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校外教育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的实践思考

2023-01-05杨慧玲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22年6期
关键词:课后服务双减政策

摘 要:助力“双减”政策落地、帮助学校做好课后服务是校外教育机构发展的新契机。校外教育机构参与学校的课后服务,需要把握学校课后服务的真正需求,如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和个性化的课程指导。针对学校的普遍需求,体制内校外教育机构在参与学校课后服务上存在三大优势:资源优势、课程优势和平台优势。基于这三个优势,推衍出校外教育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的四条实施路径:调研先行、顶层设计、协同组织、形成特色。未来还需努力完善校外教育机构区域内校外优质资源枢纽的建设和课后服务课程的评价,构建校外教育机构课后服务新格局。

关键词:“双减”政策;校外教育机构;课后服务

中图分类号:G6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8502(2022)06-0089-09

作者简介:杨慧玲,上海市闵行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校外教育、家庭教育、青少年公益教育。

自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建议》(以下简称“双减”政策)以来,推进“双减”政策落地已成为2022年教育部的“头号工程”。“双减”政策颁布后,要求各级政府落实落细,要求学校发挥在此项工作中“主阵地”的作用。2022年1月,上海市教委发布《上海市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指南》,明确提出:“学校应主动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的主体责任,以本校教职工为主要力量开展课后服务。同时,充分挖掘校外教育活动场所、社区教育资源、社会公益力量等资源,建立健全校外力量引入和管理机制。”[1]校外教育机构作为学校课后服务的“校外主要力量”之一,如何助力“双减”政策落地、帮助学校做好课后服务成为亟须思考的问题。

一、“双减”背景下学校的课后服务需求

校外教育机构参与学校的课后服务,需要把握学校课后服务的真正需求。学校不仅需要多样化的课程资源,还需要个性化的课程指导。尽管不同学校对课后服务的具体资源需求不同,但总体上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征。

(一)需要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目前,学校的课后服务主要由三个时段组成:课后作业指导、兴趣社团活动及晚归托管服务。对上海市闵行区内10所学校的抽样调研发现,目前多数学校的课后服务主要利用本校的教师、场馆等校内资源;其次是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体育、艺术等方面社团教学资源丰富学校的现有课程资源;还有个别学校会利用家长资源。按照课后服务“愿留尽留”的原则,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是解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基础。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课后服务”课程资源及上海市优质素质教育课程平台的科技、艺术、体育、综合等课程资源,都在为丰富學校的课后服务提供支持。但是,真正选择使用这些资源的学校还比较少。在对参与课后服务工作的一线教师进行访谈后获悉,有些课程资源并不能直接使用,需要选用或进行再次优化。因此,活动中心可依据现有的职能领域,结合学校一线教师的实际工作需求,选择适当的课后服务课程资源进行二次转化,形成一份包括科技、艺术、健康、阅读、影视教育、综合实践等多维度、跨学科的课后服务课程菜单,供学校课后服务选用。

(二)需要个性化的社团课程指导

通过对家长进行课后服务需求抽样调研发现,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的学生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在学校完成作业、接受专业老师的辅导,这样可以缓解自己无法辅导孩子作业的焦虑。这是大多数家长让学生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第一阶段服务项目的重要原因。以“晚托班”形式为主的学校课后服务模式,其服务内容大体以学生自主学习、做作业及阅读为主[2]。此外,家长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素养的提升有更多期待,学校仅以“作业辅导”和“托管”为主开展课后服务已不能满足家长的需求。家长希望学校开设高品质、多样化的社团兴趣课程,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学校希望活动中心能够为“学生兴趣社团”课外活动的设计实施提供支持。活动中心是学生社团课程的开发实施及研究机构,学校希望活动中心对包括本校教师在内的课后服务教师进行专题培训,涉及社团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及评价等多方面的指导建议,帮助教师提升设计与开展学生兴趣社团的能力。此外,活动中心还应提供具有学校特色的个性化课后服务方案,帮助学校综合利用校园文化、家长资源、周边地区社会及自然资源等进行“校本化”的课后服务课程设计。

二、“双减”背景下校外教育机构参与课后服务的优势

课后服务课程是学校整体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中心等体制内的校外教育机构与学校作为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体两翼”,有着紧密的合作,活动中心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工作具有一定优势。

(一)资源优势

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少科站)等体制内的校外教育机构集聚社会优质资源,为区域内广大青少年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优质教育资源。为了丰富课后服务的校外资源,各区的活动中心等校外教育机构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及市优质素质教育课程平台资源为基础,根据自己区域的优势和特色,为学校课后服务提供课程资源类服务菜单,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这类资源能帮助学校和教师开展课后服务,有效丰富校内课后服务教育资源。例如,S市M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与学校共建共享课后服务课程资源小程序“欢校”,依托信息化手段,用技术赋能课后服务课程资源的建设,帮助学校和教师提高课后服务教学效能。除课程资源类和管理服务类资源外,文旅局、科委、科协等机构的社会特色课程人力资源也可为学校课后服务全面助力。

(二)课程优势

目前,上海市学生素质教育优质资源平台已汇聚来自全市各区活动中心、少年宫、少科站等公立校外教育机构及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全社会的优质课程近5000门。活动性和实践性是校外教育的显著特征,由活动和竞赛转型而来的活动化、项目化课程具有以下特点:兼有创新性与实践性、教育性与社会性、趣味性与灵活性,且兼顾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让学生成为课外、校外活动的主人,更看重学生的“主动行为”。在打造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程方面,活动中心具备很大的优势,学生能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实现多项目学习体验、跨项目创新实践和超项目发展成长。这和学校课后服务课程的定位一致,校外教育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的课程建设具有明显的引领性。

(三)平台优势

首先,活动中心作为区域素质教育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机构,与学校的科技、艺术、德育、综合实践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其次,体制内的校外教育机构以文教结合、科教结合、医教结合、体教结合的方式与社会各领域协同育人,已成为教育的常态。因此,活动中心能够融合各个教育主体提供的优质课后服务课程,发挥区域优质校外课外教育资源平台“枢纽”的功能。体制内的校外教育机构在活动筹划、设计组织的过程中,以活动育人、实践育人为主要活动形式,能最大程度地体现活动的教育属性。目前,活动中心正在进行活动项目化的实践,将活动转型为活动项目化学习,更突出“学习”元素,这样的活动设计能够更好地实现与学校课程的校内外一体化。校内外一体化的校外教育生态也能够为提升学校课后服务质量和学生综合素养奠定基础。活动中心的平台枢纽定位决定了其能够在学校和各类校外教育机构之间充当“桥梁”。平衡需求与供给以及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是体制内校外教育机构的平台优势。在这样一个融通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平台”上,学校的课后服务需求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三、校外教育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的实践路径

校外教育机构能基于学校的课后服务需求和自身的优势,有针对性地为学校提供不同类型的课后服务,其中资源服务是为学校提供在线课后服务课程资源及课程资源的二次转化服务;入校服务是提供优质教师及特色课程,直接服务于学生;指导服务是为学校提供关于课后服务课程设计、课后服务课程教师培训等指导服务工作;综合服务则包含以上几类服务。活动中心目前正在尝试实践和研究“学区课后服务创新模式”。但无论提供以上哪种类型的服务,都是以调研为基础,在充分了解学校和活动中心双方的意愿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校课后服务项目的设计。

(一)调研先行

了解需求,是开展活动的前提。在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前,活动中心面向全区中小学开展以“基于课后服务课程资源应用现状及需求”为主题的抽样调研。调研围绕着“政策文件的认识”“现有课后服务课程资源提供主体”“理想中的课后服务样态”“现有课后服务课程”和“参与师资”等不同主题进行,旨在全面了解区域内课后服务的供需现状。在抽样方面,根据课后服务需求的迫切性,选择不同性质和类型的学校进行入校专题访谈。通过对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参与课后服务课程的相关人员进行访谈,了解学校的课后服务现状及需求。访谈结果显示,被调研学校中教师参与“作业辅导”和“托管服务”的占比都超过50%,只有参与“社团教学”的不到33%(见图1);在学校目前开展的各类课后服务社團教学活动中,科技、艺术和体育类活动较其他活动明显偏少(见图2)。科技和艺术类活动是活动中心最主要的业务,但由于现有的师资有限,因此,活动中心首先会考虑开发这两个领域的课后服务数字课程资源,使之适用于全区学校。其次,利用活动中心教师下基层服务项目的契机,为学校提供课后服务资源补给和相关指导。例如,由活动中心教师对所在基层M2学校的不同群体进行深入访谈,汇集不同需求后,结合活动中心现有资源及个人服务优势完成需求分析,为学校决策提供支持。同时,活动中心教师也在学校整体规划、校园文化引领的基础上,依托小程序等信息化平台系统设计学校的课后服务课程,供学校参考选用。

(二)顶层设计

通过调研访谈了解学校需求、明确价值立场之后的关键步骤是做好顶层设计。根据不同学校的不同需求,顶层设计可分为以下三方面:提供课后服务课程数字资源菜单的校本方案;提供教师课后服务社团课程方案或教师培训课程方案;最有挑战性的是设计学校课后服务课程的总图谱(M2学校课后服务课程总图谱参见图3)。目前,将课后服务课程原有的独立课程图谱纳入学校课程总图谱设计的学校数量有限,但这项工作却是顶层设计中难度最大的。作为M2学校课后服务课程的“规划师”,活动中心教师将学校课外活动和校外社团活动课程化,打破了学校常规课程(即国家课程)与课后服务课程之间的壁垒。整个项目设计规划采取校内外一体化设计,学校和活动中心共享课程素养目标、共建课程资源、共创机制平台、共通课程评价标准,从而解决之前缺少整体的课程目标设计、课后服务育人目标及服务理念不清晰等问题。目前,活动中心正在努力突破课后服务课程的梯度设计、年段衔接等问题。与学校教师、家长委员会(简称家委会)代表、社会组织等协同共商做好课后服务课程方案,在课后服务的课程结构、实施形态及评价管理等方面做好顶层架构和系统设计是“规划师”的重要职责。

(三)协同组织

活动中心等校外教育机构不仅是学校课后服务资源的提供者,还应是其他场馆、社会企业组织等资源提供主体与学校之间的“桥梁”。由活动中心进行协调,对不同学校进行课后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使得供需双方达到最佳适配。以M2学校为例,学生家长中有不少人有意愿为学校课后服务提供支持,能够提供青少年科普教育的人力资源和课程资源。这些资源为学校的课后服务课程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经过活动中心的推荐,一些教育基础薄弱的偏远地区学校也有机会享有这些资源。活动中心目前建设“区域资源枢纽”的目的也在于此。由于课后服务本身是一个多功能综合体,且为其提供课程资源的教育主体非常多元,所以,课后服务需要各方协商决定、协同推进。由活动中心牵头,聚焦“课后服务课程”这一具体项目,经多方主体协商后,在学校家委会组织的基础上引入可提供课程资源的学生家长。在进行学校课后服务课程的整体框架设计时,学校家委会代表、相关企业责任人及社区教育志愿者共同商议,为构建课后服务教育共同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校外教育机构正在发挥家校社协同中的桥梁功能,发挥着多主体课后服务课程资源的枢纽作用。目前,在这一协同组织中,家委会主要承担托管服务功能,学校的少先队代表大会组织主要承担学生个性发展的功能,活动中心引领、多主体共同承担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功能。虽然课后服务课程理事会目前尚处于雏形,但已经在承担学校课后服务的整体课程建构工作,同时发挥着实施课后服务的保障作用。

(四)形成特色

每所学校都有其独有的校园文化、地域特色及办学理念,在“一校一品”的建设基础上,有校外教育机构特色教师的加持和校外教育资源的供给,每所学校都可以形成自己的特色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和实施路径。目前,校外教育机构支持下的M2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基本实现了“学校课后服务课程”与“学校常规课程”的有机融合,二者同频共振,在实践中必将实现学校课程整体育人功能的最大化[2]。M2学校课后服务课程融合设计体系1.0版凸显了学校“蝶美未来学校”的文化内涵和发展目标。M2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分为四种类型: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和课后服务课程(见图4),其中“性格”和“元学习”作为未来教育的重要教育内容,已被纳入学校的课后服务课程。课后服务课程采用活动项目化组织,即以学生的自主选择活动、自由探索活动、自我安排活动、自选社团活动、自发团队活动等为主要形式,从而达到促进个性发展、差异辅导、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的目的[3]。

四、课后服务的未来思考

有学者认为,课后服务既不是学校课堂教学的延续,也非社会实践教育的构成,而是在学校内教学的“小课堂”与校外社会“大课堂”之间发挥桥梁性的衔接功能,堪称一种“后学校”“后课堂”属性的教育服务[3]。通过M2学校的课后服务指导个案,不断思考校外教育机构应如何通过调研进行精准供给与服务,发挥校外教育机构“双减”主阵地作用。整合家校社(企)协同育人的资源,搭建多主体协同育人贯通的桥梁,努力完善校外教育机构区域内校外、课外优质资源枢纽的建设,构建校外教育机构课后服务新格局。

(一)区域学校课后服务资源枢纽的建设

作为区域校外、课外活动的枢纽,活动中心在建设优质校外、课外活动资源中心的同时,还应将建设区域课后服务课程资源中心作为重要目标。从校外教育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的现状出发,思考如何为更多学校提供更多优质的课后服务课程。对传统的“基层服务项目”进行创新,科学设计学校课后服务课程;通过已有的校外信息化平台和信息技术实现课后服务课程的全过程管理。

(二)区域学校课后服务课程评价的思考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校的课后服务评价问题一直是研究和实践领域的“难点”和“痛点”。因此,可以将“有效开展学校课后服务课程评价”作为一个创新点与突破点。目前,各区教育局对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评价通常根据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数量、课后服务课程数量等量化指标进行考评。上海市学生活动管理中心已挂牌成立市级校外教育测评中心,对课后服务工作的评价成为指导学校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环节。区域活动中心作为体制内的校外教育机构,可以数据驱动评价的理念为指引,创新自己的可为领域,通过“实践+理论”的研究,为区域相关管理机构制定课后服务评价标准提供参考。

“双减”工作是目前教育督导的“一号工程”,课后服务的质量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着校内学生减负和校外教育综合治理,同时也会影响我国青壮年劳动力的工作效率[4]。青少年活动中心作为体制内专业的校外教育机构,在推进“双减”政策落地的过程中,不仅要明确自身定位,为学校提供优质的课外、校外的课后服务资源,更要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和独有的平台优势,主动参与到学校课后服务的课程建设中,发挥学生个性培养的作用,最终实现课后服务的内涵,真正发挥“双减”政策下校外教育机构多层次、全方位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指南的通知[EB/OL].(2022-02-16). https://edu.sh.gov.cn/xxgk2_zdgz_jcjy_01/20220216/f90de00dbede4c37a8a51c96ba4341a3.html.

[2] 屈璐.我国基础教育课后服务政策嬗变及展望[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9(04):14-19.

[3] 刘登珲,卞冰冰.中小学课后服务的“课程化”进路[EB/OL].(2022-01-09).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zM1MDgyMw==&mid=2649994252&idx=1&sn=1dc003d9fb63fa9598f838b2dade3801&chksm=bedc48c489abc1d2c2f1b6c8785469b75bb7beaa4b40073c4916e25ef8563cbf7464845ff993&scene=27.

[4] 龙宝新.“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课后服务的定位与改进[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21(06):6-16.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n After-schoo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Participation in After-school Services in the Context of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YANG Hui-ling

(Youth Activity Center in Minhang District of Shanghai)

Abstract: It is a new opportun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fter-schoo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o facilit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and help schools with better after-school services. To provide better services, these institutions should grasp the real needs of after-school services, such as diversified curriculum resources and personalized curriculum guidance. In view of the general needs of schools, there are three advantages in participating in after-school services: resource, curriculum and platform. Based on these three advantages, four paths for such kind of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o provide after-school services are introduced: investigation, top-level design, collaborative organization, and formation of characteristics. In the future,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after-school high-quality resource hubs in the region with after-schoo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the evaluation of after-school service courses, so as to build a new pattern of after-school services.

Keywords: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After-schoo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fter-school Services

(責任编辑:王 萍)

猜你喜欢

课后服务双减政策
政策
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助企政策
政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发挥学校优势 做好课后服务
“课后服务”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