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素副词“横竖”的语法化分析
2023-01-05王楠
王 楠
(郑州大学 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关于反素词的界定,张谊生将现代汉语中由两个反义语素构成的语气副词称为反素词[1]319。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使用的反素词主要有:反正、高低、横竖、左右、死活、好歹、早晚、迟早等。这类词语一般是由两个语义相反的语素构成的,并且大都经历了语法化的过程而成为一个副词,有些学者也称之为反义复合词。
关于“横竖”的义项,《古今汉语虚词大辞典》指出:“副词性结构。表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这样,带有较强的肯定语气。”[2]302《新华汉语词典》给出“横竖”的两个义项:“①指范围:~几十里看不见人烟。②副词,反正、无论如何:他~要走,谁也拦不住|~劝他不听,就算了吧。 ”[3]346-347
反素副词“横竖”是现代汉语中形成比较晚的一个词语,大部分词典都认为“横竖”是一个副词,表示反正、无论如何的意思,带有较强的肯定语气。但是,通过考察分析发现,“横竖”也有表示范围的语义,做方位名词,也可以做时间副词,但是很少有词典将“横竖”的这两种用法列出来。分析反素副词“横竖”的语法化过程,探求其语法化的动因,有助于我们从历时层面把握现代汉语反素副词的发展变化,并为词典中该条目的编撰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横竖”的语法化过程
现代汉语的副词“横竖”,主要经历了词汇化和语法化两种演化过程。从“横”“竖”分别单独使用到对举使用,再发展成联合短语,而后经历了词汇化的过程,成为一个方位名词。然后,方位名词“横竖”进入状位,最终语法化为副词,并且呈现出标记化的趋势。
(一)从分别单独使用到对举使用
在先秦时期,“横”字和“竖”字大多是分别单独使用的,很少在同一个句子中共现。《说文》中“横”的本义是“阑木”[4]60,“竖”的本义是“竖立”[4]120。 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说:“阑,门遮也。引伸为凡遮之称。凡以木阑之皆谓之横也。古多以衡为横。”[5]268因此,“横”字本义虽然是横梁,为名词,但是可以引申为形容词,表示横着的。“竖”字本义即可做形容词,表示竖着的。于是,二者的词性达成统一,为对举使用创造了条件。例如:
(1)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篇》)
这里的“横”和“竖”对举使用,都做形容词性谓语,表示横着的和竖着的状态,具有空间义。
(二)词汇化:从联合短语到方位名词
“横”和“竖”的对举使用,使得“横”和“竖”常常在语境中共现。随着使用频率的增高,二者在语义上又具有相关性,逐渐形成了联合短语“横竖”。例如:
(2)非竞小山,宁论大庾;岂学土龙,讵须石鼓。纟取色斜临,霞文横竖。(南朝梁·简文帝《明月山铭》)
这里的“横”和“竖”仍然表示横着的和竖着的空间义,联合短语“横竖”表示纵横交错的意思。短语“横竖”的语义可以视为是两个语素“横”和“竖”语义的相加,两者之间是并列关系。
由联合短语“横竖”表示纵横交错的空间义,逐渐引申为长宽、方圆的含义。例如:
(3)牙门、太平、万岁,质长一丈,横阔五尺。日、月、龙君、虎君,横竖并八尺。余旗并竖长八尺,横阔六尺。(明·宋濂、王袆《元史·卷七十九》)
(4)良由一切言语,一切三昧,横竖深浅,隐显去来,是诸佛实相门。(宋·普济《五灯会元·天台德韶国师》)
短语“横竖”发生了语义泛化,“横”和“竖”之间的界限消失,这时“横竖”不再是一个联合短语,因为“横竖”的含义不再是两个语素语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了新的语义。由此判断,表示长宽、方圆的“横竖”已经成为一个方位名词,完成了词汇化的过程。
(三)语法化:由方位名词到状位副词
唐代以后,出现了 “横V竖V”格式。这里的“横”和“竖”句法位置和句法功能都发生了改变,作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说明已经有了虚化的迹象。这一格式的含义可以理解为“无论怎么V”。例如:
(5)如过剑门相似,须是蓦直撺过,脱得剑门了,却以之推说易之道理,横说竖说都不妨。(宋·朱熹《朱子语类》)
(6)任你横来竖来,十字纵横,也不怕你?(南唐·静、筠禅僧 《祖堂集·卷十九》)
由于语言经济性原则的作用,“横V竖V”格式逐渐简化为“横竖V”“横竖”,由此。“横竖”进入状位,修饰动词,成为副词。到明清时期,“横竖”作为一个副词开始普遍使用,此时“横竖”基本完成了语法化的历程。
“横竖”可以作时间副词。意思是“迟早、早晚”。例如:
(7)我已知横竖不过三五日的光景,我就好回去了,只是一件,我死也不甘心:我虽生得比别人好些,并没有私情勾引你,怎么一口死咬定了我是个 “狐狸精”!(清·曹雪芹 《红楼梦》)
“横竖”作语气副词,意思是“反正,无论如何”。例如:
(8)横竖等十来日就来了,只管找他做什么?(清·曹雪芹《红楼梦》)
(9)横竖不远,只在这座山上,我们寻去来。“(明·吴承恩《西游记》)
(10)老爷道:“管他,横竖我是个局外人,于我无干,去瞎费这心猜他作甚么!”(清·文康《儿女英雄传》)
(11)支一万、八千,横竖是皇上家的国帑,用了不心疼的,乐得借此补报庄大老爷的情。(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
二、“横竖”话语标记功能初步显现
殷树林在 《话语标记的性质特征和定义》中指出:“话语标记的性质特征主要有5个:在语音上,话语标记形成独立的语调单位,与其他语言单位之间可以有停顿;在句法上,话语标记具有独立性,主要出现在句首;在语义上,话语标记编码程序信息,除证据标记外,不会增加所在语句表达的命题的内容,也不影响其真值条件;在语用上,话语标记是自返性的,对言语交际进行调节和监控;在风格上,话语标记多用于口语。可以这样定义话语标记:话语标记是有独立语调的,编码程序信息用来对言语交际进行调节和监控的表达式。”[6]94据此,我们判断,表示情态义的副词“横竖”已经基本具备话语标记的上述若干特征。例如:
(12)横竖做小偷又不犯死罪。
(13)万林不声不响干完了,拍拍屁股就走,横竖不多说一句话。
(14)横竖我家是北门的首富,有的是用不完的钱。
(15)啸昆仑道,你以后也不用来看我;粤剧团,横竖我是再也不回去了。
(16)横竖我不稀罕听。
(17)横竖呢,我死也死过一次了!
副词“横竖”符合话语标记在语音、语用和风格上的特点。在语义上,以上各例中,“横竖”仍然具有“反正”的语义,虽然去掉之后不影响句义的表达,但是“横竖”一词表达了说话人的主观性。在句法上,“横竖”仍然作状语。值得注意的是第(17)例,用逗号隔开之后,“横竖”彻底脱离后面的句子,成为一个单独的小句,不再和后面的句子发生句法关系。这样的用法尚不普遍,用例不多。如果该用法使用频率不断增加,“横竖”很可能会成为一个标准的话语标记。就目前来看,“横竖”已经具备话语标记的若干特点和语用功能,但是仍然不能判定为话语标记,但“横竖”的话语标记功能已经初步显现,正处于标记化的过程之中,尚未完成标记化。
三、“横竖”语法化的动因
联合短语“横竖”在重新分析的作用下,成为一个名词。在完成词汇化之后,经过隐喻和主观化,最终成为表示时间或者情态的副词。
(一)重新分析
重新分析是诱发语法化的重要动因,是指语言单位的外在表现在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其内在结构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副词研究》一书中,张谊生指出:“结构形式的变化是实词虚化的基础,由于结构关系和句法位置的改变,一些实词由表核心功能转变为表辅助功能,词义也随之变得抽象空灵,从而导致了副词的产生。”[7]344
在联合短语阶段,“横竖”主要做谓语,是指纵横交错,具有空间义,和前面的主语构成主谓结构。进入“横V竖 V”结构之后,“横”和“竖”作状语,修饰动词,这时的“横V”和“竖V”都是状中结构。“横竖V”这一结构中,“横竖”正式进入状位,成为副词。完成词汇化的“横竖”,句法位置相当灵活,一般作状语修饰整个句子。
句法位置和句法功能的改变是副词“横竖”词汇化的重要动因。
(二)隐喻
人类的认知经验一般遵循着这样的顺序:人→物→过程→空间→时间→性质。“横竖”语法化的过程与此相符。“横竖”本身是表示空间方位的词语,如上文说到的“霞文横竖”,是纵横交错的意思。而后经历词汇化,“横竖”具有了表示长宽、方圆的语义,如“横竖并八尺”。从联合短语到名词,这一阶段,“横竖”始终呈现一种空间义。
在隐喻的作用下,“横竖”由空间意义延伸到时间意义,再延伸到情态意义。作为时间副词的 “横竖”,具有迟早、早晚的含义。作为情态副词的“横竖”,来源于由空间意义演化出的“横V竖V”结构。例如“横看竖看”,表示“横着看,竖着看”,也就是“无论怎么看”的意思,经过这一阶段,“横竖”具有了“无论如何、反正”的语义,获得情态义,成为情态副词。
(三)主观化
沈家煊认为,“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主观化”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8]268。
副词“横竖”是一个口语色彩极强的词语,在不少方言中还有类似的变体,比如 “横顺”“恒顺”“横是”等,这些词的语义和用法基本和本文讨论的“横竖”相一致。“横竖”出现在口语或者对话情景当中,通常表明说话者的情感、立场和个人倾向等。如:
(18)A:横竖做小偷又不犯死罪。
B:做小偷又不犯死罪。
(19)A:你以后也不用来看我;粤剧团,横竖我是再也不回去了。
B:你以后也不用来看我;粤剧团,我是再也不回去了。
语气的强弱通常和主观性相关,语气越强,主观性越强,语气越弱,主观性越弱。A句的语气显然比B句强烈,显示出说话人的主观情感和倾向。(18)是已然句,“做小偷又不犯死罪”是一个事实,加上“横竖”,表示对事实的强调和肯定。此时,“横竖”突出说话人基于客观事实所表现出的主观态度。(19)是未然句,“横竖”表示说话人的意志和立场,显示出坚决不回粤剧团的决心。出现在未然句中的“横竖”,其主观性大于已然句,原因是事实没有发生,“横竖”不再是对客观事实的强调和突出,而是更多地展现说话人个人的主观意愿和情态,说话人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
“横竖”一词在发展的过程中,从对举使用到联合短语,而后随着“横V竖V”结构的普遍使用,最终语法化为一个副词。作为副词的“横竖”,既表示时间意义,也可以表示情态意义。从短语到副词,经历了词汇化的过程,其原因主要是句法位置改变引起了重新分析。由空间义向时间义的转变,主要是隐喻在起作用。最后,情态义的获得是主观化的结果。并且,由于副词“横竖”的语法化程度较高,其句法位置十分灵活,出现了单独使用、不做句法成分的例子,虽然尚不普遍,但是仍然体现出向话语标记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