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介、传播、转型
——丁佶的西方近代会计学知识译介活动
2023-01-06马俊林
马俊林
(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丁佶(1905—1938),福建人,1927年由清华大学毕业后留美,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后于1933年回国,除1937年在军事委员会农业调查委员会短暂工作三个月外,始终在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工作。西南联大在昆明成立后,丁佶在商学系任教。1938年5月24日,商学系主席方显廷辞职,丁佶继任商学系主席,成为了西南联大商学系独当一面的中坚力量。不幸的是,1940年10月6日,丁佶在昆明溺水身亡。
丁佶回国之际,适逢中国会计业界积极引入国外近代会计学理论和方法,改良会计实务,建设中国近代会计学专业,推动中国由传统簿记向近代会计转型的阶段,而他在南开大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恰恰以会计学为重心。20世纪30年代,会计学在中国无论是作为一个专业,还是作为近代的会计方法,都是新生事物。会计术语和基本概念模糊未明,会计规范和标准未能统一,近代会计学学科体系尚未确立,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学习、汲取西方的近代会计学思想理论和技术方法。所以,西方近代会计学知识的译介、传播是推动近代中国会计学专业发展、促使会计实务实现近代化转型的一个关键要素。丁佶将学术重心放在对西方近代会计学知识的译介、推广上,有助于中国会计学研究紧跟欧美会计学发展步伐,在会计思想和研究方向上与西方研究保持一致,为中国会计学界把握国际会计学研究的前沿问题提供了可能,也可推动中国实现由传统簿记向近代会计的转型,对于学术建设和服务实业均有重大贡献。目前,涉及丁佶①会计学学术研究的论述比较少见,更没有见到对丁佶个人学术活动的专门探讨。文章拟系统梳理丁佶对西方近代会计学知识的译介活动,将其放在中国近代会计学知识体系建设、新式会计人才培养及会计实务演进的脉络中予以把握。
一 丁佶对西方会计名著、书籍的译介
丁佶研究认为,“会计与经济情况之关系至为密切。溯会计之历史,欧美工商业之发达,实有赖于会计学术方法之进步。同时工商业之发达,更促会计学术方法之前进,二者间永有相互之影响。”[1]为推动中国会计学的建设和会计实务的革新,丁佶积极翻译介绍西方会计名著和书籍,以有助于中国会计学理和实务的近代转型。
《簿记论》②是现有关于复式簿记最早的著作,由现代会计之父卢卡·帕乔利③所著,该著所提出的簿记法是后来簿记技术及会计原理发展的原点。丁佶对中国无人翻译该经典著作深以为憾,他根据英译本进行直译,这是丁佶全文翻译的惟一一本西方会计学著作。他在“译者序”中非常详细地介绍了该书所述十五世纪商业簿记的理论要点及其所运用的特殊技术及其与近代会计新方法的异同,对新旧簿记方法异同的的比较颇为详细具体。通过比较,丁佶指出,“至于现代簿记于结算后所备制之财政书表,则为该时所未闻,盖巴氏时代之事业主与其事业之接触,较在今日事业组织下较为密切,总账簿上之损益账户之计算,已足以应其需要,故对于‘定期之结算’,费用收益之按期分配,均未加注意,而会计原理亦因之于该时未见发达,盖须有备制财政书表之必要,方能引起较为系统之会计理论,方有账户排列分类等原则之产生;须有按期结算,方有现代所用之递延费用、应计项目于费用摊配等等,须有股东人数众多,责任有限之公司组织,方引出许多现代会计之特殊原理于技术;有股利不得由资本内付出之规定,乃引起分期收益审定之各问题,须有现代事业巨额之固定资产,方引起关于折旧费用处置之问题,现代对于工资薪金之分析摊配,亦为该时所未有,该时将商业费用家庭费用于有时同记一账户上,即事业主之赌博所输之款额亦记于其事业之账簿上,可知其商业事务与私人事务关系之密切。”显然,簿记技术和方法、类项的发展是由于现代环境的出现而兴起,近代会计的发展演变与经济生活的复杂化、经济领域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对新制度、新技术、新方法的需求有直接的关系,有其自身逐渐改进完善的过程。所以,丁佶指出,“一时代及一地方之簿记必具有其特殊之原理及其特殊之技术……故巴氏之簿记理论,吾人只可于其文中自为探求。”[2]《簿记论》属于西方近代会计学原理的奠基之作,丁佶的中译本面试的时候正值中国会计学界围绕着是否全面学习、实践《簿记论》中的原理和具体方法进行热烈讨论之时,译本为讨论提供了规范的文本依据和参照,中式簿记改革过程中吸收了《簿记论》的思想和方法,推动了中国近代会计学和会计业的转型。
丁佶对西方会计学专著的译介多采用书评形式,侧重于会计制度。1936年在中国发行的中译本班尼特所著《会计制度》中提出,“‘制度’二字,此处可以解释为‘以有系统之组织,将各部分或各种原理,组合为整个之体系或结构’。以此定义为基础,吾人即将会计制度视若一组纪录与相关并列之程序,所以适当地表示各种营业详情者也。此种材料,经编制或总括分成相当的类别,名之曰各类账户,当此种账户陈列为各种决算表之形式时,经理人即可由此获知关于营业上种种可靠之状况。”[3]上述内容反映出班尼特对“会计制度”所给出的概念是较为粗线条的方向性界定,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会计制度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但会计制度制定统一、规范、公认的会计原则和程序,能有力地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和财务报表的质量,是现代会计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近代中国工商业经济落后,近代化的会计制度自然无从谈及,及时了解、引入西方的会计制度理论是有效推动中国近代会计学理论体系建设和会计实务规范化的重要途径。据丁佶介绍,“会计事务依其性质,可分四类:曰建设的、曰记录的、曰审查的、曰分析的。就理论言,会计制度之规划与设置,应在其它会计事务之先。惟实际上,建设的会计之研究,与其事务之发展,则后于簿记与审计。1920年前,美国尚无专论建设的会计之书籍。即至今日,已出版之会计制度书籍,亦往往不及普通会计学或审计学之多。”而“建设的会计,乃会计学中研究会计制度之规划与设置之学术,亦称为‘会计制度’或‘会计组织’。”
丁佶所介绍有关会计制度的著作涉及到汤普逊的《会计系统》、舍伍德的《会计制度》、班尼特的《会计制度》、格费尔的《会计系统说明》、威拉德的《系统设立与会计制度》、戈登的《当代会计系统》、凯斯特的《会计原理与实践》、纽洛夫的《特别会计》。“以上所举八书,恐未尽列所有在美出版关于会计制度之书籍。惟备此八册,当足供研究参考之需。惟应注意者,此八书可概分二类:一类为具有制度建设之普通讨论者,如汤普逊、舍伍德、班尼特、格费尔、威拉德,此五本中除威拉德关于普通讨论未用充分篇幅外,其余四书对于制度各方面之原则均加讨论。然后就数种事业为实例,述其会计制度之内容。此种讨论方法与次序,适应学习上之需要。另二类为直就各种事业叙论其业务与会计制度而不先作普通之讨论者。戈登、凯斯特、纽洛夫三书属于此类。凡已具有充分之会计学学识并对各种工商金融事业业务熟识者,研究此第二类之书籍时,当不再觉困难。会计师在执行各种会计事务之前,如先从以上各书作事前研究之准备,当得宜良多。”[4]在丁佶看来,参考这些会计名著和相关的期刊就能对相关问题获得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在会计制度书籍之外,丁佶还介绍了科特尔顿的《1900年以前的会计发展》、索顿的《财政审查》。就《财政审查》一书,“本书所叙之审查手续,足以代表美国近代会计师执行审查业务之标准”,“主要功用在供给会计学者与执行会计业务者以一简便之参考工具”[1]。
二 丁佶对西方会计刊物的译介
刊物由于出版周期短,发行速度快,能及时反映国内外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新动向,对维持学术交流的及时有效具有重要意义,也能让学界及时了解、汲取学术思想精华。丁佶认为,“执行会计事务或对会计学具有学术上兴趣者,当以时阅会计刊物为求深造之一良径。”所以,他撰写《介绍几种美国会计刊物》一文,向国内会计业界人士介绍美国的会计刊物。文中涉及的刊物包括由美国会计师公会最早创办的《会计杂志》、美国大学会计教员公会创办的《会计评论》、美国会计家荷马.S.佩斯独立创办编辑的《美国会计师》、由跨国会计师组成的会计师公会在美国出版的《美国会计师年报》和半月刊《美国会计师简报》、美国会计师公会编辑出版的《会计引得》等。这些杂志刊物就其办刊主体而言,既有偏重学术研究的大学教师群体,也有跨越国界的会计师公会,甚至有个人独立会计师,囊括甚广,立场有异,视角多样,很有代表性。就其内容而言,既有为推进会计学理论发展而进行的学术研讨,也有为规范、改进会计实务而做的探索,还有为会计教学服务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时效性,能及时反映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及会计学的思想、理论创新成果。
丁佶在文中所介绍的《会计杂志》一刊设“评论”专栏,“以会计师为立场,讨论最近会计事务上问题及与会计实务有关系之工商法政金融各界上新发展。各篇主文之著作者,多系会计师或会计教授,内容颇专门。‘法律随录’摘叙与会计有关系之各种法规及法院判例。‘学生部’专载会计师公会及各洲会计师试验之试题。并附主持此部者所拟之答案。”“‘会计新资料’系就该公会图书馆新增会计刊物中之资料,按照门类,依字母次序排列。并附有各刊物之通信地址。”可见,该杂志视野开阔,将与近代会计学发展与会计业务规范建设有关的法规和法律案例纳入其中,会计考试试题可以方便会计学习者作为参考,对该会计师公会图书馆的会计资料新情况的实时介绍则无疑为学者们提供了目录索引,以便研究者取用。不仅有助于研究者及时把握会计学理论和实务的新成果,而且为其提供了相关的文献索引或目录,全面了解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不同杂志因撰稿群体不同,各有特点。《会计评论》的撰稿人都是美国各大学讲授会计课程的老师,所以研讨内容较富有学术性,也重视为会计教学服务。其中专门开辟“各大学近讯”“会计交换”等专栏,“时有关于会计学教授方面问题之讨论。‘会计交换’载各学校或会计师试验问题及其他会计问题短论、外国会计名词对照等项……‘各大学近讯’载关于各大学会计课程及教员之消息。”而《美国会计师》是独立会计学家创办的,“内容注重会计实务”,其中的“会计新识”专栏“载关于工商业会计实务之新制度或方法”,“会计员讲座”专栏“论执行会计事务所常遇之问题,系为会计师事务所中之初级会计员而设。”《美国会计师年报》《美国会计师简报》侧重讨论各种工艺成本制度及问题,并每月为会员提供一本《成本资料》。《会计引得》更是力求全面地搜集英文会计书籍及杂志作品的信息,突出文献索引的价值,其刊先后共出版了四大册,1920年的《会计引得》“共千五百余页,载1920年底以前所出版之英文会计资料”,《会计引得第一附篇》载1921年1月至1923年6月底出版的英文会计资料,《会计引得第二附篇》载1923年7月至1927年底所出版的会计资料,《会计引得第三附篇》载1928年1月至1931年12月底所出版的会计书籍及定期刊物文章。其刊“在于便利研究会计学者搜集材料,所举刊物不下数百种”,确实是非常难得的文献工具书[5]。由于其较为完备的文献参考价值,丁佶认为,会计师在执行各种会计事务之前,在参阅有关会计制度的书籍后,如仍感不足,“则可另阅专著或从其刊各册中觅求资料之来源。”[4]也可以说,其刊所提供的文献索引足以为相关研究者提供较为全面的文献来源和目录。
就笔者所见,丁佶仅此一文介绍美国会计杂志,但诚如该文编者附注中所言,“美国会计刊物颇多。丁君所举,大都均系内容较佳,行销较广者。”[5]
三 丁佶对工具书、会计名辞的译介
丁佶专门撰文介绍美国颇受会计界赞许、推崇的工具书,包括佩顿的《会计手册》,爱尔福的《成本和生产手册》、蒙哥马利的《理财手册》,这些书都是美国一两年内新版的工具书。如《会计手册》第一版发行于1923年,达十万册,第二版于1932年编辑,美国70多位教育界工商业界会计专家参与协助,担任各节的编著,“内容组织均加改订,篇幅约增三百页,亦因近年来各事业管理上会计之应用扩充,会计学原理与实务多所新发展。对于各问题之讨论,编者虽注重通常公认之原则与技术,惟其他具有实在价值之理论及应用实务,亦多叙述。”“本书之功用不限于会计家,凡工商业、银行、法律、工程各界执务者,均可用为参考。”“本书附有编制详明之索引及首末各页上所列之节目及页数表,为参考应用上极为利便之工具书。”其中《成本与生产手册》“系一最近出版关于成本会计及生产管理之参考书籍。”“一面缩小范围,注重制造业务之问题,一面扩充其关于成本之讨论,使十年来关于工业管理与成本会计之新发展得为包括。协助编辑者凡88人,系美国各种制造工厂高级职员、管理顾问、与各大学教授。”“本书成本会计各节之讨论,不合于初学者之用,而宜于已具有相当会计学识及工业经验者之参考。尤以于执行工厂会计或管理生产事务上,遇有任何问题而欲求简要之讨论及适当之实务例证时,本书当有裨助之处。”联系上世纪世纪30年代,中国政府和实业界普遍认为中国急需改良管理、控制成本、优化生产的现实情况来看,此书对会计从业者、工业管理者增进管理知识确有参考价值。另外,《理财手册》的引介则是因为“目前国内工商业管理多非在于具有专门训练人材之手中,理财方面如流动资本之管理,尤为不得法,本书对于该问题之见解为多数其他美国出版理财书籍讨论所不及,至于其他财务问题,均足供吾人之参考。”而“财政管理为现代事业主要事务之一,因事业规模之扩大,法律限制政府监督之增密,股份公司自其发起注册招股以至业务开始或改组解散清算,无论其在常时或非常时情状之下,无时不须专门智识材力及经验之指导,以求事业财务之顺利,营业之发达,及各方利益之保障。故事业财政为商学中一最重要之学程,而关于理财之原则,则为管理事业者所应深刻认识。”[6]可见,三种手册都是价值非常高的工具书,对于中国的经济、管理来说很贴切、实用,丁佶的书评、译介不独重视学术上的参考、跟进,也很重视对中国会计、工商业经济的实用性价值。
由于中国尚处于向西方学习会计理论和方法的起步阶段,所以,会计名辞、术语的规范仍在探索之中。丁佶留美归国,在语言和专业方面均有能力对会计名辞的中文译名提出自己的看法。《会计名辞汇译》是被誉为“中国现代会计之父”的潘序伦创办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出版的一本非常重要的会计工具书,该工具书的出版引发会计学界关于术语汉译和使用规范问题的热烈讨论,这当是会计学界的一桩盛事。围绕该书涉及的英文辞汇的汉文译名问题,丁佶专门写了《会计名辞之商榷》甲、乙两篇文章,提出自己对会计名辞、术语翻译的原则标准和具体译名的看法。针对该书“绪言”称:“本篇译名,固着重在第一要件(涵义切当),但果真习用已久,则亦勉取从众之义,不为故译新辞”,丁佶则认为,“遇此种情形④,可稍下胆量与评判力,衡量比较‘习用之重力’与‘习用不切当之程度’以为取舍。究言之,新式会计流入中国,为时尚短,采用亦未普遍……处此时期,习用之重力或不似吾人可设想之大。遇习用不切当之处,‘勉取从众’不如‘敢为导正’,即将来新辞仍为习用所淘汰,亦何足悔。”基于这样的理念,对于中国传统商业中记账上因袭使用的“生财”“万金”“堆金积玉”“川流不息”等吉利辞字,丁佶认为“现代事业上不应容纳,其精神上之根据,与卜筮、星相、巫觋、堪舆等为一”,必须摒弃。《汇译》中将“Furniture and Fixtures”译为“生财装修”,丁佶认为应译为“家具装修”。显然,丁佶的建议符合现代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丁佶在“检阅数十种会计辞典及会计书籍之索引后,集得七百余项为贵作中所未列入之真正与非真正会计辞典,注以类别,附以译名。具有二个或以上之辞名者,则先列认为较切当之译名,其余依切当程度,顺序排列。译名中间有与贵作所用者有不同之处。法律名辞,则仅采吾国法规中所用者。此七百许名辞,贵所于改订《汇译》时,可以用为参考,加以选择,以为列入该书第二版中之用。”[7]在《商榷(乙)》中,丁佶和学生对第一版《会计名辞汇译》中的名辞及汉译认为可加修改增删者列出了230项名辞。上述两项,丁佶和学生共同提出了九百多项名辞及其汉译意见,其中不少名辞在1941年《名辞汇译》第二版中被吸收、采用。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汇译》第三版于1947年出版,这有助于推动会计概念、术语的规范、完善,也极大地便利了全国会计业务规范的标准统一和业务推进。
四 余论
丁佶对西方近代会计学知识的传播译介活动在三个方面为中国近代会计学发展做出了贡献。
第一,丁佶以美国会计学研究成果为主的译介活动进一步推动了欧美会计模式在中国的探索和实践,为中国会计学研究预流以欧美为主的国际会计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学术信息和视野。20世纪30年代,中国近代会计建设处于由日本模式向欧美模式的转型过程中,而欧美会计模式代表了世界近代会计发展的主流。丁佶所选介的西方近代会计学研究成果大都是较为新近的成果,其所译介的学术杂志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代表性,以书评形式介绍的会计制度方面的著作均是美国会计学研究的新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美国会计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以会计制度等一系列著作为代表,丁佶“将西方的会计制度的点点滴滴都传播到国内,使会计学界对国外会计制度理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8]这有利于中国学人及时了解信息,保持与国外会计学研究的密切联系及同步性,在客观上为中国学人在相关研究领域跟进世界会计学学术前沿问题提供了可能。
第二,丁佶的译介活动为中国近代会计学习者提供了新式会计学知识和广泛的信息,有助于新式会计人才的培养、成长。丁佶重视译介书籍对教材建设的适用性,在详细介绍各书的内容的同时,他格外注意介绍选介书籍对专业学习的价值。他认为,汤普逊的《会计系统》“文词简易,讨论要点,多用数字列举。主要句节,则用粗版字体印出,以唤读者注意。每章章首,列举该章之纲目,章末附带问题,以备温习。图表格式共二百许,颇为丰富。关于内部牵制之原则与方法及关于机械设备应用之解析与讨论,为多数其他会计制度书籍所未见。固有特殊之价值……惟本书内容组织篇幅分配得宜,足供学者研究或会计师执行事务之参考。”舍伍德的《会计制度》“内容排列与讨论之次序甚为得当,适合教科书之用。”戈登的《当代会计系统》“在叙述各业会计制度之前,作者先讨论事业之组织及其业务程序,且备图表以指示各部与账簿之关系,各章附有问题练习题,以供实习,使学者得于将来遇有同样问题时得善于应用,书中所具图表格式尚为充分。”凯斯特的《会计原理与实践》“前二册久为多数大学会计学之标准教科书。”[4]这些书籍内容排列、章节次序、图表、练习题等便于学习参考的共同特点引起了丁佶的关注,这是他身为从教者的职责紧密相关。中国处于会计近代化起步阶段,急需教科书和参考书用以培养近代会计人才,这些书籍提供的知识有助于为学习者搭建合理的会计学知识体系。
第三,丁佶重视译介活动对会计实务及管理部门的借鉴价值。丁佶认为,“关心会计者,无论其以业务(如会计师)或学术研究为立场,处此新制采用逐渐普遍时期,实负一重大之任务。此任务为何?即研究并选择他国会计学理方法及优善惯例,以构成吾国新式会计惯例也。盖会计学系一在演进过程中之学术,其中有许多问题,尚未有肯定之解答。同时会计学中所用以解决问题之方法及标准,常有离舍原理而趋就利便者,所以论者有称会计学为一求实用之学术,而非一抽象或纯粹之科学。”[9]所以,丁佶重视译介内容的实用性价值。在评价索顿的《财政审查》时,丁佶说到,“本书及其原册所定之审查手续,系以中等规模工商事业之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对于个人合伙及合并企业审计上之特殊问题,则多未兼论。本书之主要功用,在供给会计学者与执行会计业务者以一简便之参考工具。其目的自非为供审计学教材书之用。”[1]而丁佶译介的其它有关会计制度的著作和工具书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综上所述,丁佶的西方近代会计学知识译介活动推动了中国近代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契合中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人“改良中国固有会计制度”“介绍各国最新会计学说”[10]的愿景,选书精当,视野开阔,为中国学人学习西方近代会计学知识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注释:
①涉及丁佶会计学译介的成果不多,但管静的《〈会计杂志〉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中肯定了丁佶的译介活动,并对中国学界了解西方的会计思想和制度意义,并着眼点在于研究《会计杂志》。
② 丁佶把此书翻译为《计算与记录要论》。
③丁佶把此人译为“巴希欧里”。
④ 遇此种情形,其译名习用普遍而涵义,而不甚切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