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亚文化视域下短视频“吃播”现象探析
2023-01-05孙晨尧河北经贸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
孙晨尧 河北经贸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
“吃播”能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反映着层次丰富的时代表征,对其涉及的社会环境、群体心态进行分析,才能全面认识和应对这一现象。“吃播”的含义是吃饭直播,最初起源于韩国,后引入国内,主播在屏幕前吃下各种食物,观众可通过留言与打赏同主播互动。在内容呈现形式上,“吃播”可分为直播和短视频,直播一般节奏较慢,时间较长,短视频则是经过剪辑、加入剧情的作品,时长短,内容量大。
一、吃播:青年亚文化在网络时代的新实践
(一)颠覆性的风格展示
风格是亚文化群体为构建文化认同衍生出的外在表征,另类风格的创造呈现出了亚文化的自我认同与自我形象。伯明翰学派认为,带有“颠覆性”的风格才能被划入亚文化的范畴,亚文化以一种拒绝与反抗的姿态来实现自我或群体诉求,达到与主流文化和解、协商的目的。
当代青年亚文化用模仿、反讽、拼接的方式,在调侃和讽刺中,制造出一种新的、有差异的,甚至对立的风格,获取自我的愉悦和狂欢。短视频平台各类“吃播”主播在内容创作中,常常加入反常规元素,“颠覆性”地放大自身的某一特质,或是通过整合、拼接与吃相关的元素,实现个性化风格的构建。
主播的个性化风格主要集中于三点:①场景的选择。这里指视频的拍摄在室内、野外、饭店等不同地点。②食物元素。反映在食物的数量、精致度、价格、品相上。③主播身份。职业、年龄、所处地域等都可以作为主播的个性化标签。
(二)通过越轨行为进行抵抗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很多青年由于学历、收入、工作等方面的原因,无法获得社会主流价值的认可,社会认同的匮乏易导致自我认同的匮乏,他们由此产生了挫败感、沮丧感、焦虑感。面对难以改变,甚至无法改变的现实,这部分缺乏认同感的青年群体陷入了充满逃避意味的软性抵抗中。
“吃播”现象的兴起与火爆,反映出当代青年群体内心的孤独与渴望被认同,以及在虚拟空间中试图通过拒绝、抵抗、越轨等行为解决现实的困境。短视频平台不仅是一个技术平台,更是一个文化平台,为青年人提供了自我展现的场所。“吃播”为缺乏话语权、缺少社会认同的青年群体提供了倾诉自我的平台,以及解决自身现实矛盾的新途径。
社会的底层青年以“越轨行为”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尝试用一系列不循规蹈矩的行为吸引眼球,催生出问题的想象型解决。短视频平台中,视频的播放量、粉丝数量等都能够带给内容创作者被认同感。短视频的创意性是视频广泛传播的重要因素,“吃播”中主播为获得关注,会想方设法地增强视频的创意性。但在追求创意的过程中,创作者很可能陷入歧途,将越轨行为等同于创新性。这种越轨行为是对主流价值观念的抵抗,带有强烈的猎奇性、刺激性,如主播在视频中吃下昆虫、变质食品、生肉等。
“吃播”作为一种真人秀,是一种情绪宣泄的途径,这类越轨行为的表演可以在早期的电视节目中找到雏形,如在美国广播公司为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而制作的真人秀节目《Fear factor》(国内译为《挑战恐惧》)中,就有生吃动物内脏的环节。青年们通过表演、观看越轨行为获得满足感,满足精神的空虚与焦虑。
(三)商业与主流文化的双重收编
一是商业的收编。伯明翰学派认为,亚文化与商业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市场总会对新奇的亚文化感兴趣。处于萌芽期的青年亚文化,只是个人或小型部落社区的自娱自乐,但当亚文化形成“风格”时,商业的收编也随之而来[1]。如今,亚文化已不再是被动收编,亚文化会主动向商业靠拢,“吃播”主播在积累到一定的人气后会找广告商合作,在视频中以植入广告或电商带货的方式实现流量变现。主播积累人气的过程也是向商业靠拢的过程。
“吃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反映着一定的社会心理,为满足这部分市场需求,“吃播”行业就此诞生。培训机构会根据受众需求打造主播风格,并对演员进行培训、设计文案等。商业逻辑使青年亚文化失去其独立性,意义由最初的抵抗变为营利。
二是主流文化的收编。主流文化对青年亚文化的界定是:充满不确定性和危险因素。“吃播”作为一种亚文化,它的抵抗仪式虽然不能直接对主流秩序造成颠覆,但在一定程度上仍会影响主流文化,引起一定范围内的道德恐慌,如“吃播”中的暴饮暴食、浪费食物等各类越轨行为。
中国在悠久的历史中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吃播”中的越轨行为实质上是对主流饮食文化的消解,以狂欢为目的,以颠覆传统的吃饭模式与礼仪为特征。青年亚文化往往以“娱乐至死”的行为引发社会的关注[2],而这也预示着主流文化的介入与收编。
主流文化的介入促使“吃播”行业规范化,亚文化的颠覆性衰减或消失。2020年8月12日,在央视新闻批评了部分网络大胃王吃播浪费严重的现象后,各短视频平台作出公开回应,对用户创作中暴饮暴食、假吃、催吐等方式博眼球的行为,根据情节严重程度给予处罚。如在快手短视频平台搜索“吃”“吃播”“大胃王”等关键词时,会出现“拒绝浪费,健康饮食”的提示。“大胃王吃播”“土味吃播”等内容陆续下架,取而代之的是宣扬美食传统、健康饮食观念的“吃播”视频。
二、短视频“吃播”现象的成因探析
(一)技术赋能下青年群体话语权的延伸
在青年亚文化研究中,身份认同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网络有助于青年群体在网络社会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互联网在开阔大众视野的同时,为用户建立了一个能够自由表达和自主选择的空间,拓宽了青年亚文化的发展空间,便于亚文化群体间的交流。出生并成长于网络时代的青年,从小与电脑、手机做伴,对于新媒体中信息的接收量远高于传统媒体,能够熟练地通过各类平台网站找到和自己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群体。
信息承载量大、短小精悍、制作门槛低的短视频,很好地迎合了当下人们时间碎片化、娱乐浅层化的需求,受到广大网民的喜爱,已成为大众网络社交的主要媒介。用户通过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可实现快速拍摄录制、快速编辑,在新媒体平台实时分享,制作的低成本性使短视频社交成为趋势。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模糊了现实社会中青年群体由于身份、性别、收入、学历等因素所带来的差异性,激发了社会不同阶层青年群体参与文化创造的热情,可以使青年摆脱现实束缚,不用过多顾虑自我身份、外界评价,只分享自己想展示的内容。
(二)观众的心理因素催生出市场需求
一是猎奇心理。由于身体因素、经济因素、生活环境等条件限制,青年群体会产生想吃却不敢吃、吃不起的现象,如昂贵的神户牛肉、黑鱼子酱等食品,针对这种市场需求,主播或经纪公司推出了各类“试吃”视频。主播在录制视频或是直播的过程中,通过对食物外观的展示、口味的详细描述,以及咀嚼食物时发出的声音,尽可能地为观众呈现食物的美感与色彩,全方位地给予受众食物享受,通过视觉刺激与听觉刺激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
二是陪伴心理。“吃”是一种具有人情味的活动,能带给人们快乐与归属感,为年轻人逃离当代“流水线”,提供了解压、放松的场所,因此许多青年选择用“吃”这种原始需求,来缓解快节奏的现实社会产生的压力。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有围桌会食的传统,众人一起吃饭是加强亲族联系,传递情感的重要环节。然而,据艾媒咨询《2021中国单身群体调查》数据报告显示,2021年独居人口破9200万,66.7%单身群体购房,“北漂”“打工人”等背井离乡在大城市打拼的青年单身群体数量庞大,许多人只能一人进餐,孤独会使他们从“吃播”中寻找虚拟陪伴与心理慰藉。
三是预期心理。观众会根据“吃播”视频中出现的各种元素形成自己的心理预期,并希望在接下来看到与自己预期相符的内容。对于感觉美味的食物,观众会期待主播直截了当的告诉自己食物好吃,并通过表情、声音等符号来辅助。而对于本身难以下咽的食物,观众则会期待见到主播食用时痛苦的表情。
(三)市场经济的阶段性产物
“吃播”现象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种自媒体节目的创新形式,已经成了一种经济现象。在国家大力支持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下,短视频平台的打赏及变现模式吸引了大批创业者加入“吃播”真人秀创作。以“吃”为内容的节目能够满足大众文化的需求,快速、精确地为受众提供信息,满足受众的社交与娱乐。
主播可通过流量变现与电商带货的方式盈利。流量变现指主播与短视频平台签约,根据视频播放量与观众的虚拟币支付获得相应的分成,当主播拥有一定粉丝量后,平台会定期给予主播薪酬,通过主播的热度为平台吸引流量[3]。电商带货是“互联网+时代主播”、短视频与电商平台共同获利的新模式,主播通过试吃的方式为商家引流,成为沟通用户与产品的媒介。
三、当前“吃播”短视频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文化深度
2021年8月27日,据CNNIC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88亿,占网民整体的87.8%。短视频用户规模的扩大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红利,“吃播”短视频的低门槛、易变现,吸引了大量创作者涌入。但由于创作者文化底蕴、专业知识的欠缺,很多“吃播”短视频向低端、肤浅的方向发展,用低级趣味吸引眼球。受众若长期接受这类内容浅薄空洞的泛娱乐化作品,无法提升精神素养。
“吃播”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不能局限于满足大众娱乐需求,应该有其深刻的社会内涵,承担起传播饮食文化的职责。“吃播”将美食与短视频形式二者巧妙的结合,能够在碎片化时间满足受众的饮食观赏需求。饮食活动伴随着审美体验与情感活动,“吃”不仅是一种满足生理需要的行为,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一些“吃播”节目虽然获得了比较高的关注度,但内容缺少意义,仅是通过吃相、食物品相来吸引眼球,缺乏对受众的文化引导,不能实现寓教于乐。
(二)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
“吃播”短视频中内容同质化的现象也日趋严重,相似内容过多,缺乏新意。短视频的创作基于一定的模式,但如何在固定模式上进行创新并打造出个性化风格,是视频生产者必须面对的问题。行业内的领军人物往往是新手模仿的对象,伴随“吃播”行业的兴起,这一领域的短视频数量快速增长,但高质量作品少,同质化内容多,大量伪原创内容肆意蔓延。
对于视频生产者而言,仿拍比原创更具有经济性,能够很大程度地节省思考创意时花费的时间。短视频平台上的仿拍行为,衍生出了很多内容同质化的视频。这些视频具有技术含量低、创作模式简单的特征,容易被模仿。仿拍产生的大量视频,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平台的热度,但大量在风格、内容上高度相似的视频,极易引起受众的审美疲劳,消磨其新鲜感和兴趣。同时,一些仿拍者在未经原创者许可的状况下,擅自模仿其风格,甚至将其高流量视频通过二次加工的形式发布,致使原创者权益受到损害。
(三)传播错误价值观念
“民以食为天”体现了中国古人对于粮食的重视,经过多年的沉淀,饮食结构、食物的制作、营养保健、饮食审美观、饮食礼仪等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中国传统饮食结构讲究主副食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这一膳食结构也体现着古人对于养生观念的重视。但“吃播”中主播吃的往往是高脂肪的肉食,摄入量远超人体所需,且存在严重的食物浪费现象。主播近距离面对镜头,展示不雅的吃相,更谈不上审美与礼仪。
青年亚文化带有强烈的娱乐化属性,应该注意的是,“吃播”中的越轨行为对青年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引导。一些主播在视频中突破个人的饮食习惯,长期暴饮暴食、食用高热量食物很容易导致身体出现亚健康状态。甚至有些主播为吸引眼球,吃下塑料纸、洗衣粉等非食用性物品。这种自我伤害式的“吃播”模式突破了饮食禁忌与用餐礼仪,是一种错误价值观念的传播。“吃播”中所呈现的错误饮食方式,会对受众产生误导,特别是尚处于心智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对于网络信息的筛选还缺乏成熟的过滤标准,容易对“吃播”中的不良行为产生模仿。
四、对于“吃播”未来的展望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会本能对自身进行社会化约束,饮食文化就是这一约束的体现,具有严肃性。青年正处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阶段,“狂欢”若成为其思维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会影响其对公共事务和严肃话题的判断能力,使他们在面对严肃性的话题时缺乏敬畏,导致严肃事件的社会价值变为空泛、无意义的表达。
对此,短视频平台应充分发挥好“把关人”的职责,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倡导健康观念,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饮食观,引导青年群体尊重知识文化,鼓励用户积极健康地进行内容创作,为观众推送健康、有质量的视频。同时,视频创作者应坚持“内容为王”,追求“吃播”的娱乐化与文化内涵的平衡,弱化“吃”带给味蕾的短暂满足感,恰到好处地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与陪伴需求。
传递文化与分享美食应成为“吃播”的应有之义,在短视频全球化时代,每一则“吃播”短视频都能成为文化传递的窗口。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吃播”,应融合深刻的中国文化内涵走出去,以世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