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泄泻从肝论治病案举隅
2023-01-05张美英
张美英 刘 宁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下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该病证发生于行经期妇女,伴随月经周期出现,即每值行经前后或经期出现,经净自止者,称之为“经行泄泻”。属于现代医学的“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范畴。历代医家论述此病主要发病机制与脾、肾二脏密切相关。平素脾气虚弱或肾阳不足,当经行之际,脾肾更虚,是以经行泄泻[1]。清代张山雷《沈氏女科辑要笺》引王孟英曰:“亦有肝木侮土者”,首次指出经行泄泻与“肝”的关系甚为密切。笔者就临床从肝论治经行泄泻取得的一些较满意的临床疗效,与同道分享,以供参考。
1 从肝论治经行泄泻西医理论依据
经行泄泻属于西医“经前期综合征(PMS)”或称“经前期紧张综合征(PMTS)”之范畴,PMS被认为是一系列发生于黄体期的一组症候群,表现为躯体、情感、心理以及行为等的全身改变[2]。因是激素介导的全身改变,故临床会因个体差异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症状,如抑郁、焦虑、失眠、头痛、泄泻等,但不论是出现什么症状,现代医学都认为病因是统一的,如:有研究表明精神社会因素是PMS发生的首要病因,丁可嘉[3]通过研究发现PMS的轻重程度与社会生活事件的发生呈正相关,社会生活事件影响情绪导致了该病的发生,而情绪调节正常与否责之于“肝”;乔明琦等[4]观察研究孕酮、雌二醇卵泡期分泌高峰的低平与黄体期分泌峰的缺如是PMS肝气逆证微观机制之一,表明PMS发生与“肝”相关。在用药治疗当中,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抗抑郁药物和抗焦虑药物,目前被明确证实是治疗PMS有效药物,而此类药物类似于中药中疏肝解郁药物[5]。
2 从肝论治经行泄泻中医理论依据
经行泄泻,最早见于《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门》,陈氏认为此病由脾虚所致;《叶氏女科证治·调经门》认为见经来之时五更泄泻者因于肾虚,指出了经行泄泻与肾的关系;《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引王孟英说:“亦有肝木侮土者”。补充了先贤论述之不足,开启了经行泄泻“从肝论治”的先河。经行泄泻,既然是发生在妇女人群中,且为行经期妇女,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所言“女子以肝为先天”,且“女子以血为本”,明确了“月经前后诸证”病位在肝。中医很重视情志致病,在行经期发生的泄泻,《灵枢·百病始生》有言:“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肝主藏血而调节胞宫藏泻功能,助其蓄血行经。肝失疏泄则经血不利,《脉经》曰:“血不利则为水”,是为经血不利则会助长“水湿”之邪的生成。《黄帝内经》指出,肝气横逆可致泄泻。《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明代张介宾进一步指出肝气亢奋,疏泄过度,横逆克伐脾土,运化失常而致泄泻。《类经·卷十三》曰:“木强则侮土,故善泄也”。肝为五脏系统的枢纽,调节一身气机,脾胃位于中焦,云华一身水谷精微,肝脾调和,可助脾升清,清升浊降,泄泻难成[6]。以上均指出了经行泄泻的主因是肝脾不和,而肝脾不调,又有“肝实乘脾和脾虚肝侮”之分[7],因肝脏体阴而用阳,为刚脏,内寄相火,亦因情志内伤而“怒则气上”,故肝太过易为“实”,肝木实易乘脾土,脾运化失司出现水湿内停,清阳不升,下走大肠而发为泄泻,其本在肝,其制在脾,其标在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多虚,脾虚肝易侮,因此妇女之病“从肝论治”是临床重要指导原则。
3 从肝论治经行泄泻临床应用
案1康某,女,31岁,山西太原人,某三甲医院主管护师。2016年8月10日初诊。主诉:经行泄泻半年余。患者半年前因与同事吵架后于行经期间出现腹痛不适欲作泄泻,之后每于月经行经期发生泄泻,腹痛作泄,泄后痛减,每日2~3次,伴有情志不遂,焦虑抑郁,鼻周泛黄,倦怠乏力,纳呆食少,眠差,舌质淡苔白黄稍腻,脉弦滑。月经史:14岁初潮,周期20~21 d,行经4~5 d,量色均正常,末次月经为2016年7月28日。婚育史:已婚,育1女。中医诊断:经行泄泻。辨证:肝郁脾虚证。治则:疏肝理脾止泻。方剂:痛泻要方加减。处方:白芍12 g,白术12 g,陈皮9 g,防风 9 g,柴胡12 g,醋香附9 g,党参15 g,茯苓12 g,当归12 g,远志12 g,合欢花9 g,甘草6 g。7剂,水煎服,月经前服用,早晚各1次,分服。二诊:2016年8月31日,患者自诉服药后上述不适症状明显好转,效不更方,上述方剂,继续连服3个月经周期。患者痊愈。
按:前人吴鹤皋云:“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此验案系土虚木郁,木侮脾土所致。方中用白芍养血柔肝,白术健脾补虚,陈皮理气醒脾,防风升清止泻,加柴胡、醋香附疏肝理气止痛,党参、茯苓益气健脾开胃,当归养血补血,远志、合欢花解郁安神,甘草调和诸药,以助药力发挥。
案2李某,女,28岁,陕西榆林人,某银行借贷部经理。2017年3月29日初诊。主诉:经行泄泻2年余。患者2年前因食生冷出现下腹疼痛,痛后作泄,泄后则安,随后每于月经行经期出现类似腹泻,自行服用药物效不佳,刻下症:月经行经期腹痛即泄,泄后痛减,腹泻3~4次,黏液便,伴有进食生冷后泄利转甚,少腹连及小腹恶寒,面色萎黄,精神欠佳,舌质淡红,苔薄白稍腻,脉弦细弱。月经史:13岁初潮,周期20~21 d,行经4~5 d,量正常色淡红,末次月经为2017年3月28日。婚育史:已婚,育1男。中医诊断:经行泄泻。辨证:寒滞肝脉,横逆犯脾。治则:温经散寒,抑肝扶脾止泻。方剂:暖肝煎加减。处方:当归10 g,枸杞子 10 g,茯苓10 g,小茴香15 g,肉桂10 g,乌药10 g,木香10 g,炮附片(先煎)5 g,花椒10 g,莲子12 g,生姜6 g。7剂,水煎服,月经前服用,早晚各1次,分服,并叮嘱其饮食禁忌生冷、辛辣刺激之品。2017年4月19日二诊,患者自诉服药后上述不适症状明显减轻,效不更方,上述方剂,继续连服6个月经周期。患者诸症消失。
按:少腹为肝经所过之处,是为肝所主病,《景岳全书》云:“若肝肾寒滞小腹气逆而痛者,必暖肝煎以温之”。此验案患者邪入厥阴,横逆犯脾,腹痛伴腹泻日久,经暖肝煎加减调理而告瘥。方中加入辛热之附片,以顾护阳气,起到扶正作用,并加强温阳散寒之力,亦景岳之“养正积自除”之意。花椒以通三焦温脾胃止泄泻。“泻不离脾”故加入莲子健脾涩肠以止久泄。治从厥阴而获良效[8]。
案3闫某,女,34岁,山西运城人,某楼盘售楼部经理。2018年11月7日初诊。主诉经行泄泻半年,加重1个月。患者自诉半年前因工作压力大后月经出现小腹不适伴有大便稀溏,经净即止。刻下症:近期每于月经行经期出现小腹不适,伴有泄泻,每天2~3次,泄后则舒,伴有两乳作胀,不思饮食,倦怠乏力,眠差易醒,醒后不易再睡,月经量少色淡,舌淡苔白,脉弦细。月经史:14岁初潮,周期20~21 d,行经5~6 d,末次月经为2018年10月21日。婚育史:已婚,育2男。中医诊断:经行泄泻。辨证:肝郁脾虚证。治则:舒肝和脾止泻。方剂:逍遥散加减。处方:柴胡12 g,当归12 g,白芍12 g,白术15 g,茯苓12 g,薄荷9 g,生姜 6 g,夜交藤10 g,酸枣仁12 g,莪术10 g,炙甘草 6 g。7剂,水煎服,月经前服用,早晚各1次,分服。2018年12月19日二诊,患者自诉服药后上述不适症状明显减轻,便质稍稀,继续连服3个月经周期,患者诸症消失。后嘱咐患者继续服用逍遥散原方半年以治疗月经量少色淡之证。
按:逍遥散为治疗肝郁脾虚之经典名方,主治肝郁血虚脾弱之证,整首方剂,虽然看不到明显的收涩止泄之药,却起到了很好的止泄作用,原因就在于“木能疏土而脾滞以行”这就是中医的博大精深之处,脾气健运,谷物和水液各行其道,泄泻自除。加上安神之药夜交藤、酸枣仁,皆入心、肝二经,莪术临床常用解郁安神,效果明显。经行泄泻从肝论治以取良效。
4 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女性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了社会的各项事务中,并且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而妇女的生理特性经、带、胎、产也给许多事业型女性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和困扰,尤其生理问题出现状况时,会影响到情志而出现焦虑,抑郁的情况。有数据显示,妇科门诊疾病排行榜中,月经病和伴随月经出现的诸多病症是妇科就诊的常见问题。而月经病及月经前后诸证的发病族群也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流砥柱女性,她们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来自生活、工作、学习、顾家的不同压力,长期负重,又无处宣泄,极易造成“肝郁气滞”从而影响月经而引发各种病理表现,因其病因主要责之于肝,因此,从肝论治是治疗主要大法。
基于肝脾理论治疗经行泄泻,有学者也做了相关研究,通过中药的疏肝理脾法观察肠道微生态的改变,研究表明,腹泻患者肠黏膜通透性增加[9],肠黏膜脑肠肽降钙素基因相关态(CGRP)、P物质(SP)水平升高,可促进胃肠道蠕动和肠道黏膜的分泌,与腹泻患者结肠粘液分泌增多、结肠高动力等因素关系密切[10]。血浆CGRP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提示CGRP的升高与内脏高敏感性密切相关[11]。肠道高敏性时,较小的刺激即可导致肠黏膜低度炎症、菌群和神经内分泌紊乱,诱发并加重腹泻[12]。而通过调肝,使肝的主疏泄功能恢复,调畅情志的功能正常,皆能通过调节脑-肠轴上多种神经递质、神经肽、激素及免疫因子的变化而使机体内环境维持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肠道微生态[13]。
经行泄泻作为经前期综合征表现之一,是月经前后诸证最常见的疾病,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制亦尚不明确,认为可能与月经期激素水平变化、机体神经递质等因素有关,而且难以从根本上治疗此病[7]。中医药在调理月经病有其特色和优势,通过抓主症,用经方能得到奇效。
经、带、胎、产伴随女子一生,女子以血为本,以肝为先天,肝脏喜条达而恶抑郁,肝郁日久,易克伐脾土,脾失健运,升清无力,发为泄泻。而肝脾的特性又是“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因此,根据患者出现经行泄泻伴随的次要症状,选用痛泻药方(白术芍药散)、暖肝煎、逍遥散加减进行治疗,从肝论治,效果显著,药到病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