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资源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和路径探析
2023-01-05楚恒叶张淑东
楚恒叶,张淑东
(1.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12;2.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1]校史作为一所学校历史沿革、办学经验、杰出贡献等人事物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是一所大学精神文化、历史传承的凝练彰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独特且丰厚的育人资源。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在“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之外的时间和空间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关系到落实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根本问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党团组织、社团活动、班级工作为载体,通过日常管理和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2],达到“知识传授、品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统一”[3]。校史资源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存在于以学校为依托的体系中,尽管是相互独立的系统,但校史中蕴含的爱国情操、治学品格、文化底蕴、道德品质、传承精神等德育资源,客观上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育人资源和高雅的育人环境,能够充实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因而成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益补充。新时代,将校史资源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校史资源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优势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实践育人、情感育人,这就要求其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培养学生的理性认知。校史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和精神资源,长久且稳定地存在于校园环境之中。作为一种在场的、历史的、隐性的育人资源,校史具有真实性、多样性和浸润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恰是提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所需要的。因此,校史资源在开展以德育人、以文化人、以史鉴人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鲜活生动、真实可信
校史真实记录学校成立、建设、发展的历史轨迹,以及在此之间一切重要人、事、物的演变形态,“是学校立德树人过程中最生动、最独特的教育资源”[4]。其中有落于校史读物、校园建筑中大事记载和直观呈现,权威、真实,令人相信;也有师生口耳相传、文艺演绎的精彩故事和大师风范,生动、鲜活,令人动容。无论是哪种存在,都使得校史资源可传、可创、可信。利用生动鲜活校史教育学生,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内容,增强感染力、吸引力和凝聚力,使学生乐于接受、愿意相信,容易取得教育、教化效果。同时,在真实史料、生动鲜活的事迹学习中,能够消弭外部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进而激浊扬清,坚定理想信息,真正实现思政育人效果。
(二)资源丰富、精神厚重
“校史之于大学,如同国史之于国家”。校史中记载一所学校筚路蓝缕的艰辛创业、革故鼎新的超越精神、孜孜以求的学术探索、莘莘学子的青春回响,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和时代内涵,是一座丰厚的资源库,也是一处心灵的桃花源。这些丰厚的资源既可以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为课堂重要素材;还可以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如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等提供借鉴参照和精神坐标。校史丰富的育人资源不仅可以满足多样的教育形式,还可以为不同阶段学生提供多样的教育内容,满足不同学历层次学生的需要,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实现因材施教和精准育人。
(三)融于日常、潜移默化
校史与大学生同在校园中,有校园环境、教学设备的物质存在,有先辈先贤、杰出校友的人物存在,也有校训校歌、校风学风的精神存在,这种存在是溶盐于水的滋养,是润物无声的甘霖。运用校史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而言具有先天可接纳优势”“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心灵上极易产生共鸣共振”[4]。同时,大学生每日生活其中,能涵养出一种历史的情怀、开阔的格局、浩然的正气、丰盈的品格;也更能深刻理解学校的历史传承和核心精神,强化对学校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发扬学校品格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校史资源这种潜移默化的育人力量,时刻发挥着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功用,这是其他任何教育资源无法匹敌和超越的。
二、校史资源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不忘历史才能开创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校史包含了学校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全部生成逻辑和发展脉络,同其他史料一样,具有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对于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
(一)强化理想信念、激发爱国热情
近代百年,风云激荡。纵观中国高校发展历程,与时代变幻息息相关,与国家荣辱紧密相连。一部高校成长史,既是中国近代历史变更的生动缩影,又是国家由弱变强的真实写照;既是理想信念照耀中国的完美彰显,又是爱国主义振兴中华的具体实践。不夸张地说,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有着爱国的传统、红色的历史、甚至是红色的基因,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5],这既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指导思想,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的主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加上国际形势演变,大学生价值观、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也更加复杂。学校是意识形态争夺的前沿阵地,在西方“历史虚无主义”“精致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的冲击下,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出现价值取向歪曲、理想信念滑坡、奋斗精神减弱等状况。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对大学生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任务。
将校史中蕴含的思政育人资源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学校先辈为救国救民不断探索、牺牲的坚定信念和不畏艰辛、矢志奋斗的豪迈壮举;能够引导大学生坚定政治信仰,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小我融入大我,在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为祖国发展、民族复兴伟大事业奉献青春力量。
(二)增强价值认同、凝聚奋进力量
一所学校有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过往历程,从而形成独特的学风、校风以及学校精神。校史资源集中体现并通过物质及精神形态将其展现出来,具体表现为一个学校师生员工普遍认同和共同追求的价值体系。
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时至今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依然激励着北大师生;面对校园被日军炸毁,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呼喊“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越难越开”成为南开师生面对困难时的坚毅姿态和精神动力;吉林大学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又红又专”成为吉大精神的底色;信念坚定、敢闯难关、一路向北的“北上精神”,激励和引领着一代代吉大师生在白山黑水间攀登高峰;深圳大学作为一所年轻的“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与改革开放共生,与中国发展共赢,“自立、自律、自强”的内省式的“三自”精神成为深大人内心深处的精神依归。
由此可见,深入挖掘校史资源,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极大提升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师生对学校的价值认同和荣誉感,激发大学生主动参与学校建设、宣传学校文化和精神的内驱力,在滋养学生精神境界、凝聚大学精神、传承大学精神、发扬大学精神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此外,学生带着对学校高度认同的理念走入社会,为日后充实校友资源,凝聚最广泛的力量,支持学校建设打下深厚基础,能够充分发挥校史资源文化软实力作用。
(三)提升本领素养、锤炼意志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好的校风和学风,能够为学生学习成长营造好气候,创造好生态,思想政治工作就能润物无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6]好的校风和学风是一所学校历代学习、工作风格、风貌的积淀,是校史资源的隐性呈现。挖掘校史中蕴含的丰富资源,将凝练出的品质和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又能进一步推动好的校风、学风的形成。对于提升大学生专业本领、综合素养,锤炼大学生意志心智、品质心性有着显性体现。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冯庸大学“流亡学生”组成“学生军团”,以多种形式开展抗日反满政治宣传,其拳拳爱国之心,灼灼意志品质值得后世学子学习践行;抗日战争时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校歌吟唱“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呼喊出了艰苦卓绝环境中青年学子昂扬奋斗、不忘国耻、学以报国、创造担当的渴望和志向。建国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为党为“两弹一星”事业亲手创办的红色大学,一直以引领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使命,“拼搏”“创新”是其身上显著的“标签”。这种抗争、不屈、创新、前进的精神在我国高等教育史、各个高校发展进程中比比皆是。
但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现代大学生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精神世界却不同程度出现缺钙、迷惘。成长环境的优越使得部分大学生抗挫折能力逐渐下降,利益兑现使得学习变得急功近利。挖掘和讲述校史资源中校友先贤在困境中奋力苦读的事迹、舍生取义的壮举、使命必达的决心、追求卓越的意志光辉事迹,能够向当代大学生回答人生该在何处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奋斗目标,增强前进动力;能够引领当代大学生不断强化本领意识,锤炼意志品质、勇于担当作为。
三、校史资源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校史资源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主要是如何开展和怎样落实的问题。切实将校史资源中蕴含的立德树人价值转化为育人实效,既要加强部署,充实校史资源开发、研究工作队伍,创新校史教育载体,强化宣传,又要打造校史教育品牌,巩固校史育人实效。
(一)加强部署、专项投入
校史资源对一所学校是无形的资产,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高校应高度重视校史资源的立德树人作用,将校史资源开发、研究、宣传、教育等纳入学校议事日程和专项工作。一是从学校层面重视校史工作,成立校史资源开发领导小组,出台校史资源建设制度、完善校史资源使用体制机制;二是加强部门联动,改变以往主要依靠校史馆开展工作的模式,统筹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教学部门等等,将校史资源教育落实到“三全育人”各个环节;三是扩充依靠力量,吸纳专任教师、管理干部、离退休教工、校友加入校史研究队伍,激发热情,形成合力;四是划拨专项经费,设立校史研究课题,扩大校史研究资料来源范围,调动师生员工校史研究积极性;五是强化宣传和日常教育,修缮并用好校史馆,发挥学工队伍力量,推动校史资源教育常态化。
吉林大学近年来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多次在校长办公会议上研讨、部署校园建设规划工作;将大学文化建设列为《吉林大学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的一个重要子项目来规划;曾设立吉林大学文化建设资助项目,内容涵盖主题教育、校风学风建设、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实践育人等方面,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校史育人示范性、引领性作用;召开年度校园文化工作会议,专题研讨校史馆、黄大年纪念馆建设、校园楼宇、校门、道路命名、校园人物雕像树立等事宜,不断优化校史育人环境;挖掘吉大校史资源,拟址建设吉林大学历史名人纪念馆,会同学校各个部门群策群力,旨在展现学校历史名人风采,做好精神传承;同时引导师生结合校史讲好党史,让丰富的校史资源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传承“又红又专”的文化基因,激发学生爱校之情、强国之志。
(二)强化研究、突出优势
我国高校成长历程和形成的文化,能够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全方位、充足的资源给养,比如理想信息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德育美育教育等。充分发挥校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优势,要做好校史资源研究,也要突出校史资源优势。
校史研究团队既要整理、梳理学校的编年史、大事记,又不能仅仅罗列学校历史。要根据学校历史,有重点进行研究,分类、分专题进行挖掘和呈现,如:学校的革命史、创业史、先贤史、教育教学发展史、校友史、校园修缮史、服务师生改革史等。要根据学校发展历史一以贯之的明显特色开展集中性研究。突出校史优势、凝练学校精神,校史育人更容易宣传、传播和被接受。
吉林大学大师云集,扎根东北,六校合一,成就斐然,近年来不断强化校史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首先,多部门深挖校史人物资源,传承“又红又专”基因,赓续吉大精神血脉,成为吉林大学校史育人的一大特色。校史馆聚焦先贤开展研究工作:建立唐敖庆、黄大年专题展室,举办唐敖庆、林枫、古大存等人物专题纪念展览,出版《吉大荣耀》《吉大史话》等校园文化系列丛书;吉林大学新闻中心网站开设“吉大人物-吉大学人”栏目,持续推出教学、科研、思政育人取得卓越贡献的吉大学人故事;吉林大学历史名人纪念馆筹建工作在紧锣密鼓进行,一座精神地标建筑即将矗立。其次,在重要时间节点,注重开展主题丰富的爱校荣校教育。在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入党培训等关键和特殊时间点,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白求恩纪念馆、黄大年纪念馆,开展校史专题讲座,在带校徽、记校训、唱校歌、观看校史感受前辈风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知校、爱校的认同感和荣誉感,筑牢主人翁意识。再次,以建校日、校庆日等重大纪念日为契机,展示丰硕的建校成果。通过集中力量编撰校史,设置校庆专题,打造网络宣传专栏,开展校园开放日,进行校史专题片、校友事迹专题片的播放、会演等举措,使学生在感受校史魅力的浓厚氛围中,掀起校史学习、竞赛的热潮,把爱校之情内化为奋进的精神理念和报国的行为自觉。
(三)创新活动、激发活力
将校史资源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是学生,那么在这种“教”与“学”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改变以往自上而下的校史宣传教育单一形式,创新校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丰富教育的内容,依靠学生团队力量,激发学生活力。
纵观目前国内高校,各类学生社团蓬勃发展,但是关于校史文化研究、宣讲的社团的却仍鲜见。这是当下高校开展校史资源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很好的一个抓手。成立校史资源宣讲团、研究小组类学生社团,由校史研究团队人员担任指导教师,为对校史资源、校史文化感兴趣的学生提供平台,为强化校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提供教学相长的推动力。依托学生社团,可以通过开展“寻”“访”“讲”“演”系列活动,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校史资源真正融入学生学业、融入学生成长、融入学生日常。
“寻”就是寻根校史渊源、寻找校史资源、寻访校史遗迹。开展以寻访校史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读书活动和分享活动;重走校史变迁之路,了解背后的时代背景、家国情怀、学校初心;重读校史文献,对校史全貌或者某一领域做到系统了解。“访”就是在校史研究宣传中,采访不同类型、领域的群体。开展老先生、老校友及家属的口述史采编工作,进一步丰富校史史料资源;面向学校开展问卷调查,了解目前学校校史宣传教育的薄弱之处,为完善校史教育工作提供改进依据。“讲”即是开展校史资源、校史文化宣讲、讲座,扩大受众范围;与校史馆深度合作,招募校史馆讲解志愿者,根据校史资料设计教学内容,开展课堂展示,在学习和讲解中达到校史学习目的。“演”即是将校史资源中典型事件、典型人物进行艺术化处理,编排剧本,以唱歌、话剧、脱口秀、微电影、短视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二次演绎,提升教育效果。
(四)完善载体、打造品牌
互联网信息技术极大地开拓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身处融媒体时代,推动校史资源更广范围地被传播、被发扬,在校史馆、校史课堂、校史活动等线下校史育人的基础上,还必须利用网络搭建校史资源思政育人新载体,打造校史思政育人品牌项目,巩固校史资源思政育人成果。
首先,学校要在现有校史馆或者校史资源基础上,建设校史网站、数字校史展馆,运用纵横展示,VR可视等技术手段,不断丰富展示内容、及时更新最新研究成果,强化宣传效果和校史影响力。其次,在学校官网设置校史学习专栏,开发校史资源检索系统,使学生能及时查找、利用校史资源;了解网络思政特点,借助新媒体,开设官方校史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账号,以文字、图片、短视频等方式,输出“校史上的今天”“我的大学成长史”“大咖轶事”等贴近学生生活的优秀内容,改变学生对校史的刻板印象。最后,树立校史资源品牌,巩固校史育人成果。当下校史剧方兴未艾,成为各个高校力推的文化品牌,取得良好效果。比如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剧《钱学森》、吉林大学校史剧《唐敖庆》、南开大学校史剧《杨石先》等,不仅在校内演出得到师生热烈反响,爱国主义和爱校荣校教育深入人心,在全国公演也引起广泛赞誉,成为“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的精品内容。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设计推出音乐剧、剧本杀、校史通识课等学生易于接受的文化作品及课程资源,以及受到时下青年好评的校史周边产品,如校史手办盲盒,校园景观明信片、饰品、用品、食品等,打造品牌项目,发挥品牌效应,进一步巩固校史育人效果。如近年来火爆出圈的高校月饼,既有以校徽、校训为图案,以校园文化见长的设计,如四川大学师生专属的定制月饼;又有以先贤为推介,以风骨为昭彰的艺术品设计,如清华大学的《无负今日·尺素情怀·清华学人礼盒》,真正做到了让校史资源“活起来”“火起来”。
总之,运用校史资源开展育人工作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是要加强教育主体与受众的互动联系,发挥主体和受众的双向主观能动性。以校史研究为基础,用事实说话;以学生社团为主力,开展各类实践和宣讲活动,用行动回答;以新媒体为载体,以品牌进行落地,在宣传互动中,用实效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