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贸易效应探究
2023-01-05袁照稳
袁照稳
一、前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受到贸易壁垒、行业保护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多边贸易问题重重。因此,谋取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成为了各国在发展中的一种共识,它能够将区域经济差异等因素降到最低,以更加稳妥、保守的姿态推动区域经济的繁荣。为适应这一发展潮流,我国开始了在自由贸易区建设上的探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于2010 年,是亚洲最大的自贸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之后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同时对有效平抑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推动人民币全球化也具有着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已有10 余年,在这一关键的节点研究分析东盟自由贸易区创立之后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影响,不仅可以为贸易区政策的调控提供导向,也将为纺织服务出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背景及进程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背景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这是中国和东盟各国在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一个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由于资源不均、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导致贸易进程中问题频发,摩擦不断。在上世纪的90 年代,区域贸易体系化在欧洲、北美等地区开始了尝试,较好地推动了地区的经济发展。随后这一经济模式在南美、非洲等地也开始了探索。东盟各国贸易发展的市场有被边缘化、孤立化的倾向。因此,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势在必行。第二,在本世纪初东盟各国遭受了一场经济重创,被资本围剿后的各国经济处在几近崩溃的边缘。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我国无疑成为亚太地区经济稳定发展的定海神针。也是经历了此次危机,东盟各国开始意识到与中国建立经济联系的必要性。也是在同世界资本的博弈中,使东盟各国坚信只有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加强区域合作才能够在列强环伺的世界经济格局中谋得一席之地。第三,这也是中国与东盟各国加强国家经济安全的一种必然选择。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以及东盟各国将出口贸易瞄准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并在经济中逐步地被这些发达国家扼住了经济发展的命门。相反,中国与东盟各国对于自身所具有的巨大市场还未能引发强大的关注。实现内部市场挖掘,开拓多元的市场格局是事关国家稳定发展的必然,而这也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设立提供了新的助力。第四,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作用逐步增强,在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东盟各国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总体看好,这也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进程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2010 年成立,而对其探索可追溯到2002 年。经历了长达8 年的准备期。2002 年8 月《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落地,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进入倒计时。这一基础性协议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注入了强心剂。协议中要求:“中国以及东盟各国应积极地打破关税壁垒;推动服务贸易自由化;建立开放的投资机制等”。这一协议的签订也为后期《“早期收获”计划》的问世奠定了基础。这一计划于2004 年签署,中国及东盟各国对贸易中的600类产品进行了关税上的削减和取消,并于同年11 月签订了《货物贸易协议》。在此基础之上又在2007 年签订了《服务贸易协定》;2008 年签订了《投资协议》。到2010年1 月1 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这一贸易区是全球范围内仅次于欧盟和北美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覆盖了11 个国家及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
三、影响自由贸易区纺织服装产品贸易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是在上世纪的50 年代由著名经济学家温特所提出,他认为关税同盟与社会福利增加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福利的改善由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的关系所决定。当贸易创造大于贸易转移时社会福利待遇得以改善,反之亦然。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可以肯定的是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有利于社会福利增加的,自由贸易区内关税这一左右贸易的重要杠杆被去除,商品、服务以更为自由的状态运行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当中,这也使得各国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来实现贸易上的优化。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使得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得到进一步的放大。首先,就贸易创造效应而言,其所蕴含的贸易生产效应和贸易消费效应将被激活。就贸易生产效应而言,由于建立了自由贸易区,成员国可以根据自己国家的优势来实施错位生产,资源的优势得到强化。就贸易消费效应而言,由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关税水平得以进一步的下调或消除,进而使得商品的价格得到了进一步的降低,这在很大程度上会转化为经济刺激的因子。同时,值得关注的是,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也可能会产生较大的生产转移效应,会对周边国家的无效率生产和贸易产生替代效应,进而造成社会福利上的损失。从实践角度上讲,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可以看做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效益、成本。因此,提升效益和控制成本成为了加入自由贸易区之后必然要加以关注的问题。而要实现这种贸易效益的最大化,需要从关税水平、与伙伴国关系、贸易关系以及生产效率等维度进行分析。
回顾中国东盟贸易区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和东盟各国在产业结构上虽具有很大相似性,但也有着较大的互补空间。在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后各国纷纷破除了纺织业的壁垒,对双方的资源进行了优化,也实现了对各国纺织业的有效推动。同时,从贸易转移的视角来看,因各国的发展水平基本相当,产业结构上的同质也导致了产品上的同质,主要体现在低附加值的生产上,尤其是在纺织产品层面。各国的产业在长时间内很难被其他的成员国所代替。总体而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后,各国的贸易创造效应十分明显,但贸易转移则影响不大。
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贸易效应的实证分析
本文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后对中国纺织品贸易效应的分析当中采用了巴拉萨和贸易引力两种模型展开分析,以此来最大化地实现对总体结果在科学性、准确性层面上的提升。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贸易效应的巴拉萨模型分析
巴拉萨模式在对贸易效应进行分析的过程当中,主要是以时间为界点对建立前和建立后的进出口需求弹性作对比,以此来判断其属于贸易创造还是贸易转移。此次研究当中,选取了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等6 个国家2000 年到2020 年20 年间的纺织服装产业数据进行实证层面的分析。分析发现,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之后增加了中国对世界的总进口,但其中对于东盟自贸区内的进口需求弹性是下滑的,这也就意味着未能产生贸易创造效应。这一问题的成因可能是中国服装产业链在转移的过程所形成的新的生产力有限所导致,相对于出口总额进口量还是较低的。从中国方面而言纺织服装的出口增速仍然要高于纺织服装的进口增速。这其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借助于东盟其他国家与欧盟等地区的贸易优惠,各国也在逐步地加大对这一市场的出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纺织服装产品在中国的增速。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贸易效应的贸易引力模型分析
贸易效应当中的引力模型与物理上的引力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它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或者国家与地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力。在常用的引力模型当中有效涵盖了贸易额、经济规模、人口、空间距离等内容,为更好地说明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贸易效应,此次研究当中,将纺织进出口贸易纳入到其中。在研究引力模型的过程中,同样选取了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等6 个国家2000 年到2020 年20 年间的纺织服装产业数据作为样本,研究中发现,中国与东盟各国纺织品出口与双方的国民生产总值有着直接的关联,当国民生产总值升高时进出口的额度也会随着增高。引力模型的数据评测显示,当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的乘积上升一个百分点时,中国的进出口额度增长约0.6%。除国民生产总值外,人口作为另一个重要的因素也表现出了较高的相似性。当人口增多时进出口的额度也会随着增高。数据评测显示,当中国与东盟各国人口的乘积上升一个百分点时,中国的进出口额度增长约0.1%。与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口因素不同的是,空间距离表现出了相反的一面,当两国之间的距离增加时进出口的额度会随之降低。引力模型的数据评测显示,当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距离上升一个百分点时,中国的进出口额度降低约0.5%。
综上所述,通过巴拉萨模型和贸易引力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之后,自贸区的各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尤其是在进出口额度方面。在对贸易数据的模型分析中同样可以发现贸易的创造效应要远远高于贸易的转移效益。这说明中国与东盟各国在纺织服装贸易上基本处在合理的范畴之内。
五、我国纺织服装产品贸易优化策略
(一)借力优惠政策,加强中国东盟自贸区双边优势互补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之路已走过了20 多年,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快速的20 多年。同时,这也是中国面临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20 多年。从纺织服装贸易的整体情况来看,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纺织服装产业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而这背后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一方面是我国纺织服装的全球市场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萎缩,增长率有所放缓。另一方面是中国出口额被东盟各国所弥补。与此同时,中国东盟自贸区纺织原料类与纺织成品类出现了双线的下滑。因此,在自贸区成立20 多年后,中国与东盟各国应在现有的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确保优惠贸易的安全,进一步赋能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纺织品贸易。对于中国的企业而言,可借助自贸区新一轮的发展机遇,积极地到自贸区成员国办厂,利用当地紧俏的土地及劳动力资源,在优势互补当中实现自身更大的发展。同时,在现今条件之下,中国与东盟各国企业也应实现在纺织服装技术层面的交流,以实现技术集聚下更好地引领全球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
(二)积极调整纺织服装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国际知名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装业的发展建立在人口红利之上,大量的低附加值、高密度的产业集聚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成为了推动中国经济腾飞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但随着中国国内人力成本的不断上扬,红利在不断的消逝,这也就意味着中国服装产业靠传统模式已难以为继,尤其是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各自由贸易区划定之后,这一问题更为严重。在此次研究当中可以发现,中国与东盟各国在纺织服装展业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以及产品布局上有着很大的相同。这也就意味着中国企业要想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就需要积极调整纺织服装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国际知名度,以差异化的竞争突出重围。这不仅对中国纺织业有利,也对各国纺织业的发展有利。
(三)明确贸易区整体战略,谨慎选择纺织服装产品贸易伙伴
当前,东盟各国与我国的贸易潜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同时在政策层面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纺织服装企业应明确贸易区整体战略,谨慎选择纺织服装产品贸易伙伴,在贸易国家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我国服装纺织企业的利益得失,明确自贸区建设对服装纺织企业发展的实质影响,如果有损于国家产业安全和企业增收,就应该趋利避害。同时,要在这一进程当中加强基础性研究,及时了解国际形势和东盟各国所颁布的关税和非关税贸易措施,为纺织服装企业提供生产贸易方面的借鉴。
六、结语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的一次有益尝试。时至今日,各项数据都表明,自贸易的建设不仅使中国得到了发展,也使得东盟各国在深度的贸易交往当中建立健全自身产业体系的同时,改善了民生,提振了国力。而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合作的深入,一些隐性的问题也开始滋长,要想达到二者的长远发展,需要不断地提升贸易创造效用的价值而降低贸易转移效应的影响。对于中国企业而言,需要积极调整织服装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国际知名度,并在这一过程当中,明确贸易区整体战略,谨慎选择纺织服装产品贸易伙伴才能够在贸易当中取得足够的主动权,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实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