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四个结合” 实现“四个发展”
——学习贯彻新教育方针的几点体会
2023-01-05安达市高级中学于秀娟
安达市高级中学 于秀娟
2021 年5 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 次会议经过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第五条修改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下简称“新方针”),将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为国家法律规范。接着,中共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我校在学习贯彻中,按照《通知》的要求,坚持“四个结合”、实现“四个发展”,力求学深悟透,正确理解精神实质,把握内在规律,提高全面贯彻执行方针的自觉性和针对性。
一、学习“新方针”,坚持“四个结合”
坚持与学习习近平教育思想相结合。“新方针”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关于教育的基本观点。党和国家历届领导人都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将上述观点中国化。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深刻论述,“新方针”是其论述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教育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学习“新方针”时,必须坚持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教育的论述相结合,把《习近平论教育》作为基本读本。
坚持与学习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结合。国家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教育立法,将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为国家法律规范,强化了在实际工作中贯彻执行的力度,保证了习近平教育思想刚性落实。因此,我们学习“新方针”时,必须坚持与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结合,提高执行方针的法律意识和自觉性。作为基础教育阶段,重点是学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
坚持与学习国家和地方制定的相关文件相结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针对中小学特点,先后下发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以下都简称《意见》)。教育部和各省也制定了相应的实施办法,我们在学习“新方针”时,必须坚持与这些《意见》的学习结合起来,落实教育部和我省的具体要求,从而更全面、深刻、具体地理解好“新方针”,把每个文件的要求,科学有效地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当前正在学习和贯彻执行的“双减”“五项管理”等文件,虽然有多种意义和作用,但最根本的是全面贯彻“新方针”,使学生能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坚持与学校“校情”相结合。“新方针”是用来指导工作的,党和国家制定的“新方针”,下发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和各地下发的实施办法是通用的,具有普遍的指导性,放之“全国而皆准”“全省而皆准”。而学校则是千差万别,各有实际情况。要将普遍适用的方针政策变为具体实践,就需要有符合学校实际的具体措施和操作方法,有改革和创新。关键是找到“新方针”与学校实际的最佳结合点,实现有机、科学、高效的结合,把学校办出特色。学校领导班子在结合点上践行的“章法、功夫、技巧”是学校工作水平、管理艺术与领导智慧的充分体现。
他忽然想起《田中奏折》中的话:“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则其他如小中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是世界知东亚为我国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
二、贯彻“新方针”,实现“四个发展”
深刻理解德智体美劳的辩证关系,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应试教育的很多错误做法都来自于不懂得这个辩证关系。如把学科知识的学习同德、体、美、劳的教育活动对立起来,惧怕德体美劳教育冲击学科教学和升学率。其实,德智体美劳是相辅相成、共生共长的。劳可以树德、增智、健体、怡美;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源泉,有利于怡心、健体、增智、益劳;体是德智美劳的载体与保障;智是德体美劳的基础和支撑;德是智体美劳的方向、灵魂、根本。
“我状态还行。那段时间,可能刚开始摸底,觉得没复习好,就睡不着,头痛。嗨,瞎担心没什么用,还不如多做几道题。”
全面认知德智体美劳的内涵,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的德智体美劳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德:指思想品德。包括个人品德(私德)、社会公德,爱祖国爱人民的大德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智:包括知识、能力、智力、科学精神等。其中,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与社会科学知识;体:包括强健体魄、健康心理、坚韧意志等;美:包括审美情操、美好心灵、人文素养等;劳:包括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劳动精神等。
而“特征感知”包含“机构实力”“师资力量”“项目质量”这三个概念范畴。之所以将其概括为“特征感知”,是因为它们反映的都是个体对再就业培训项目及相关要素(如,培训机构及师资)的特征感知。基于这些感知,可获得对“项目质量”“机构实力”“师资力量”的评价信息。
每个人都是一个生命体,德智体美劳各种素质在每个个体的形成和发展中,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相辅相成,共生共长,协同发展,形成和谐统一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实施“五育”时必须处理好德智体美劳之间的内在关系(包括各自的内在联系),在促进全面和谐发展上下功夫。实施“五育”,虽然在工作上可以有分工,有各自的目标任务、方式方法、考核评价、组织管理等,但不能单摆浮搁,而是要依据德智体美劳的内在规律,遵循“一育为主,多育渗透,深度融合,科学高效”的原则,使每项教育教学活动都有利于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努力遵循人的“差异性发展”规律,实现学生的“特长发展”。由于每个人受遗传因素、所处家庭与环境、所受教育情况及主观能动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的个体发展必然出现“千差万别”“千姿百态”。“差异性发展”是人成长的基本规律。
“全面发展”是人的基础性发展,是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国家已通过立法或文件方式,对不同学段学生做出了明确规定和具体要求。学校必须全面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以下简称“五育”),确保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不断提高。这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有大量的资源支撑,要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创新。如建立“五育并举”的新教育体系,做到各育都有各自的组织领导与专职教学人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专用教学场所与固定的教学时间,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等。目前,由于教育思想不端正、办学条件不完善、学校管理不科学等多种原因,在有的学校和教师中,存在着轻视德育的现象,以至出现学生片面发展、扭曲发展的严重后果。其实质是违背了教育方针的要求,也是剥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权利。
个体发展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提高上的层次与水平的差别;二是个性特长发展的类别、层次与水平上的差别。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同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是一致的。学校教育应促使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以满足社会不同行业、类别、层次对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需求。中小学,主要是为学生奠定全面素质和特长发展的基础。学校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实施“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分类推进、分层提高”,既要做好“潜能生”的素质提高工作,更要做好“优秀生”“特优生”“特长生”的培养工作,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提高,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1928年10月28日,印尼第二届全国青年大会的“青年誓言”第3条开始提及印尼语的地位:“我们印尼儿女,尊重统一的语言,印尼语”。这条誓言把印尼语视作团结各民族的语言,明确了印尼语国民语言的地位。1945年8月17日印尼独立后,1945年宪法第15章第36条的规定将印尼语从国民语言提升至官方语言的地位。1950年临时宪法再次规定印尼语是印尼共和国的官方语言。综上所述,印尼语具有这样的法律地位:既是国语(National Language)又是行政语言(Official Language)。
准确把握人的发展的“主体性”特点,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每个学生都是发展主体,有强烈的自主发展意识,有巨大的潜能和“心智特质”,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必须在教育与管理中,确立“学生为本”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激励学生自立自强、独立思考、敢想敢做、开拓创新。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学生对学校的教育与管理,会产生多样复杂的反应,或正量,或负面,或“逆反”。因此,在培养学生“自主精神”时,要加强正确方向的指引,培养学生自律、自治、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等良好品质和习惯,引导学生增强正能量,防止负作用,控制“逆反”。
总之,学习贯彻“新方针”,要摆上位置、落到实处。要体现在“立德树人”的初心中,贯彻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中,落实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