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务一体化改革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反思
——兼论湖北“情指勤舆”实战一体化改革
2023-01-05邵祖峰黄龙艳
邵祖峰,黄龙艳
(1.湖北警官学院,湖北 武汉 430034;2.华图教育,湖北 武汉 430070)
自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来,围绕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工作不断深入推进。将这一项工作落实到公安工作,就是要全面推进警务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提升警务效能。近几年各地公安机关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智能化技术,结合最新的警务理念,如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民意主导警务、热点警务、多元警务,有针对性地开展了诸多改革[1][2][3]。目前最为主流的热点模式是“情指”系列改革,如情指行、情指勤舆、情指勤督等[4][5][6]。这些模式特别强调“一体化”的工作理念与运转机制,均在各地的本土试点实践中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应,尤其对某些公安业务领域中重点工作、专项工作而言,应用成效非常明显,具有典型示范效应。但能否将其扩展,延伸至整个公安工作领域,是否具有可行性,依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辩证思考分析,明确其利弊与可适用性,或者发现其理念与技术方法上的优点,将部分或者全部经验做法借鉴移植至其他领域,甚至是扩展至全局,从而推动整个公安工作与警务运行机制改革的深化。
一、一体化的本质内涵与理论基础
本次警务改革中最显著的一个词语是“一体化”。这个词语的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用法,如经济学领域的一体化战略、一体化扩张等,是指把若干分散企业联合起来,组成一个统一的经济组织,也可以是联合公司或企业集团,分为纵向一体化与横向一体化,企业一体化的目标在于做大做强,属于战略扩张的实施方法;政治学领域的一体化则是指国家(地区)与国家(地区)之间基于某种协议达成的在成员之间就某些事项达成的一致管理与协同的联盟,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南亚国家联盟等,一体化的目标在于建立盟友关系、实现内部交易便利性或集团利益的最大化;组织管理学领域的一体化则重点在于打通分散于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壁垒,减少信息、命令等流转的阻力,加速要素之间的整合与融合,进一步提升组织管理效能,如一体化项目管理、集约型一体化管理体系等,此时的一体化目标在于减少交易成本、提升整体效率。本文所表述的“警务一体化”则主要是指警务流程运转环节上的一体化。它打破了过去部门分割、信息分离、上下脱节的弊端,实现了警务信息流转与利用环节的整体化与高效率,属于组织管理学领域范畴的一体化。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警务一体化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不相同、互不协调的,或者因各种原因流程相互分割的警务事项,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或措施,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形成协同效力,以高效实现公安机关组织策划目标的一项措施。这种一体化警务改革的哲学理论基础依然是信息论、控制论与系统论。现代社会是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新型管理组织理论快速发展的阶段。提升组织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通过大量采集获取信息(完备率),提升信息的准确率,加速信息流转,最大限度化解隐藏在组织的各种信息障碍,使得信息论原理得以完全应用;从管理学角度而言,组织的任何一项活动都是PDCA(计划、执行、检查与控制评价)循环,有始有终,强调信息的中间检查与反馈控制,确保组织目标实现而不致被偏离,并且是螺旋上升、循环往复、不断优化,这本身就是管理的职能之一——控制,当然也是控制论的体现;系统论当仁不让的是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强调的是整合,而不是简单的加法,一体化(亦被称为综合化)的目的就是要使用“emergent whole”或者是“integrated whole”(通过部分的结合所出现的全部新的性质)。从现有各地警务一体化的改革实例看,应当说达成了一定的新性质、新效能涌现的结果,实现了特定警务领域的业务流程的优化。
二、警务一体化改革的动因与实践形式
传统的公安机关组织业务体系是建立在科层制的基础之上,总体格局表述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分割、以块为主”,其理论基础在于专业化分工与管理幅度原理。在组织发展的过程中,伴随业务难度的发展,其专业性不断增强,对人的素质要求不断提升,从提高办事效率的角度要求分工合作,进行流水化作业;伴随业务数量的不断增加,一个人所管辖的业务范围也不可能过多,也就出现了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矛盾,必然导致人员组织的分级管理(组织分层);随着业务从两个方向扩张,典型的韦伯式金字塔形的科层制组织就这样形成了。科层制组织作为经典组织形式,其优点是职责分明、指挥链条明确,但其缺点典型表现为官僚主义、人员臃肿、部门藩篱、信息孤岛、效率低下等。随着上世纪信息技术的出现,依托信息化管控手段的增强,要求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的扁平化组织管理体系呼声不绝于耳,其本质一方面是信息技术扩展人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是信息技术为信息的采集、流转与利用提供了便利通道。建立完善的扁平化组织管理体系,需要对组织的业务流程体系进行优化与再造,这种变化与冲击在运行多年的公安机关固有组织中遇到的改革阻力很大。因此,公安机关在信息化改革过程中的组织变革模式基本上是缓慢的,稳步前进。
相对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公安机关拥有的业务信息量不断增加,但警务效率提升很慢,与各个时间段的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新期待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基于信息技术的各项警务改革也就应运而生,一方面是回应上级党委的各项工作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技术进步发展为改革创造了条件。回顾公安机关依托警务信息技术平台所作的各种改革,基本上是围绕“一体化”“信息化”做文章,其实践形式大体有以下几种:
第一,基于信息主导警务的公安机关接处警指挥中心建设。公安机关在其常规的治安行政管理与刑事侦查办案职责中,扮演打击与防范的角色,其工作案事件主要来源于当事人的报警信息,对报警信息处理与反馈的及时性、准确性、合理性、高效性就成为评价公安机关执法能力的重要因素。从上个世纪的分警种、分行业报警电话转变为“三台统一”公安接处警指挥中心,随后又进一步升级转换成为公安信息指挥中心、公安联合作战指挥中心,成为公安机关业务指挥、警力调度枢纽,“脑”的功能作用日渐增强。公安机关指挥中心已经成为省地市县各级公安机关内设专门机构,配置有专门警力与工作人员,设有指挥大厅、视频会议室、接警大厅等工作设施,围绕110 警情的指挥调度处置,建立指挥调度与研判行动、信息处理、值守巡控、引导处置等多项工作“一体化运作、集约化管理”机制,形成常态与战时两种指挥模式,在各地各级公安机关日常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基于情报主导警务的“情指行”“一室引领三队”改革[7][8]。情报、信息、数据是计算机出现后的三个重要术语:信息是基于人对数据的理解形成的新判断、新解释,对情势情境具有理解价值;情报则主要是针对某一特殊信息进行深度挖掘或特别获取的结果,目的在于相对对方获得信息优势,从而在竞争性行为博弈中取胜。这三个要素与警务相结合,分别形成数字警务、信息主导警务、情报主导警务的工作模式与理念。相较公安机关承担的犯罪打击功能而言,情报主导警务的工作模式得到了主流公安机关的认可,也成为其加大情报引领警务工作改革的原始动力。早期的公安机关基层派出所改革就提出了“一室引领三队”的做法,“一室”指的是当前派出所的勤务指挥室(研判室),“三队”分别指的是综合(打处)警队,社区警队和巡逻警队。当然,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实施“1+N”的改革,N可以为2,也可以为3。县级以上的公安机关在落实情报主导警务上则采取了“情指行”的警务工作模式改革,即“情报、指挥、行动”三者合一的合成作战体系,将指挥中心与各实战业务警种协同起来,实现快速反应、高效作战。这一模式在全国各地公安机关指挥中心运行机制改革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在纵向上按照“省厅分设、地市统一、县区一体”的要求,在省市县三级公安机关建立“情指行合成作战中心”,在设区市主城区、县(市、区)主要城镇所在地派出所建立综合指挥室,形成垂直衔接的全网格局;在横向上,各级“情指行”合成作战中心业务范围覆盖全局主要业务工作,服务支撑各警种、部门实战。通过“数据融合、机制耦合、警种联合,全天候运行、全场景应用、全方位感知、全层面研判、全要素支撑、全时空落地”的“三合六全”“情指行”一体化合成作战运行机制,实现多地协作、多警协同高效率处置重特大警情[9]。
第三,基于情报信息闭环管理的“情指勤督”“情指勤舆”改革。如果说“情指行”改革是2015 年部分省市围绕中办国办《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改革方案的回应,着力构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相适应的现代警务运行机制与执法权力运行机制的开端与回应,那么“情指勤舆”“情指勤督”则是上述改革措施的深化版,其最大的特点是加强了“情指行”一体化运行机制的控制环节,实现了闭环管理与办案效益的最大化。“情指行”的构成包括情报、指挥与行动(办案),其表象上看是综合集成了过去情报指挥机制与侦查办案、巡逻防控、应急处突的业务衔接,将过去分割的业务加以连接,使之运转更平顺;“情指勤舆”“情指勤督”相比增加了“舆”“督”一个环节,但该模式对情报信息的进一步应用、案事件办理结果的进一步深挖,使得公安机关对情报信息的掌握、社会面的掌控、警务办案运转流程体系的及时性与责任性显著增强。依据各地正在实施的上述两种模式的官方介绍,“情指勤督”一体化实战警务机制是以“情报导勤、专业调勤、规范执勤、全程督勤”为主要内容,整个过程包括接警、调警、出警、处警四个环节,指挥中心与一线出警民警实时互动、全程跟踪监督,勤务监督岗、视频研判岗和情报研判岗同步协作,实现大情报、大指挥、大监督的工作闭环。“情指勤舆”一体化实战化运行机制是集情报预警、勤务调度、应急处置、数据支撑等于一体的新型警务运行机制。相较前者,它突出了舆(舆情)的处理,组建的一体化专班集中力量抓信息、抓数据、抓预警,为提前发现风险隐患、摸清突出违法犯罪规律提供了基础,做到“敌”动我知、未动先知,破解了传统警务主要立足于事后快速反应、难以源头预防的弊端。
第四,基于一体化的“合成作战”“集群作战”专项打击改革[10]。专项治理、集中打击是行政管理者针对某些突出、相对泛滥的问题实施的特别治理,旨在打击嚣张气焰与势头,形成强有力的震慑效果,达到恢复社会面稳定与秩序。围绕社会治安与社会面管控,专项行动与常态化治理已经成为公安机关常用工作方法。近两年围绕“反电诈”与疫情防控创新生成许多新的战法与案例,其中,基于一体化的合成作战与集群作战成为主流。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违法犯罪智能化、专业化、团伙化和高科技的特征日益凸显,传统的侦查模式与手段已无法适应现实斗争的需要,公安机关迫切需要突破原有侦查破案模式,实现转型升级,以“大部门、大警种”的新格局为基础,在统一的处置目标和计划下,通过各警种、各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互相支援,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整体作战优势,达到“1+1 >2”的最佳警务效益,实现警力的无增长改善。这就是所谓的“合成作战”。它需要打破警种壁垒,有效整合资源,将相关警种资源临时归并,合署办公,发挥各自特长与优势,构建情报、指挥、处置高效合一的合成作战中心,实现“参谋部”“指挥部”“作战部”的功能集成,切实改变了各警种单打独斗的局面。“集群作战”与单个作战单元或单兵作战相对应,利用信息技术支撑,遵循组织结构网络化逻辑,将广域分布的多元作战资源构建成一个完整的力量网络,实现作战的信息交互、功能耦合和能力聚焦,最大限度实现对敌优势打击能力与打击效果。集群作战的灵感来自蚁群、蜂群等自然界生物群落,目的是通过模仿群居生物的沟通和协作方式,成倍增强整体功能,自主协同完成复杂任务。本质上是智能时代的非对称性消耗战。它具备网络化的沟通、自适应协同与集群智能等特征。公安机关围绕侦查打击的集群作战,需要多地域之间警力集成与协同,其基本的理论与技术基础依然是一体化、协同化。“集群作战”的思想对于打击具有分布式特征的网络型犯罪具有独到之处。
三、警务一体化改革的绩效评价与效果审视
前文所述的警务一体化改革,无论哪一个阶段的改革模式,都是通过改变信息或者情报在组织中的获取难易、流动阻力、利用的便捷与使用效能最大化程度,基于科技的支撑有力提升了整个组织的绩效。这里所说的绩效,既包括组织绩效,也包括个人绩效。从组织层面而言,警务一体化改革的绩效强调对社会面打防管控等方面取得实绩以及组织整体能力提升的程度,主要是围绕职责任务进行。个人绩效主要是指参与到警务一体化改革中的个人行为、态度、素质的变化,以及警务一体化改革对其他未直接参与到警务一体化工作中的人员的影响。这两方面的变化值实际上说明了最近这几年“情指行”“情指勤舆”“情指勤督”等改革模式的效能[11][12]。
纵观各地的有关警务一体化改革前后的公安机关业务实绩,无论从定性还是定量角度,都有很大的变化[13]。定性而言,以湖北省“情指勤舆”一体化改革为例,它破解以往警务工作机制不顺等问题,突破层级、警种、地域壁垒,重塑业务流程,形成“1+N”工作机制;强化信息流转的闭环管理,构建“研、交、办、督、结”工作模式,实现风险管控全面精准、决策指挥高效顺畅、警务数据融合共享、警种优势合成作战、网上网下同步应对,推动警务组织结构更加扁平高效,警务运行管理更加实战智能,警务配置更加精准集约。定量而言,自2020 年疫情以来,湖北省信息线索同比增长217.5%,预警人数同比增长183%,响应速度同比提升3.2 倍;妥善化解重大风险60 余起,消除重大安全隐患100 余起;一体化作战平台打通部、省、市、县、所队五级公安信息指挥渠道,汇聚14 个警种、17 个市州5000余类32 万亿条数据,与全国16 个省区市公安厅局、33 家省直政府部门交换共享信息,实时汇聚动态信息。从参战民警个体感受而言,一体化专班构建起“省市一体、警种合成、区域联动、集群作战”新体系,先后吸收各警种优质资源和骨干人才300 余名,24 小时连轴运转。它让广大基层民警感受到大数据办案、一体化作战的实力以及奥妙,增强利用专项平台与数据办案的信心;让厅机关民警不再是仅侧重于业务理论、综合协调能力、说和写的能力提升,更应当能够懂科技信息、会具体业务,改变了省公安厅“二传手”角色,瞄准机关实战化,做好数据分析与指挥决策。湖北省公安机关从基层派出所民警、一体化专班工作人员到省厅科技处负责人、部分专家学者都对着这种工作模式的转变表示肯定。尤其“研、交、办、督、结”环节的总结提炼功能,能够为基层民警办案能力的提升创造许多年经典战例与技战法。
既然论及审视,就必然谈到警务一体化改革效果可能存在的不足以及应用上的短板。“情指行”类警务一体化运行机制最大的效果是消除了公安机关科层制组织中的因管理关系、人员素质关系等所形成的藩篱、流程过长与能力不足,尤其是加大了科技设施的应用,集中了全省优质资源,强化了扁平指挥与资源调度,使之能够在关键战、应急战等方面展现出集团作战、高层重视的优势。它比较适合公安机关执法办案的工作特性,抢的就是时间,抓的就是信息优势,能够实现快速阻击,抓获犯罪嫌疑人。相对于这些对时间特性较为敏感的案事件而言,其实公安机关还有相当一部分工作属于常态化的管理工作,它对信息资源的精准度要求相对较高,但应急性并不强烈,情指勤舆的工作专班此时最多只能相当于他们工作的外脑而已,偶尔向其发出一定管理型风险预警提示,而不能成为常态化管理工作的中枢(主脑)。此外,“情指行”类警务一体化的本质重点依然还是在强化省市县所各级指挥中心“脑”功能的建设,强化指挥调度功能,要求指挥正确精准,调度适度得当。理论上,每一层级的“大脑”功能定位应当有所不同功能,越是上级,“脑”功能越强大,越是下级,“眼手”功能越强大。但实际上,真正需要强大“脑”功能的是在市县一级实战办案单位,指挥调度最具有效力。信息化条件的扁平指挥与四级指挥中心的关系也需要合理调整,以形成合理的命令执行链条而不违背组织管理原理。作为省级、市级调度指挥,应当根据案事件处置种类与范围需要选择调度方案,多采用“1+N”的线上联席制度,合理确定“1”与“N”的关系,充分做到整体集成、同步联动,防止有令不行或有令不力。最后,情指勤类警务一体化工作专班的模式毕竟属于专班类型,而非固定组织形式,具有临时性的特征。目前的运行模式是从各个警种抽调精兵强将参与专班工作,而非一种常态化的工作组织,难免会出现专班成员变动的频繁性,导致专班工作效率低与能力不稳定。
四、警务一体化改革的注意事项与优化提升
一体化本质旨在通过整合,消除内部融合障碍,实现组织整体效能的最大化。一体化的实现方式既可以是某种运作机制,也可以是某种实体性组织。本世纪以来地警务一体化改革也正是具备了这样的特征。实体化组织的一体化改革包括早期的110、119、122 的三台合一组建公安指挥中心,以及部分地方实施的情报中心与指挥中心合成的情报指挥合成作战中心,实体化组织的改革都是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认可,有专门的机构与人事编制,相当于重新整合设置的一个新部门;采用运行机制模式的一体化改革主要是联勤联动机制,如情报指挥联动中心、合成作战指挥中心,当然也包括“情指勤舆”“情指勤督”“情指勤督网”等实战化一体化工作专班。这些模式的改革基本上都有其实际的试点单位,并随着模式运转深入构建起相应的工作技战法与运转经验。上述一体化改革目的均在于化解当前公安机关实际工作面临的常见问题,如“警力不足、内力不够、外力制约”等客观因素,期望通过借助大数据、信息网络技术以及全新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理念,自我革命实现警力资源无增长改善。围绕信息化网络化条件下的新型处警能力提升,必须要从研判预警、指挥体系、警力部署、处警力量、救援装备等方面进行优化重组,现有的警务一体化改革大多也是基于上述理念进行的。
湖北省的“情指勤舆”实战一体化工作专班机制实施时间不长,但成效明显,前有浙江、福建等地的“情指行”建设经验作参照,后有自身的智慧投入,终于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湖北样板。从理念上看,这一模式有其合理性,符合警务流程一体化、扁平化、信息化思想。但该模式依然有一定的缺陷或者实施中存在一定障碍,与常规化的指挥运作体系、公安管理体系存在一定差距。为深入推进“情指勤舆”实战一体化工作机制,依然还需要从理顺体系关系、提升参战人员的素质、建好大数据支撑下指挥体系平台以及设计合理的警务运行机制方面进行再思考,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体系关系上看,“情指勤舆”是一种实战化工作机制,贯穿融合在公安机关各地域、各警种、各部门重点的一种工作理念与方法,需要将情报、指挥、勤务、舆论等实体职能部门紧密组合在一起,化解部门间的各种办事流程上的障碍,达到研判精准、指挥高效、协同有力、成效良好的目的。必要时,可以围绕重点事项、特大要案等形成临时专班工作指挥部开展工作,平常时间则可以将专班工作人员分散于各地域、各警种、各部门自身的组织范围内,强化部门职责与情报信息基础性工作的能力,强化“情指勤舆”工作理念与技战术方法的磨炼,使之能做到平时散的开、战时聚的拢;同时,围绕现阶段已经初步建设形成的省市县所“情指勤舆”合成作战指挥中心体系架构,需要进一步梳理职责关系,包括上下级指挥中心权限与运行、警情汇聚与研判、指挥调度与实施等,也包括合成作战指挥中心与其他业务部门、警种职责关系,防止越权、越位、推诿、避责等不良现象。建议形成以市县合成作战指挥中心为主体、省级指挥中心为主导(督导)、派出所(中队)指挥室为前端的实战体系,做大做强中间,做实两端,尤其是使省级成为全省指挥信息资源库、技战术案例库,能够为下级一体化实战提供足够的指导、协调。
二是从人员素质与职责上看,能够从事传统警务工作的人员相对较多,思维模式固化、习惯于警种固定岗位工作经验的人较多,围绕新型警务模式、全新警务工作理念能够开展工作的人相对较少,这是一个全国性的公安队伍建设难题。“情指勤舆”作为一种全新的工作机制,需要大量的人员参与进来。为此,必须对全警实施“情指勤舆”基本知识与基础技能的培训工作,使之能够围绕该项工作做些什么,包括基础情报信息的采集与录入、“情指勤舆”基层民警职责、“情指勤舆”下的执行与反馈等。湖北曾经实施的“全警三员”的工作机制已经为“大情报”工作体系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基础。对于直接参与合成战指挥部的工作人员要加强遴选工作,创造各种机制与条件促其快速成长,必要时通过特别的政策设计需要保证这些技术人才工作的稳定性与连续性。他们属于“情指勤舆”体系中的高端人才,而非一般多见的“通识性”人才,其稀缺度较高且难于培养。
三是从技术基础支撑看,依然是要做大做强大数据体系下的“情指勤舆”工作指挥平台。做实两端,强化指挥平台信息资源的入口建设与出口应用。打破公安机关内部警种部门间长期以来存在的信息壁垒、在合法、保密要求基础上简化手续,做好协同办案;必要时打通警种信息与金融、卫生、通信、社保、工商、民政、物业等社会信息的链接通道,方便快速查询、关联比对、碰撞分析。对信息的出口端则需要强化指挥体系的技术建设,加强指挥端与处警端互联互通,确保情报指挥与行动无缝对接,依托可视化升级版指挥调度平台、350MB 警用数字集群通信系统,融合报警定位、移动警务、短信自动回访、3G/4G无线图传、视频监控、无线通信等多种技术手段,实现实时共享信息、上传下达指令,创新扁平化合成指挥体系,使得网格化布警措施不再空转。做强中间,强化指挥平台技术能力。情报研判、指挥调度的高效运转就需要相关部门高效配合,也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合成作战指挥中心显示大屏具备报警定位、警力分布、警情现场、处警过程的“一屏展”“一张网”功能,其背后是多种信息技术工具与算法模型库作为支撑,能够为领导可视化决策与指挥提供依据。作为一种战法的普及,还需要根据实战需要将某个特定技战法变为信息化技术工具,研发推广大数据模型算法,带动提升各级情指合成指挥中心作战能力水平。
四是从警务运行机制上看,着实理清平时/战时/要时指挥要求差异、警种部门职能与指挥中心的定位差异。一方面,从各省“情指勤”类警务运行机制改革的模式看,基本上属于上级(省级)推动、部分地市先行模式。省级推动都是以大案要案为突破口,组建临时工作专班,集中优势兵力创建一种全新战时警务工作机制。围绕该工作机制的去留问题,其实就是战时、平时或者要时如何应用该机制开展工作问题。在这一问题上浙江湖州为我们提供好的做法[14]。湖州市公安局情指联勤一体化建设以建立资源集中、权威高效、运转顺畅的情指联勤中心为目标,其情指一体化建设采取“战时、要时、平时”相结合的运行模式①战时,指挥、调度、情报、流程、配侦和信息“六个统筹”机制;要时,实行情报、指挥、治安为主的市局“3+X”机制;平时,加强情指内部联勤对接,不断提升重大活动安保和重要敏感节点的维稳攻坚能力。。市局对社会治安情况进行评估预测、对警情进行分类,施行预警等级分类,不同时段下按照战时、要时、平时三种模式分级响应。另一方面,在部门职责与合成作战指挥中心功能定位差异上,确实存在“两张皮”的现象。过去的合成作战指挥过程中往往以个案或阶段性行动为主,整体融合度不高缺少制度约束,相关警种因业务工作、绩效考核重点方向不同,貌合神离的现象有之;这种两相分离的部门行为选择大大降低一体化合成作战的效能。还有一种现象,就是部分地市合成作战指挥中心机关化现象严重,偏离指挥中心功能。在没有实体化设置合成作战指挥中心部门之前,采用警种部门进驻指挥中心联勤开展工作的模式具有尝试价值。它类似社会服务的各级政务中心,再通过建立合理绩效考核机制化解相互之间的警务隔离问题,实现警务指挥调度一盘棋。
结语
总体而言,公安机关本世纪以来一直比较重视队伍建设与警务改革的相关议题,采取过多种多样的形式以提升队伍素质以及公安机关整体组织能力,不负担当使命捍卫政治安全、维护社会安定、保障人民安宁,不论是从早期的三基工程、大练兵与大接访、四项建设,还是现在的大教育大整顿,其目标依然没变、初心未改。近两年围绕信息化技术、网络技术、云计算等为支撑的“情指行”系列警务改革,符合传统的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基本原理,从技术上有了新的突破,特别是围绕网络环境下的一体化合成作战模式的探讨,有力地回应了当前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打击了各种违法犯罪嚣张气焰,创新了一批成熟的技战法与数据模型,为情报主导警务的工作模式开创了全新应用领域,具有拓荒原创性。但是,基于“情指勤督”“情指勤舆”的一体化合成作战模式的工作机制如何做到平战结合,依然需要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