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数学德育研究

2023-01-05

吉林教育(中小学党建与思政) 2022年12期
关键词:数学教师德育情境

殷 华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若想促使新时代的中国学生在未来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就必须从小学这一启蒙教育阶段抓起,加强对学生素质、品质以及修养的培养,促使学生在少儿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发展为品学兼优的新时期小学生。数学是小学教育阶段中的基础学科,同样也是一门教学延续时间极长的学科,紧密把握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这一优势,加强数学教学与德育的有机融合与融会贯通,更有助于推动与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一、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增强学生道德认识

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小学数学是一门逻辑性与理性化较强的学科,有别于语文、英语等学科的人文性、思想性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与融合德育存在一定教学难度。并且,小学生的身心尚未发展成熟,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味地向学生灌输德育内容,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反感与排斥。因此,为有效改善小学数学德育的不足与缺失,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灵活合理地运用好情境教学这一教学手段,在数学课堂中为学生积极创设与构建数学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主动学习数学学科知识与探究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科中的内隐化德育渗透,实现数学知识与道德认识的协同发展。

(一)开发教材德育因素,构建教学情境

在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德育元素无处不在。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此为德育的切入点,利用多媒体设备、微课视频或电子交互白板等信息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构建真实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更好地感知与感受数学知识中的道德思想,在有效提升学生道德思想水平的同时,更好地助力学生深度数学学习。

如,在引导一年级学生学习“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一课时,小学数学教师可借助数学教材中的信息窗“帮妈妈做家务”为学生创设帮妈妈整理与放置衣服的生活化教学情境。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小明帮助妈妈做家务,整理衣服时两人满头大汗”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联系自身在实际生活中帮助妈妈整理衣柜时的生活经验,激发与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通过设置启发性问题的方式,导入本节课的教学主题“分类与比较”:“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么整理衣服呢?”让学生自由发言。有的学生说:“按照上衣和裤子分类整理”;有的学生说:“按照衣服颜色分类整理”;有的学生说:“按照爸爸、妈妈与小明的衣服进行分类整理”……使学生在思考中初步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学习的基本思想方法——分类思想。并在实际情境的带动下,生成热爱劳动的认识。其次,从学生中随意选择三名学生到台前,向学生提问:“他们三个谁高?谁矮?谁胖?谁瘦?”让学生在自主思考中初步学会比较。在此基础上,结合之前小明与妈妈整理衣服的情境,为学生展示“小明与妈妈放置衣服”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比较衣服的长短、轻重、大小、薄厚帮助小明完成整理衣服的家务,并在正确分类与比较中,形成分类整理物品的良好生活习惯与帮助家长做家务、感恩父母的道德认识。最后,在学生全面掌握本课知识内容后,教师可为学生布置“整理个人物品”的实践性数学作业,让学生在课后活用课堂所学的“分类与比较”知识,科学整理与收纳自己的个人物品。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渐养成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为小学生的个人终身发展与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二)激活学生思维意识,构建问题情境

数学是一门引导学生思维发展与思维品质提升的学科。思维能力是学生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立德树人背景下组织数学教学与德育的融合教学活动时,同样也不能忽视对学生思维意识的激活与启发。教师可通过设置数学问题情境的方式,活跃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在主动思考与积极探究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思维意识与综合素养的提升。

如,“庆元旦——时、分、秒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在上课铃响的前五秒钟,组织学生共同进行上课的倒计时“5、4、3、2、1,上课啦!”并向学生提问,“倒数的五个数是什么时间单位?”“是秒。”“那么为什么不用小时或分钟倒数呢?时、分、秒三个时间单位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一秒有多长?一分钟有多长?一小时呢?”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引导学生结合二年级所学的“认识钟表”知识与原有的生活经验,理解一分钟等于六十秒,一小时等于六十分钟的时间单位换算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向学生提问:“1 分钟等于60 秒,一小时等于60 分钟。秒是这三个时间单位里最小的时间单位,那么一秒钟有多长呢?一秒钟我们能做什么事呢?”并组织学生在课堂中玩“猜时间”的数学游戏活动:学生在心里数数,教师按计时器,对比学生心中的数与计时器中显示的秒数。调动与激发学生探究时间奥秘的兴趣与热情,使学生通过游戏活动对时、分、秒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与此同时,教师再提问:“虽然一秒钟内,身为普通人的我们做不了什么事,但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现代化工具却能在一秒钟做到很多事情。比如,飞机可以在一秒钟内飞行250 余米,电脑可以在一秒钟计算3 万亿次。奥运会的短跑比赛、游泳比赛等竞技性比赛中,一秒钟之差,就会与冠军失之交臂。时间很宝贵,一秒钟都不可小看。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一秒钟都非常重要的事情呢?”让学生结合生活展开讨论与交流,使学生在思考与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到时间的可贵,理解“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内涵,养成珍惜时间的优秀品质。

二、利用数学历史故事,提升学生文化底蕴

数学学科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目前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呈现的数学知识都是经过先人的反复演算与日以继夜的研究提炼出的。在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开展数学教学与德育的融合教学实践,小学数学教师可通过深度挖掘数学知识背后的历史故事,向学生渗透与传递数学学科特有的历史文化,并以数学家追求真理、刻苦钻研的数学精神为德育的有力抓手,激发与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与数学探究热情,使学生在体会与感知数学知识魅力与内涵的同时,实现文化底蕴的提升与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如,教学“完美的图形——圆”一课时,小学数学教师可在为学生讲解圆的面积、周长计算知识时向学生渗透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与刘徽计算圆周率π 数值的故事:祖冲之是我国古代南北朝时期的杰出数学家、天文学家。他从小就阅读了许多天文、数学方面的书籍,勤奋好学,刻苦实践。圆周率的计算是祖冲之在数学领域上的杰出成就。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作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而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一直尚未统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 边形,求得π=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 值越精确,后人便将其称为“徽率”。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 在3.1415926 与3.1415927 之间,并得出了π 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为约率,其中取六位小数是3.1415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 以内最接近π 值的分数。虽然今天尚未知晓祖冲之究竟用了什么方法求出这一结果,但若设想他是按照刘徽的“割圆术”方法进行验算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24576边形,这一过程花费的时间与投入的精力是不堪想象的。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便将π 叫作“祖率”。由此可见,祖冲之在治学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明才智令人钦佩。在小学数学“圆”一课的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我国伟大的数学成就,不但能有效激发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与积极性,学生也会被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与刘徽严谨治学、刻苦钻研的探究精神打动,在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的同时,使学生自觉形成坚韧不拔、勤奋好学的学习品质。

三、构建小组合作模式,塑造学生精神意志

小组合作学习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极为广泛且实用价值极高的教学策略。小组合作式数学学习不但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其数学思维、学习品质以及综合素质也会在互帮互助、团结合作中得到有效增强。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开展数学德育活动时,也要积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积极作用与优势,通过科学组建小组、合理布置小组学习任务、积极展开小组学习活动的方式,切实提升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与质量,使学生在团结合作与公平竞争中塑造精神与意志,生成良好的团结意识与竞争意识,懂得团结就是力量的真谛,学会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例如,教学“我锻炼,我健康——平均数”一课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学生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与思维发展水平将学生科学合理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布置“计算本班同学期中数学成绩平均分”“计算本班同学平均身高”“计算本班同学平均体重”等不同的小组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与主观能动性,从小组中自主选出一个小组长、数据记录员、数据统计员等,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自主划分每个人的学习任务,相互配合完成数学任务。学生在全权自主的小组合作数学学习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学习问题与困难,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与引导作用,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不同情况给予指导。这样学生不但能在小组式数学学习活动中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完成学习任务,更能深入地体会与掌握平均数的意义、计算方法与运用价值,其学习品质与数学学习精神也能有效提升与增强,从而养成良好的团结意识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

除此之外,小学数学教师还可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构建学习竞争的教学机制,让学生小组在良性的竞争与友好的合作中,形成公平竞争意识与团结合作精神,使学生更为深刻地体会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真谛,形成积极进取、不畏艰难的学习意志。

总而言之,“德”是人的立身之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抓住学生成长发展的这一关键时期,加强德育的融合与渗透,不但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大计,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以及终身发展同样也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与关键作用。因此,新时代下的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积极挖掘与开发数学学科教学中可利用的德育资源和元素,并加强数学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将小学数学教学与德育以更紧密的方式连接起来。在有效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质量与数学核心素养的同时,更好地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道德修养。促使小学数学教学在真正意义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保障学生通过小学数学德育实现智育与德育的并举发展。

猜你喜欢

数学教师德育情境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养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