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典型案例的心理育人路径探索

2023-01-05侯忠昊

黑龙江科学 2022年15期
关键词:辅导员案例心理健康

侯忠昊

(沈阳体育学院 社会体育学院,沈阳 110102)

1 典型案例

学生W,女,大三年级某班班长,性格乐观开朗,做事风格洒脱干练、力求完美。曾在大二年级上学期咨询过心理医生,诊断结果为中度焦虑。W一直坚持吃药,焦虑情绪控制良好,趋于稳定。大三学期伊始,W找到辅导员,坦言和本班团支书关系不好,自己内心比较烦乱,不想继续担任班长。起因是各班整理班团会议记录时,团支书要求班长帮助其整理。W说,这项工作并不属于班长的分内工作,所以不打算帮忙整理,团支书与W就此事起了争执。辅导员与W谈心谈话,首先宽慰安抚她的情绪,站在她的角度替她说话,待其情绪趋于稳定后,再鼓励她试着换位思考。在看到她与团支书的微信聊天记录后,辅导员发现W也存在言语过激的行为,辅导员指出W遇事性格略显急躁,不能与对方好好沟通,过于激动导致发生争执。在辅导员的鼓励下,W冷静下来,并表示和辅导员聊过之后,明白了自己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两天后,班级组织学生到大学生活动中心参加活动,W让该班某女生跟大家坐到一起,方便学生会点名查人,某女生直接表示不愿意坐过来,W多次与其沟通无果,情绪比较激动。加之联想到马上要进行发展对象民主测评,担心自己票数不能过半,于是再次找到辅导员,表示自己压力太大,要辞去班长一职。辅导员首先稳定住W的情绪,肯定了W的工作能力,给予其高度认可。然后阐明三个观点:第一,大三年级第一批发展对象只有五个名额,W能在众多班团干部和优秀学生中脱颖而出,是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专业能力的;第二,W已经做了两年多的班长,一直表现很好,当班团干部可以很好地锻炼个人能力,表明希望她坚持下去的想法;第三,辅导员与W讲述了自己上学时的相似经历,通过真人真事力求感染学生。W在辅导员的鼓励与宽慰下,渐渐卸下心理负担,恢复了往日开朗乐观的状态。

2 案例分析

此案例属于高校辅导员九大职责中的第五项内容范畴——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

第一,曾有中度焦虑的心理问题。对于存在抑郁倾向、焦虑症状等心理问题的学生,都是重点关注对象。这类学生需要通过医疗、药物、心理咨询、休养等手段和方式进行治疗。一般情况下,在良好的治疗环境下都可以保持情绪和心态的稳定。但遇到烦心和棘手的事情后,极易导致情绪紊乱和心态崩溃,外在表现为言语过激,不能很好地表达和沟通,处于易怒状态。

第二,遇事急躁,缺乏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解决办法。部分大学生在争执状态下,不能冷静下来尝试以旁观者的身份正确看待事情,进行换位思考。遇到问题不愿意与对方沟通,沟通能力欠佳,表现出急躁、不安的性格特征。

第三,喜欢逃避,不愿直面问题。当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喜欢以逃避的方式去处理,不敢直面问题、正视问题和解决问题,遇到超过自己处理能力的事情,往往会压力过大、情绪崩溃。比如,W总认为自己解决不了的事情,就可以通过逃避的方式来处理,这种态度致使自身不愿轻易敞开心扉,从而导致自我封闭。久而久之,这种逃避心理会变成个人的处事态度,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 教育方法

心理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

第一,针对W的案例,在面对类似情况时,一定注意先稳定住学生的情绪,切忌以说教的形式处理。大学生还未步入社会,心理还不够成熟,比较敏感脆弱。对于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要设身处地替学生着想,结合自身经验为学生出谋划策,多鼓励、多关心、多理解、多支持,尽可能帮助学生寻求解决办法和途径。

第二,协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初步排查和疏导。班级增设心理委员,年级增设心理专干。在每学年开学初,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进行的学生心理测评。根据心理测评结果,结合日常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对所带学生情况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于重点关注对象,制订相关方案和措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解决。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培育学生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如召开各类心理主题班会、建设“525我爱我”心理活动月、举办心理情景剧大赛等。利用新媒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寓教于乐,让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乐趣[2]。

第三,充分利用网络教育有效载体,采用“钉钉”“微信”等软件构建心理健康网络平台和公众号。在网络信息时代,网络平台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也是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参与心理健康活动、预约心理咨询等心理服务的重要途径[3]。

第四,辅导员应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会议与专题讲座。通过培训学习,构建心理专业知识体系,掌握心理舒压方法,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培训,通过技能大赛、经验分享、案例交流、典型选树等多种活动形式,提升辅导员对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视度[4]。

4 案例反思

第一,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忽视。大学生心理具有青年中期的许多特点,但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面对学业、生活、情感、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大学生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上的青年。每年的5月25日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目的是呼吁大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并以此掀起社会关注心理健康的热潮。大学生心理健康已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部分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休学、退学,甚至出现一些恶性事件。因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高校应当规范心理援助服务,促进心理服务体系的科学构建,同时要增强育人意识,优化心理育人工作格局[5]。

第二,辅导员要走进学生内心,获得学生的信任和认可。辅导员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当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能够第一时间与辅导员取得联系和沟通,这便于辅导员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和控制。

第三,成立心理互助小组,建立“层级式”帮扶模式。大学生还未步入社会,在面对压力时,心理往往比较脆弱。在新媒体网络时代,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产生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与成长。可以在学生之间建立心理互助小组,每组5人左右,小组成员每周定期开展心理互助会,互相倾诉、倾听,以旁观者的角度针对具体事例进行讨论。同时,建立“辅导员-班团干部-心理互助小组长-普通同学”的层级梯队式帮扶模式,做好学生心理状况摸排,对于重点关注对象的表现和状态要格外注意。辅导员在掌握心理咨询的理论基础上,要积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大学生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勇敢面对和正确处理各种问题和矛盾,自觉抵制错误观念,努力提升人生境界,成就精彩人生。

猜你喜欢

辅导员案例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