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求过早实现碳达峰并不可取

2023-01-05■文/周

张江科技评论 2022年2期
关键词:达峰碳达峰目标

■文/周 勇

追求过早实现碳达峰,会因为达峰年经济增速上限的压制,导致经济增速过低,并影响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远景目标的实现。

中国工程院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咨询项目组织40多位院士、300 多位专家、数十家单位,重点围绕产业结构、能源、电力、工业、建筑、交通、碳移除等方面系统开展《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及路径》研究。2022 年3 月31 日,中国工程院发布该重大咨询成果。该研究项目提出,通过积极主动作为、全社会共同努力,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有望于2027 年前后实现达峰,峰值控制在122 亿吨左右。在此基础上推动发展模式实现根本转变,可在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事实上,近年来多家权威研究机构都对我国碳达峰、碳中和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也不乏提出各种将碳达峰、碳中和时间提前的研究结论。但是,降碳目标的实现与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密切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审慎研究降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合理确定降碳节奏。盲目追求过早实现碳达峰并不可取。

碳达峰时间并非平稳渐进性模型可以决定

中国工程院的2027 年碳达峰模拟研究结果,是数学模型在若干假设条件下各种变量渐进性变化的模拟结果,而现实要比这复杂得多。

发达国家实现碳达峰,多是在某种危机严重影响其正常发展情况下,高碳产业关停或转移到其他国家的突变性结果。这属于外部意外冲击下的突变,而非模型渐变的结果。这些国家在实现碳达峰之前,都无法预知其实现碳达峰的时间点。

由于国际承诺的严肃性,中国实现碳达峰的时间点,并非渐进性变化的模型可以决定。在碳达峰平台振荡期,很难判断哪一年是峰值年,因为后期的小幅震荡也可能高于前期的峰值。以日本为例,经济危机使其碳排放在2007 年达到一个峰值。但是,后来的福岛核泄漏导致其重新发展煤电,其碳排放峰值又延后到2013 年。美国则还是2007 年碳达峰。北欧国家类似的情况更多,长期的平台振荡期和后期的偶发事件,导致前期的峰值不再是最高峰。这是各种假设条件相对确定的模型难以模拟出来的。实际上,调整不同的参数,做不同的假设,碳达峰时间点可以是2021 年至2030 年之间的任何一年。关键是看哪一年既符合承诺,又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最小。这需要凭借对未来发展的洞察力,而非靠模型模拟的结果。

中国实现碳达峰的时间,早前承诺的是2030年左右,2020 年又承诺把时间提前到2030 年前,这是中央深思熟虑后作出的重大决策。要实现这一承诺,需要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而非简单地把碳达峰时间点提前几年来增加实现承诺的保险系数。即使再提前几年,在碳达峰平台振荡期,也未必能够事先确认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因此,提出2027 年达峰没有必要,也无助于事先就能确认2030 年前碳达峰,还容易误导决策。

我国在2021 年下半年提出一系列方针政策,防止一些省份、行业及某些央企等提出过早碳达峰时间以及运动式“减碳”,避免盲目决策失误造成巨大损失。按照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和对经济社会最小损失原则,最合理的时间是2029年。在此之前,在严格控制两高产能盲目新增前提下,应该让现有企业按照市场规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积累资金,尽快实现绿色低碳转型,而不是延续过去的一些科学性和可行性并不强的能源环境约束性指标考核措施。否则,可能因盲目自我设限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也可能因无法实现碳达峰而造成巨大政治损失。过早追求2027年实现碳达峰,可能因达峰年经济增速上限的压制而导致经济增速过低,从而影响2035 年远景目标的实现。

在中国承诺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后,由于大量高碳或重化工业生产能力处于青壮年期,而非类似发达国家的该类产业处于暮年期,具体哪一年实现碳达峰是一种权衡利弊后的断臂求生,而非模型渐进性模拟可能有的结果。

合理时间段内的过早碳达峰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中国承诺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不可能是自然演变的结果,发达国家碳达峰也都是被动实现的结果。目前,中国大量高碳或重化工业领域生产能力都处于青壮年期,还有很长的可利用时间。发达国家提出某一年煤电退出,往往是他们接近寿终正寝的煤电自然退出。如果中国不顾资源禀赋和竞争力的现实,让投入时间不长的大量资金搁浅,让已经形成生产能力的重化工业过早夭折,将造成过大的浪费,也未必是低碳。

在中央作出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的重大决策并指出2030 年实现稳中有降后,很容易判断最佳碳达峰时间点,也是最有利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碳达峰时间点只能是2029 年。尤其是中央提出严控两高产业生产能力盲目新增后,只是充分利用已有产能,这些产能大多在2030 年前达到合理使用寿命,并不会增加2030 年后碳中和的难度。如果进一步把峰值提前到2027 年,则会导致大量先进产能不能发挥作用,造成不必要的大量失业,做出过多无谓的牺牲。

过去几年,曾有一些权威智库机构研究认为,我国碳达峰时间为2025 年左右。但是,研究表明,中国碳达峰时间如果从2029 年提前到2025 年,因其达峰时经济增速上限的压制作用,初步匡算2021—2030 年累计造成的全社会经济损失将达到2019 年全国GDP 的43%,高达43 万亿元。这一损失接近一些权威机构预测的碳中和所需资金的1/3。如果把碳达峰时间从2029 年提前到2027 年,经济损失约是上述损失的一半。如果把这个损失转化成更强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低碳转型动力,无疑会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

此外,提前碳达峰会导致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远景目标无法实现,更何况这一时期也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

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间碳排放强度每5 年降低18%的假设下,任何一年实现碳达峰时经济增速上限为4.05%。但是,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届时实际经济增速远低于4.05%,且以后也不可能高于这个速度。如果过早碳达峰,将导致我国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所需要的多年平均增速5%以上无法实现,由此导致这一目标也无法实现。

2035年是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且经济跳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没有背负碳约束条件情况下,都已经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要跳过这一陷阱,比一般时期的正常情况增长难度更大。碳达峰承诺要求中国必须负重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而过早碳达峰将加大这一难度。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是中央对全国人民的承诺。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碳达峰带来的不利影响,手段之一是碳达峰时间放到2029 年,除此之外还需要采取积极的经济增长政策,并把过去临时性对付突然大暴发的严重空气污染所采取的多种约束性指标,变成参考性指标或增加其弹性,避免这些短期应激性措施长期化,并对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协同实现2030 年前碳达峰目标和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才能够让我们看清问题所在,同心协力,纠正一些不妥当的做法,积极发展经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当然,前提是严格按照中央提出的严控两高产能盲目新增,而现有的存量先进生产力应该让其按照市场规律和国际上的新要求,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过多的不被国际认可的约束性指标,需要及时变成具有一定弹性的参考性指标。换句话说,国际上给中国企业增加或者即将增加很多约束,将导致中国企业竞争力大幅度下降。各级政府更没有必要不断叠加过去应激性的能源环境约束性政策,致使中国企业雪上加霜,导致中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推动企业低碳转型,应对国际降碳压力

借鉴发达国家多是在某种危机情况下被动实现碳达峰的经验,中国需要发挥行政手段优势,采取多种措施,如大幅度提高行业范围扩大后的碳交易价格、大大减少免费碳配额、征收碳税、淘汰落后和相对落后的产能等,通过人为制造“碳达峰风暴”,确保2029 年实现碳达峰。从现在开始,提前10 年让企业清楚,必须做好低碳转型、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或将来付出大的碳排放代价的准备,确保以最小的代价实现2029 年碳达峰。只有这种符合国际规则的行政与市场结合的手段,才能事先确保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又对中国经济增长不产生类似突然的拉闸限电、运动式减碳的负面冲击。

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减碳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国际压力很大,尤其是“箭在弦上”的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美国也会紧跟这一措施。此外,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其上市企业报告自身和上下游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跨国公司碳中和承诺以及要求其供应链上的企业做出相应的碳中和努力,这些都对中国企业形成极其现实的威胁,并将逐渐导致中国大量出口欧洲的产品无利可图或大幅度亏本,从而导致中国失去大量的国外市场。这应该是2030 年前各级政府需要帮助企业考虑的问题,而不是为了过去制定的缺乏科学性、可行性的指标,而对企业不断限产限电,限制其正常发展。

2013 年开始的雾霾大暴发之后,为了迫在眉睫的大气污染治理,我国已经开展多年严格的控能、控煤工作,重点地区化石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处于平台振荡期,很多控制措施偏行政手段也偏严,科学性和可行性都存在一些问题。不时出现的环保领域一刀切问题和运动式减碳等,都是这些措施的延续。如果不考虑民生和经济社会正常发展,靠行政手段,中国可以在2021—2030年的任何一年实现碳达峰。但是,这是一种“拍脑袋”的“自残式”达峰,副作用极大。

总之,“双碳”目标和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要协同发展,不能顾此失彼,更要研究清楚其他国家碳达峰的经验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避免我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猜你喜欢

达峰碳达峰目标
碳中和·碳达峰
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2030碳达峰与2060碳中和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企业碳排放权会计处理探讨
低碳生活,绿建未来
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下的设计思考
迎接人口“达峰”
实现碳排放达峰和空气质量达标的协同治理路径
基于统计学的中国典型大城市CO2排放达峰研究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