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基于“四力”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教学思考

2023-01-05胡晓晴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四力

胡晓晴

关键词:四力;新闻传播人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新闻与传播专业是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专业。在新时代下,媒体融合发展劲头迅猛,新技术层出不穷,丰富了新闻生产方式,并为媒介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四力”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传播人才的殷切期望,也是对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要指示。基于四力,如何培养“能写、会拍、善编辑,懂策划,知运营”的专业性人才是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四力”的内涵

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脚力是指新闻传播人才要深入各个阶层寻找有价值的信息,始终站在党的立场进行宣传。眼力是指新闻传播人才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从热点事件中,既能找到独特的新闻视角,又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脑力是指新闻传播工作者怎样将收集到的一手信息进行脑力的分析和加工,从而加强新闻的影响力和导向性,使其增强传播影响力和社会理念的宣传度。笔力是指新闻传播人才的文风和对新闻内容的表现力。提高文章的可读性、逻辑性,增强新闻在传播过程中的穿透力和影响力。

增强“四力”是新时代下对新闻传播工作者的新要求,也是各个高校在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重要导向,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适应新时代国家、社会对于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开展情况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的启动仪式于2020年11月5日在中国传媒大学举办。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是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中的第一次有益尝试,具有开创性。它是新文科建设的新探索、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新拓展、媒体融合传播的新尝试、立德树人的新课堂。

《2021年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以“践行四力,与时代同行”为主题,由来自18家新闻单位的32名优秀新闻工作者担任主讲人录制课程视频,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实践。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说:“办好‘大讲堂’,是新闻传播教育领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行动,是加快推进新文科建设往深里走、往实里去的有力举措。要把‘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这个品牌叫得更响、擦得更亮、做得更实,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知中国、爱中国,会讲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卓越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基于“四力”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必要性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环境的变化

传统的新闻传播人才更加重视采写编评的技能,保证新闻的新鲜性和时效性。传统媒体时代,对于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更多侧重于文字写作能力和对新闻的调查能力等方面,要能够在新闻事件的表象中捕捉到背后蕴含的社会意义。

新媒体时代,各类技术日益更新,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信息的传播从单一渠道向多渠道发展。传播的信息纷繁复杂、真假难辨,更有不少传播者为了获取网络红利,在媒体平台传播虚假的、吸引公众注意的内容,为当下的网络舆情监控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传统时代下新闻传播人才已经不能满足新媒体环境下对新闻业务的发展要求,培养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迫在眉睫。新时代下,新媒体传播人才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立场坚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心全意为党和人民服务。不仅具有采写编评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对数据的挖掘、分析和处理能力,对可视化图表的制作能力。打造立意远、站位高、接地气、有品质的新闻作品。

是提高就业率和“人才造血”能力的保障

新闻与传播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本科教育中,既有对理论的学习,也有业务方面的实践。但新闻与传播专业也始终伴随着“新闻无学”“新闻门槛低”“跨专业的学生学习新闻的优势大”等争议。而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学生就业压力也在不断提升。基于“四力”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是提高就业率的途径之一。

新疆相对艰苦的条件和特殊的区情造成人才流失。人才“输血”困难,“造血”能力严重不足,人才短缺成为制约新疆发展的因素之一。在2021年新闻学专业的招生中新疆科技学院做了一项重大改革,即民汉合班。2021年招收的3个新闻班共156名学生,其中少数民族学生为59名。在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时,将爱国爱疆、维稳戍边的情怀培养放在首位,培养具有胡杨精神,留得住、用得上,有历史担当的新闻传播人才,为新疆各级媒体单位输送政治可靠、服务本地、专业精通的复合型人才。

适应新疆社会发展的需要

地处亚欧大陆腹地的新疆历史上是多人种、多宗教的交汇之地,丝绸之路途径此地,为东西方、疆内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并随着历史演变形成具有边疆多元差异的文化类型,形成多元融合性为主的区域文化特点。“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新疆,具备特殊的区位优势,将呈现出“东联西出”的态势,为新疆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作为文化资源大省,区域文化的发展对增强新疆自身的“造血能力”并形成经济和产业的差异化发展大有裨益。同时,区域文化发展可以增强新疆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凝聚力和自豪感,團结好各族人民。

要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新疆自身如何做好宣传,讲好新疆故事,传递新疆各族人民的真实声音成为新疆媒体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急需一批能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讲好新疆故事,理直气壮宣传新疆社会稳定的大好局势、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的优秀新闻传播人才。

基于“四力”培养的新闻传播人才能满足新疆社会的发展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基于“四力”培养新闻传播人才存在的问题

理论教学比重过大

新闻与传播专业实践性与理论性较强,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较高。在本科教育中设置的理论课程占比较高,虽然史论的学习是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基础教育内容,能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但是无可避免的是,会忽视学生的实践性,致使很多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不能灵活地将理论内容应用到实践中。著名记者黄远生认为,记者加强自身修养和基本功的训练时,要做到“四能”,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不会调查研究,获取第一手资料,就不能捕捉好的新闻素材。不能闻此知彼,由显达隐,就不能对新闻现象背后的现实有客观的认识。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和叙述,就不能体现新闻事件力透纸背的张力和感染力。

实践设备不足,实践内容单一

新闻与传播专业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其实践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学生通过教师的实践方案在课堂上进行实践,在宣传部、大学生记者团等组织进行实践,或大四学生集中在校内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等。但存在实习过程中,教师缺乏对学生兴趣点的了解,导致学生对教师安排的实践不感兴趣,参与度不高。

再加上相应的设备数量较少,分组实践时,无法保证每人能单独使用设备。有时同一设备,至少10人才能共用一台,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对实践课的兴趣和热情。此外相应的校内实践组织容量较小,只能接收少数学生实践,无法满足大规模、全覆盖的实践现状。

而新时代下,VR、AR技术应用于新闻直播中,各类新技术涌现出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无法将主流趋势应用于教学中,造成学生课堂所学与走向工作岗位后的要求有较大的脱节。

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有所欠缺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存在懒于思考、不愿动脑、主动性较差的学情,且部分学生没有预习以及阅读的习惯,导致学生在学习时主动性较差,目标感较弱,不能根据自身情况扬长避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在新闻与传播专业的教学中,集中统一安排的实训机会有限,学生需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利用好寒暑假做好专业实习,了解行业前沿信息。但是目前效果不好,在对学生进行动员时,多数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假期实习的重要性,思想认识不足,导致假期实习学生较少。

而针对学校安排的实习,部分学生存在阳奉阴违的情况,具体实践效果不佳。

基于“四力”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优化措施

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课时

理论学习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且是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有效方法之一。新时代下,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转换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关系。例如利用好雨课堂、中国大学MOOC等平台,由教师主导型向学生主导型转换,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自身寻找新闻灵感的主动性。

例如利用时代热点加强对学生党史教育,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具体教学中,笔者每堂课会利用课前3至5分钟的时间为学生播放视频、图片等,然后进行讨论。在全国两会期间,播放了由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制作的建党百年主题MV《少年》,引发了学生的讨论,学生针对视频内容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以此为切入点,既能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又能激发学生对专业实践能力的向往和热情。同时,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相应资料,重新制作相关视频,锻炼学生的策划、搜集、剪辑、运营等能力。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专业课程的联合,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例如,将小组教学方法融入到实践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新闻热点,布置任务,小组成员分工完成。通过眼力,用学生的视角展现新闻评论如何写的问题。通过笔力,用丰富的文字将身边的事件表达出来。用学生最关注、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件,往往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实践性。以“四力”为着眼点,充分安排好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重。

学校加大设备投入力度,提供多渠道实践

新闻与传播专业对设备的需求较大,进一步加大对专业设备的投入至关重要。专业设备的拥有量是培养新闻传播人才必不可少的路径,也是学校综合能力的体现。针对当下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学生能使用的设备量问题,并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新闻直播间、新闻录播间。

此外,针对学生“四力”能力的薄弱,学校可以提供新闻采访、拍摄、编辑等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例如针对每年的国家奖学金获得学生进行采访,撰写通讯稿。既能让学生在校园内获取实践机会,也能通过采访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真正含义。让学生明白“脚下有泥土,笔下见真情”是新闻传播人才的真实写照。只有通过反复练习,不断塑造新闻制作的规范,才能使得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做到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新闻工作者的脚步和身影,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坚守新闻的职业道德。

学生提升学习的主动性

《2021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第五集中新华社国内部主任赵承说:脚力筑其基、眼力塑其骨、脑力铸其魂、笔力丰其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新闻热点事件背后的内涵,让学生将新闻素材和自身观点结合起来和表达的主题联系起来,提升学生的眼力、脑力,提高学生搜集、辨别信息的能力,一直以来都是教学过程中需不断探索的问题。

在好故事、好作品的背后,是一双双具有发现力、辨别力、判断力、预见力的“记者之眼”。凭借“好眼力”,既要发现事实、领会要义,也要辨别真实和虚假、分清主流和支流,做到既见人之所见、亦见人之所未见。对于同一新闻事件,不同学生思考的角度、深度截然不同,有学生能通过单一新闻事件联想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同类事件,但也不乏少数学生就事论事,采用“老掉牙”的观点评论最新的事件。针对这部分学生,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会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如何评论新闻事件。还会为学生展示自己在搜集资料时使用的方法供学生参考,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新时代下,互联网的发展异常迅猛,信息纷繁复杂,更加考验学生的思考力度。只有肯动脑,才能在复杂的、无序的信息中抽丝剥茧,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创作更多有温度、有关怀的作品。

高校作为宣传思想的重要阵地,在培养卓越的新闻传播人才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与“四力”相结合。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学生要打牢专业理论知识基礎,提高新闻实践能力,从校园新闻、身边的例子着手,不断思考,不断提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高校才能依托行业和区位优势,适应地方或行业的需求,培养“能写、会拍、善编辑,懂策划,知运营”的高素质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四力
以“四力”赋能报道 把新闻提“鲜”变“活”
践行“四力”锻造新闻精品
用好“四力”法宝 “走”深新闻一线
增强“四力”靠什么
在践行“四力”中锤炼编辑的功力
广电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
浅论广播电视如何守护主流媒体公信力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下的我国媒介审判现象
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开启新时期新闻舆论 “供给侧”改革
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看记者道德修养的五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