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以初中语文教材中苏轼的作品为例

2023-01-05哈尔滨市道里区教师进修学校王志勇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乌台诗旷达群文

哈尔滨市道里区教师进修学校 王志勇

哈尔滨市群力经纬中学 刁英芳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光彩夺目的明星。各个时期的初中语文教材都收录了苏轼的文学作品,如果能把其中的一些作品按照不同的议题组成群文来进行阅读,一定能够加深学生对苏轼作品的理解,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自发布以来,人们就格外关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普通一线语文教师更加关注如何让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进而不断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本文也正是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尝试把初中语文教材中苏轼的一些作品组成群文进行阅读教学设计。基于此,笔者把苏轼的三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和一篇短文《记承天寺夜游》组成群文来进行学习,并采取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群文阅读概念的提出

多年以前,特级教师王君老师曾经讲授过一节古诗整合课,题目是《问君能有几多愁》。那时还没有群文阅读的概念,但是王君老师的那节课已经具有了群文阅读的雏形。2008 年全国第七届阅读教学观摩会上,台湾赵镜中教授提到了“群文阅读”一词。2019 年8 月22 日以后百度百科上对“群文阅读”的解释是:“群文阅读”是指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结构化文本,在单位时间中通过集体建构达成共识的多文本阅读教学过程。

从以上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群文阅读”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一是课时要求相对比较短,二是组成群文阅读的文章必须围绕一个议题来进行,议题一般围绕一个作者的同一组作品、不同作者的相同主旨作品、写作手法、人文主题、作品体裁、表达方式、写作风格等来设立。

本教学设计就是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结合学生的学情,围绕一个议题,搜集了苏轼的三首词、一篇短文,组成群文来进行教学。本课设计的议题为“探究苏轼旷达乐观的精神”。本节课将按照时间顺序横向梳理苏轼人生的一段经历,逐步加深学生对苏轼旷达乐观精神的理解,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逆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群文阅读作品教学内容的选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第四学段提出:“能够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笔者所选择的这三首词和一篇短文,正好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三首词和一篇短文的写作时间、写作地点、苏轼当时的身份境遇的理解,笔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了一组学习资源包。资源包里面包括苏轼写作上述作品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用列表格的学习方法,再现苏轼人生旅程中从公元1075 年至公元1083 年的一段人生经历。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命运多舛。他的命运因夹在新旧党争之间而起伏,尤其是发生在元丰二年(公元1079 年)的“乌台诗案”,更是他人生的转折点。本课所选择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乌台诗案”之前,《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和《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乌台诗案”之后。通过这四篇文章,正好可以透视苏轼的心理变化。

●苏轼作品群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强调要发挥学生学习的情境性、社会性、主动性。因此,在本节课上,我采用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群文阅读的授课模式,将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有机融合。

活动一:创设情境,走进苏轼

师:苏东坡一生坎坷,但是他却一生豁达,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诗和远方。生活的百般滋味,他用了一生的时间来品尝与体验。苏东坡一生中命运的最大转折点就是“乌台诗案”,那么,苏东坡为什么会被卷入其中?我们共同来看一段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的大型纪录片《苏东坡》。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纪录片片段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迅速了解“乌台诗案”的来龙去脉,为学生接下来探究苏轼精神奠定坚实基础。与此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文本,课前为学生印发了这四篇作品的赏析性文本材料,提供了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与研究苏轼作品的网址链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让学生迅速走进文本。

活动二:文本品读,感悟苏轼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苏轼的这三首词和一篇短文。请大家边读边圈点勾画: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看出了苏轼具有怎样的精神?将你的思考结果批注在文中。

设计意图:采取主问题引领的方式,删繁就简,直指本节课的议题。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便于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品质的形成。

活动三:交流分享,探究精神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享你们的感悟。(在学生交流分享时,教师进行点拨和补充,最终明确以下重点内容。)

1.《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作于公元1075 年(宋神宗熙宁八年),苏轼时年40 岁,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任密州知州。本词是苏轼早期豪放派的代表作。词中运用了三个典故。通过整首词,我们看到了一个征战沙场、保家卫国、乐观豪迈的英雄形象。此词也是千古传诵的豪放词代表作之一,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作于公元1076 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调任密州时期。在这首词中,苏轼的心情经历了三次蜕变,由痛苦到挣扎再到超脱。词的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此词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艺术风格。

3.《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一词作于公元1082 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远谪黄州、抱病游清泉寺所作。上片写清泉寺的风光,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引出下片对人生的哲思。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作者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这体现了苏轼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和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他这种在“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乐观奋发的精神,是他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苏轼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4.《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作于公元1083 年(宋神宗元丰六年),真实地记录了苏轼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进退自如,宠辱不惊,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折射出了他的人格魅力。本文表达了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更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分享,在思维的碰撞和交流中,逐步形成对苏轼精神的理解,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活动四:教师总结,拓展升华

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以作品打通了走进苏轼精神世界的通道。推荐同学们课外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观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的《康震讲苏轼》,让我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之旅中继续与苏轼的心灵相约!

设计意图:教师在本环节进行升华总结,引导学生在面对人生的风雨时,要像苏轼一样,能够自我排解,用豁达乐观的积极态度笑对人生,做生活的强者。

从对以上作品创作背景及写作内容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苏轼在不同人生境遇之中的心路历程,贯穿苏轼一生的是他骨子里的旷达和乐观的精神,这种精神对现在的初中生而言更是值得学习和领会的。

在“双减”背景之下,为了减负增效,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把这一组文章通过微信小程序推送给学生,让学生提前熟悉文本,采取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线上,利用腾讯会议对四个学习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指导和点拨;线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学习内容进行汇报。学生学习结束之后通过微信小程序将学习反馈单及时发送给教师,便于教师及时掌握本节课中的学习结果。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机融合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改变了学生以往单一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更好适应未来社会的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猜你喜欢

乌台诗旷达群文
“乌台诗案”的牵连者
----僧居则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与苏轼相遇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旷达者
《南歌子黄州腊八日饮怀民小阁》
旷达者
旷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