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从“虚、郁、瘀”论治产后腰痛
2023-01-06谢依璇何锦园
项 燕,李 瑞,谢依璇,何锦园
(1.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三亚市妇女儿童医院,海南 三亚 572000;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3.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 广州 510630)
产后腰痛是指在产褥期出现的以下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属于中医“产后身痛”“产后风”的范畴[1]。产后腰背疼痛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发病率在45.0%~76.0%,历代医家有较为丰富的论述[2]。产后腰骶疼痛的临床表现以腰骶疼痛和下肢放射性疼痛为主,腰骶疼痛、腰椎生理前凸消失、腰肌张力等因素可限制腰椎关节活动范围。
1 西医发病机制
产后腰痛的发生机制可能与产妇自身生理特点、内分泌、增大的子宫对脊柱的影响因素有关,亦可能与脊椎麻醉及分娩方式等因素有关[3],具体如下。
1.1 妊娠期激素波动和缺钙 在怀孕期间,女性的荷尔蒙水平可能是正常水平的三倍以上,产后荷尔蒙水平达到正常水平,组织没有时间进行调整,开始机能紊乱,导致疼痛。怀孕期间,脊柱和骨骼关节的韧带会被激素放松,以放松和伸展。分娩后,骨盆内的组织没有马上恢复,子宫也没有完全恢复,侧腹部的肌肉变弱,疼痛反射到腰上,有可能引起腰痛[4]。
另一方面,在怀孕期间,胎儿所需的大部分钙都是从母亲的骨组织中提取出来的,出生后母乳喂养也会消耗钙。怀孕期间缺钙没有及时纠正,出生后会进一步流失。产妇骨组织处于缺钙状态,容易引起关节疼痛[4]。
1.2 剖宫产时麻醉 接受剖宫产手术的妇女,手术期间和手术后使用的麻醉可能与腰痛有关。麻醉穿刺时,由于体位限制,椎间隙不能很好暴露,穿刺点偏离中线,直接或间接刺伤神经根,引起腰骶痛。为了穿刺困难,有些妇女需要反复穿刺,一方面针头对肌肉、韧带、骨膜造成损伤,另一方面由于反复穿刺损伤局麻药的通透性屏障,提高其神经毒性敏感性,以及在使用硬膜外导管时可能压迫神经根造成神经根无菌性炎症,可能导致产妇腰椎疼痛[5]。
1.3 产后劳累和盆底肌松弛 产后因素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①分娩是一件非常耗费体力的事情,产后需要日夜喂哺婴儿,产妇的身体大多过度劳累。经常弯腰照顾婴儿,给婴儿洗澡,衣服,换尿布和许多其他的行动,尤其是在动作不当时,腰部肌肉不堪重负,很容易造成腰肌劳损而发生腰痛。②子宫的正常位置是前倾、前屈,如果产后发生盆底肌肉松弛或发生子宫脱垂或阴道壁脱垂,引起小腹下坠感,进而诱发腰部酸痛[6]。
1.4 其他因素 产前已有骨骼、肾脏、妇科等方面的疾病所致腰痛者,产后可能会加重。产后过度劳累会导致腰肌损伤。既往多胎妊娠,或多次流产,导致慢性盆腔反射性疼痛引起腰痛。
2 中医发病机理
中医认为,产后腰痛属于“产后风”“产后痹”范畴。其发病机制主要与产褥期妇女的生理状况有关,一般来说,产后诸脉空虚、气血不足,导致腰部出现酸痛麻木或活动受限等症状;或产后由于正气尚未恢复,风寒湿等外邪侵袭,导致气滞血阻于经络;或产后恶露不尽,瘀留于子宫,导致局部瘀阻而发腰部疼痛[7]。《诸病源候论》首论“产后腰痛”,曰:“产则劳伤,肾气损动,胞络虚;未平复,面风冷客之,冷气乘腰者,则令腰痛也。”《经效产宝》载曰:“产后遍身疼痛者,由气虚百节开张,血流骨节,以致肢体沉重不利,筋脉引急。”
故知,本病主要在于女性产后元气受损,尤其是剖宫产手术失血过多,气血虚弱,经络、经筋、肌肉失于濡养,导致不荣则通;此外,女性产后体虚,正气不足,肌肤腠理疏而不密,风、寒、湿等外邪气侵入人体,造成气滞血瘀,不通则痛。具体可分论如下:
2.1 “血虚气弱、劳伤肾气”为本 妇女在怀孕期间,大量的气血被用来生产胎儿,此外,产程中失血会导致严重的气血耗损。同时,产后百节开张,气血流散,气虚则会滞涩经络,肌肉筋脉失养,关节也会受到不利影响,所以腰部和背部不能侧转,出现腰痛。
另一方面,产后分娩易造成肾气不复,而中医学认为肾为五脏阴阳之本,主一身之阴阳,因此,一部分产后妇女易出现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这种情况多致妇女自汗、盗汗,此时,更为耗气伤津,虚未复而风乘之也[8],导致体虚更甚,肝肾阴虚,筋脉失养,亦可发为产后腰痹。
2.2 “郁”为标,肝郁气滞 《证治汇补》曰:“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医学入门》曰:“周身彻痛麻木者,谓之周痹,乃肝气不行也。”二者均指出产后痹的发病也可因情志不遂而导致。女性产后身体和生活都发生较大变化,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忧思郁怒等情绪障碍、肝气不疏,进而导致血行受阻、脉络瘀滞而发病;甚者这种心理情绪障碍可致痰、火、湿、食等病理产物代谢受阻,加重气滞血瘀,出现腰部肌肉疼痛[9]。
2.3 “瘀”为标,瘀阻经络 《证治准绳·女科》曰:“产后百节开张……血多留滞,累日不散,则骨节不利”。产后瘀去不尽导致瘀血滞留经络而出现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另一方面,瘀阻经络又可导致筋脉、肌肉失于濡养,不荣则通。再者,产后妇女多气血亏虚、肝郁气滞,而气血两者之间相互影响,气滞引起血行迟滞而致血瘀,阻滞冲任,胞脉不畅,而引起产后腰痛之症[10]。
此外,尚有《妇人大全良方·产后门》指出产妇起居不慎,或脱衣洗浴,或冷水洗濯,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当时虽未觉大伤,但已留着经脉关节,盈月之后即发病,手脚及腰腿酸重冷痛,此为感受寒湿所致经络瘀滞不通[11]。瘀所致之产后痹,有疼痛剧烈,痛处固定,有夜晚加重和经期加重的特点。
3 产后腰痛的标本治疗用穴分析
传统针灸科室治疗产后腰痛,一般以疏通经络,补益肾气为治疗原则,常取足太阳、督脉经穴为主,以腰阳关、大肠俞秩边、委中、肾俞为主穴[12]。督脉贯脊循腰中,故取其经穴腰阳关以疏通督脉经气,再配足太阳经穴肾俞、大肠俞、以及秩边舒筋通络利腰脊,因为足太阳经抵腰络肾[13];又《灵枢·终始》载:“病在腰者取之腘”[14],故取委中可通调足太阳经气,祛邪通络止痛[15]。以上亦是针灸治疗一般腰痛的常规取穴。
然而,对于某些久治缠绵难愈的产后腰痛,笔者认为,在传统治疗腰痛的基础上,应当重视以固本为要,即首当补气养血、补益肾气、强腰健骨,兼以疏肝解郁、祛瘀通络。如此方可标本兼顾,避免犯“虚虚实实”之戒,即在产后“百脉空虚”之状态下,若过度行疏通之法,更易“损产后之不足”。具体临床操作,以下详述之。
3.1 补血气,益肾气以固本 常以脾俞、肾俞、膈俞、肝俞为主穴,若气血亏虚为重则加气海、足三里、三阴交;若肾气不足为重则加肾俞、太溪、关元、命门。具体操作方法: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卧位或坐姿,常规皮肤消毒后,毫针刺入脾俞、肾俞、肝俞及膈俞,使针体与皮肤成45°角,向脊柱方向针刺0.5~1寸。除膈俞施以平补平泻法外,余穴均施以捻转补法。诸穴皆留针30 min,且留针期间,予诸穴各行针1至2次。连续治疗10次,每日1次。进行下1个疗程前休息约5 d。
脾俞、肾俞补益脾肾,膈俞为血会,合肝俞可养血、调血;三阴交、足三里可健脾补益气血;肾俞、关元、太溪、命门可益肾固元。
3.2 疏肝解郁以治标 常取膻中、内关、太冲、公孙,若气郁化火,可加行间、侠溪。具体操作方法: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卧位,进行常规皮肤消毒,予膻中穴处先闪罐3次,然后用毫针刺入,使针身与皮肤呈15°,向下、向左、向右各平刺1针。余穴针刺操作时,使针身垂直于皮肤,内关、太冲行泻法,公孙行平补平泻法;诸穴皆留针30 min,且留针期间,予内关、公孙各行针1~2次。连续治疗10次,每日1次。进行下1个疗程前休息约5 d。
膻中之针刺法既可疏散胸中郁闷之气,又不致耗损正气[16]。公孙是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内关是手厥阴经络穴,公孙通过冲脉到达胃心胸,内关通过阴维脉而联络胃心胸,内关在上,公孙在下,于是二者上下相通,便可共同调节心、胃的功能[17]。加之太冲,可共奏宽胸理气、疏肝解郁之效[18]。
3.3 祛瘀通络以治标 常取膈俞、血海、气海、曲池、风池、阴陵泉。操作方法: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取合适的体位,常规消毒后,向脊柱方向斜刺膈俞0.5~1寸,行平补平泻法;血海直刺0.8~1寸,行泻法,局部酸胀,可向髌部放散;直刺气海1~1.2寸,行烧山火补法;直刺阴陵泉1~1.2寸,行泻法;直刺曲池1~1.2寸,行泻法;向鼻尖方向斜刺风池1~1.2寸,行泻法。诸穴皆留针30 min,且留针期间,予诸穴各行针1~2次。连续治疗10次,每日1次。进行下1个疗程前休息约5 d。
膈俞为血会,血海为治血症之要穴[19],二穴合用既可活血祛瘀,又可与气海共奏补益气血之效;而风池主祛风散寒,曲池主清热散寒,阴陵泉主健脾祛湿,三穴可助经络疏通以除诸痹证[20]。
4 典型病例
患者张某,女,33岁,2020年1月3日初诊。主诉:腰背肌肉酸痛2个月余。患者于2个月余前行剖宫产,产后2月以来渐感疲乏劳累,腰部肌肉酸痛不适,且日渐加重,伴活动受限,曾针灸腰部,症状缓解,但反复发作,遂前来门诊接受诊治。刻下症见:腰部酸痛不适,喜揉喜按,无固定痛点,后仰弯腰动作受限,哺乳、劳累后加重,胸胁胀满,恶寒恶风、大量汗出、头晕乏力,情志不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稍弦,舌底络脉轻度瘀滞。西医诊断:纤维肌痛综合征。中医诊断:产后痹,证属气血亏虚、肾气不足,兼肝气郁结。治予补血气、益肾气,兼调肝理气。取穴:第一组:腰阳关、肾俞、大肠俞、委中、脾俞、膈俞、肝俞;第二组:膻中、足三里、三阴交、内关、太冲、公孙。补泻手法:委中、膻中、太冲、内关行泻法;余穴行补法;肾俞、足三里,行温针灸。疗程:每日1次,两组穴位每日交替使用,得气后均留针20 min,10次1个疗程。此患者于第5次治疗后即腰部酸痛消失,诸症明显缓解,继续针灸10次产后调养以便巩固疗效。随访3个月未复发。
按:该患者产后出现腰部酸痛,概因产后血气不足,肾气受损,机体虚弱,百节空虚,无以滋养腰部,故出现肌肉酸痛;加之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血瘀阻,一则影响气血生化,一则导致脉络闭阻。故此前近针刺腰部穴位,虽能够缓解,但其根本之问题未解决,易反复,且身体其他症状并未得到改善。
5 小 结
众所周知,针灸治腰痛的疗效可达到“立竿见影”的程度。而在治疗产后痹时,往往并非那么理想。笔者在临床中摸索出一套治疗规律,针灸治疗产后痹可以通过三个途径来实现,从而提高疗效。首先,祛除“虚、郁、瘀”之病因影响因素;其次,从病机入手,兼施“补、疏、通”之法;再者,心身同调以镇痛。在临床中发现,若长期遭受产后腰痛的折磨,不仅影响患者及家人生活,更会对他们神志方面的影响,如出现焦虑、抑郁等伴随症状,因此,在针灸治疗时必须重视产妇的体质,乃至情绪因素的影响,标本兼顾方能助其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