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动力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2023-01-05何海军方小斌
□文/何海军 方小斌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株洲)
[提要] 动力产业是株洲的支柱产业,也是湖南省先进制造业的主导产业之一。高科技园区是株洲动力产业群的重要载体。本文对株洲动力产业群现状及其优劣势进行研究,并就产业链延伸、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以及企业家精神培育等提出提升策略。
一、株洲动力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一)株洲动力产业集群发展概况。株洲动力产业集群包括轨道交通装备、通用航空动力以及新能源汽车等三大动力产业,经过多年发展,由长株潭三市的三大动力产业迅速向株洲市聚集而形成。株洲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优势明显,其电力机车全球市场占有率27%,城轨车辆国内市场占有率30%。并且拥有轨道交通领域全国唯一一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该中心自2019 年1 月获批以来,已吸引12 家股东单位、398 家联盟单位参与建设,初步形成了“平台+创客、公司+联盟”运营模式。目前,株洲已建成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等平台126家,构建产学研用政金商创新体系,主导和参与制定国际标准84 项、国家标准112 项,成为全国唯一的轨道交通装备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城市。同时,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牵头打造了面向轨道交通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轨云”,不仅实现了自身的数字化转型,还搭建出可复制、可推广的软件生态系统,为全行业赋能。
在通用航空动力与新能源汽车领域,到2020 年底,株洲的中小航空发动机国内市场占有率90%以上,拥有涵盖航空发动机研发制造、航空配套产业等完整的产业链;由新能源轿车(北汽)、客车(中车电动)、专用车组成的整车产业,聚合了220 余家汽车生产企业,工业总产值近300 亿元。其中,动力电池产业实现了从上游的电池材料到电池成品、电池废弃后拆解全产业链运作。
(二)株洲高新区是动力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依托。株洲高新区是全国第一批获准建设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9 年,株洲高新区完成营业收入2,560 亿元,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5 亿元。2020 年,株洲高新区在全国169 家国家级高新区中排名第34 位,在全省134 家省级及以上园区中连续三年综合排名第2 位。中国动力谷依托株洲高新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动力产业集群、科技投入、创新资源集聚、科技产出等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
2019 年,株洲高新区主导产业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动力企业有5 家,“双五”企业由2018 年的10 家增加至13 家,新增动力企业达到264 家。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营业收入851 亿元,人均增加值28.3 万元/人,地均产出128.51 万元/亩;分行业看,轨道交通装备业、汽车及零部件业、航空装备业等三大动力产业增加值增长29.4%。目前,株洲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全国唯一的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研发和制造单位的集结地。近年来,株洲高新区在已有的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动力产业的基础上,逐步培育起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服务业。
二、株洲动力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动力产业已经成为株洲的优势产业,但面临的问题也逐渐显现。
(一)动力产业集群面临激烈竞争带来的新挑战
1、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方面。从国内竞争情况来看,目前全国已形成株洲、青岛、长春三足鼎立,其他多个城市紧随其后的格局。青岛的轨道交通装备业历经百年,目前初步形成产业规模大、创新能力强、产业链完善、在世界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轨道交通产业体系,是国内动车组生产基地;长春轨道客车装备工业在“一五”期间兴建布局,围绕长春客车厂、长春机车厂而形成,2015 年轨道交通装备业规模超过400 亿元;大连、武汉、成都等城市制定布局轨道交通产业集群战略。另外,各地政府要求在轨道交通项目中标的同时在当地设厂,对株洲市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从竞争格局来看,全球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中度高,中国中车、加拿大庞巴迪、法国阿尔斯通、德国西门子4 家企业销售占比82%,中国中车虽销售占比53%,但当前国际环境的复杂性增加,仍将面临新的形势。
2、通用航空与新能源汽车方面。虽然株洲在通用航空发动机领域优势突出,但从产业链来看,以陕西西安、四川成都为核心,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东北地区均布局航空装备制造业,其中许多地区的产业规模超过株洲。新能源汽车业方面,株洲仅有3 家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企业,新能源乘用车产品产量低、品种少、档次低,与比亚迪等国内其他厂商的差距较大,占市场份额比例最大的乘用车系列面临竞争压力。
(二)动力产业集群创新发展面临的问题
1、政府资金投入下降。“十三五”期间,株洲市研发经费投入主要是企业资金,政府资金由2015 年的5.76 亿元下降到2019 年的2.93 亿元,下降49.1%,下降幅度较大。研发经费中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势必影响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
2、企业研发活动主要以试验发展为主,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比重过低。株洲市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占比低,五年里占比最高11.5%(仅2017 年超过10%),最低3.9%。这意味着企业把主要精力用于模仿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而企业原始创新不足,这势必制约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3、区域研发创新发展不平衡。株洲市研发活动资源区域集聚明显,分布差异大,各县市区研发活动发展不均衡。截至2020 年初,株洲城市五区(不含渌口区)有企业研发人员15,013 人,占全市企业研发人员的71.8%;企业研发经费投入57.11 亿元,占全市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的78.7%,区域内的研发人员和研发经费占比均呈现明显的不平衡。
4、动力产业群发展不平衡,新能源汽车发展瓶颈突出。与轨道交通产业优势明显不同,株洲新能源汽车面临着更大的问题。其一,北汽株洲分公司仅为生产制造基地,缺少研发设计中心布局,本地企业不能同步参与整车的正向开发。其二,动力电池短板突出,现有高远电池、升华科技等以消费类锂电池产品为主,缺乏动力电池电芯及PACK 配套企业。其三,基础配套零部件“小而散”。相关中小配套企业多集中在一些低附加值的零配件,规模化、集群化效应尚未显现。其四,汽车市场品牌效应有待提升,汽博园整体规模偏小,共享交通、二手车出口、报废汽车回收利用、汽车改装等新业态的培育尚需时日。
(三)产业政策方面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1、项目承接资源严重匮乏。一是土地储备不足,高新区目前产业用地资源非常紧缺,很多项目因无法提供土地而停滞。二是产业扶持基金规模不足。目前很多项目都需要政府基金跟投,在第三方机构专业评估后,针对适合的项目、发展前景好的项目应给予大力支持,并做好投资风险研判。三是政策支撑不足。如,湖南机电(机动车)产业外贸基地获批以来,因退税政策难以落实,导致业务进展缓慢;荷塘区国际汽车城面临整体搬迁,高新区也缺乏承接搬迁相关优惠政策。
2、产业链权责及流程问题亟待理顺。以汽车产业链为例,其工作任务压头,人手紧张,后盾支持力量严重不足,对承担起株洲市汽车产业建设重任形成了重大考验。并且权责流程不清晰,造成园区资源的信息掌控不准确、不及时,易导致项目流失。同时,产业链建设指导工作市区两级严重脱节,造成高新区在承接市级产业链工作中缺乏统筹,缺乏协调,任务重成效低,资源消耗大。此外,产业链建设工作机制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四)其他因素的挑战。株洲动力产业集群受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如经济全球化趋势放缓、新冠肺炎疫情扩散蔓延对对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以及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长株潭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同时,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长株潭三市行政主体职责边界和一体化共同目标尚不一致,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产业融合、协同不足,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精神仍需引导与培育,这些都给动力产业群竞争力的提升带来较大挑战。
三、株洲动力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策略
(一)精准定位与深化改革,为动力产业群提升竞争力创造政策条件。根据国家发展动力产业战略,精准定位产业目标,拓展中国动力谷内涵与外延,在株洲全域谋划动力产业新定位与新政策,实现动力产业全面战略提升。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以改革促创新的思路,落实简政放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动市场主体对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等的创新。推动政府职能从项目资金管理型向知识服务型转变。利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国家科技服务业试点建设的机遇,整合国家、省、市出台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在投融资、财税政策、智力支撑、平台建设、要素保障等方面加快政策探索步伐,制定符合株洲本地实际的特色政策,推动动力产业创新发展。
(二)强化人才要素保障,赋能动力产业人才竞争活力。提高动力产业的竞争能力,人才战略是提供新动能的重要一环,需要增强政策对人才的吸引力。第一,完善对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的政策覆盖,加强对研发机构、人才团队的引进力度,确立团队成员的人才地位。第二,优化人才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强化中小企业人才的政府认可及资助,减轻中小企业人力成本负担,激励产业链人才。第三,严格落实人才子女就学、配偶就业、人才就医等保障性措施,加强人才生活保障。第四,建立多元化创新投融资体系,严格落实国家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相关政策,充分激发科研技术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支持中小企业申请政府各类科技项目,增强企业创新转型的积极性。
(三)完善创新链和产业链,提高动力产业群产业能力。提升动力产业的竞争力,既需要科技创新,又需要提升本地配套能力。第一,立足长株潭推出动力产业配套顶层设计,围绕三大动力产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互动对接,提升创新创业的影响力和集聚力;第二,根据动力产业群发展需要,引导与聚集更多更广的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和新业态企业,完善创新链和创业链;第三,重点引进、扶持技术含量高、行业门槛高、产出效益高的新“三高”配套企业,引导大中型主机企业加大本地配套采购力度,以主机企业带动大型配套企业,大型配套企业带动中小型配套企业;第四,健全创新配套体系,加大企业扶持力度,培育更多高成长性企业,助推存量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资金、人才、项目申报、技术平台搭建、成果转化、企业管理培训指导服务等支持。
(四)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推动动力产业群创新能力发展。一是根据国有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的技术创新联盟,针对性地向本地配套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布外包科研项目,提高本地项目创新配套率,形成要素共享公共研发平台,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提质增效。二是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平台,聚合科技成果、科研人才、企业家、资金、职业中介、用户反馈等创新各要素。鼓励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平台公司按照市场化方式设立或参与创投基金,引导各类资本参与社会创新创业,实现政府牵线搭桥、科研人员成果产品化、企业创造利润等三方协调互动。三是打通政产学研渠道,创新政府资金监管方式,督促企业高效利用资金。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努力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五)重视企业家精神培育,提升动力产业群竞争软实力。动力产业的持续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企业的能动作用,企业家精神在发挥能动作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需要重视个体层面与行业层面的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与提升。一方面需要重视行业协会建设,保证产业链中企业家群体能有良好的沟通渠道,发挥协会在联系不同企业家过程中的桥梁作用;另一方面可通过政策主动引导企业家的行为,增强其在产业链中的责任感,促进企业间技术与管理能力的共享,从而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能力。此外,通过企业家精神的推广,有利于培育先进的产业文化与竞争力文化,实现长株潭先进制造业的软实力提升。
(六)统筹财政科技创新投入,为动力产业群创新突破创造条件。动力产业科技含量高,需要持续稳定的研发投入,建立健全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推动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研发活动尤为重要。一方面需要鼓励和帮助企业争取更多的国家资金用于科技创新,激发企业自主研发积极性,确保全市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另一方面需要深化“双创”计划对扩大投资、促进就业、集聚资金人才项目等的影响,加快引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机构、风险投资、科技服务业等创新创业团队,集中力量培育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特别是人才队伍稳定、管理规范、市场前景看好的项目及企业,形成一批创新型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科技水平实现由量到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