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主学习课堂建构的四个基本维度
2023-01-05孙刚成汶莎莎
孙刚成,汶莎莎
(延安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自主课堂是导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和学生合乎规律的自我发展途径。它作为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强调通过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主体间关系的有机协调来构建生动而自由的课堂,使教师的主体精神和学生的主体精神在自主发展和自我实现中得以充分展现;它作为一种发展性课堂,致力于通过教师的“学会教学”和学生的“学会学习”,实现教学自主和学习自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生的自主发展;它作为一种生长性课堂,旨在通过唤醒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引导学生对课堂进行自主规划,通过教会学生有效利用学习资源等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学习力、发展力和生长力养成,激活课堂中每一个学生生长的愿望,进而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1]。学习者有被自己认可的确定方向、目标和稳固的行为方式与自主发展意识,并且能够通过自己的反复实践和独立思考来感受、感知、领会知识的意义,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并对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以及对学习过程本身进行反思和探究,从而让学习逐步成为学习者自觉的行为习惯和自然的生长状态,促进每个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一、我的课堂我做主的自主发展意识
自主发展教育强调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让每个学生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这是一种体现强烈主体意识,乐观向上、积极主动的教育,是促进每个孩子正确地认识自我,阳光自信地抬起头来走路的教育。自主发展意识彰显了学习者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所具有的自主性、能动性、积极性,它不仅促进学生要学会、会学、勤学、善学、乐学,而且激发学生要善于作出判断和决策,进而自主启学、自主促学、自觉学习,促进自我发展。“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2]因此,教育必须面向每一个独特生命,珍视每个个体自主发展的意识,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价值和潜能,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点进步,发挥学生生命的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肯定自己,确立清晰的自主发展意识。
(一)自主启学意识:从跟着学走向自己学
自主学习是一种建立在学习者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基础上的以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特征的学习行为,是一种“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的学习[3]。教师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要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激发和引导,使每个学生坚定“我的课堂我做主”的追求导向,树立自主学习意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早在19 世纪就曾指出:“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4]学生自主学习课堂的主要特点在于激发学习动机,让学生学会主动求知,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在强烈主体意识的指引下,学生会自发自主地去追寻、去发现、去探究、去建构新知识,在新旧知识的同化、顺应和平衡中逐步进行独立思考、自我启发,从跟着学习逐步过渡到自己独立自主学习。“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发和鼓舞”[5],因此,教育者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自主学习,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自主学习意识的高效学习者。
(二)自主促学意识:从简单学走向深度学
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要善于点亮学生自主学习的智慧,擦出思维碰撞的火花并燃起深度学习的火苗,引领学生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升自主思考能力。在课堂中,教师要敢于放手和留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实现从简单的知识识记性学习或机械模仿式学习到创新实践性学习或系统整合式学习方式等深度学习的完美跨越。斯宾塞说:“学习者从心智努力发现的东西,比别人告诉他的要理解得好得多。”[6]罗杰斯也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让学生“学习”,而是促进学生产生我要学习的主动性并付诸实践,即引导或诱发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学习品质改善与良好学习习惯养成[7]。因此,教师应该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自我认知与自我激发的潜能,对学生实施深层次和批判性地理解知识的指导,而不是机械被动地强迫学生接受和记忆知识。自我促学意识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建构、自主探索,重视以问题解决为指向的深度学习,并在学习效果的分析与评价中形成自主学习的“内驱力”,促进自我效能感的产生。同时,也是由学会知识到学会学习,由简单学习走向深度学习,让学生的自主学习不仅涉及一般知识的理解、能力的获得,更要强调学习情感的培养、学习思维的训练、创新意识的激发以及灵魂的震撼,使自主促学意识对学习者产生长远而持久的影响,促进学习朝着更高的阶段发展。
(三)自觉学习意识:从短暂学走向持久学习
朱小蔓教授说:“自主实际上是学生在其学习和生活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动源,因为有了自主性,一切学习活动便成自觉。”[8]在自主学习意识的指引下学生更倾向于自觉主动地去觉察、监控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提升自己在建构知识、夯实技能与身心修炼等方面的能力,实现协调发展,进而强化自觉意识,养成持久自主学习的习惯。在《教育漫话》一书中谈到习惯时,洛克说:“只有你给他的良好原则与牢固习惯,才是最好的、最可靠的,所以也是最应该注重的,因为一切告诫与规则,无论如何反复叮咛,除非是形成了习惯,全是不中用的”[9]7,换言之,“教育上应该当心的一件大事是看你养成什么习惯”[9]71。可见,学生一旦对自己的生活、行为、学习养成了自我负责的自主学习习惯,学习就不再是完成阶段性的任务,而是持续发展着并不断促进人一生的成长、推动人进步的助推器。可持续发展的自主学习意识将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心灵成长、持久学习,并将此动机转化为支撑自主学习的全过程。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不是先天形成的,常常是隐形的或潜在的存在,需要在解放学生身心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培养,激发其内在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发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增强其学习的幸福愉悦体验[10],培养其自主学习习惯,从而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学习由短暂走向持久。
二、我的课堂我规划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的一种心理关系问题,即一种超越性、批判性的思考、决策以及独立行动的能力[11]。自主学习能力不仅表现为学生会不会学习、如何学习,而且表现为能不能理解知识、会不会运用知识、如何对知识进行迁移。如果学习活动中学习者能主动确定学习目标、制定计划并对学习过程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对学习结果自我检查、自我补救、自我评价和自我强化,就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12]。自主学习能力,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学习能力,最早由Holec(1981 年)提出,他认为自主学习能力具体表现为学习者主动确定学习目标、决定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策略、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估学习效果等方面的综合素质[13]。因此,学生自主规划课堂必须以唤醒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意识、自主学习意识为基础,教师适度放权,给予学生充分自主规划、自我决定与自我选择的权利和机会,使学生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并培养学习者制定目标的能力,选择材料、方法、任务和执行任务的能力,自我监控的能力和选择评价标准以及自我评价的能力[14]。在学习活动开始之前,学生应明确自主学习的目标、任务、计划,并有效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针对学习进展情况与学习目标达成的程度,采取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管理;在学习活动结束以后,学生应及时进行总结并对学习结果和学习效果进行反思和评价,在客观的评价中促进自我激励与自我效能感的产生,进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有效规划自己的课堂。
(一)设置学习目标:确立自己学习的理想
自主学习是学生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上的“会学”;建立在良好学习意志品质与习惯养成上的“终身学”[15]。有效规划课堂需要学生能够自主制定学习目标,并自主规划、自主定向、自主学习,从而确立自己学习的理想。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赋予学生自主确立学习目标的权力,学习目标的存在为学生学习指明清晰的努力方向,它是学生学习的指南针、方向盘,学生在它的指引下努力前行,力争到达学习的目的地,实现自己的学习理想。设置学习目标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已有经验以及能力水平设置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的目标,让目标尽量明确合理并具有科学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中恰当而合理的学习目标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不断地激励学生朝着目标前进,并乐于为完成学习目标而付出努力,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实现自主发展。
在设置合理目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习目标应该明确、具体而又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实践表明,具体目标比模糊目标更能诱发学生的自主监控、自我调节、自定步调学习活动,促进学习主体实现自主定向学习。其次,目标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学生每一个时间段的学习都要有适合个人学情的个性化目标,不主张整齐划一,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负责与渐进学习。最后,要对学习目标进行归类和区分,尤其对近期目标和远景目标要加以区分。多年来众多学校的基础教育改革实践表明,近期学习目标更适合于低学习动机的学生,这更容易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培养学习的兴趣,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此外,也要对具体性目标和概括性目标作出一定的区分。学生学习实践研究表明,学生主动设置具体学习目标比设置概括性学习目标的效果更好,也更容易建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学生是目标制定的主体,教师扮演着指导者、合作者和向导的角色,教师要用唤醒学生自主意识、唤起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式,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气质类型和学习风格提供一些适合学生发展的参考目标,适时创设合宜的条件,贯彻自主选择的原则,引导和辅助学生自己来确定各自的学习目标。设置适切的学习目标需要根据个体的情况和任务的难度设置适合自己的合理的,学生通过努力就能达到且可以促进学习品质改善的目标[16]。因此,在目标设置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自选目标的机会,鼓励学生自主设置目标,再通过增加学生的目标达成度检测去改善其学习效果,并在强化学习效果的基础上自我激发,逐步形成长期目标、确立学习理想,把学生培育成为有理想、有追求的自主学习者以及自我发展者。
(二)规划学习内容:明确自己想学的东西
自由选择、自主定向与自主活动是学生自主学习课堂的灵魂。学生确定学习理想,自主设置学习目标后,重心就会自然而然地回归到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所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上来。明确自己想学的东西是学生进行内容规划的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学生想要选择的学习内容既可以是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内容,也可以是超出大纲规定的自己感兴趣的有研究价值的东西。学生在自主学习某个知识点时,既可以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和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课本相应章节的全部内容进行独立学习,也可以选择其中的部分有难度的内容进行自主、合作、研究性学习。学习内容的选择主要由学生依据自身的知识基础、背景经验和能力水平以及个体需要而定。但是,规划学习内容的基本导向必须是从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出发,通过学生喜欢、想学的内容进行推进,培育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乐意学的感觉与良好学习品质。并在学生乐学好学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引导,不断拓展临近相关的学习内容,从而逐步走向“专”与“博”相结合的发展方向,让学生在充分张扬个性与发展特长的过程中获得相对全面的一般发展。学生具有选择学习内容的自主权并不意味着选择权的滥用,或者选择内容的完全随意性或任意性,也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参与。在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时,教师依然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需要教师在尊重学生选择和鼓励学生自主快乐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启迪或激活学生的内容选择意识、内容筛选水准和内容整合能力,逐步促成学生优秀的学习品质。
(三)规划学习进度: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规划学习进度是引导学生在认识自己学习特点、认知风格、学习状态和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把握自己的学习节奏,确定自己快慢、急缓或时快时慢的学习节奏,找准自己学习的节拍和美好感觉,而不是盲目追赶或懒散。自主规划学习进度能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是一种个性化选择的方式。这种方式需要学生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内容、顺序、方法、地点、时间安排和学习过程,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学生在学习方式、学习风格以及学习内容上的差异性。自主规划学习进度时,教师不再集中去讲授知识,而是单独对学生进行指导,学习的进度取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某一知识点或学科内容的学习感知力或敏感度。
墨子曰:“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17],即,学习应该基于学生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和建构理解,根据已掌握的知识水平以及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自主规划学习步调或节奏,用自己的进度去消化知识,量力而行,不断增益其强项和兴趣,让规划学习进度成为一个动态增值的学习过程。学生自己设置明晰的学习目标、自主决定学习内容以后,就可以借助于学习材料、教师、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之间的高质量交互,通过自我观察、自我反馈和自我调整等方式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合理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及时有效地反馈学习效果,并对自己的学习进度进行系统规划,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是由学习者自身的节奏感决定的。一个善于自我规划学习进度与节奏的学习者往往能更合理地安排学习任务和学习时间,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对学习结果进行有效检测和评估,及时修正阶段性的目标,正确规划属于自己的学习步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实现长远目标,促进自身个性发展。
三、我的课堂我出彩的自主实践场域
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作为学生学习呈现的主要场域,同时作为自主负责、自我参与、自主实践,激发学生潜能的主阵地,更应该成为让学生绽放和出彩的地方。通过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积极主动参与,从而使每个学生获得创造创新、成功体验的机会,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在实践中形成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和创造性,发展自我、成就自我、出彩自我。
(一)基于生活实践的学习:让学习简单而丰富
陶行知认为,生活就是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生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18]。生活教育要求学校和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生活,教会学生做人”[19]。生活教育的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在生活里,行事为做;扬己之长为学;对他人产生影响为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的三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20]。无论是“教”还是“学”,都必须通过“做”即实践来实现。基于生活实践的学习,能够使学习变得简单而丰富,学生在实现“技能指导、实践操作、服务生活”的生活学习目标中,走进生活、参与实践、体验乐趣,学有所获。基于学生在生活或实践场域的生活教育可以丰富学生自主学习的内涵,学生则可以通过贴近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不断生成新的生活教育的意义,并在生活中不断发掘自我、发现自我、改变自我。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以生活实践为探究基础和学习方式,注重课程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与学生经验世界的联系,促进学生运用来自现实生活的个性化经验去准确而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所学知识,实现学习与真实生活相连、知行合一,并通过运用所学知识参与生活、完善自我、出彩自我。
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应立足学生生活、走进学生的经验世界,并基于生活的经验选择教育主题,在生活实践中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生活学习,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感知世界、具身体验新知识的产生。而且要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将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与动口表达结合起来,实现从“外化”到“内化”地准确理解知识,把“操作”与“思维”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自身逻辑思维能力并服务于生活实践。课堂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可以走出教室突破学校的局限,延伸到学生生活的真实场域,对学生所学内容进行考察与探索,将学习与生活实践、社会服务、自然生活等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完善自我,构建一种富有生命与生活意义的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还应立足实践,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自主探究和自主涉猎获取展现自我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个性特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以“创造”而不是“反应”来面对自己的生活和生命;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实问题,实现整合式学习,让学习在生活中变得简单而有趣,让学习在生活实践中变得充盈而丰富。
(二)基于科学实验的学习:让学习神奇有挑战
自主课堂学习的本质是引导学生持续地自主建构,促进学生在自主实践场域中自主发展。基于科学实验的学习是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的一种有效方式,它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中心,通过创设实验学习情境,学生观察实验表象,运用理性思维抽象出具体的理论,再通过具体的原生态问题情境,得到自我认知的建构和思维的升华。科学实验学习能让学习变得神奇又富有挑战性,通过实验情境激发学生内在的科学思维活动,通过创设疑难式、问题式教学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培养学生学会质疑、反思、批判等科学素养。科学实验的情境性学习有利于打破课堂中单一的、直线式的、独白式的、枯燥乏味的,甚至是令人压抑的课堂学习情境,通过自主、合作、实验式学习,将浅层的表面化的知识“打开”,揭开深藏于实验背后的知识的神秘面纱,将静态的表面化的知识激活。全身心地体验实验学习的神奇奥秘以及实验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可以帮助学生挑战自我的思维定势。实验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发现、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基于科学实验目标导向和任务驱动的实验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活学生思维力,发展学生的学习力,提升其思维、交流、情感等素质能力,并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促使学生在问题解决学习中挑战自我,进而全身心地投入实验学习中。学生置身实验情境,进行与生活世界密切关联的实验活动时,不仅能为学生打开奇妙的生活世界的大门,获得科学实验学习的奇妙体验;也可以使学生对实验课堂充满好奇心,在感受实验教学魅力的同时,敢于挑战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激发其自主学习的潜能和创造力。从而对课堂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勇于在课堂中发现自我、展现自我、突破自我。
(三)基于自我创设的探究:让学习刺激而精彩
基于自我创设探究的自主学习课堂中,学生进行探究的每个环节都是自己主动创设或主动参与创设的,学习的过程会充分融入学生的情感和体悟,是一种个体全身心投入的有意义学习过程。“学习不是刺激反应间的机械连接,而是一个有意义的心理过程。”[21]“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22]因此,在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敢于和善于质疑的探究精神,而不是用自己的思维取代学生的思维;不是把自己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更不是把自己的方法强加给学生。
基于自我创设的探究学习区别于科学研究领域的探究活动,它着眼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一种由学生自主设计的情境学习,带有更强的自主性、问题性、实践性和开放性。通过情境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或逆向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在自主课堂教学中,师生通过有目的的复合式情境创设和利用,促进课堂与学生思维、情感的相通。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生活经验或随机产生的兴奋点创设探究情境,在自我创设探究情境中丰富经验、增长知识,同时也受到情境的熏陶与感染,有效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激发潜在的智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要善于从情绪上激发理智,使得教学过程不流于机械的程序,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饱含激情。”[23]自主创设的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并提供私人定制的教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并维持学生独立且持续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不断丰富学生的快乐学习体验,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在以学生创设为主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增强探究的针对性,设计出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启发性的探究活动,让他们运用自己的思路打开探究的大门,在活动中挖掘学习的潜能、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让自主学习更加刺激和精彩。
四、我的课堂发展我的自我价值实现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拥有无限的潜能,自主课堂中教育者所能做的就是创造条件让学生的各方面潜能都尽可能得到充分发展,使这个发展过程一直持续下去。“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扩充成熟的内驱力。”[24]自主课堂学习不只是教师交付任务的完成,它也需要自己生命价值和生命成长自觉的体认,通过自主学习帮助学生找到发自内心的、灵魂深处的、经久不息的发展动力,促进自我价值实现。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25]因此,自主课堂要善于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自我实现的愿望,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以强大的内驱力推动自我价值的实现。
(一)明确和强化自己的爱好
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要培养学生以学为乐,学而不厌。只有学生内心渴望学习,他们才会从内在需求出发,萌生对学习的渴求,从学生的兴趣爱好中激发内部动机,将动机作为强化爱好的生长点,生长出学习冲动和学习热情,并全身心地投身到自主学习中去,自主地去探索未知,推动自己不断进取。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愿望一旦被激发,他们就会愿意去自觉学习,敢于去挑战自我,乐于持续学习,只有这样学习效果才能日益提高,学生的潜能才能被挖掘。学生潜能的挖掘和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明确和强化自己的爱好,只有明了自己想要什么,喜欢学什么,才会思考如何去学、如何学好的问题。如果能将这种爱好持续发展下去,就会养成自觉学习意识和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体会到自我价值感。
(二)明了和深化自己的灵魂
自主课堂要注意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客观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形成以信任、尊重、认可、关怀和理解为特征的自主课堂人际关系,促进积极人格的自我实现。学生明了和深化自己的灵魂离不开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而自我效能感又是激发学生潜能的内在动力与前提,也是激发学生潜能的推动力。它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学习稳定性,为学生深化自己的灵魂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保障,是影响自主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变量,也是影响自主学习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课堂上实现自我价值离不开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它可以使学生正确判断自己是否有能力进行某项学习任务,是否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增强自信心、体验学习的成就感,进而充满自信地在自主课堂的舞台上展示最美的自己。
(三)规划和趋向清晰的自我
人与自我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自我反思关系,也是存在论意义上自我成长与创造的关系,它不仅使自己认识到自己的状态,而且还使自己朝向一种可能的存在状态前进[26]。学生不仅需要知道“我是谁”,还需要知道“我希望自己未来成为什么人”。自我思考意识是自我发展意识的基础,只有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发展状态、已有的问题和具有哪些可利用的发展资源,并且有发展自我的积极主动性和自我学习的需要时,一个人才会有自我发展意识[27]。在价值观多元化、网络信息发达的现代社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自我可能会有一定认知缺陷,对未来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其抗挫折能力相对不足,自我发展意识则可以促进学生规划和趋向清晰的自我,实现着可能性,又在不断地创造着可能性。因此,在自主课堂中,学生要主动进行自我规划,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和积极的行动力,避免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知与行相脱离、理想与现实相脱离,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及社会生活与实际,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以及自我期待,逐步趋向最好的自己和人尽其才的达成[28]。在规划和趋向清晰的自我时,还应引导学生客观地对待学习中的成功与失败,形成正确的归因理念。因为不同阶段不同水平或层次的学生,他们面临的环境和个人的心态不同,心理的困惑、矛盾、机遇与挑战也不同,所以,自主探究课堂中需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培养学生勇于战胜挫折和自我挑战的心理品质,提升他们存在的价值感,规划和趋向清晰的自我,让生命价值得到更充分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