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英语教学德育渗透实践研究

2023-01-05林莉萍

吉林教育(中小学党建与思政) 2022年12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案例德育

林莉萍

新时代的英语课程要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当下,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效开展德育工作是广大英语教师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为了在保障语言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笔者认真开展实践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下文将详细论述笔者展开研究的缘由及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英语学科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立德树人指的教学工作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与道德品质的培养。可见,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德育为先”的理念。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很多教师都意识到了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初中阶段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德育的主要方向为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培养、集体主义教育、健康人格培养、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等,这些教育课题均可在初中英语教材中找到对应点,很多教师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情况下参与到德育工作中。然而,由于受教学实践、德育经验、评价方式和学生心理发展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些初中英语教师在德育期间遇到了一些难题,影响了德育质量。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认真研读教育文献,积极参与校内外的教学研讨会,就“初中英语教学德育渗透实践”相关课题展开细致研究,希望可以突破当下英语教学的德育困境。

二、初中英语教学德育渗透实践要点

(一)教贵情深——用一言一行影响学生

初中生刚刚踏入青春期,正是叛逆心最为严重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教师强硬地对其提出要求,不仅可能会出现学生“充耳不闻”的情况,甚至可能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领悟“教贵情深”的内涵。一方面,教师要用真情关爱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乐于听从教师的教育和劝导,也能让学生受到教师的影响,用善良、宽容之心对待他人。另一方面,教师要真心尊重学生。所谓尊重学生,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也要尊重学生的心理。针对学生“不乐于听说教”的心理,教师要用言行影响学生。想要教育学生随手捡起地面垃圾,教师就要先以身作则,保护班级和校园环境;想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文化自信,教师就要在生活中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表示尊重。这样,教师运用真情,可以对学生形成更加积极、深远的影响,让德育工作真正落地,取得实效。

(二)灵活指导——让德育工作润物无声

所谓“渗透”,表面指“液体渗入多孔物体”,比喻“事物或势力等逐渐进入其他方面”。“德育渗透”正是强调教师要让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价值观念逐步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让学生将“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相比于过分地强调与约束学生的言行,这种“渗透式”的德育模式可以使学生逐渐理解德育的内涵和价值,并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用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价值判断能力。为实现德育工作润物无声的目标,教师应避免过多地直白引入德育话题,而是灵活为学生提供指导,使其结合学习材料和生活经历自主思考,进而逐步理解德育的内涵和价值,思考如何在生活中以良好的道德修养实现个人理想,创造社会价值。

三、初中英语教学德育渗透实践策略

在明确德育渗透要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运用有效的德育渗透策略,自然地影响学生,加深其对良好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理解,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下文将结合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教学案例,分享几点笔者在研究中总结的初中英语教学德育渗透实践策略,希望可以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一)教材为媒,找准德育工作渗透点

当前,德育与英语课堂教学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英语教材中,很多单元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需要教师积极挖掘,找出德育渗透点。需要注意的是,为确保英语教学体系化、结构化特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需要教师细致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并在分析与讨论中真正理解德育内涵。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找出德育元素,并以此为基础巧妙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教材知识学习中,自然地接受德育。这样,教师便可在单元教学活动中,灵活为学生提供指导,实现德育渗透目标。

教学案例:七年级下册Unit 1“Dream homes”单元教学

1.教师挖掘德育要素

首先,在“Welcome to the unit”板块,学生可以学习“Canada、France、Russia”等国家的首都相关知识,在此期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分析中国首都的经典建筑,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其次,在“Reading”板块,针对Anna 的短文,教师可以请学生结合“We like to watch TV and chat there”等句子思考和谐家庭的特点,使其形成积极的家庭观念,重视家庭和睦。此外,在结合“Task”板块鼓励学生以“My dream home”为主题完成习作任务后,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分析如何满足自己对房间设计、房屋地点等的需求,使其树立远大理想。

2.思考德育渗透方法

找出单元中可用于德育渗透的教学内容后,教师也要巧用渗透德育方法。如为帮助学生感受家庭和睦的价值,教师可以借助微视频展示“一家人激烈争吵”“一家人互不关心”和“一家人共同看电视,聊当日见闻、社会话题”三个场景,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的冲击下,感受到家庭和睦的意义。

案例分析: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以教材为媒介,在教学活动中灵活渗透德育,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理念。需要注意的是,同一单元教学中,德育渗透点以1~3 个为宜,过多的德育元素容易导致德育不够深入或课堂语言教学与练习时间不足。

(二)开放课堂,打开观察生活之窗口

教师要把握课堂与生活之间的关联,使学生在理解德育元素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在生活中以良好的行为举止给自己、给他人带来愉悦的心理体验,探究可以展示自己乐于助人、爱国爱家、修己慎独等品质的方法。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做到开放课堂,引入课外资源,通过讲故事、分享新闻、录制并放映生活视频、与学生平等互动等方式,帮助学生打开观察生活的窗口。

教学案例:八年级上册Unit 8“Natural disasters Reading”部分教学

1.播放视频

教师为学生播放1999 年台湾地震、1976 年唐山大地震等自然灾害相关视频。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意识到自然灾害发生时,向灾区人民提供帮助的重要性。

2.新闻讨论

教师分享近年来与地震、山火、洪灾相关新闻,请学生分析新闻中的关键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讨论话题:“How can we help people in need after natural disasters?”其间,学生可能提出“捐款”“长大了可以到灾区参与救援”等想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进行追问,如针对“捐款”这一观点,教师可以提出问题:“How can we get money?”并在师生讨论中分享自己“定期储存‘慈善基金’”“参与义卖”的经历,让学生以教师为榜样,提出“生活中要攒零花钱”“卖废旧用品”“参与义卖”等想法。

案例分析: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先通过分享地震相关视频,让学生在视觉的影响下,将自己带入课文情境中,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想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分享近年新闻,使学生意识到每当灾害发生,都有很多人在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教师组织讨论,让学生思考当自然灾害发生时,自己能为灾区人们做些什么,并在教师的追问下提升思考深度,提升德育渗透效果,自然地培养其抗震救灾精神。

(三)及时反思,让德育要素内化于心

引导学生及时反思,可以使其在理解德育元素、思考生活实际的基础上,意识到自己哪些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哪些习惯需要纠正。通过有效反思,学生可以自然地做到让德育内化于心。为提升反思效果,教师可以在课上与学生共同反思,并设计课后反思作业。

教学案例:八年级下册Unit 8“A green world”单元反思

1.课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反思

教师借助思维导图,归纳本单元与“Ways to live a green life”相关的句子,并请学生结合各个句子展开反思。如针对“We can reduce air pollution by riding bicycles/taking bus/going out on foot...”这一句子,学生可以反思自己日常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会意识到,炎热的夏天或寒冷的冬天,自己经常请求父母帮助,开车送自己上学,进而产生改变出行方式的想法;还有的学生会意识到骑自行车上学等习惯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保护环境,进而产生践行绿色出行习惯的意识。

2.课下在作业的辅助下反思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①We used to ...②...will be/be going to be ...两个小句围绕单元话题展开反思。教师可以提供例子:I used to throw empty bottles.Bottles will be recycled to make new things.这样,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单元重点语法知识“Passive voice in the simple future tense.”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反思自己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的行为,在今后的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

案例分析:在上述案例中,课上反思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全面反思,并为课后作业积累反思提供方向。而在课后作业完成期间,学生可以沉下心来深度反思,巩固重要语法知识的同时,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严格地约束自己的言行。

(四)家校共育,让德育要素外化于行

家校共育是现时的热点话题。教师和家长都应意识到学校和家庭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性。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学校可以更多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而家长则可以更多地影响学生的行为,让学生在将德育内化于心的基础上,实现外化于行的目的。教师可以在完成德育渗透基础任务后,寻求家长配合,请其在生活中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

教学案例:九年级上册Unit 4“Growing up Reading”部分教学

1.落实学校教育

为帮助学生在学习课文《The shortest player in the NBA》期间学习Spub Webb“Never give up”的优秀品质,教师可以分享自己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学生共享自己遇到困难时的心理变化,强调自己克服困难后取得的成功。通过这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以教师为榜样,希望自己也可以通过不轻言放弃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2.寻求家长帮助

为帮助学生体会“Never give up”的价值,使其在生活中做到不轻言放弃,教师可以寻求家长帮助,请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一项相对复杂的活动,如学习一项新的体育运动、完成一个复杂的工艺品制作等,并在活动中保持对学生的鼓励,使其在坚持的过程中,与家长共同取得理想的成绩。

案例分析: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先通过学校教育在学生心中埋下“Never give up”的种子,在此基础上,发挥家长的力量,使学生体会到“Never give up”的价值,并在生活中践行“Never give up”的思想,自然地做到了将良好价值理念外化于行的目的。

简言之,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巧妙为学生提供指导,使其形成积极的价值理念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并在教师、家长的影响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保障德育效果。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案例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