育者的情感感受,课堂上常现空泛的说教,受教育者难以领悟。传统音乐教育作为艺术类课程,由专职音乐教师授课,侧重于对学生进行音乐知识的传授和音乐技能的培养,具有一定趣味性。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师与音乐教师缺乏在教学过程中的联动,没有形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三、新时代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为保障新时代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思政功能的发挥,可从提升音乐教育课程思想站位入手,强化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拓展音乐教育课程思政路径,探寻新时代高校音乐课程思政策略。

(一)提升音乐教育课程思想站位

首先,高校应高度重视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自上而下地形成学校、学院和教师三级联动机制。高校应利用制度规范二级学院教学实施过程,采取激励手段鼓励教师投身“课程思政”建设。同时,要加强“课程思政”宣传,明确高校开设音乐类课程不只是为了传授学生音乐知识和提升学生音乐技能,而是在此基础之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教师要明确“课程思政”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具体而言,音乐是一门艺术,具备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天然优势。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在合理的范畴内,积极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审美意识,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的目的。最后,学生要有主动接受音乐思政教育的意识。高校学生应该正确看待音乐思政教育,不应仅将音乐视为一项技能或消遣活动。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学生应配合教师教学,主动接收音乐教育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二)强化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

从高校角度来讲,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实现音乐教育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抓好课程思政建设,高校就必须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有针对性地对音乐教师进行思政能力培训。教师则要具备“课程思政”的思维自觉,在“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进行各项教学活动,做到既“传道授业”又“立德树人”[7]。从教育者角度来讲,音乐教育者不仅是音乐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者的共同任务是育人,教师之间应协同合作,取长补短。音乐教师和专职思想政治教师之间应加强联系,交流各自领域的经验,以便音乐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融入音乐教育过程中,激活音乐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可在方法得当且方式合理的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教育有机融合,双管齐下,促进学生思想政治道德修养与音乐素养的同步提升。

(三)拓展音乐教育课程思政路径

音乐课程教育内容丰富,新时代高校可深挖音乐课程思政资源,扩大音乐在高校的影响力,拓展音乐教育课程思政路径。

1.深挖音乐思政教育元素

音乐作品蕴涵着特定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精神,是当时社会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念影响下创造的产物。因此,音乐鉴赏课教师在选取鉴赏作品时,应深挖其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教师应兼顾音乐鉴赏作品的艺术精品度、思想内涵度和现实贴切度,利用音乐作品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使音乐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互相协作,在以情动人和寓教于乐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9]。

2.创建音乐思政实践平台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鉴赏音乐美的前提是蕴蓄一定的音乐修养,这种音乐修养需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取[10]。创建音乐思政实践平台,吸引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思政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音乐的过程中培育乐感和音乐理解力,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思政实践水平。例如,高校应积极组织各类音乐活动,并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在准备节目的过程中了解作品创作背景、时代特征和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音乐思政的影响。

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学生的主要学习生活场所都在校园范围内,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校园公告栏和广播站都可以成为营造校园音乐文化的工具,借此将富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音乐在全校范围内传播开来。

综上所述,新时代高校音乐教育在发挥课程思政功能方面具有独特作用,高校可以借助多种策略,拓展新时代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思政路径。只有推进音乐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才能培育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