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砭石疗法治疗慢性紧张性头痛临床观察
2023-01-06何善儒凌春燕雷龙鸣
何善儒,黄 媛,彭 静,凌春燕,雷龙鸣
(1.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广西 南宁 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广西 南宁 530023)
慢性紧张性头痛(chronic tension-type headache,CTTH)又称肌收缩性头痛,主要表现为双侧性的轻、中度压迫性或紧束性非搏动性头痛,发病与颅周肌肉障碍、神经介质代谢紊乱、情绪及心理因素综合相关[1]。对于成年人来说,CTTH是最常见的头痛类型[2]。头痛长期不愈,可进展为慢性头痛。新砭石疗法是以泗滨浮石为原材料制成不同形状砭具并施以一定手法作用于人体以达到祛病强身目的的防治疾病新方法[3]。笔者用新砭石疗法治疗CTTH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00例,均为2019年至2020年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门诊的CTT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新砭石疗法组男18例,女32例;年龄18~62岁,平均(41.69±6.78)岁;病程4个月~6年6个月,平均(30.50±10.37)个月。西药组男16例,女34例;年龄22~65岁,平均(42.76±8.62)岁;病程6个月~5年10个月,平均(28.20±11.53)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符合《神经病学》第6版中的“慢性肌紧张性头痛诊断标准”[4]。(1)头痛持续30min~7d。(2)至少有下列4项中的2项头痛特征:①双侧头痛;②性质为压迫感或紧箍样(非搏动样);③轻或中度头痛;④日常活动不会加重头痛。(3)符合下列2项:①畏光、畏声,轻度恶心中不超过1项;②无中重度恶心和呕吐。(4)不能归于其他疾病。(5)符合(2)~(4)特征的至少10次发作;平均每月发作大于等于15d,持续3个月以上;每年发作大于等于180d。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性别、年龄不限;③临床相关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如B超、尿常规、血常规、CT检查,心、肝、肾功能检查)无异常;④无精神障碍及精神疾病。
排除标准:①处于疾病恢复期、曾患过肿瘤或带瘤生存;②患有重度心脏病及严重肝病;③主观或客观原因致不能接受砭石疗法,如头面、颈项局部皮肤破损;④近1个月来接受过或正在接受其它用于本病治疗的治疗手段(含药物与非药物治疗)而可能影响本研究结果。
中止标准:①观察过程中出现新发疾病或意外事件;②主观或客观原因致中途主动退出、未能完成计划疗程。
2 治疗方法
新砭石疗法组:①治疗工具:略呈圆形泗滨砭石板。②治则:行气活血,通络祛瘀。③治疗部位:a.头面及项背部的经筋结节处。b.督脉穴位:印堂、神庭、百会、风府、大椎;膀胱经穴位:攒竹、眉冲、风池、风门;胆经穴位:阳白、头临泣、率谷、天柱、肩井;胃经穴位:头维、足三里;三焦经穴位:丝竹空;肝经穴位:太冲;经外奇穴:太阳。④操作方法:体位:先取俯卧位,再取仰卧位。患者俯卧位时,医者手持砭板,在头部的后枕部及项背部进行刮拭、按压,通过指下感知及询问病人疼痛情况来一边操作一边寻找经筋结节,将寻找到的经筋结节部位作为重点操作部位,然后沿督脉、双侧膀胱经在头枕部的循行路线及百会、风府、大椎、风池、风门等穴位进行操作。患者仰卧位时,对患者面部及头顶和头两侧颞部进行刮拭、按压,仍以局部经筋结节部位作为重点操作部位,然后对印堂、神庭等头面局部穴位进行操作,最后操作双侧太冲穴。所有手法操作的力度均以患者出现较强酸痛或酸胀感但仍能忍受为佳,操作时间以局部出现热感为准,俯卧位下操作时间一般约15min,仰卧位下操作时间一般约30min。每次全程治疗约45min。隔日1次,共治疗7次。
西药组:口服西药盐酸乙哌立松片,每次0.05g,每日3次。1周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3 观察指标
疼痛强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作为测量受试者主观疼痛感觉的标准:在10cm标尺上指出疼痛程度,1分≤2cm,2cm<2分≤4cm,4cm<3分≤6cm,6cm<4分≤8cm,5分>8cm。疼痛持续时间计分:1分≤2h,2h<2分≤6h,6h<3≤24h,24h<4≤72h,5分>72h。头痛指数=每次发作的疼痛程度积分乘以每次疼痛持续时间之积相加。
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
参照2004年国际头痛协会标准制定。疗效指数=[(治疗前头痛指数-治疗后头痛指数)/治疗前头痛指数]×100%。痊愈:头痛消失,疗效指数为100%。显效:头痛程度、次数、疼痛持续时间明显减少,疗效指数为50%~99%。有效:头痛程度、次数、疼痛持续时间减少,疗效指数为20%~49%。无效:头痛程度、次数、疼痛持续时间等无变化,疗效指数<20%。头痛指数,参照国际头痛学会2004年制定的标准,根据疼痛程度、持续时间、发作频次计算头痛指数[5]。
5 治疗结果
头痛指数。观察组治疗前后头痛指数分别为(15.74±4.82)分、(6.32±4.51)分,对照组分别为(16.37±4.79)分、(8.32±3.85)分。两组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临床疗效。新砭石疗法组痊愈5例,显效28例,有效15例,无效2例;西药组痊愈2例,显效20例,有效1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新砭石疗法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4,P=0.031)。
6 讨 论
据流行病学统计,目前约有40%的人患有慢性头痛[6],较高的发病率以及较差的预后直接和间接地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7]。CTTH虽为临床常见病,但目前CTTH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有研究认为活跃的头面部肌筋膜扳机点可导致紧张性头痛的触发和持续存在,颈部姿式和颈椎活动度也可能是慢性头痛的结果[8]。另有研究认为中枢神经系统的痛觉敏化作用在CTTH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精神压力如焦虚、抑郁、情感创伤等可增加中枢系统的疼痛敏感性,可能会引起CTTH[9-12]。
CTTH属中医“头痛”、“头风”范畴。病机特点主要为“瘀”,同时兼有肝气不和,故以实症居多[13]。因气滞血瘀致经络气血不通,不通则痛。因此,治疗总以“通”立法,兼以疏肝理气、补益气血。砭石是我国最古老的治疗工具,运用不尖锐的砭石进行“石熨”、“按摩”亦可见于古代砭石疗法相关记载[14]。中医认为,气血得温则易行,而泗滨浮石性温,具有石类重镇沉降之性,加之结合恰当的按摩手法,既可以温助阳气、养筋荣脉、潜阳安神和止悸定惊,又可以宣导气血、疏通经络,达到“通”的治疗目的[3]。现代研究发现,泗滨浮石是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岩石,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显微观测表明泗滨浮石具有微晶结构,这确保了用泗滨浮石摩擦人体使人感到非常舒适,研究还发现,泗滨浮石的红外辐射频带极宽,能使人和动物局部增温,通过手法刺激,与人体摩擦能产生大量超声波脉冲,能对机体产生良性的生物学效应[15]。本临床观察所采用的新砭石疗法手法结合了针刺、推拿及刮痧等三种手法特点,其作用部位更易透达组织深层,治疗过程中局部酸痛与酸胀的类似针刺“得气”感又较针刺持久,因此其行气活血作用明显强于针刺、推拿及刮痧。经筋是古解剖术语,对肌肉、肌腱及附属组织的生理、病理概括,是与经脉体系相辅相成而又相对独立的外周经络学术体系[16]。本临床观察所选择的操作部位主要为头面及项背部经筋结节处,这些点是经筋过度活动、长期磨损、牵拉“病化”而成[17]。现代研究认为[18-19],点按这些部位可以减低局部张力,提高痛阈,通畅微血管,加快炎症因子的代谢消除。改善神经、肌肉与血管的毗邻关系,缓解或解除神经、肌肉受到的机械压迫,使颅骨周围肌肉以及筋膜松弛。再结合督脉、膀胱经、胆经等在头面及肩颈部循行部位及其穴位分别进行刮试与点按手法,加之砭具在摩擦人体时产生大量超声脉冲,从而疏通经络、改善微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