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育龄青年生育观念探讨

2023-01-05

黑龙江科学 2022年15期
关键词:生育观念人口

白 雪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0)

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全年出生人口1 200万人,出生率为8.50‰,人口出生率再创新低,我国进入“低生育时代”已成为事实。当前,80后和90后人群成为生育主力军。生育观念是人们对生育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态度,是个体在生育问题上的具体实现。长期以来,充裕的劳动力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人口红利。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低出生率很难为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人口转型发展迫在眉睫。育龄青年的生育观念直接影响着个体的生育行为,众多个体生育行为体现了当下的生育状况。当前,随着生育焦虑被无限放大,部分青年群体对生育问题保持着旁观、冷漠甚至消极的态度,生育意愿较低。

1 育龄群体生育观念的特点

生育观念是支配人的生育行为的内在动力,也是变革生育行为的主导因素,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生育观念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包括生育的动机和目的;生育子女性别组合上的观念,即生育子女的性别偏好;生育的年龄与间隔;生育子女数量上的观念,即生多生少。在经济快速增长、互联网兴起的社会背景下,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青年与前辈群体间存在明显的代际差异,加之受教育水平高、个体化程度高,80后群体的思想观念更加自由、开放、个性和多元。在生育观念上较少受到传统多子多福、男性偏好等观念和文化的影响,更偏向于少生、优生的现代生育观念。

1.1 个人化的生育动机

传统以血脉、家族延续为本位的生育认知逐渐转变为以个人需要为本位的生育认知。在农业社会中,生育是为了满足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等工具性功能的需要,而在现代社会中,生育不再是必要的,生育的目的更多是为满足自身情感慰藉、实现自我价值等方面的高层次需求。青年群体越来越认为选择生育是自己的权利,是否生育和何时生育是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孩子不仅是生命的延续,更多地成为一种家庭责任、义务以及家庭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 并成为提高家庭的社会地位和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延续和发展。

1.2 唯一的生育数量

由重生育数量到重生育质量的转变,只生一孩已成为主流选择。在农业社会中,多生一个孩子就是增加了一份劳动力,生育子女数量也成为家庭财富的象征。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养育孩子的成本(直接经济成本和间接机会成本等)大大增加,相反子女带给家庭的收益是日益下降的。高昂的经济支出、生育压力加大等客观原因是生育数量减少的决定性原因。同时,少生优生的观念深入人心,年轻一代的生育主体将孩子的教育成长问题看得更重,“育”比“养”更为重要。

1.3 生育年龄普遍推迟

随着教育逐渐普及化和延长化、人口流动的加速以及社会生活成本的上升,青年的初婚年龄逐年延后,生育年龄也随之推迟。生育主体在制订生育计划时,在考虑自身职业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为后代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做全盘考虑,生育年龄和生育间隔普遍延迟。

2 影响青年群体生育观念的因素

生育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生育水平受到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支配,社会中的经济、文化等因素决定和影响着生育观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众多个体行动者的生育观念也在形塑着社会整体的生育文化。生育观念不是固定的,其形成、发展变化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随着二孩政策的逐步放开和已经到来的三孩政策的颁布、实施,政策因素对生育观念的影响作用在降低。生育观念受到经济考量、个体化思想和个人主观选择等综合因素的叠加作用。

2.1 不断增加的生育成本

现代社会人们养育一个高质量的孩子所投入的时间、精力、财力和物力成本是传统社会无法比拟的。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上海养育一个孩子到初中毕业的家庭总投入接近84万元。从成本—效益角度考虑,育龄青年首先在观念上选择少生和不生。从孩子的抚育和照料来看,年轻夫妇身兼生育主体和劳动主体双重身份。养育一个孩子,情感的陪伴和呵护是极为重要的,没时间、无人照料成为阻碍青年选择生育的又一重要因素。

2.2 少生优生的生育文化

相当一部分年轻人认为,孩子并不是情感抚慰和养老的工具。随着生育文化和生育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把孩子看作是一种劳动和负担,而非消费和享受,越来越看重自己的消费和享受,越来越想活出自我。育龄群体在生活的强大压力下,在生育问题上积极性不高。此外,计划生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重新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育观念,传播着“少生优育”的生育理念。出生于80后、90后的年轻人,其自身便是独生子女,他们理解和接受着计划生育所传递的现代生育理念,加之自身在学习和教育中逐渐养成了科学的教育理念,更加重视孩子的质量而非数量。

2.3 同辈效应加固生育观念

青年人的价值观念,同样容易受到周围朋友的影响。同辈群体间由于存在着相似的年龄、文化背景和兴趣爱好等,彼此之间的价值观较为相似,群体间拥有共同的价值规范,成员内部之间共同认同、遵守并不断固化已有的价值观念。同龄群体对青年人的生育选择具有茧房效应,会导致青年形成认知孤岛。育龄群体在进行生育选择时,会更多参考同龄群体的意见和看法。在当前社会优生优育、生育成本增加的氛围下,育龄青年更是对生育问题持消极态度,强化了其少生、不生的生育决心。

2.4 生育主体的主观意愿

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的社会经济地位也较高,其生育子女的机会成本相应更高,在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受教育程度对生育行为产生了抑制作用。相关数据显示,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9.67年提高至2020年的10.75年。随着受教育年限的提高,晚婚晚育的现象随之出现。在传统先结婚再生育的观念下,家庭是婚姻的结果,生育是家庭的基本功能。相关数据显示,2006—2016年,我国女性平均初婚、初育年龄分别从23.6岁、24.3岁推迟到26.3岁和26.9岁,20—34岁女性的已婚比例从75.0%下降到67.3%。而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女性的平均婚育年龄更是推迟到了30岁左右。这种晚婚晚育的客观趋势,无形之中也影响着青年群体的生育观念。

3 育龄人群生育观念的影响

育龄青年少生、优生的现代生育观念是在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其生育观念直接关系着家庭功能和结构的变化、养老问题的解决、新型生育文化的建设、人口发展战略的转型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3.1 家庭结构、功能的变化

育龄青年少生、不生的生育观念直接造成家庭户平均人口规模持续减少。生育是家庭的基本功能,少生、不生的观念可能会促使家庭生育功能的弱化和解体,进而导致家庭矛盾和冲突的增加。此外,家庭还承担着部分的养老功能,当育龄群体少生、不生的观念成为实际生育行动,那么家庭所承担的养老功能将不足以完全解决养老保障问题。

3.2 社会养老负担的加重

少生、不生的生育观念直接造成社会劳动力短缺,青壮年劳动力资源不足。随着我国进入到老龄化社会,青壮年人口规模不断减少,导致经济建设缺乏动力,社会缺乏活力和创新能力,不利于经济建设与发展,养老问题也更为严峻。

3.3 新型生育文化的建设

生育文化是人们在婚姻、家庭、生育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知识能力、行为规范等。生育观念是生育文化的核心内容,青年生育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对与生育密切相关的婚姻观、家庭观、子女观、幸福观等具有重要影响。当前新型生育文化正处于形成发展期。新的生育文化建设涉及从婚恋、嫁娶、生育、养育、教育,到社会价值观念、社会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内容,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着联系。青年的生育观念是新型生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青年也是建设生育文化的主体力量。

3.4 人口发展战略的转型

育龄青年群体少生、优生的生育观念促使了人口素质、质量大大提升,促进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方向的转型发展。生育观念直接影响生育决策和生育行为,少生、优生的生育观念使得人口总和生育率持续降低,我国已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人口总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 简称TRF,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女性在育龄期间,每个女性平均的生育子女数。人口学界将总和率2.1视为世代更替水平,将总和率低于2.1视为低生育率的门槛)的高低直接关系和影响着一个国家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人口总量,进而影响到国家未来的人口战略与方针政策。育龄青年作为生育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的生育观念会主导其生育行为的发生,而众多个体的生育行为决定着未来的生育水平和人口发展战略。

4 结语

育龄青年是当下人口生育的主力军,他们的生育观念直接关系着人口的生育水平状况,也关乎我国人口长期发展战略问题。不断增加生育成本、少生优生的生育文化和对同龄群体的模仿行为等因素影响着育龄青年生育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育龄青年生育观念可能直接影响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社会养老负担的加重、新型生育文化的建设和人口发展战略的转型。生育问题已成为青年人关注的焦点话题,这一问题不仅涉及面临生育选择的人群,同时会对未婚、未育人群造成隐性影响。随着生育焦虑被无限放大,部分青年群体对生育问题保持着旁观、冷漠甚至消极的态度,生育意愿较低。随着生育政策的进一步优化,鼓励生育政策的颁布与实行,国家正致力于建设生育环境友好型社会,缓解育龄群体的生育焦虑,增强育龄群体的生育信心,提升其生育意愿。除了政策途径外,还需要通过培育新型生育文化、降低生育经济成本、建设生育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措施来影响、重塑育龄青年群体的生育观念。

猜你喜欢

生育观念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决不允许虐待不能生育的妇女
健康观念治疗
应对生育潮需早做准备
不能生育导致家庭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