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社会语言学背景下网络词汇的隐喻现象及传播机制
2023-01-05陈玮
陈 玮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福州,350202)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人们的交往变得更为便利、开放和自由。很多由虚拟网络人际交流催生而出的富有隐喻性的新生词汇层出不穷,2018年一些带有隐喻色彩的词汇,如“家里有矿”“凉凉”“硬核”“盘他”等等就在互联网新媒体上广泛流传[1]。而后,这些具有隐喻性的网络词汇又很快从网络传播到现实生活中,成为青年人进行时尚交流的口头话语。从带有隐喻性的网络词汇的传播特征来看,其具有传播时效性强、传播周期短、传播范围宽、传播途径非线性的特点。认知社会语言学是认知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合流的产物,它将概念隐喻模式和概念转喻模式等基本理论放置于语言的社会应用研究。即从语言与认知的普遍性研究转向人类社会互动中产生的语言变体和认知的研究,关注社会文化语境下语言变体的丰富性和复杂性[2]。当前,很多网络词汇的隐喻现象及其日常社会传播模式,一方面反映出了人类对社会复杂事物心理感知多样性的认同,另一方面也表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愿意借用网络中刻意使用的非规范语言词汇来达成某种独特的现实交际效果。
一、认知社会语言学下的词汇隐喻现象
认知社会语言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注重将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理论整合起来,以研究语言的生成与用法。所谓隐喻现象是人们借助已知事物或经验来认识与说明未知事物的一种语言活动[3]。在词汇的隐喻结构中,通常能够找出知识与经验的源域和目标域,如“人生如戏”这个短语就存在语言的隐喻,目标域是人生这个相对抽象的概念,源语为“戏”这一形象的概念,作为戏剧自然会有多样的故事情节,还有很多的喜怒哀乐,所以用戏剧来投射人生,会让人形象地感觉到人生的跌宕起伏,体验出人生的酸甜苦辣。总之,这种词语隐喻结构便于人们在认知领域实现某种“相似”性的联想,其本质上是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过程。和传统语言学将隐喻词汇仅仅视为一种文艺修辞不同,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词汇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也是人类在从事交往互动、认识世界过程中,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的重要工具。所以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看,语言词汇的隐喻是人类利用已知经验来理解、探索未知事物的有效途径[4]。对于认知社会语言学背景下的网络词汇隐喻现象研究,需要从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这两个维度来展开。
(一)认知语言学下的网络词汇隐喻现象
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让新生事物不断涌现,经过对比研究,人们往往倾向用语言中已有的词汇去类似描述或命名一些新事物[5]。此种方式多是建立在概念隐喻模式和概念转喻模式的基础之上的,这是网络词汇隐喻认知性的集中体现。其中概念隐喻模式是人类借助联想功能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完成结构映射,而概念转喻模式则倾向用某一事物突出的属性来指明另一事物的相关属性。如“家里有矿”就是可被有效认知的概念隐喻模式,“有矿”意味着占有资源的意思,被作为源域映射到目标域——家里有钱。概念转喻则不涉及跨域表述,只是用部分属性凸显整体,如没有热度的“凉凉”往往被描述一种要输的节奏。综上所述,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使得很多网民热衷于利用概念域间的联系切换来生动诠释自己对现实的一些真实感受。丰富的语言认知方式让网民创设出很多隐喻与转喻的网络词汇,很好地拓展了词义,也深度发展了互联网文化[6]。
(二)社会语言学下的网络词汇隐喻现象
语言植根于生活,社会现实的任何变化都可能在词汇中有所体现,在信息爆炸的社会中,不难发现社会文化在网络词汇隐喻的形成和传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首先,网民的群体属性和词汇隐喻的使用存在密切的关系。从目前来看,青年群体是中国网民的主要构成部分,他们富有创造力和活力,对新生事物比较敏感,接受认知度也较强,有强烈的表达欲望,互联网世界流行的新兴网络词汇,很容易在这个群体中引发情感共鸣和传播效应[7]。而网络的虚拟性、包容性给他们创造网络语言的隐喻性带来了便利,通过词汇变异的方式彰显时代青年的个性,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潮流。其次,网络社会的复杂性也让网民更加倾向用简约隐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或情绪体验,因此,语言简约性原则要求使用更多的隐喻来简化人们输入语言的精力,此种用最少言语来传递最大信息和隐晦情感的过程,体现了语言交际中的经济性与高效性原理,也体现出网络新生词汇的便捷性。最后,网络词汇隐喻的出现与社会文化多元性发展存在密切的关联,尤其是外来文化使得网络词汇发生大量的变异,如“加鸡腿”等,甚至还可以从网络词汇的隐喻中看到一些社会中存在的低俗文化。由于网民将大量词汇隐喻作为一种进行人际交往的工具,这就形成网络词汇的多种变异组合[8]。这体现出语言的开放多元性和拓展包容性,这也是社会多元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都说明网络词汇隐喻很好地体现出社会文化的多元融合性。
综上所述,认知社会语言学兼具了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双重特点[9]。从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两个维度对网络词汇隐喻现象进行研究,能够深刻剖析认知社会语言学背景下的网络词汇隐喻现象,从而认清网络词汇隐喻现象的发展规律。一方面,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丰富的语言认知方式促进了网络词汇隐喻的呈现与表达;另一方面,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看,网络词汇所体现出的多元化和包容性,是社会文化多元融合的必然结果。
二、基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网络词汇隐喻的构词方法
网络词汇隐喻性有其语言自身的认知性和社会性,而从隐喻构词的方法上考察,还是能够清晰地看到其存在形象化类比、联想等多种隐喻思维的作用。着眼于社会交往的需要,以语言意义为核心,以简洁实用为取向,从语言的社会性与认知性角度出发,重点从语音隐喻和语义隐喻这两个层面来展示网络词汇隐喻的构词方法。
(一)语音隐喻
由于网络词汇的隐喻现象基本由类比的相似性而产生,其中语音性隐喻指的是语音上谐音的相似性及语义上的类同性。语音隐喻指的是用一种音义关系来喻说激活另一种音义关系。较为常见的网络词汇语音隐喻有时只是为了表达一种情感上的含蓄,有时则是为了达到一种幽默简洁的直观表现效果,或用谐音来创造一种趣味性。人们运用语音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手段的同时,会使网络交往和信息传递变得更加充满生机、更加有效[10]。通常来说,语音隐喻较为常见的有网络数字型和字母型隐喻两种:第一,数字型的网络词汇隐喻,如模仿人哭泣之声的“5555……”,模仿人再见的“拜拜”之声的“88”,还有等同于“一生一世”的“1314”,等同于“我爱你”的“520”等等,都是将一种具象的情感用抽象的符号呈现出来。第二,字母型的网络词汇隐喻,如与单词Thank You发音类似的“3Q”,汉语词汇的拼音缩写如楼主“LZ”、人品“RP”等。这些网络词汇均是利用语音上的相似性,来完全替代英文单词或汉语拼音,使得人际沟通变得更亲近、简洁。此外,语音隐喻往往通过谐音来获取诙谐的修辞效果,让人们的日常调侃变得更为生动有趣,如用“打酱油”表示无目标的参与或观望,“酱紫”表示“这个样子”,简化而诙谐的网络词汇语音隐喻很好地体现了语言认知性和社会性,成为促进网络人际沟通的重要方式。
(二)语义隐喻
隐喻表征形态是多样的,除了语音隐喻外,还有很多网络词汇的隐喻现象是基于语义上象征而出现的,即由具体、形象的概念去认知、对待无形或难以定义的概念领域,由此形成不同概念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和心理体验。可以说,语义隐喻为网络词汇的大量出现提供了源泉,当被网民所认识接受后,也会被拓展到社会性人际交流中传播使用。如英文网络词汇“high”本义为高处、向上,而新生的网络词汇“好high哦”就是用来形容一种兴奋高潮的心理体验。这也符合方位隐喻的语言认知操作,类似的还有“顶起”“正能量”等等。语义隐喻在网络词汇中更多的呈现形式有诸如用“雷”作为动词,生成的“雷人”用以形容某类突发事件或消息让人出乎意料、令人吃惊;再如出自相声《文玩》却走红网络的新生词汇“盘他”意指修理某人、缠人的意思;又如“打酱油”“吃瓜”等多为表示参与试着玩玩、凑个人头、只围观、不评论的意思;而“养眼”则更为形象地隐喻某人颜值非常高,具有审美观赏价值。
三、基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网络词汇隐喻的传播模式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词汇的隐喻现象如雨后春笋,时时都在更新,并获得网民的普遍认可和使用。隐喻性网络词汇具有不同的影响力,有的只是局限于网络传播,有的影响范围波及和延伸到现代社会生活,也成为社会化的网络流行用语。下面将在理顺隐喻性网络词汇传播构成要素的基础上,重点考察动态传播与循环互动并存、社会系统两种传播模式。
(一)隐喻性网络词汇传播的构成要素分析
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看,作为传播要素的传播者、受传者、传播媒介、信息和反馈,恰恰也要依托社会大众对隐喻性网络词汇的广泛认知才能顺利实施。
首先讲传播者、受传者。网民多指依据自身需求利用网络媒体来实施信息有效交流的个体或群体。因此,网民不仅是隐喻性网络词汇的传播者,也是主要的受众群体。而中国网民的行为方式与主要特征有:喜欢在网络空间进行个性化自由表达,行为上倾向于打破传统,追求另类;思维上充满质疑精神,夹杂着一些非理性。实际上,作为隐喻性网络词汇的传播者和受众群体,网民独特的言行模式也造成隐喻性网络词汇的变异、解构等等,同时与隐喻性网络词汇传播的时效性、周期短等特性存在密切的关联。
其次是传播媒介、信息。作为网络流行语汇的传播媒介,互联网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展示的即时性、海量性、高效性是目前人类任何一种交流方式都无法达到的,这为隐喻性网络词汇的快速广泛传播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网络媒介以其独有的开放性打破了时空界限,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信息共享和人际交流变得更为纯粹和便捷,而由此形成的“去权威化”网络文化使得隐喻性网络词汇的出现变得更为频繁和多样。此外,网络媒介的虚拟性与交互性,让网民既是隐喻性网络词汇的传播者也是接受者,甚至还有可能成为网络词汇的创造者,可以说传受对象身份的互换强化了隐喻性网络词汇的传播效果。
最后,从传播的反馈要素来看,隐喻性网络词汇的传播反馈具有随机性,网络词汇在传播的过程中能否引起受众群体的关注和反馈,都是不明确的、随机的。当一种隐喻性网络词汇被网民关注、认可的时候,他们便会采用跟帖、评论、转发、使用等多种行为进行推广传播。
总之,隐喻性网络词汇传播过程有效地展示了传播是一个动态、双向的过程,以下就重点论述隐喻性网络词汇的两种具体的传播模式。
(二)动态传播与循环互动并存的传播模式
隐喻性网络词汇来源、生成和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主要表现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隐喻性网络词汇很多取材于现实社会的语言系统,在被网民认可接受后,经过网民之间的仿效使用传播,从而迅速蹿红为网络流行语。当这些流行语经过一段时间的传播使用后,逐渐会降温为普通的网络语言,有的被留存下来成为网民的一种习惯用语,有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淡出了网民的视线。
第二,部分隐喻性网络词汇的传播会出现社会化的倾向,即此种流行词汇经过网络传播被广泛认可,随之扩散到社会领域,并受到社会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政府、媒介、市场都能对隐喻性网络词汇产生影响,这主要取决于隐喻性网络流行词汇的传播影响力以及语言自身背后蕴藏的现实意义。例如,早先流行于微信朋友圈的“正能量”“点赞”等隐喻词汇,被刊印或使用于权威的报刊和新闻媒体,成为主流媒体运用的时尚流行语,这样的隐喻性网络词汇传播效应会更好,运行使用的时间会更持久。实际上,除了网络空间中只有少部分的隐喻词汇能够真正融入现实的语言系统,成为人们语用中常用的词汇,绝大部分隐喻词汇无法进入社会现实,或是因为语义积极意义不够而被弃置于历史语言的垃圾堆中。
第三,某些类型的隐喻性网络词汇会存在循环往复出现的可能性,从而构成了隐喻性网络词汇传播的循环互动模式。即现实语言系统中大量使用某类词汇,会激活网民在网络交流中不断传播、甚至复始性地开始同类隐喻网络流行词汇的新一轮生产和传播,如跟随“886”之后,出现了更多关于数字谐音的隐喻网络词汇,“520”“1314”“666”等等,仿制“正能量”出现的“给力”,“HOLD住”等等又回传到网络虚拟世界,从而承载着更多公众对幸福生活和善良社会的美好期待。
(三)隐喻性网络词汇传播的社会系统模式
依据完整的信息传播过程论,新生语汇的传播也是一个社会性的过程,它是由社会传播系统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执行各自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个系统的运行受到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但从整体上看是和社会整体环境保持着紧密的互动关系的。为此,通过将隐喻性网络词汇的传播进程放置到整个社会的总系统中去,对其中的各类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提出了网络流行语传播的社会系统模式。在隐喻性网络词汇传播的社会系统模式中,首先必须看到,互联网空间、媒介组织、政府和现实语言四大系统之间存在相互的联系,但各自也有着独立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且分属于社会总系统的子系统。
其次,从隐喻性网络词汇在四个系统中的传播过程来看,第一,隐喻网络词汇生成于互联网空间,媒介组织对隐喻网络词汇的选择性传播实际上实现了其社会影响和文化意义的扩散,反过来,在网络社会中受到广大网民认可并使用传播的流行词汇会自然渗透到媒介组织的传播素材中;而政府对隐喻性网络流行语的态度和行为会直接影响词汇在现实公众场合的出现使用频率和传播使用效果。如2010年11月10日,带有隐喻性的网络词汇“给力”登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江苏给力“文化强省”》,这意味着政府和媒介组织的双重认可,也成为网络词汇转正的标志。现实语言系统是隐喻性网络流行语生成的主要素材,反过来,一旦隐喻性网络流行语长时期受到媒介组织的使用后,便会得到政府和公众的认可接受,从而融入现实语言系统。第二,隐喻性网络词汇在互联网空间、媒介组织、政府以及语言系统中的传播使用也受到社会总系统的影响。因为这些词汇的传播要受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意识形态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很多时候,网络词汇折射出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轨迹。语言自古以来都是社会发展的镜子,每当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很多新的语言词汇自然会喷薄而出,这同样会影响隐喻性网络词汇的生成和传播。当前中国社会处于变革和转型中,经济社会基层的分化、分配收入差距的拉大以及消费主义文化都对网民的心理和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和传播带来持续性的影响。第三,隐喻性网络词汇在互联网空间、媒介组织、政府和语言系统间的传播运行会受到相互影响和制约。相对而言,隐喻性词汇在互联网空间传播受到政府的干预较少,只要能得到广大网民的认可,就可以持续性地传播,随着时间的推移,真正能够被人长期使用的隐喻性词汇并不多,而隐喻性词汇进入媒介组织传播,或者得到政府的认可和支持,或者得到语言专家的支持,必须要遵守法律规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隐喻性网络词汇被政府采纳,或者被媒介组织广泛使用,或是被现实语言系统所接纳后,自然在社会中的使用和传播范围会更有影响力和持久性。此外,隐喻性网络词汇与现实语言系统间的关系实际也取决于政府和新闻媒介对其使用传播的推广力度,仅靠互联网空间的传播,词汇的影响力很可能是有限而短暂的。
四、结语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网民数量的激增,使得隐喻性网络词汇的出现呈现井喷之势,其在互联网空间和现实生活中的传播影响力在持续扩大,隐喻性网络词汇发迹于网络,经过网民效仿行为向外传播,并受到大众传媒、市场、政府等因素的影响。综上,对隐喻性网络流行语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集中论述了动态传播与循环互动并存、社会系统两种传播模式,随着网络媒介特性和舆论监督作用的强化,隐喻性网络词汇的传播对整个传媒生态的建构都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