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强化公共文化场馆教育作用探析

2023-01-05高学德 李玉红 尹馨曼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22年6期
关键词:校外教育双减政策

高学德 李玉红 尹馨曼

摘 要:“双减”政策出台使广大中小学生从校外培训机构的学科培训中解放出来,学生有了更多接触艺术、体育等文化活动的机会。公共文化场馆作为开展文化教育的重要場所,公益性强、资源丰富,成为开展校外教育的首选之地。但是,当前的公共文化场馆在活动内容、活动主体、资源支持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还需要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立足自身特色,加强服务能力,增强与教育部门的协同等,如此才能将服务“双减”、服务民生工作落到实处。

关键词:“双减”政策;公共文化场馆;校外教育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502(2022)06-0034-09

作者简介:高学德,济南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文化艺术;李玉红,山东农业工程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学、教育学;尹馨曼,济南市槐荫区文化和旅游局、槐荫区文化馆馆员,研究方向为群众文化。

公共文化场馆作为公共文化设施的组成部分,是国家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要的重要阵地和场所。它作为政府主办的综合性文化事业单位,种类多样且分布广泛,主要包括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多种公共文化设施[1]。这些公共文化场馆不仅彰显着城市的文化品位,也是很好的教育资源,在助力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对青少年而言,触手可及的展品、生动的声光电技术、丰富的图书资源……到处充满着知识,处处蕴含着趣味。毫无疑问,公共文化场馆在开阔眼界、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高尚志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作用,是开展青少年校外教育的重要阵地。

2021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面向不同年龄段群体开展特色文化服务。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教育融合发展,面向中小学生设立课外教育基地”[2]。以文件形式指明了公共文化服务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方向。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明确指出今后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寒暑假、法定节假日、周末组织学科类培训[3]。在系统推进、全链条推进“双减”工作的时代背景下,“‘双减’政策的实施,急需优质的教育公共服务资源平台来满足学生和家长对校外培训等营利性资源的长期需求,以缓解其教育焦虑”[4]。如何有效利用周末等课余时间以及寻找优质的课外教育资源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话题。公共文化场馆拥有完备的设施、丰富的服务产品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是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开展各类课外教育的首选之地。为此,社会各界和公共文化部门需要群策群力,谋划好公共文化场馆的建设管理,以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双减”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双减”政策为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创造了新机遇

(一)公共文化场馆是开展校外教育的首选之地

近年来,国家致力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12个、美术馆618个、博物馆5788个、文化馆3327个、文化站4万多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54万个。所有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美术馆和90%以上的博物馆已免费开放,实现了‘无障碍、零门槛’。”[5]各级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成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阵地,在建设、管理等方面也得到了迅速提升。为了更好地服务青少年群体,不少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还推出了针对少年儿童的服务项目,这些公益性强、资源丰富的公共文化场馆以其过硬的硬件设施和规范的管理成为开展校外教育的首选之地。

(二)“双减”带来的“空闲时间”和教育焦虑

中小学生减负问题由来已久,在“双减”政策出台前,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接受课程辅导是中小学生课外生活的常态。周末、假期仍然是课堂生活的延续,学生几乎没有任何休闲娱乐可言。长远来看,这样做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造成了公共文化场馆等社会公共资源的闲置浪费。

随着国家中小学教育“双减”政策的出台,大量学科性质的培训班、补习班开始在政策的监督下退出,中小学生由原来的“内卷式”补课学习向素质教育转变,周末和节假日被真正还给了家长和孩子。但是,纯粹放松而没有寓教于乐的周末不会给孩子成长带来真正的益处。家长长期依赖辅导机构补习提分所形成的思维定式也不会立即消失,对子女周末或节假日等“空闲时间”的教育焦虑仍然突出。如何充实、有效地过好课余生活成为群众新的“急难愁盼”问题。

(三)公共文化场馆可以丰富青少年课余生活,有效缓解教育焦虑

教育是全社会参与的育人体系,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拥有学生成长所需的优质教育资源,亦具有一定的教育属性。“双减”政策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好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在课后服务中的作用”。在“双减”和全面推行青少年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公共文化场馆甚至承担着学校和其他服务机构无法替代的功能。比如,学校作为统一学习的场所,受课堂教学等因素的制约,很难为学生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借助公共文化场馆的辅助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对高质量教育资源的需求。从长远看,公共文化场馆不仅能够根据青少年个性化特点和兴趣爱好等对青少年进行引导和培养,还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的创新能力。

从现实情况看,公共文化场馆对缓解当前家长的教育焦虑、丰富孩子的周末及假期生活也有极大的帮助。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人们外出受到诸多限制,就近利用城市内的资源开展教育和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最优选择。特别是“双减”政策出台后,青少年有了一定的“空闲时间”,他们对公共文化场馆的需求明显增多。对“双减”政策出台后媒体就学生周末去向等问题的相关报道进行梳理发现,多家媒体特别关注“双减”实施后的第一个周末学生对公共文化场馆的利用。北京市西城区“将整合区属12家少年宫、科技馆等校外教育资源,为区域学校提供课后服务课程菜单,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成长需求”[6];重庆学生则去科普基地[7]等;《宁波晚报》报道《“双减”后首个周末,宁波图书馆、新华书店“一座难求”,运动场馆“爆了”!》;《长江日报》报道《“双减”后首个周末,打卡江汉关博物馆的家庭来了不少》;温州广播电视台发布《培训机构静悄悄,博物馆人气爆棚!“双减”后的首个周末,家长轻松之余还在热议……》[8];新浪网报道《双减之后连游戏也玩不了,沈阳的节假日带孩子去哪?》[9]……这些报道列举了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在“双减”政策实施后的利用情况。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这种需求日益凸显。2022年7月,“双减”实施一周年之际,经“调查显示,超过60%的家长表示,希望社会能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活动场所和公共文化服务”[10],可见,对公共文化场馆提供相关服务的期待是“双减”后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为了保障“双减”政策落地,各地方教育部门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其中有些文件对公共文化场馆给予密切关注。如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印发《山东省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规范(试行)》,对中小学生素质拓展提出指导性建议:“就近利用青少年宫、学生组建各类社团或兴趣小组,自主开展实践探索、素质拓展活动”。长沙市图书馆发表文章《“双减”后,带孩子去哪?干什么?雨花区有个地方都为你准备好了!》,充分展示了公共文化场馆在推动“双减”工作落实方面的主动担当精神。中共长沙市雨花区委员会宣传部官方百家号对该文章进行推送[11],并在文章结尾标注了具体地址和联系方式。

“双减”政策要求教育重心转向学校,学生回归课堂主阵地,但并不意味着校外教育不重要。由于社会对教育的焦虑、学生周末空闲下来等情况的出现,社会各界反而对校外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群众对公共文化场馆的现实需求日益凸显。无论是政府文件的相关规定,还是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都充分说明公共文化场馆是破解“周末教育”缺失恐慌的一把钥匙,加强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势在必行。

二、公共文化场馆在教育实践中的困境

在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面对中小学生全面成长的时代需求,社会需要为其提供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环境。但目前公共文化场馆仍以传统途径和方式进行管理建设,对青少年的实际需求反应不够灵敏,导致需求与供给之间匹配不佳,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供需失衡和资源浪费。

(一)当前公共文化场馆活动内容比较单一

目前,青少年宫等公益性儿童活动场馆大多仍以传统的音乐、舞蹈教育项目为主,没有充分考虑青少年对文化的多样化需求,比如非遗类的优秀传统文化、视觉艺术、少年国学类文化、演讲口才等专业项目较少。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他们热爱传统又崇尚现代,在学习中更乐于直观体验式、参与式地接触新事物。有些公共文化场馆尝试开展体验式互动项目,深受少年儿童喜爱。如2021年9月30日开馆的苏州博物馆西馆,“首次尝试在国内地方综合类博物馆内设置探索体验馆。探索体验馆总面积4501平方米,分为‘我的姑苏城’‘金色童年’‘艺术作坊’‘好奇柜’和‘自然探索’五大展项,采用声光电多媒体结合的展示方式,把時令风物、民俗、园林、书画等苏州特色元素,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展现出来,3~12岁的少年儿童都可以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玩法。”[12]但目前这样的场馆并不常见,不少公共文化场馆仍停留在室内环境包装设计上,缺乏内涵建设,很多场馆倚重的仍是图书、展品等原有资源,在活动形式上也多以“阅读式参观”为主,供青少年体验的、互动的项目以及现代化的功能设施不多,更没有建立面向青少年的以“学”为特点的综合性场馆。

(二)公共文化场馆的管理和建设积极性有待提高

公共文化场馆作为活动主体,在管理和建设上的积极性不高。一方面,作为公共事业单位,缺乏市场竞争压力,公共文化场馆管理中普遍存在不求创新发展、但求平安无事的消极思想。由于受传统理念影响,不少文化场馆把关注点放在基础设施、馆藏数量等“硬件”建设上,而对青少年群体的实际需求反应不够灵敏。博物馆、美术馆等对展品的介绍主要是专业性的,并未专门按照中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加以设计,讲解文字往往不够通俗易懂。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少年宫等机构开展的英语类、写作类、思维训练类等社会热门的文化课程辅导培训已经退出公共文化场馆,但公共文化场馆对接下来的经营管理缺乏有效规划。比如,少年宫、文化馆开设的多是乐舞、书画等培训,非遗、手工、科学等课程较少,在增强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劳动意识方面不足,与当前“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时代需求还有差距。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各行各业急需动手能力强的“大国工匠”,但目前公共文化场馆对科技产品的生产及使用等有关指导和设计还不能满足青少年的需求,在提升动手能力、提高创造性思维方面仍需要加强探索。客观来看,随着需求增加,必然会引起人流量激增,给公共文化场馆的管理和服务带来一定的挑战。比如,由于场馆承载能力有限,展厅拥挤、噪声大、场馆内的讲解员和服务人员数量不足等问题必然日益凸显,甚至可能会出现秩序混乱等问题,场馆的运营维护成本会大幅增加,这些都是公共文化场馆需要未雨绸缪的问题。

(三)对公共文化场馆的支持还有待加强

教育部门和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应为公共文化场馆提供更多的支持资源。公共文化场馆是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但长期以来,教育部门引导青少年进入场馆接受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比如,为了引导青少年广泛接触艺术活动、调动青少年参与课外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近年来有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每学期对青少年参与艺术活动的情况进行统计,相关条目中专门对进入博物馆、美术馆等进行说明。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外文化艺术活动的概率,但这些活动多是在周末补课之余参加的。由于时间仓促,在浏览展品时,很多青少年只能走马观花,没有充裕的时间认真阅读展品解说词。从本质上看,这种被动的参与仅仅是为加分而促教育的形式而已,其实质仍是应试教育的延伸,而不能对学生成长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从学校方面看,学校与公共文化场馆的联系不够紧密。学校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而在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特长和提高综合素质方面,没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寻找校外教育资源。此外,停车场难以容纳游客车辆造成周边道路交通拥堵、公共卫生堪忧等现实问题,也势必影响青少年进入场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三、公共文化场馆服务“双减”的路径开拓

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教育的有力载体。各种公共文化场馆虽不是正式教育机构,但在承担育人功能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引领传承之地。教育与文化应通力合作,互为掎角。在“双减”的时代背景下,为减负后的中小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活动空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其综合素质是文化场馆的时代责任。为此,公共文化场馆需加大建设和管理力度。

(一)公共文化场馆的活动内容要体现素质教育导向

在活动内容方面,公共文化场馆要体现素质教育导向,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公共文化场馆在服务“双减”的工作中,要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提供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服务。比如,展览和活动内容讲解要考虑中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从通俗易懂的角度对场馆的布展形式和解说词等进行设计。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教育需求,举办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紧密结合的展览和活动,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在设计活动时,公共文化场馆要尽量利用场馆内丰富的展品和良好的活动空间,让参观者系统地学习某一主题知识。比如,经典诵读、国学普及、手工体验等活动,通过场馆主题活动指引,既突出义务教育的本质特性,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解决学生“吃不饱”“消化不了”等问题,让学生更轻松地汲取知识,快乐健康地成长。

场馆内的活动要尽量通过教育因素的介入形成健康的教育特性。场馆内自由的空间、丰富的实物以及轻松参与体验的活动现场可有效减轻学生课内学习知识的枯燥感,便于营造自由、多元、惬意的文化氛围,使得青少年在全方位感受、沉浸式体悟中受到教育。比如,场馆内的设计应尽量与学校所学知识相联系。利用转换学校教育的学习路径和学习方式,可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再者,场馆内应增加丰富多彩的历史、科普、文体、艺术等内容,使青少年在耳濡目染的学习中开阔心胸和眼界、厚积文化知识。图书馆除了增购青少年读物等硬件设施外,还应增加与学校教学内容相关联的资源,以推动学生对学校课程有关内容的理解。如课文中的作者介绍、课文背景分析等可以在公共文化场馆中以图片和影像等声光电结合的多媒体形式加以展示,让中小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历史文化知识,激发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比如,南京博物院开展“成语故事和语文学科的结合”等专题活动,对中小学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专题培训。学校教师则把从专题培训中获得的教学资源以课件、主题活动的形式传播给学生。这无疑会提高课堂内容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二)公共文化场馆应注重自身建设

作为活动主体,公共文化场馆要注重自身建设。在服务中小学生“双减”的过程中,公共文化场馆应立足本职、突出自身特色,才能富有成效地发挥管理服务功能。

首先,文化场馆应在多元化与特色上下功夫。由于博物馆、图书馆等场馆类别不同,各类场馆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各类场馆开展的活动不求大而全,而务求在打造自身特色方面多下力气,根据自身特色正确定位才能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公共文化场馆只有结合自身特色不断增加公共文化產品的吸引力和“精准供给”,将自身打造得更具想象力、时尚感和时代价值,才能让青少年爱上阅读、享受丰富的文化生活,才能让更多青少年受益。例如,随着全社会对阅读的重视,少儿图书馆的图书流通量非常大,为此,图书馆需加大儿童图书的采购量,以满足他们的借阅需求。此外,图书馆要对现有阅览室进行升级改造,为少年儿童提供沉浸式、纸质化阅读的条件,用更加丰富的图书资源、巧妙的活动设计激发青少年对阅读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

其次,文化场馆要积极作为,加强管理和服务能力建设。公共文化场馆要了解学校和学生所需,利用先进技术和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技术和服务。比如,可以利用5G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采集学生的学习行为、兴趣点等方面的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测量分析和评价,有针对性地设置与其学业水平相符的设施和技术,如语音交互、图像识别、VR/AR 等音视频、多媒体资源等,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适合的学习路径。

公共文化场馆应结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现实需求对场馆进行更新改造,打造智慧型学习空间。在改善场馆的服务条件方面,除加强场馆内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外,还应做好幼儿区与少年儿童区的分隔,减少相互干扰的因素,以及在展览说明中对适合的年级作出具体提示,分年级、分时段进行专题讲解,等等。场馆开放时间和场地方面也要注意向青少年倾斜。比如,在周末和节假日可多开展一些适合青少年的科学、文学、艺术等主题活动;有条件的公共文化场馆应尽量开辟专门的青少年活动室、图书室等,为青少年成长提供空间场所,满足他们的成长需求。特别是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少儿图书馆等更要发挥校外教育阵地作用,坚持所有的场地和设施都用于服务青少年。比如,天津市青少年宫开办安全教育体验馆的课程,在馆内开展《心肺复苏模拟课》《自护自救包扎模拟课》等,“作为校外教育阵地,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乐于接受的安全教育方案和活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组织青少年开展校外安全教育,有力地补充了校内教育的不足”[13]。同时,要加强场馆工作人员有关少年儿童心理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其工作针对性和科学应对青少年群体的工作能力。此外,为了更好地应对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除做好日常的测温、消毒等工作外,还可以用预约的方式限定进入展馆的人数和参观时间,做好对人流量的控制,以加强场馆的日常管理。

最后,在支持资源方面,要全员参与,做好配合协调工作。“‘双减’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扯面广、工作量大、情况复杂,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必须坚持协同各方、统筹推进,切实形成推动任务落实的强大合力。”[14]基于此,必须全社会协同合作,共同推动公共文化场馆在青少年教育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教育部门作为落实“双减”工作的主导部门,除加强对社会培训机构和学校的督导,解决给学生和家长加压的外部因素外,还要做好疏导工作,为学生业余时间找到合适的活动场地和学习途径。

公共文化场馆是“双减”支持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共享优质资源、重塑教育体系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此教育部门应主动与公共文化场馆加强沟通互动,合力推进“双减”工作。比如,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及民意调查等多种形式,公开征求青少年学生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改进的意见建议。分析收集到的群众文化需求,及时传递给公共文化服务的主管部门。此外,教育部门应主动搭建群众与公共文化服务主管部门信息交流与互动的平台。比如,在公共文化场馆信息化服务建设方面,教育部门可以整合各个场馆的资源信息,筛选适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资源,以公众号的形式向学校或社会推送,为学生出行选择提供指导和帮助等,以资源共享的方式实现服务效能最大化。此外,教育部门还可以凭借教育资源优势向公共文化场馆推荐专家学者,开展各类主题沙龙、辅导培训、专题讲座等文化交流活动。公共文化场馆是校外教育的主阵地,在“双减”政策出台后,学校应加强与公共文化场馆的对接,与公共文化场馆共同开发“定制版”的研学课程,做精做深活动内容,创新创巧活动形式,真正做到趣味性和知识性融合,指引学生到文化场馆开展各类研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补充校内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的知识学习。

为将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推向更深更细,还需进一步扩大支持资源。一方面要加强场馆内及周边的城市配套设施服务,从而提高其整体服务效能。比如,基础建设方面,公共文化场馆及周边要适当建设休息室、餐厅、停车场等,从多方面吸引群众更好地利用公共场馆;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人力资源的支撑,解决公共文化场馆面临的人手不足等问题。对此,有专家指出,“只有真正调动起普通民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畅通他们参与文化活动的渠道,才能真正破解目前存在于文化建设中的困境”[15]。为此,可以从本土高校、各类民间文艺团体、非遗传承人、文艺爱好者中聘请责任心强、热爱文化工作、有一定业务水平的人员作为志愿者,实现文化服务本地化。也可以邀请学校教师参与策划场馆内的展览和活动,这样既能降低场馆运营成本,还便于提高活动的针对性。

总之,“双减”工作是党和国家从关心青少年全面成长的角度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公共文化场馆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在全社会落实“双减”工作之际,利用公共文化场馆加强中小学生的教育培养,既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推进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时代需求,也是公共文化场馆理应肩负起的社会职责。为此,公共文化场馆应把服务青少年全面成长作为推进自身改革与发展的契机,通过在丰富教育因素、增强自身建设、扩大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统筹建设,与校内教育共同构建更加合理的格局,共同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落实,以期创新教育模式、共同打造高质量教育新生态,为中小学生“双减”工作和全方位育人作出新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张泽群.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文化场馆发展路径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21:19.

[2] 文化和旅游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 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21-03-08).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02033.htm.

[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07-24).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107/t20210724_546576.html.

[4] 付卫东,刘慧敏,陈安妮,等.教育新基建助力“双减”政策落地:需求、优势与挑战[J].现代教育技术, 2022,32(01):27-34.

[5] 王珂,易嘉欣,雷莺乔.文化场馆活动 展现多彩魅力[N].人民日报,2021-10-13(19).

[6] 王小艾,等.“双减”后,北京课后服务全面升级,家长为何还不能躺平?[N].现代教育报,2021-09-04.

[7] 王倩.“双减”后周末带孩子去哪 科普基地等你来[N].重庆晚报,2021-09-03(001).

[8] 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培训机构静悄悄,博物馆人气爆棚!“双减”后的首个周末,家长轻松之余还在热议……[EB/OL].(2021-09-06).https://haokan.baidu.com/v?pd=wisenatural&vid= 12888103551442498489.

[9] 温泉悦心.双减之后连游戏也玩不了,沈阳的节假日带孩子去哪?[EB/OL].(2021-09-09).https://k.sina.com.cn/article_5521839775_14920969f001010bxm.html.

[10] 梁丹.“双减”后学生如何过好暑假[N].中国教育报,2022-07-12(02).

[11] 中共长沙市雨花区委员会宣传部官方百家号.“双减”后,带孩子去哪?干什么?雨花区有个地方都为你准备好了![EB/OL].(2021-09-0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9933894167105532&wfr=spider&for=pc.

[12] 苏雁.“双减”后,博物馆如何释放潜能[N].光明日报,2021-10-11(09).

[13] 初丽.浅谈安全教育体验馆对开展青少年校外安全教育活动的意义[M]//天津市群众艺术馆.公共文化服务理论探索与路径选择.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9:217.

[14] 邓云锋.山东:改革创新扎实推进“双减工作”[N].中国教育报,2021-07-26(02).

[15] 高迎刚.当代中国公共文化建设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J].艺术百家, 2013,29(06):19-30.

Analysis of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al Role of Public Cultural Venues in the Context of “Double Reduction” Policies

GAO Xue-de1, LI Yu-hong2, YIN Xin-man3

(1. University of Jinan; 2. Shandong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 3. Huaiyin District Culture and Tourism Bureau of Jinan City)

Abstract: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has liberated the majority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from extra-curriculum training institutions, and students have more opportunities to take part in arts, sports and other cultural activities. Public cultural venues, a major place for cultural education, have become the top priority for after-school education with rich resources for the goods of the public.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public cultural venues in terms of activity content, subjects, and resource support. Based on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we need to take quality education as the guide, and strengthen services capability, and enhance cooperation with education departments.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effectively serve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ies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Keywords: “Double Reduction”Policy; Public Cultural Venues; After-school Education

(責任编辑:魏 一)

猜你喜欢

校外教育双减政策
政策
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助企政策
政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校外教育管理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校外教育中关于生命教育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