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与实施路径研究

2023-01-05朱丽萍张伊丽

时代经贸 2022年12期
关键词:普惠金融服务金融

朱丽萍 张伊丽 李 程

(1.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航空运输学院;2.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 上海 201620)

引言

自2005年普惠金融被联合国提出以来,建立有效的、全面的、为社会所有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服务的普惠金融体系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农村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人口居住相对分散。由于我国经济二元化结构特征,农村是经济与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经济尚不富裕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也是普惠金融服务的重点领域。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我国在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农村建设”的深化发展,有助于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进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普惠金融作为扶持弱势群体的重要机制,可以为农村小微企业及低收入群体提供金融服务,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

在经历了小额信贷、微型金融、传统普惠金融之后,普惠金融与数字技术相结合,被赋予了新的载体与内容,目前数字普惠金融已成为普惠金融发展的新趋势。2016年,G20峰会首次提出了数字普惠金融的概念,将其界定为“一切通过数字金融服务以促进普惠金融的行动,它包括运用数字技术为无法获得金融服务或缺乏金融服务的群体提供一系列正规金融服务,其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并且是以负责任的、成本可负担的方式提供,同时对服务提供商而言是可持续的”。数字普惠金融就是通过数字技术促进普惠金融,以解决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的问题。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提出,要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大力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

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即运用数字技术更好地为农村地区的企业和居民,尤其是为小微企业和尚不富裕人口提供与其他地区、其他群体相均等的金融服务。从农村普惠金融的实践来看,成本高、效率低导致的难题始终难以化解。与传统普惠金融相比,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利用数字技术突破时空限制,具有共享、便捷、低成本、低门槛等优势。首先,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降低金融服务成本,加速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精准对接农业和农户的金融需求,缓解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其次,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显著提升农村居民的金融可获得性,利用金融服务降低家庭财务风险,支持农户的创业活动。再次,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改善农村小微企业的营商环境,促进农村产业创新与升级,实现产业兴旺,带动农村的全面振兴。最后,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改善农村的投融资环境,实现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居民的消费升级,实现生活富裕。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

从各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经验来看,主要有三种渠道推广金融服务:一是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通过手机完成支付、汇兑等基本金融活动。二是利用数字技术提供信贷、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扩大信贷规模,降低融资风险。三是加速构建基础数据库,提高金融服务能力。我国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加速发展,业务模式和服务品种日益增多,多元化、创新化的特征明显。

从供给主体来看,传统金融机构、电子商务平台、第三方互联网金融平台是目前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主要提供者。传统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载体,向农村地区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大多数商业银行都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和平台,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如建设银行“裕农通”、农业银行“惠农e通”、邮政储蓄银行“E捷贷”等。脱胎于电商平台金融业务部门的金融科技公司是农村普惠金融的另一大推动力量。2014年以来,淘宝、京东等国内重要的电子商务平台开始进入农村市场,借助于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农村网购市场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这也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提供了重要的数字基础设施支持。众多商业银行与大型电商平台展开合作,构建了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如中国农业银行与淘宝合作的“惠农e商”,西京银行与京东合作的“西银京农贷”等。此外,第三方互联网金融平台(如微信理财通、陆金所等)借助于移动通信技术,将金融服务从城市拓展到乡村,普及了数字普惠金融的服务理念。P2P等网络信贷公司开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业务,面向农户、小微农业企业提供贷款,并进行业务创新,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从服务内容来看,目前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业务既包括支付、信贷、储蓄等传统金融业务的数字化,也包括新兴的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理财、P2P等金融业务,此外,还出现了基于农业产业链的金融服务模式,即由农业核心企业或金融机构来搭建数字服务平台,为供应链上游的小农户、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这种基于数字技术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具体操作模式不尽相同,最常见的是由商业银行、农业核心企业构筑农村电商平台,形成“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农户+互联网”模式,如重庆农商行建立的柑橘、核桃电商平台及供应链金融服务。除此以外,还有保险企业、互联网金融平台主导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如中国人保、京东金融、蚂蚁金服等参与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这些业务模式不仅为当地特色农业提供了金融支持,也进一步推动了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

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的全面振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无论哪个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对金融的需求。数字普惠金融以数字信息技术为载体,为农村、农业、农民提供金融支持,将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从乡村振兴的五大目标来看,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两个层面。直接层面主要体现在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方面的影响;间接层面主要体现在对“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方面的影响。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如图1所示,具体包括:

图1 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

(一)直接影响机制

1.缓解农村企业的融资约束,规避农村产业发展风险,实现产业兴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目标和重要基础,既包括实现农业现代化,也包括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在实现产业兴旺过程中,需要众多主体参与其中,包括农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返乡创业和新农民等。传统金融机构很难满足这些主体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涉农贷款总体比例偏低。数字普惠金融利用低成本、低门槛、便捷等优势,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可以提高农村地区融资的针对性和普遍性。此外,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还可以通过推广保险产品和金融衍生品,为农村产业的发展提供规避风险的渠道,确保农村产业的稳定发展。

2.结合绿色金融理念,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促进乡村产业可持续兴旺,创造宜居的生态环境。绿色金融是通过金融创新实现环境保护的活动。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绿色金融可以在贷款政策、种类、对象、条件等方面,发行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产品,优先支持农业绿色化、低碳化,促进乡村环境保护。我国农村地区环境治理亟待加强,并且缺乏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特别是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可以结合绿色金融理念,积极推进乡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治理农业污染,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在促进乡村产业可持续兴旺的同时,也有利于创造宜居的生态环境。

3.提供更便利、更丰富的投资理财渠道,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缩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实现生活富裕。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微信客户端、各商务与政务合作App等渠道,提供了更便利、更丰富的投资、理财、保险、信贷等业务,可以帮助农村居民突破仅有储蓄存款的单一理财方式。目前的研究成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提高农民的财富水平,减少城乡收入差距,并能促进农村消费升级。

(二)间接影响机制

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对“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方面存在间接的影响。一方面,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深化发展离不开金融基础知识的普及,通过金融知识宣传活动,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会逐步提高;另一方面,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会促进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和征信体系的建设。这些发展不仅有助于开展金融业务,也会引导农户的诚信守约意识,有助于改善乡村的文明风貌,提高乡村的治理能力。

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存在的不足与制约因素

(一)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推进,农村金融服务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农民享有的金融服务有了显著改善。但是,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在推进过程中也暴露了许多不足,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异质性明显,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显著。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依赖于当地信息化水平、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基础条件。由于我国经济仍具有二元化结构特征,城乡、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明显,这也导致我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参差不齐,差距显著。上海、北京、浙江等发达省市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远高于青海、甘肃、新疆等西部省区。即使同属农村地区,东部地区农村的电商发展和金融发展水平也明显高于中西部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不同省份的农村在网络征信、支付、小额贷款方面有明显差距。

2.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供需矛盾仍旧突出。一方面,金融机构提供的数字金融服务具有较高的同质性,竞争加剧,但服务的使用效率低。同时农村的金融人才缺乏,业务素质不高,导致金融机构的成本收益比不高。另一方面,农村普惠金融的需求受制于当地居民的金融素养与信息化普及程度。我国农村地区的留守人口较多,对电脑和智能手机的人均使用水平不高,并对投资、理财等金融产品知之甚少,带有明显的不信任感,从而造成了数字普惠金融需求上的不足。有效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还体现在农村地区征信系统的缺乏,农户的信用状况很难符合金融机构的审查条件,从而无法满足农村企业和农户的金融需求。

3.农村数字普惠金融风险逐步显现,金融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尚不完善。数字普惠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为广大农民带来了便利,但金融安全问题也开始出现。金融欺诈、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等金融风险也开始向农村地区渗透,一些打着金融创新的骗局层出不穷,如果没有适当的监管、政策指导和保护机制,农户很容易上当受骗,遭受财产损失。金融风险事件频繁出现,容易让农户产生抵触心理,加大了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推广难度。

(二)制约因素

之所以存在以上几个明显的不足,究其原因,主要归结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在数字技术、金融环境和金融素养方面仍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这些制约因素成为现阶段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主要障碍。

首先,农村地区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服务质量、个人智能终端设备覆盖率方面都落后于城市,成为制约数字普惠金融的重要因素。由于按照先城市后农村的建设规划,我国农村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一直落后于城市地区。例如,我国城市地区在2015年就已完成4G全覆盖和光纤入户,而农村地区从2016年才开始进行4G网络的铺设,时至今日,虽然农村大多数地区已经实现了4G和光纤覆盖,但信号覆盖效果较差,甚至还有部分地区并未实现4G信号的覆盖。5G网络也是类似的情况,从2019年开始在北京、上海、武汉、厦门等40个大城市建设5G基站,但农村地区并未开始。与此同时,农村居民的手机覆盖率也低于城市地区。

其次,农村地区金融发展水平低,征信体系发展不完善。中国人民银行运营的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覆盖了全国70%以上的自然人的信用信息,尚未覆盖的不足30%人口绝大多数集中在农村。此外,我国金融机构和网络金融平台的信息也未实现共享。因此,金融机构很难判断不在征信系统内农户的信用状况,从而加大了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推广难度和市场风险,也抑制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实施效果。

最后,居民金融素养直接影响金融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居民金融素养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各国的共识。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我国农村地区居民的金融素养明显低于城市地区。由于农户普遍缺乏基本的金融知识,缺乏个人理财规划的意识,不知道如何利用金融产品和服务来解决面临的财务问题,不知道如何对家庭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规避家庭财务风险。相对于城市地区的居民金融教育,农村地区的金融教育发展更加滞后,只是通过简单的发传单、拉横幅的方式进行宣传,收效不佳。

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

(一)进一步完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顶层设计

我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战略定位和发展路径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应结合2025年、2035年和2050年等国家发展目标,促进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融合。改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供需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完备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政策。应完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组织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由银保监会和人民银行牵头,农业农村部、工信部、证监会、地方金融监管局等多个部委部门统一规划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生态改善和金融教育投入,促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均衡发展。要进一步加快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活动,充分发挥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功能,加快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的构建。

(二)推进农村地区数字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创新

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和创新,离不开农村地区数字经济的发展。随着数字经济在我国的深入发展,应鼓励电商企业在农村地区进一步拓展服务网点,提升服务质量,与生产、物流、销售、金融等环节进行整合优化。继续探索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与数字化升级,推进数字化与农村各方面社会生活的融合,拓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服务范围。

加快推进农村传统金融机构的智能化改造,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农村保险机构利用数字技术提高农村保险服务的精准度。支持农村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围绕农户、农业企业的融资需求建设助农金融服务平台,拓展信息采集和共享功能。支持涉农风险投资的数字化发展,解决农村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三)推进数字和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首先,在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应加快农村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由地方政府牵头,各县域主管,做好顶层设计,实行分层建设、分步实施策略。继续支持偏远农村地区的光纤建设和网络覆盖,确保网络信号质量,尽快启动5G 网络建设。利用政府优惠政策推动“数字下乡”,提高农村居民终端设备的使用广度和深度,确保农村全体居民都能享受低成本、高质量的数字化信息服务。

其次,进一步加强农村征信系统建设,完善征信数据标准。推动农村征信行业协会发展,发挥农村征信行业在数字普惠金融中的服务功能。搭建征信信息共享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和第三方互联网企业实现信息共享,提高数字普惠金融业务的效率,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用风险。尽快建立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征信管理条例》可在农村数字征信体系中运行。

最后,加大农村师资力量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监管部门、教育部门和金融机构应加强合作,一方面尽快将金融基础知识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多种媒体渠道进行宣传,提升农民的金融素养和风险意识。避免流于形式的简单宣传活动,金融机构可以与农村党政系统进行对接,建立常态的数字普惠金融知识培训班。推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知识平台的建设,加强宣传力度。还可以针对返乡农民工等特殊群体开展专项普惠金融培训,增加“一对一”专项金融服务,培育相应的金融需求主体。

(四)加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风险监管,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要针对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多样化的业务模式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监管体系,采用现场和非现场的金融监管手段,分清风险来源,制定有针对性的监管策略,并加强对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风险预警监测。考虑到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地区差异明显,可以根据各地经济、金融的实际发展情况,开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监管试点。在“一行两会”统一指导的前提下,制定具有差异化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监管措施,由地方金融监管机构负责执行。此外,要重视网络金融诈骗、非法集资活动给农民带来的财产损失,建立投申诉平台,保障农民在数字普惠金融中的合法权益。

猜你喜欢

普惠金融服务金融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