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公园视角下“暗夜星空”的保护路径探究

2023-01-05韩晓萌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夜空星空公园

韩晓萌

(河北地质大学 法政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

现代化发展为人类使用照明系统提供了便利,但过度照明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光污染。2016年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官方期刊Science发布的《世界人工夜空亮度图集》显示,全球约80%区域的黑夜被灯光照亮,夜间光污染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大多数人甚至没有机会观察神秘而美丽的银河系。

1 暗夜星空的内涵探究与现状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提出:“我们要维持地球生态整体平衡,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国际上并未给出暗夜星空的定义,但一般理解为,暗夜星空即可以在夜间看到星空的黑暗环境。

现代科技的繁荣为人类的夜间照明提供了技术支持,但越来越多“不夜城”的出现使自然的昼夜更迭遭到破坏。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国绿发会)副秘书长肖青指出:“光污染的蔓延破坏了自然昼夜模式,改变了环境的自然模式,让很多城市失去了欣赏美丽星空的环境和条件。全球有2/3的城市已看不见银河。”《世界人工夜空亮度图集》显示,世界上超过80%的人口生活在夜空辉光之下[1]。国内卫星资料显示[2],北京、上海、广州以及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光污染已经连接成片,我国的光污染现象已十分严重。近年来暗夜保护地的发展为防止光污染蔓延带来了一线生机。截至2021年12月2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暗夜顾问委员会发布的《世界暗夜保护地名录》中共收录了包含我国在内的30个国家的293个暗夜保护地。现阶段我国对暗夜星空的研究较少,在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号召下,探求国家公园视角下暗夜星空的发展对我国生态建设具有建设性意义。

2 暗夜保护的历史发展与价值探析

2.1 暗夜星空保护的历史发展

其实光污染在19世纪就已出现,但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作为一个具体概念被研究。随着环境保护理念的高涨,人们逐渐意识到光污染的危害,并展开了一系列的暗夜保护运动。

暗夜保护运动最早源于美国。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保护暗夜星空。其中《国家公园管理政策(1988)》首次提出“暗夜星空”的概念;在《创造我们的未来:国家公园服务的战略计划(1993—1994)》中认定暗夜星空是国家公园管理局的重要保护对象;在《国家公园系统附近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备忘录(2010)》中明确能源开发的过程可能给暗夜星空造成不利影响,并将暗夜作为其评估考量的因素。美国非盈利性的暗夜保护活动也走在世界前列,1988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保护暗夜的国际性非盈利组织——国际暗夜协会(International Dark-Sky Association,IDA),其宗旨是保护夜间天空环境的黑暗,并借此来管理室外照明。作为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保护暗夜的组织,该协会已发展至多个国家并吸纳了大量成员,其在世界各地推广认证的暗夜保护区、暗夜公园和社区建设也已初见成效。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联合多个机构召开了第一届“世界星光大会”,呼吁保护夜间环境及星空资源。

2011年,在全亚洲的暗夜保护尚处空白地带时,我国天文爱好者王晓华以志愿者身份发起了“中国星空项目”活动,在2012年第28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特别会议上让世界听到了来自中国暗夜保护的声音,并成功推动了西藏暗夜保护的试点建设(即阿里暗夜保护区和那曲暗夜公园)。2015年国内成功举办首届“暗夜星空论坛”,呼吁“美丽中国需要美丽星空”;同年,中国绿发会建立直属机构——星空工作委员会,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如西藏、内蒙古、山西、江西)积极推进星空保护的科普宣传,成为国内唯一倡导和推广保护星空的专门机构。2016年6月,西藏阿里、那曲地区成为我国首批被编入《世界暗夜保护地名录》的暗夜试点,填补了中国星空在此名录的空白。截至2022年,我国已有6处列居其中(其余4处为黄海湿地野鹿荡、山西洪谷、江西葛源与陕西照金暗夜保护地)。

我国暗夜保护起步晚、制度不健全,国家层面尚未出台相关法律呼吁保护暗夜星空。

2.2 暗夜保护的价值探析

2.2.1 保护暗夜星空就是保护自然资源

广义来讲,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天然存在的、未经人为加工的环境因素,在这个意义上暗夜星空无疑是一种特别的自然资源,对于昼夜交替、植物生长、物候变化以及夜行动物活动不可或缺。此外,我国古人在深邃的夜空中观摩天象,以日月的运作周期协调了年月的关系,奠定了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历法基础,其中的二十四节气成功反映出地球公转和四时变化的规律,这对我国传统的农耕文明大有裨益。通过对夜空的观测,古人创造出天干地支纪时法、创造了二十八星宿以解释日、月、五星(即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所运行的位置、创造了阴阳五行及太极八卦学说。这些都源于对夜空的观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暗夜星空就是保护了科学、艺术与资源的净土。

2.2.2 保护暗夜星空可助力旅游经济

浩瀚的星空蕴含着无尽的文艺气息,吸引着无数天文爱好者与天文摄影者。全球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也推动了星空旅游价值的发掘,尤其在西方国家已渐趋成熟。携程发布的《2019天文旅行报告》指出,观星已成为天文旅行的重要内容。在消费经济时代与“航天热”的大背景下,星空旅游是带动消费转型、旅游创新的重要发展方向。中国的星空旅游尚处在萌芽生长期,由于现阶段我国大力倡导建设美丽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施乡村振兴,星空旅游便成为偏远乡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展机遇,也是迈向可持续目标的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星空等多元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表现形式[3]。

2.2.3 保护暗夜星空能够节约能源

照明程度的提升大大提高了夜间活动的方便性与安全性,但不必要的夜间照明也造成了电力资源的消耗。国际暗夜组织曾作过估算,不合适的照明方案导致美国约30%的户外照明被虚耗,造成了每年33亿美元的浪费以及2 100万t CO2的排放[4]。在我国现有的资源禀赋下,燃煤火力发电占电能来源的72.4%,是我国最主要的发电方式,但煤炭这种化石能源并非清洁能源,不仅对环境不友好,而且其储备量有限,电力的过度消耗极易造成能源的浪费。保护暗夜星空就势必要减少夜间照明,夜间照明的减少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煤炭的燃烧量,从而节约能源,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

2.2.4 保护暗夜星空有利于人体健康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暗夜星空的消失直接源于夜间光照的持续增多,光污染成为社会普遍现象,人们已不觉深陷其中。作为现代化发展的副产品,光污染已给人类健康和生物多样性带来威胁。研究表明,长时间暴露在夜间人工照明中很大程度上会增加某些疾病的发病率,包括代谢障碍、情绪障碍甚至癌症[5],如强光会抑制视网膜感光细胞功能的发挥,给角膜和虹膜造成伤害,导致人的视力下降,白内障发病率增高;彩光污染(光污染的一种)极易导致人们情绪上的波动,引起疲惫、头晕、神经衰弱等问题。同样,不当的夜间照明打破了迁徙期生物和夜行性动物“昼伏夜行”的规律。在北美鸟类迁徙过程中,这些鸟类受夜间照明的影响常发生与建筑物相撞的情况,据估,北美每年因与建筑相撞而死亡的鸟类数量可达10亿只。强光还会扰乱夜行性动物的判断,影响其捕食区域,甚至加大了被天敌侵扰的概率。此外,夜间频繁的光照还破坏了植物本身的光周期,改变了植物的正常休眠,对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产生损伤。保护暗夜星空能够减少夜间不必要的光亮,从而提高人体健康指数、保护生物多样性。

3 美国国家公园对暗夜的保护

美国是世界上拥有夜空公园最多的国家,暗夜保护置于国家公园体制之下。尽管美国有全世界最大的暗夜保护机构IDA,但并不具备实体管理功能,真正掌握实体管理权的是国家公园管理局(National Park Service , NPS)。美国是最早进行国家公园建设的国家,不仅管理国家级自然保护地,还保护着正在消逝的暗夜星空,甚至打出了“国家公园的一半是暗夜(Half the park is after dark)”的口号[6],该口号肯定了暗夜星空所承载的重要价值。美国在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方面有较成熟的体系,暗夜保护工作也有十足的经验。

3.1 立法保障

美国的暗夜保护与国家公园制度一脉相承。在国家公园体系之下,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及美国各州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使暗夜保护有了较为完善的立法体系保障(如表1所示)。

表1 美国国家公园及暗夜保护立法体系(部分)

3.2 文旅活动

为宣传暗夜星空价值、普及光学知识,国家公园纷纷向游客推出观星活动、满月远足、讲座、汇演等天文旅游项目,如美国大盆地国家公园的“列车观星之旅”,拉森火山国家公园的“少年夜间游侠”,查科国家公园的“波尼托月下漫步”等,这些精彩的主题活动不仅宣传了夜空文化,而且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还充分发挥了官网、出版物、海报等大众传媒的作用,向公众传播暗夜星空的信息。

4 国家公园视角下我国暗夜保护的发展路径

在国家大力打造国家公园体制的契机下,暗夜星空的保护也应乘上国家公园发展战略的快车,将“夜空公园”依托于国家公园[7],延续文脉及地脉发展,通过借鉴域外先进经验,打造符合我国国情的本土化“夜空公园”保护方案,实现国家公园与夜空公园的互惠共赢[8]。

4.1 建立以“国家公园法”为核心的夜空公园法律体系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只有具备充分的法律保障,才能使国家公园体制下的暗夜保护有法可依。从国家公园的角度看,虽然我国国家公园建设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未建立严密的国家公园法律体系,从暗夜保护的角度看,尚未出台国家层面的立法。我国对夜间环境的保护,只有部分城市初步建立了光污染防治体系,出台了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和地方工作文件,如深圳、上海、广州等。在对光污染的限制方面,也只是存在一些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未上升到法律高度。因此,鉴于夜空公园与国家公园共同的自然保护地属性,首先,应加快“国家公园法”的出台,并设专章或专门法规对暗夜星空、夜空公园作具体规定,统一指导相关保护地区的工作。填补了夜空公园在国家公园法框架下的法律空白,也避免了暗夜保护的法律框架过于繁琐的情况。其次,在国家公园的概念界定上,还应增设“空域”作为保护对象,使夜空公园建设存在法律基础。最后,还需加快“光污染防治法”的出台[9],与环境保护法、节约能源法、气候应对法等法律协调衔接,并出台具体规范增加其操作性和可行性,助力以“国家公园法”为核心的夜空公园法律体系建设。

4.2 完善“央地共管”的夜空公园管理体制

2019年两办印发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推动各类自然保护地的设置,还确立了“中央直接管理、中央地方共同管理和地方管理”的三类管理模式,这种分级管理的模式体现出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地对生态系统的重要程度,其中“中央地方共同管理”的协同管理模式更适合我国夜空公园的体制建设,制度构想如下:

中央层面的国家公园管理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对夜空公园进行总体管辖、统筹规划,下设分局专管地方夜空公园的具体事宜,包括对夜空公园的总体规划、执法、监督;协调与其他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关系;为夜空公园的运营提供资金保障。分局内可设置专门工作委员会,一方面做好夜空公园之间的交流互通、信息共享,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与星空工作委员会的沟通,实现多维联动。委员会下还可成立专门工作小组,为特定的夜空公园因地制宜具体规划发展方法、监督具体运营工作等,形成“总局—分局—委员会—工作小组”四级管理机构,完善“央地共管”的协同管理模式。

4.3 打造“以点带面”的夜空公园文旅产业

星空旅游已成为自然旅游界的新秀,国内外的观星旅游方兴未艾,一方面,游客不用担心交通、语言等问题;另一方面,景区价格也比较亲民,星空旅游遂成为天文爱好者全新的选择。因此,有望发展以旅游带动文化的夜空公园文旅产业。以深圳为例,其《深圳市城市照明专项规划(2021—2035)》明确提出依托露营观星、天文科普、星空摄影、生境探秘等文娱活动来推动深圳大鹏星空公园[10]的建立。该规划所提及的项目有望在具备设立夜空公园条件的地区普遍推行。当前,我国暗夜星空保护和夜空公园的社会认知度还不高,主流媒体也应发挥积极作用,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或通过视频科普、或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提高公民的普遍参与性,丰富夜空公园的教育与拓展活动,赋予公民建言献策与社会监督的权利,为天文爱好者及全社会成员打造生态、绿色、低碳的星空之旅,向国际社会传递夜空公园的“中国名片”,促成“以点带面”的夜空公园文化产业。

5 结语

德国哲学家康德有言: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底律,另一件是我们头顶的灿烂星空。暗夜星空不应成为一种即将消逝的资源,我国的暗夜保护工作应抓住国家公园发展战略的机遇,打造国家主导、社会支持、公众参与的夜空公园体制,这不仅是治理光污染的有效手段,还是国家公园发展的关键环节,更是提高我国星空话语权的重要举措。

猜你喜欢

夜空星空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夜空中最亮的星
夜空中最美的“花”
在公园里玩
国庆夜空
星空
你也爱吃仰望星空派吗?
星空
一见如故
夜空中最亮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