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清华与名城四十年”学术论坛致辞
2023-01-05
彭刚
清华大学副校长
PENG Gang
Vice President, Tsinghua University
首先我代表清华大学对“传承与创新——清华与名城四十年”学术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28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讲到:“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历史文化保护正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为此,总书记先后视察了广州永庆坊、福州三坊七巷等历史文化街区,并多次对相关的历史研究、考古科研和保护工作给予了重要指示。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高度体现,中华5000年文明史也伴随着城市的诞生和发展,并以近40年快速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彰显了新时期的伟大成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是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领域,是各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类型的重要空间载体和系统集成。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始于1982年公布第一批24座名城,在40年的时间里,先后公布了140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及一大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并扩展到历史文化廊道、历史城市景观、历史地段等领域;在遗产保护方面,从历史建筑向近现代历史文化遗产、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不断扩展,基本形成多层次、多要素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在理论和实践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并积累了大量成功案例,大幅提升了各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品位、历史文化风貌和生活空间品质,全方位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
清华大学在城市保护和遗产保护领域有着悠久的学术科研传统,有着长期的学术科研积累和大量的实践探索。清华大学建筑学科的创立者梁思成先生,就是以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开启了他毕生的学术历程,他通过多年的艰苦工作,与当年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们共同奠定了中国传统建筑研究的基石,著作《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及文物建筑保护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清华大学营建系建立之初,特别是新中国建立的重要时期,梁思成先生通过为解放军绘制北京需要保护的历史建筑分布图、通过梁陈方案,以及其他大量的保护性方案和提案,为北京城的保护殚精竭虑、奔走呼吁,留下了一段段动人的故事,也成为北京城的保护乃至我国历史城市保护的思想源泉。这一伟大的保护思想源泉今天成为清华大学建筑学科领域重要的学术思想基础之一,也成为清华建筑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至今,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的“栋梁”——梁思成诞辰120周年文献展,全面展示了梁先生的学术成就,也展示了清华建筑的学术传承和文化精神。
承继这一优秀的学术文化传统,吴良镛先生将其毕生经历贡献给了我国的人居环境科学领域,其中包括名城保护领域的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其领衔完成并最早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菊儿胡同项目,就是对北京老城城市保护的一次重要实践探索。与吴良镛先生一道,清华大学一大批的教授学者都投身到历史城市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做出了重大贡献,取得了巨大成就。朱自煊先生通过北京什刹海、黄山屯溪老街等一系列名城和街区保护规划,为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建构、对“名城—街区—遗产”三级名城体系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周维权先生毕生从事中国传统园林研究;陈志华先生和楼庆西先生带领同学们走进楠溪江,完成了大量民居测绘,开启了传统聚落保护的大门,延续至今的古建测绘课程成为建筑学院有广泛影响力的精品课程。
今天,清华大学建筑学科在文化自信思想的感召下,怀着对中华文明优秀历史文化的满腔热爱,继承老一辈学者的学术文化传统,众多专家学者仍然在历史文化保护领域上下求索、辛勤耕耘,在学术研究、课程教学、工程实践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巨大成绩,也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遗产保护输送了大量人才。张杰教授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更新领域,将理论联系实际,在济南、南京、福州、广州等大量历史名城开展保护与更新实践,获得多项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一等奖与联合国教科文遗产保护奖,包括前面提及的福州三坊七巷项目和景德镇陶溪川项目等;吕舟教授是享誉全球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为厦门鼓浪屿等我国多项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做出重大贡献,今天他作为北京中轴线申遗牵头人仍在不懈努力。
此外,以清华同衡为代表的清华大学下属各规划设计科研与工程实践机构,与建筑学院等相关院系实现产学研紧密合作,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领域开展了大量创新引领的实践活动,展现了清华人“知行合一”的风采。
本次学术活动还将有多位在教学、科研、设计和管理机构的专家学者,通过学术报告和讨论交流的方式,在名城40年之际,就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管理的理论、方法、实践案例、管理经验,进行深入研讨交流,在展示丰硕学术和实践成果的同时,希望借此回顾梁思成先生开创的历史文化保护学术传统,启迪青年学者和莘莘学子投身于历史文化名城和遗产保护的伟大事业中,为促进名城保护事业的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袁昕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YUAN Xin
President, THUPDI
在本次学术活动的最后我想说三点感受。
第一点,看过去。我们回顾了名城40年所做的一些工作,走过的一些历程。正如杨保军总经济师提到的,当前我们面临保护方法不科学、活化利用不充分、监督管理欠力度3个问题,在同衡张捷主任所做的普查评估中,我特别关注两个不相关和两个正相关的问题:遗产的多少、密度的大小、GDP的发展情况、旅游的开展情况等,都与保护的最终成效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遗产保护部门的独立性和保护工作的力度与最终成果是正相关的,所以能够看到,无论取得的成绩或者是出现的问题,都与我们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是正相关的。回想起来,同衡这些年参与的名城保护工作,很多时候不是那个地方做得好,而恰恰是那个地方出了问题才让我们去挽救一下,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的工作,如果管理部门能够有较强的保护意识并从最初的保护规划开始就请我们参与,最终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从政府部门或者管理者来讲,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说得并不多,但我觉得在思想意识上,大家始终没有把保护跟发展真正放在一起,还是把二者放到一个对立面上,而把发展与增长划了等号,好像我们要想发展就一定要不断促进GDP的增长。在我们所做的很多实践中,保护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发展,只不过我们要在一个更长远的、大的历史观下看这个问题,把现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起来去考量而已。所以,我觉得过去问题的根源是意识上的问题,如果这一点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那我们的保护可能依然面临着非常艰难的局面。
第二点,说当下。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提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我们现在逐渐进入到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城市的发展已经不仅是量的发展阶段,而且开始转入到质的提升阶段。这个“质”对于城市来讲,它不仅只是耐用上的性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或者说很重要的角度,那就是品位。这个“品”我觉得大家应该去充分理解,它一定是跟我们的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所以今天我们也提到要充分发掘认识遗产的文化价值。第一步是让遗产“活下来”,第二步可能也要让遗产真正地“火起来”,这个工作也需要我们去活化利用,用开放和创新的思维去对待我们的工作。有很多案例,例如景德镇,这些年做的大量遗产保护的努力已经对城市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助推作用,通过文化挖掘提升了城市品位。
第三点,看未来。我们现在国家级的名城只有140座,不是每一座城市都是名城,但是我想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也都应该尊重和认识自己的历史。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名城保护规划进一步往前拓展,应该变成城市遗产和城市文化的保护、发扬、传承、塑造的过程。城市在发展,我们今天的这些遗产可能未来真的就会作为城市历史的一部分,所以张兵局长也提到,我们在新的时期要有新的定位、新的格局、新的措施。国家文物局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思考,在遗产保护、古迹保护方面都有很多举措在不断往前推进这个工作,这也让我们能够有信心真正面向未来的发展,也有迎接新挑战的思想和准备。
我希望大家能够在过去40年的基础上总结,找到当今的现实问题,更重要的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把遗产保护的工作进一步往前推进,真正地为我们塑造文化软实力、创造文化自信去做更多、更扎实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