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镜 以正其心
——基于思政渗透的初中历史教学研究与探索
2023-01-05魏婷婷
魏婷婷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这句话充分表明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启迪和警示我们: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求知”“育能”“养德”三者之间不能分离,而应携手并行。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如何渗透思政教育,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道德的全面发展呢?在本文中,笔者从个人的学习成果与实践经验出发,尝试从“内外交叉”“虚实结合”“古今相通”“人事相映”“问答一体”几个方面,研究与探索思政渗透视域下的历史教学,希望笔者的所思所想能为广大同行的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大家交流分享,共同坚守历史教学“主战场”,开辟思政教育新渠道,开启全面育人新征程。
一、内外交叉,以学科融合为契机渗透思政教育
历史承载着人类全部的智慧、记忆与情感,是包容性极强的学科。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持有开放的心态与广阔的视野,促进历史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以此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拓宽历史教学思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寻找思政教育渗透的时机与渠道,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促进思政教育与历史教学的统一。
例如,在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对外开放”的历史教学中,要求学生以时间为轴,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及意义,同时,结合我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从历史视角理解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在人教版九年级“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的思政教学中,学生也会学到“对外开放”这个概念,并了解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与重要影响,同时,结合我国国情现状,从现实视角剖析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关系。发现历史教学与思政教学的关联性后,教师不妨从学科融合的视角,将二者合二为一,进行综合教学。这样一来,教师自然实现了思政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再如,在学习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盛唐气象”时,教师可以将历史教学与语文教学相融合,要求学生从文学视角,剖析盛唐时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作品内容及创作风格。这种方式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于盛唐时期经济、文化、政治情况的了解,帮助学生丰富历史知识,还能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文化自豪感与自信心。这样一来,教师通过学科融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实现了思政教育的隐性渗透。总之,教师可以“内外交叉”为契机,促进历史教学与思政教育的结合与统一。
二、虚实结合,以创设情境为契机渗透思政教育
历史是一门既直观又抽象的学科,很多时候为了帮助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原理,教师需要根据历史事实为学生创设虚拟情境,使学生在虚实结合中强化学习,锻炼思维。而教师也可以借助这一机会,巧妙渗透思政教育,实现智育与德育的融合。
例如,学习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抗美援朝”时,教师通过以下途径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并实现了思政教育的渗透:首先,创设音乐情境。在本课的导入环节,教师为学生播放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伴随着慷慨激昂的旋律,学生头脑中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了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豪迈场景,也感受到了志愿军“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的坚定信念。于是,学生在歌曲的启发下,初步了解了抗美援朝的原因,同时,在音乐的感召下,全面激起了爱国卫国的情怀。其次,创设故事情境。黄继光和邱少云是抗美援朝千千万万战士中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事迹展现了志愿军不怕牺牲、保家卫国的精神和品质。教师讲述这两个英雄人物的故事,能使学生沉浸于故事情境中,了解抗美援朝的整体历程,体会抗美援朝的艰难险阻,同时,被志愿军战士无私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树立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理想,激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怀。最后,创设影视情境。在阐述抗美援朝的意义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电影《长津湖》中志愿军战士怒撕美军北极熊团旗的片段。在美军团旗被撕碎的一瞬间,学生忽然明白了抗美援朝之战不仅是我们的自卫之战,更是我们的自主之战与自立之战。通过这场战争,我们不仅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维护了世界和平,也彰显了新中国的实力与决心,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在想明白抗美援朝意义的那一刻,很多学生的眼眶湿润了,他们为祖国的强大而感到骄傲,为祖国的崛起而感到自豪。同时,他们也在心中默默立下志愿:要努力学习,建设我们的伟大祖国,让她越来越繁荣富强!通过这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教师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将思政教育渗透于教学情境中,实现了历史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三、古今相通,以联系时事为契机渗透思政教育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视角剖析现实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从现实的视角理解历史现象,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唯物史观,也有利于学生发展时空观念。与此同时,这也能为思政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提供机会,使学生真正做到“以史为鉴”。
例如,学习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比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与现代的“一带一路”,尝试总结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初一的学生对时事的了解并不多,在学习本课之前,很多学生甚至都不清楚什么是“一带一路”,而教师通过“古今相通”的方式,不仅使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与影响,也使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了“一带一路”的概念、内涵与意义。更重要的是,在古今对比中,学生跨越千年的历史长河,发现了中华儿女亘古不变的智慧与担当。这一发现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这一发现也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乃至国际责任感,萌生了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为促进国际间的友好交流与平等合作做出贡献的远大志向。就这样,教师把握住了“古今互通”的机会,在联系时事的过程中,实现了思政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四、人事相映,以引入典故为契机渗透思政教育
历史是由无数事件组成的,而这些事件却是由无数人推动的,因此,历史教学离不开对“事”的剖析,也离不开对“人”的解读,而在这些“事”和“人”中,有些能带给学生思想上的启迪,有些则能带给学生精神上的洗礼。基于思政渗透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入富有教育意义的历史典故,借讲“事”的机会,教给学生做事的规则,借讲“人”的机会,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
例如,学习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金与南宋的对峙”时,围绕“岳飞抗金”这一子目,教师可以引入以下典故:首先,岳母刺字。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岳母刺字的故事,以此展现岳飞“精忠报国”的高尚品德。其次,《满江红·怒发冲冠》。岳飞所作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不仅有着极强的文学欣赏价值,也有着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学生阅读《满江红》,不仅能了解“靖康之耻”“出师北伐”等历史事件,同时也能体会到南宋的懦弱腐朽以及岳飞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再次,直捣黄龙。教师讲述这个故事,能让学生了解岳飞抗金的历程与成就,展现岳飞卓越的军事才能与顽强的战斗精神。最后,岳王坟。正在岳飞一路高歌猛进,节节胜利时,宋高宗却连发十二道金牌,催促岳飞班师回朝,并在岳飞回朝不久,就以莫须有的罪名赐死了他。教师讲述岳王坟的故事,能直观地向学生展现一代英雄人物悲惨离世的场景,引起学生对岳飞的崇敬与怀念,也能激起学生对于宋高宗和奸臣秦桧的憎恶。在教师讲述与岳飞相关的历史典故的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始终跟随岳飞的境遇跌宕起伏,他们会钦佩岳飞忠诚、勇敢、智慧的品格,也会憎恶秦桧奸佞、狡诈、邪恶的品性。在一喜一恶之间,学生的是非观和荣辱观就悄然建立起来了。换言之,教师通过“人事相映”的方式,以讲述历史典故为契机,实现了思政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五、问答一体,以辩证思考为契机渗透思政教育
历史学习的过程不应该是单纯地接受与记忆的过程,而应该是不断质疑、不断思辨、不断建构的过程。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问”与“答”的巧妙设计,促进思政教育与历史教学的融合。
例如,学习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三大改造”时,有学生向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三大改造期间,党和政府为什么不直接取缔民族资本主义,而是以赎买甚至合营的方式给予了他们存留的空间?这是不是说明三大改造的工作做得并不到位,还存在很大的缺憾与不足?”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并没有直接表明态度,而是将回答的权利交给了学生。于是,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各种观点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不断颠覆着学生的旧有认知,催生着学生的创新思考。在经过一番争论之后,学生之间达成了共识:民族资本主义并不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敌对势力,而是可争取、可改造的同盟势力。因此,党和政府完全可以通过赎买或合营的方式,给予他们存留甚至发展的空间,让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出力。此外,经历赎买或合营以后,资本家的企业由私人控制变成了国家控制,由剥削人民变成了服务人民,企业性质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这恰恰是改造彻底、改造合理的表现。因此,党和政府针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一系列改造政策,是正确的决定、伟大的决定,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智慧、胸襟与魄力。就这样,教师巧妙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在问答之间,引发了学生的质疑、思辨与创新,促进了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与历史眼界的拓展。与此同时,在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深刻体会到党和人民政府在三大改造中展现出来的卓越的领导力与执行力,这在无形中坚定了学生对于党和人民政府的信心,激发了他们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怀,为他们远大理想的树立和坚定信念的养成奠定了基础。可见,教师可以通过“问”或“答”的巧妙设计,在“问答一体”中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实现思政教育与历史教学的统一。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必须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才能完成立德树人的艰巨使命,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对思政教育渗透途径与策略的研究与探索,力求做到坚守历史教学主战场,开辟思政教育新渠道,开启全面育人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