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话语权及其构建路径研究

2023-01-05黄秋生刘惠雯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话语权专业课话语

黄秋生,刘惠雯

(南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421200)

为全面落实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教育部在2020 年制定并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下文简称《纲要》)。《纲要》提出课程思政改革的主要载体是专业课程,落实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条件乃是教师[1],侧面反映出高校专业课教师在全面落实课程思政改革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为有效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还需借助一个重要载体——教学话语,即高校专业课教师利用课堂教学话语讲授专业知识,同时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但是,目前学界关于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话语权的研究尚有不足,具体实践过程中有借鉴性的、代表性的案例也较少。正因如此,有必要从学理上进一步探析如何构建发展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话语权,为推动课程思政的全面建设以及提高新时代高校育人质量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

一、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话语权的科学内涵及其价值意蕴

高校专业课教师能否有效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关键要看其是否能够牢牢掌握课程思政话语权。而高校专业课教师能否掌握课程思政话语权,首要因素在于厘清并把握课程思政话语权的科学内涵及其价值意蕴。

(一)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话语权的科学内涵

何谓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话语权?要科学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把握“话语权”的相关定义。在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中,“话语权”被定义为每个人都依法享有的能够自由提出个人看法的权利,即说话权;也指一种能够控制或者影响舆论走向的支配力量[2]。教师拥有独特的话语权,这是由国家、社会所赋予的,同时也导致了其言说内容会受到一定的阶级意志和社会背景的制约,因此教师在行使其话语权的过程中还需承担相应的职责。对于高校专业课教师来说,其话语权主要表现在自身言说的内容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是部分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传递与培训,对自身的育人职责有所忽视,从而导致了专业课程育人功能弱化甚至消失的问题。为有效化解此问题,课程思政应运而生。

要厘清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话语权的科学内涵,除了要把握“话语权”的相关定义,还需结合“课程思政”这个关键条件进行理解。课程思政,最初由上海市的教育委员会提出并进一步展开实践,发展至今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和理论成果。有的学者认为课程思政并不是简单的新增一门课程或者增加一项活动,其实质上乃是一种课程观,是在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环节及各个方面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润物无声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3]。《纲要》中也对课程思政进行了界定,即在传授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展开价值观念的引导,以课程为载体引导大学生塑造正确价值观念[1]。需要注意的是,课程思政不等于专业课思政化,而是要求高校专业课教师唤醒并加强自身的育人职责和育人能力。相应地,作为重要承载工具的教学话语需要转型升级,在教学话语升级基础上将教师话语权转换为课程思政话语权,突出德育在育人过程中的首要地位。“立人先立德”,只有通过“立德”才能真正达到“树人”的根本目的。因此高校专业课教师在构建课程思政话语权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在专业教学中有机融入正确价值观的教育引导。

综上所述,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话语权并不是一个凭空捏造的教育理念,而是在以往高校专业课教师话语权的基础上,对其育人职责和育人能力的突出与强化。笔者认为,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话语权就是高校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话语和受教育者展开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对受教育者的专业学习展开显性影响,同时也对其价值观实施隐性影响的权力。

(二)构建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话语权的价值意蕴

高校专业课教师掌握课程思政话语权是加强新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和提升大学生专业课兴趣的重要途径。

1.有利于掌握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并且认为高校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具有前沿阵地的重要地位,可以通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民族复兴培养能当大任的奋斗者[4],说明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国家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场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课程思政是加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一个新尝试、新选择。目前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为各种思潮的衍生和传播提供了平台,而价值观念正处于成长转型期的大学生是互联网的主要用户之一,如果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不及时、不到位,那么大学生就易受各种思潮的影响。正因如此,为了加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掌握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构建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话语权是非常有必要的。

2.有利于促进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高校要打造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携手育人的美好格局,关键在于专业课教师能否牢牢掌握课程思政话语权。高校专业课教师要掌握课程思政话语权,与思政课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双方相互了解,打破以往可能交流甚少的局面,还有利于双方更多地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在相互学习中化解不足。一方面,高校专业课教师通过挖掘、利用各种思政元素进行教学,在此基础上也会逐步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胸怀格局,解决以往可能存在的意识形态摇摆不定、价值观念指向模糊、教学内容单一枯燥等问题。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在与专业课教师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能有效打破单方面出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尴尬局面,还能够更好地理解每个专业的不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上好思政课,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

3.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于专业课的兴趣

新时代的大学生朝气蓬勃,喜欢新事物,偏爱轻松活泼的教学语境。但是高校专业课教师大多崇尚严谨务实的教学风格,因此其教学话语大多充满了学术词汇和专业术语,在一定程度上不如更加贴近大学生现实生活的思政语言风趣幽默,因此部分大学生可能会对严肃单调的专业课教学产生排斥之心。构建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话语权,正是高校专业课教师主动承担新时代育人任务,破解上述话语困境、满足大学生复杂多样的话语需求的有效举措。高校专业课教师在构建课程思政话语权的过程中,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专业话语体系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展开教学,拓展教学话语的深度、广度和温度,从而能够极大地提高大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与激情。

二、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话语权失落的表征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办好我国的高等教育,推动我国高校跻身世界一流,关键在于能否牢牢把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要素[5]。课程思政乃是新时代高校应对全面提高大学生培养能力育人要求的重要举措,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部分高校专业课教师陷入了课程思政话语权失落的困境,不利于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一)部分高校专业课教师话语的政治底蕴不厚

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始终将正确且坚定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6],而且教育是一项“德政工程”,事关年轻一代的理想信念教育[7],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高校回答“怎样培养人”的创新举措,必须坚持党领导一切的基本立场,这就要求高校课程思政教师必须拥有坚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较高的政治素养。政治底蕴是高校课程思政教师最深层次的政治素养。要从源头上激发广大课程思政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的内生动力,必须要厚植其政治底蕴[8]。但是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主要由专职的思政理论课教师承担,而专业课教师更专注于专业教学,因此部分高校专业课教师就忽视了对自身政治底蕴的提升。政治底蕴不厚,易导致高校专业课教师无法真正理解教育的根本问题,那么就很难对大学生实施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甚至可能还会向大学生传递错误的价值观念。具体情况如下:有的高校专业课教师为了实现专业教学国际化,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传授国外的相关知识而对中国的现实情况有所忽视;或者有些高校专业课教师在出国留学或访问、培训的过程中受到了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归来之后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不自觉地向学生传授了西方意识形态而忽视了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等等。这些都非常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会进一步消解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话语的影响力。

(二)部分高校专业课教师话语的育人指向尚不明

怎样才能成为好老师?有学者认为好老师,不仅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还需拥有正确的教育教学观[9]。教学理念是教育教学观的内在表现,而教学理念的科学性与正确性是一个教师是否合格的决定因素。教师的言行举止,尤其是教师的话语指向深受其教学理念的影响。在全面落实课程思政改革的过程中,还有部分高校专业课教师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观念,从而导致其话语的育人指向不突出。具体情况如下:部分高校专业课教师更加注重大学生的专业成绩与专业能力,而对自身的育人职责有所忽视;还有部分高校专业课教师更加关注课程思政实施的原因,而对于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使用课程思政话语、为什么要转换为课程思政话语、如何获得课程思政话语权等问题的研究与思考则甚少;等等。如果高校专业课教师无法破解上述困境,那么就不利于进一步有效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易导致大学生出现道德素养缺乏、理想信念动摇、责任意识薄弱、心理问题频发等问题,从而无法成为党和国家的有用之才。

(三)部分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话语转换力不强

话语转换是一个关于话语运用的重要问题[10],高校专业课教师可以通过话语运用增强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那么首先要将其教学话语转换为课程思政话语。专业教学话语转换为课程思政话语,即实现专业教学话语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这是一个“盐”融于“汤”的过程,因此高校专业课教师必须结合本专业独特的育人优势,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专业教学素材中的思政元素。要完成以上任务,高校专业课教师还需具备较高的话语转换能力。但是不同的教师之间因为一定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导致课程思政话语的转换能力存在着高低不同。具体情况如下:有些高校专业课教师因为时间精力有限,难以抽出时间或者集中精力去提升专业课程思政话语的转换能力;还有些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话语转换的方法过于生硬,不仅不利于课程思政话语的转换,甚至还容易导致相反的结果,无法使教学内容深入学生心里;等等。以上问题不仅会阻碍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作用的有效发挥,还会不利于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现实需要。

(四)部分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话语案例更新不快

案例教学,即要求在教学内容中融入生活现象,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运用自主学习、互助学习以及探究性学习等方法有效参与课堂教学,重点突出了教学的过程、学习状态的优化和受教育者参与课堂教学的自主性[11]。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也充分证明了案例教学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因此无论是思政课教学还是专业课教学,教育者都要及时更新话语案例,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大学生感兴趣的、来自大学生生活实际的话语案例,然后在与教育者探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引导受教育者逐步了解世情、国情以及党情与民情。但是目前存在部分高校专业课教师话语案例较少或者话语案例老旧的情况,具体情况如下:部分高校专业课教师的自我革新能力存在不足,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仍坚持使用以往的话语案例,容易导致言说内容和大学生实际需求的脱节,还不符合课程思政改革的时代要求;还有一些高校专业课教师对网络的使用率较低甚至排斥使用网络,所以对于一些热点信息接收较慢,和善于使用网络的大学生之间产生了信息差,如果大学生在课堂上就某一热点事件提问,老师却无法及时回答,就可能出现失语现象。

三、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话语权的构建路径

打铁还需自身硬,过硬的教学能力和崇高的人格魅力乃是高校专业课教师牢牢掌握课程思政话语权的关键因素。因此,高校专业课教师构建课程思政话语权的首要任务乃是及时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话语能力。

(一)旗帜鲜明讲政治,提高话语站位

高校专业课与思政公共课相比,规模大多偏小,因此有利于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兼顾每一位大学生,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而高校专业课教师能否通过使用课程思政话语达到育人目的,核心任务在于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主题任务在于加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教育,以及实现课程思政内容供给优化,即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内容[1]。要实现以上教学任务,高校专业课教师还需不断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话语站位。首先,高校专业课教师要阅读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相关文献,在真懂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再真信马克思主义,然后在教学过程中主动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向大学生传递科学的知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其次,高校专业课教师要主动关注国内外形势,加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最新讲话,收集政治话语素材,结合中国话语、中国故事讲好专业课。最后,高校专业课教师要多和思政课教师交流学习,不仅有利于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还有利于共同分析专业课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探讨更好的育人方法等。

(二)主动承担育人职责,找准话语目标

教育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增强高校教师的育人能力,有利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还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12]。对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教师具有人类灵魂工程师和人类文明传承者的多重身份,肩负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13]。新时代高校要实现育人和育才的有机融合,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教育的全过程,必须发挥高校专业课教师的“主力军”作用。因此高校专业课教师必须主动承担育人职责,提高育人能力,加强和大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首先,高校专业课教师要拓宽和大学生话语交流的空间。高校专业课教师不仅可以在课堂上主动和大学生多交流互动,还可以在课后利用互联网打破时空界限与大学生深入交流,增强课堂之外的话语感染力。其次,高校专业课教师要拓展和大学生话语交流的范围。高校专业课教师和大学生对话交流的主题不能只局限于专业教学,还需囊括大学生的情感、工作等相关内容,这样有利于高校专业课教师从多方面了解大学生,从而做到因材施教。最后,高校专业课教师要加强和大学生话语交流的深度。高校专业课教师和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不能是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而是要循序渐进地走进大学生的内心深处,明白大学生的真实需求,找准正确的育人方向。

(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促进话语转换

对于新时代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人才的真正过程应该是育人和育才的统一,其中培养人才的根本在于育人,而立德又是育人的根本[14],指明了立德树人乃是新时代高校育人育才的根本任务。为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作为课程思政建设核心要素的高校专业课教师必须将教学话语转换成具有时代性的课程思政话语。首先,高校专业课教师要找准育人目标以及发现自身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这样有利于其主动承担育人职责并将其调整为教学重心,提高课程思政话语转换的主动性。其次,高校专业课教师要充分挖掘其专业教学话语中的思政元素。高校专业课与大学生未来的就业以及在社会上的生存紧密相关,专业教学话语所蕴含的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是重要的思政元素,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专业教学话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有利于为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正确的引导作用。最后,高校专业课教师要找准专业教学话语和思政教育内容的契合点。在传统的高校教育中,存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割裂的问题,为有力化解此问题,高校专业课教师还需寻找专业教学话语和思政元素的契合点,促进二者的有机融合,有力化解“两张皮”的问题。

(四)立足学生话语需求,更新话语案例

马克思曾认为语言如同意识一般,只是因为需要,因为和他人进行交流的迫切需要才得以产生[15]。高校专业课程思政话语,也正是基于高校专业课教师和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的需要才得以产生。因此,高校专业课教师和大学生都是课程思政话语形成的关键因素,二者缺一不可。作为对话主体之一的大学生,目前正处于一个价值多元化、信息碎片化、传播瞬时化的新时代,日益复杂的生活环境促使其产生了多样性的话语需求。为有效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话语需求,高校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程思政的话语表达中还需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及时更新话语案例,增强专业课程思政话语的吸引力。首先,高校专业课教师可以采用来自大学生实际生活的话语案例。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探讨解决方案有力地指导大学生真正化解实际的生活问题。其次,高校专业课教师可以结合时政热点作为话语案例。不仅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评析时政热点,提高辨别力和批判力,还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最后,高校专业课教师可以利用优秀的网络文化作为话语案例。不仅有利于寻找和大学生的共同话语,还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提高对网络文化的鉴别力。

结语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提高整体育人成效的有力举措。作为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因素的高校专业课教师,能否掌握课程思政话语权事关高校课程思政的具体建设情况。通过提高话语站位、找准话语目标、促进话语转换和及时更新话语案例,有利于高校专业课教师牢牢掌握课程思政话语权,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更好地为党为国为人民培育能堪当大任的新时代人才。

猜你喜欢

话语权专业课话语
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媒体话语权对社会工作发展的影响
微信在中职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
中国不断提升国际宇航话语权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