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专业群建设视域下公共英语考评路径
2023-01-05林秀琴杨丽娟
林秀琴,杨丽娟
(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教学部,河南 郑州 451400)
教育部于2019年 4月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后,高等职业院校积极启动人才培养提质培优方案,加快“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以下简称“‘双高’专业群”)建设步伐[1]。“双高计划”学校建设需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从技能型向技能复合型转变,高校发展从管理向治理转型。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不仅是高职院校内部专业整合的状态,也是专业资源和知识整合的机制。由于专业群建设的基础依赖于课程体系的构建,而公共基础课作为“双高”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如何高效融入专业群建设成为公共基础课程教师产学研的重中之重。
“双高”专业群建设中公共英语教学需要将通用英语人文性学习和专业用途英语工具性学习的考评高度耦合,迫切需要打破传统单一的以语言知识获取为衡量核心的纯通识课程考核瓶颈。公共英语考评标准必须在扩招带来生源结构巨变的外部条件冲击下,在服务专业群建设的发展过程中,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三个方面进行方向和路径的提升与优化。通过设置专业群模块化课程包的方式重构考核体系,以分层次、分专业、融通识的多元考评内容积极探索公共英语改革的必要性和实效性,以弥补公共英语教师专业知识的不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施考评“放管服”,建设学分银行,挖掘具有专业群特点的考评方式;依托1+X证书制度,在基础模块+专业群模块的融通激励下探索公共英语的有效考评方式;在学习成果导向理论指导下构建高职学生不囿于基础和专业现状就能实现全方位考评的目标。
一、形成性“放管服”考评路径建设
高职院校生源多样性特点使得同专业甚至同一教学班难以使用统一考核方式进行测评,形成性“放管服”尊重了生源现状,顺应了当下职业发展的需求。形成性评价已向个体化与多元化维度延伸,公共英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价越来越受重视,详细、灵活、全面的线上学习表现报告单构成的形成性评价数据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和预期学习成果,考评成果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生为中心的多类别、连续性考核评价效果
公共英语教师应站在新时代大背景下,深度思考如何实现公共英语的“新使命、大格局、大文科、大外语”战略方针,在初代线下分类分层过程性考试基础上迅速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生代线上教学平台多元评价体系。笔者所在院校教师积极与示范院校搭建合作平台,紧紧围绕双高专业群建设目标任务,制定四大类专业群、五大维度的英语考评标准,充分体现了中原区域高职院校学生英语特点,同时参考山东、江浙沿海一带英语测评标准,具体的考核方式由同一专业群老师根据本专业群学生学情和目标需求进行分类别的“放管服”。同时,充分运用线上学习软件如扇贝、百词斩、英语流利说等APP整合资源,发挥以赛促学、工作坊团队学习和任务导向学习等模式的长处,通过一系列线上组合拳学习,将放风筝式的连续性“放管服”模式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极大地展现了灵活性、泛在性、碎片性、目的性相统一的学习路径[2]。笔者根据连续四年动态的调整考评方案成果,在“基于标准的评价”背景下切实有效地总结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个性化发展的方向,对比初代线下分类分层过程性考评效果,新生代多类别、连续性考核评价更能全面考查学生听、说、读、写、译五大维度的学习效果,更能够直观地遴选出专业群视域下公共英语课程中的优秀学生,从而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愿模式下有针对性、目标性的专业培养,实现职业教育也能培养尖端人才的目标。
(二)依托双高专业群建设,实施“放管服”考评下语言服务模块新标准
双高专业群建设视域下,公共英语与专业群建设不再是互不相干的“两张皮”,公共英语不仅是高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公共基础课程,更是专业群建设中紧密相连的语言服务模块。如何全方位和多维度的评估语言,需要在公共英语融入专业群建设的总体思路下,进行课程、课标、教师、教材、教法等方面的顶层设计,重构公共英语课程考核标准,深度融合专业群建设。
线上教学平台技术的日臻完善已然成为形成性教学考核评价的助推器,形成性“放管服”多元考核评价方式可以不受制于时空单独或同时进行,如统一的标准化测试、个体方向性评价和专业目标性评价等,教师可以依据具体专业群的学情制定弹性评分标准,结合各种非正式的个体反馈及自我评价来调整考评目标。微认证技术全面记录了高职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学习偏好,教师根据线上汇总的数据信息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督导,进而更能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例如,笔者所在院校汲取MOOC线上教学的电子认证模式,开发新编实用英语课程电子版,在Moodle线上教学平台插件库中导入勋章微认证插件,提前设定每个教学模块的学分获取构成及比例,同时设置五大维度考核题库及通过标准方案,这项技术能自动统计学习成果,师生直观可见课程成绩、具体不足及需要弥补的模块或维度。另外,将考核形式“放管服”,极大地鼓励了教师从专业群学生的学情、职场需求、专业契合度方面设定形成性评价框架,借助教学平台的微认证技术优势,能有效降低师生的考核焦虑感,极大地激励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加速形成性评价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3]57。
(三)建设学分银行,融入专业群考评互通机制
公共英语课融入专业群建设必须进行相应的考评改革,笔者所在职业学院通过四轮学分银行考评试点,试图建立相对完善的学生学分信息档案,将个人线上学习信息、培训内容、学习成绩、参赛获奖及考证等信息归类存档,实行一人一档,用学分代替货币,以“零存整取”的储蓄方式将平时零星学习得到的学分积累起来。当达到所在学校教务管理部门认定的标准后就可以兑换相应的课程考核成绩或为未来专升本奠定坚实的基础,最终供学习者、企业及教务管理部门查证并互认学分。
后疫情时代教学考评亟待改革,公共英语教师迎难而上,针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线上教学实情,大胆尝试学分银行试点,通过四轮公共英语学分银行试点后,从试点初期的6个教学班增加至覆盖6个学院的106个教学班,初步试点效果明显。这种教学管理模式模拟和借鉴银行的机理、特点和功能,以学分为计量单位,依照高职院校最新公共英语考评标准,对学生各类学习成果进行后台存储、认定与兑换,使学生能够不囿于教学环境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地点和学习时间,很好地填补了大多数高职生进入高年级学习后对高阶段英语学习的空缺[4]184。同时,这种学分激励机制以学年为阶段总结,根据前一学年学生的学分积累情况及学习反馈效果动态调整相应的基础知识模块、人文知识模块和专业知识模块中的教学内容和学分比例。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线上跟踪、教师交流、学生访谈和问卷调查,学分银行的建设极大地验证了融入专业群考评互通机制的可行性。
建设学分银行需要社会乃至国家层面的技术支持,更需要相应考评规章的制定与落实,因此,诸如公共英语等公共基础学科与专业群的有效融入与考核互认更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与改革的大课题。但学分银行建设在某种层面上推动了公共英语在教学模块选取、模块内容调整、教学形式、考核方式、个体学习兴趣及与专业学习衔接和高职生个人职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数据分析和调研基础,不失为一次有意义的教学考核试水路径。
二、依托1+X证书制度拓展互通考评路径建设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了“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以下简称“1+X证书制度”),有效建立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通的桥梁,高效对接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拓展职业教育发展空间。教育部着眼于职业教育培养复合型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倡导职业教育学习者通过“融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的学历教育”和“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现复合能力的转化升级,以解决国家经济转型发展中复合型人才缺乏和职业学习者终身可持续学习的大问题。
同时,《深化新时代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实施方案》中提出了如何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客观性的要求,将立德树人落实在教育评价之中,针对职业教育特点需要重新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教学评价机制。公共英语学科承担着通识教育和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教育的双重任务,应高度重视1+X证书制度作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举措[5]30。在1+X证书制度的影响下,公共英语需要在新文科、大外语的形势下对考核对象、考核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出现的新特征进行重新调整和创新,以构建适应1+X证书制度的综合学业考评体系,实现依托1+X证书与课程学分的双向互动。落实1+X证书制度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制度设计动因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一)“基础模块+专业群模块”制融通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促进师生双向成长
公共英语教师受自身专业发展瓶颈和精力所困,无法聚焦研究所有专业学生对于英语学科的具体需求,进而影响了教师与双高专业群的融通发展。笔者所在院校经过多方学习交流、反复论证,尝试改革公共英语教师衔接专业群发展方案,将专业群分组试点,针对不同示范专业群重构与增设专业知识教学模块和职场通用英语模块,定期开展教研会议、搜集和整理本专业的通识教材、参与本专业的专业建设相关活动,随时深入专业实训室了解专业教学需求,从英语学科的角度助力专业建设和职场人文素养培养。
双模块融通考验公共英语教师的合作能力与协调能力,专业群模块组里的跨学科合作和基础模块组中的同科合作都需要教师在内容设计、资源共享、知识结构和考核方案上实时定位X的需求和动态目标,既要完成学历证书1的通识教育考核目标,还要进行优势互补,多渠道挖掘公共英语助力专业发展的考评办法,以最优化的考评路径为高职生提供双向成长的航道,进而实现公共英语教师个体基于不断拓展专业发展目标和职业学生在双高专业群共同体中互通学习、资源优化的高质量发展的师生双向成长目标。
(二)“选课制+学分制”完善专业群考评机制,助力落实1+X证书制度
从新时代理论层面来看,新文科、大外语和双高专业群建设背景下,公共英语人才培养目标是“外语+专业技能”的新型复合型人才,要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目标,就必须开设通识英语与职业英语两大模块的课程,学生必修语言技能模块与文化拓展模块内容,而对于职业英语采用选课制,不要求所有学生完成开设的具体专业细化模块所有的内容。当然,这也不是简单的学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教学时间,而是教师以学业导师的身份从专业发展的角度为学生提供英语学业建议,学生从自身的需要与兴趣角度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模块,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在选课制的框架下构建与之匹配的学分制度,实施分层分类的学分考核标准以提高高职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另外,在推进1+X证书的同时,引入英语证书的X课程教学,充实X内容,给学生自由选择权,通过学分动态管理,推进选课制,实现高职学生跨专业选修职业英语课程,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1+X证书制度高效构建起职业院校学历教育和企业用人需求的桥梁,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习电子档案的建立真正打通了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通道,该政策支持高职生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后免修与证书重复的课程学分,有力减轻学生压力,激励学生发展一专多能,拓展就业创业本领。公共英语教师应主动发挥1+X证书制度的引领作用,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总结“选课制+学分制”改革经验,为1+X证书制度的实施贡献力量。另一方面,公共英语教师积极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与协会、企业、培训评价组织紧密合作,争取成立社会层面“选课制+学分制”考评站点。
三、学习成果导向下的公共英语考评体系建设
学习成果导向更注重整合语言知识,依托知识或能力结构进行反向设计,用整体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知识框架,衔接起课程之间的知识或能力结构,最终实现学生学习成果最优化[6]99。高职英语教学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路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实际运用操作能力的重要平台。不同于传统的教育理念,学习成果导向在学生开始接受学习任务之前就清楚明白要获得什么样的学习成果,完成什么样的阶段目标。要想建设这种逆向思维的学习模式考评体系,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指导者、监督者和服务者,需要扮演好相应的角色,发挥相应的作用,制定符合学情的考核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帮助学生取得预设的学习成果,学习成果导向下的考评体系才能实现最优化。因此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遵循实用性原则、特色性原则和混合性原则的实践教学,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处理好知识学习与实践运用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形成正向的价值观。
(一)确定合理的考评内容
如何在大学自主学习大环境下要求学生提高时间利用率,实现学生英语知识与运用能力的双向完善,需要英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分专业、分层次制定考评体系内容,同时灵活把握好教学实践的方向。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点,积极从学生角度开展考评工作,提高他们对考评内容的接受度和满意度。同时,充分利用微信、钉钉、问卷星等交流软件获取学生反馈的不对等、不合适的信息;利用扇贝、百词斩、英语流利说等学习平台收集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点和知识目标,及时调整考核内容,让学生在一系列动态、多元的考评内容中获得成就感和知识世界带来的幸福感。
在大外语格局下,应当遵循学习成果导向,适当增设课程思政考评内容。在英语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应该树立本民族语言体系下的文化自信。强化以英语为载体的汉语文化输出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和兴趣,从而在文化思辨的过程中实现求同存异,美美与共。
(二)改革单一的考评方式
学习成果导向下的考评体系更注重对教师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考查。实践教学考评只是教师为了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一种单一手段,融入学习成果导向思想不仅可以让学生摆脱枯燥的“一言堂”状态,更能真实地体会到英语教学的特殊性,而且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让他们的学习方法更合理、更科学。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中心角色。只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基础现状,保证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兼顾到每个学生的根本利益,教学考评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落地有声。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邀请外教参与考评方式改革项目,让他们指出当下考评体系存在哪些问题,教师结合学情选择性进行优化以丰富考评形式,增加考评的公平公正性。然后指导学生积极反馈他们自身对学习成果导向的理解,并建言献策,提出更有实效的考评方式。
学习成果导向理论需要与时俱进。当前高职院校已广泛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因此在具体开展考评工作中应积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有效对接,对标培养应用型人才,实施人才联合培养考评方案[7]15。企业更注重对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考察,直接打破传统纯笔试考核方式,学生从制定英语学习计划之初就必须适应职场的“面试”硬考核,减少了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
(三)考评结果分析
教师既是学习成果导向基本原则的制定者、主持者,也是考核过程的引导者和监督者,必须动态监控整个考评体系的各个环节,认真分析和检验考评结果,不断完善考评体系。教师认真分析考评结果,从多样的考评数据和样本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实况,针对突出的问题及时采取过程性考评,帮助他们发现症结,确保学习效果,使其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有效地检验了考评体系的优势与不足,在学校、师生、企业三位一体的多面考评中实现学习成果的全方位认定,切实保障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考评成果的最大化。
四、结语
双高专业群建设是一个融通、创新、动态的渐进过程,随着知识结构、产业结构和职业岗位群的变化会适时调整建设思路与建设内容,因此公共英语教学及考核路径要不断处理好目标与手段的关系,整合优势资源,形成多元、共享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考评体系,以期为构建专业群与公共基础课程良性的互通考评办法提供高质量借鉴。
本文立足双高专业群发展方向,探究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考评路径,从形成性“放管服”考评路径建设、依托1+X证书制度拓展互通考评路径建设、学习成果导向下的公共英语考评体系建设三个维度对当前公共英语进行考评,丰富了公共英语课程考评办法,提出了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改革路径,有助于指导同类院校的公共英语课程考评实践。此外,本轮考评试点经验在破解职业类公共英语信息孤岛上迈出了第一步,初步建立了校本大数据中心,实现校内各考评平台数据的共享与分析。如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放高职公共英语人才培养考评数据平台,通过横向比对,供各高职院校互相借鉴学习,一定会推动高职公共英语考评质量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