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哲学视域下文化自信的内涵及实现路径分析

2023-01-05

关键词:反省文化发展

冯 超

(长春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文化自信是更广泛的自信,是支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如果缺乏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很难支撑起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1]人类在进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文化自觉始终发挥着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人们对于文化的探索和研究也十分重视。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发展壮大、经久不衰的坚定传承。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面对外国的侵略和本国的封建统治,中国人民进行了各种尝试探索,但均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再到改革开放历经40多年的风雨,取得巨大成功和伟大成就。这些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2]17而这一切的开端,正是我们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发展建设中形成了文化自觉,在时代进步和历史发展的洪流中不断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自觉、主动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以自身文化自信不断推动文化强国全面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2]4。将文化自信作为一种先验的文化建设的价值目标,进而引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对于文化自信形成机制的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在社会化的人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对于文化自信本质的把握和实践推动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文化自信的应用性研究应厘清文化自觉的形成机制及其时代价值,从而理性地以文化自觉的积极作用助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进一步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为切入点和落脚点,逐步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发展。

一、文化自信的主体意蕴

在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看来,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也就是目前常说的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中,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进程中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认识、肯定和积极践行,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及对其走近世界文化舞台中央的坚定信心。文化自信在实现文化自强目标的过程当中,要始终坚持文化自觉,还要有文化的自我纠错、自我完善、自我排异等许多细节过程。作为文化的物理载体,人的生存和发展是有内在要求的。文化是证明人存在的社会性的最基本要素。2021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时提出了人才工作的根本原则和“四个面向”的总体要求,并强调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接班人,要更大程度、更加积极地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程发展,主动承担引领和发展的任务。

(一)文化成为人与自然界剥离的最基本的标志

在现今社会,区分人与猿,不仅要从外形上,还要从自身存在的文化自信的内涵上来区分。一方面,文化自信既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使人完成对于自然本能的超越,又对文化的延伸和运用文化提升人的社会属性价值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文化与人的自然遗传因素相对应,自然遗传因素集中体现于人的自然本能上,比如饥渴、欲望和某些特殊的身体特征等。文化因素则规定了特定人群的特有的行为实践方式,使人的活动具有历史性。毫无疑问,文化对于人的本质的规定性及其行为实践方式有重要作用,文化自觉是文化作用得以实现的最直接最有效途径,文化自信则是文化作用得以延伸提升的必要方式。也就是说,正是通过文化自信,人完成了对自然本能的超越。另一方面,文化自信实现了文化自身的更新与超越。人与动物的区别不仅体现在自然本能上,还体现于对文化的不断创造超越中。人在实践基础上创造了具有规范性的文化,但人不会满足于既成的文化,还会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完成对文化的更新和重塑。然而,这种更新和超越必须以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为前提,必须以对文化自身的扬弃为手段,从而通过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信。

(二)文化自信助力人的社会价值得到更好体现

伴随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人们对精神和物质方面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在不断重塑中确立。文化的不断完善、创立,其根本目的也是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要求,推动人的社会化。对于生存需要,人与动物具有截然不同的满足方式。动物总是通过自然本能自发地满足其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人在满足自身需求的过程中具有自觉性、主动性和主观性等要素。此外,当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还会引起许多新的需要或者次生需要。人的需要的满足是包含着人的自觉性、主动性和主观性的活动,即一种文化自觉的活动,文化自觉也在不断完善中逐步解决文化层面上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文化自信为人提升社会价值提供了实践路径和基本理念。

(三)文化自信是人类文明得以生成的最根本原因

正如马克思所说:“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3]马克思认为,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的存在物。人们在理性的支配下,通过实践形成了具有内在规定性的文化,并且将文化不断地、自觉地内化于头脑之中,不断重塑既成的价值观念。在这种机制之下,人类通过自身的文化自信机制影响着具体实践,并且创造出以人类为中心的属人世界。

(四)文化自信是进一步认识并理解世界的重要手段

纵观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不同学科通常都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对各要素加以抽象审视。随着系统论的出现,人们认识理解世界的方式也随之改变。系统论认为,一个系统是由无数个要素构成的,各要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作用、相互影响的。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任何单一方面去分析社会,都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分析方法。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等不同要素之间并不是一种清晰可辨的并列关系,文化作为存在于一切社会中的内在的、深层的、机理性的因素,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个体的存在方式与社会的发展方式。因此,文化为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提供了科学的视角。作为文化深层运行机制,文化自信也成为具体、历史地理解社会发展和变化的重要途径。

二、文化自信形成的主要条件

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文化相互的联系与影响日益加深,正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文学”[4]。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家(地区)、各民族要促进文化自信的实现,须尊重现实的文化环境和文化土壤,正确理解和对待在文化发展变革过程中常出现的文化危机。

(一)文化危机的重要作用

人类通过文化自觉,形成了不断创新发展的历史进程,推动着社会不断由一种意识形态向更高层次的意识形态发展迈进。当物质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的文化体系发展与之不匹配,必然要产生一定的矛盾。这种矛盾会逐步演变成为文化危机,人们的实践活动就受到了文化的影响与限制。随着实践的发展,逐渐形成的文化和价值体系难以对人类活动与社会活动进行有效规范时,人们便会对已经形成的文化与规范产生怀疑。相应地,文化和价值体系就进入了混乱期,并且出现文化危机。具体表现为:首先,文化自觉来源于文化观念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冲突,即在观念与现实的冲突中实现文化自觉;其次,文化自觉来源于精英阶层对于文化冲突的自觉反思与检讨并逐渐扩展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即通过文化反省、文化批判、文化修正实现文化自觉。总的来说,文化危机为产生文化自觉创造了强大的外部环境,进而促使文化自信得以实现。

(二)对文化自在的不断超越使文化自信的程度提高

文化自在是指人们存在的方式或者活动的方式,具体由某些自在的因素构成并且自发地起着某些规定作用。在文化自在活动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是重复性思维和重复性重建,其依据主要来源于既成的习俗等文化价值系统,并且将既成的文化价值系统自发地、潜移默化地融入人的头脑之中,影响着人的行为。文化自在与文化自信在文化发展与创新变革的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割裂二者之间的关系,片面强调文化自在或者文化自信都是错误的。文化自信建立在文化自在和文化自觉的基础之上,比如原始的科学、艺术和哲学通常建立在巫术、图腾和宗教的基础之上。没有自在的文化,文化自信就失去其得以实现的土壤和基础条件,成为“无本之源”“无根之木”。如果只有文化自在,缺乏文化自信的坚定引导和主动超越,文化则无法持续向前发展。文化自信往往通过各种方式丰富并改造着既成的现有文化,提振以文化促进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坚定信心,引领、规范着自在文化。因此,由文化自在走向文化自信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路径。在推动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在之间的张力与冲突,二者不断碰撞。通过文化自信对既成的文化进行批判与超越,新的文化要素取代旧的文化要素,成为文化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动力。

三、提高文化自信程度的实现途径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综合实力逐步提高,精准扶贫计划逐步实施,机构改革不断推进,工作机制和服务措施不断创新,全国各地的“零跑路”改革已经实行。这些惠及全国人民的举措都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审视文化自信重要作用的实践,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用什么样的视角和态度认识文化自信,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推进文化自信的程度,对在新时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的文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普遍性的文化反省推动文化自觉实现

人的文化自觉过程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变革对象进行反省与自觉,即对人所处的文化环境进行自我认知。首先,文化反省的成果与本质特征影响文化自觉的性质和文化的发展方向。作为人的重要的文化活动,文化反省具有主体性和目的性,文化反省的成果也必然蕴含着强烈的主体意识及价值倾向。这些具有特定主体意识和价值倾向的文化反省的成果,必然成为文化发展与变迁的文化基因,从而影响到文化自觉的性质与文化的发展方向。其次,文化反省的深度和层次影响制约着文化自觉能力的深度和层次。如果文化反省只局限于浅层文化而不能达到深层次的反省,即心理层次的文化反省,由文化自在走向文化自觉也难以实现,文化的变革也必然局限于表面。再次,文化反省的普遍性影响着文化自觉的程度与文化发展的实现。文化反省通常开始于个别人或者少部分社会成员,这种文化反省的力量过于弱小,无法推动文化整体的发展与变革。因此,需要将个别的文化反省的成果扩展成为被全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将个人的文化自觉转化为整个社会的文化自觉,由此充分实现整个社会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文化发展。

(二)以文化选择促进文化自觉不断“进化”

这里引入“进化”一词,是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当然,这种“适者生存”是在自然层面的。在文化自觉层面,特别是对于我国已经不断彰显文化自信的历史时期,文化自觉的“进化”不仅要实现文化自信,还要达到文化自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我国始终坚持着文化自觉的不断“进化”。文化自觉的实现必然要在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以及各种文化结构不同部分之间进行不断选择,以保证文化主体(人)的目的性的实现。文化选择的过程包含三个环节,即认同原则、价值判断和整合方式。认同原则反映了人的文化主体性,体现出人的现实需要、文化的目的和文化参照依据;价值判断是人在认同原则下对文化对象的价值评价,包括对某种文化的优劣评价和对某种文化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作用的评价等;整合方式是对不同文化要素在新的基础上重组、整合,从而建构起具有整体性的新的文化体系。由此可知,文化选择是文化自觉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在文化认同、价值判断和文化整合的过程中处处蕴含着文化主体的自觉意识。

(三)以文化发现、创造、创新推进文化自觉重构

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原有文化体系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共同作用下出现了文化危机,即原有文化在新的环境中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性。正如列宁所述:“这种原始的认识形式,在文化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和社会人想征服自然力的这种欲望发生矛盾,和文化的新的高级阶段发生矛盾。”[5]其主要表现为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的丧失。与此同时,原文化体系中的次要因素也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并逐渐地凸显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发现。在文化发现的过程中,处处体现着人的能动性以及人的价值尺度。文化发现在中西方文化发展进程中都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如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希腊文化的发现和中国“新儒学”对传统儒家文化的再发现。文化创造、创新也是实现文化自觉的重要手段,对推动文化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创造、创新的具体手段是打碎、分裂既有的文化体系,然后依据某种文化价值观念,将破碎的文化碎片进行重构,使原来的文化体系出现整体性的变化。这是一种文化分解与综合相结合的活动,其中蕴含着鲜明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对于文化自觉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以文化解释创造过程形成对文化自觉的正确认识

从哲学角度看来,人对于文化的解释具有历史性和地域性的特征。不同时代的人对于文化的认识有着独特的视角,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对于文化的看法也各不相同。因此,从解释学的视角审视文化不是要回到过去或者以其他区域的文化主体的立场看待文化,而是要在传统与现在、本土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中去解释和把握文化,实现新文化的创造。正是这种文化的解释和创造过程促进了文化自觉的实现。

四、坚持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创造性拓展和完善。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提升的基础和前提,对实现“四个自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文化自觉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的发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在满足自身文化需求的过程中,通常会将文化作为对象进行反省和自觉,形成具有明显目的性和价值倾向的文化认知,指导自身的实践活动。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才能不断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更好地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方面的需要,进而形成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全社会形成自觉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发展。

(二)文化自觉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众化

一方面,个体的人的自觉过程有其特有的心理规律,文化不仅是理念的灌输,还需要通过选择、比较、反省等机制,在知、情、意、信、行等方面不断进行文化内化,实现文化自觉。另一方面,个体的文化自觉必须转化为整个社会的文化自觉,才能促进社会文化的整体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进程中,须尊重个人的文化心理形成机制,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感召力。同时也要积极探索扩大文化建设的科学体系和适用范围,不断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全面大众化,进而实现整个社会全面的文化自觉。

(三)坚持文化自觉,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伴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不断变化。当下中国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全盘接受西方文化,不能简单继承传统文化,更不能无限放任亚文化,而要将各种文化分解,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进行文化的重构,在传统与现在、本土与外来、主流与非主流文化之间创造出具有新时代特点与民族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作用十分明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给中华民族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文化自觉逐步提升,文化自信始终坚定,文化自强扎实推进。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三者逐渐递进、相互作用。文化自觉引导推动形成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助力文化自强蓬勃发展,融合共进、创新提升、科学系统、助力发展,优势互助互补互通互融,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全面振兴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反省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壹月记事簿
记事簿
考前焦虑?该反省一下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