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探究
——以南疆X 大学为例

2023-01-05张小艳梁荣平

喀什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经管类课程思政育人

张小艳,梁荣平,王 飞

(喀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喀什 844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守好渠、种好田是责任,同向同行是目标方向。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明晰了“课程思政”的功能定位,也为新时代高校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指导性文件先后出台,推动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入提质增效期。

一、西部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是各民族繁衍生息、交流融合的家园。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不容忽视的要素。国家所关注的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资源开发与供给、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重大战略目标均与多民族聚居地区有关。[2]近年来,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政策支持下,西部高校的经管类专业发展迅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正在为社会特别是西部地区培养越来越多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众所周知,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包含很多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技术、发展和管理理论,大多主流经济学有其鲜明的阶级性,在根本上为资产阶级利益代言和服务。近年来,国内一些经管专业的西化现象比较严重,如何正确认识、评价和吸收西方经济管理知识,特别是对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的认识,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3]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时期,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较为有限,西部高校少部分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还不够高,如果在学习中对西方经济理论缺乏清晰正确的判断,极有可能在“温水煮青蛙”中迷失方向,成为社会上的“不合格品”“废品”甚至“危险品”。

西部高校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高校生源大部分来自西部,以南疆X 高校为例,大部分生源来自本自治区及临近省、区、市,少数民族生源相对较多,农村户口学生数量占比较大,毕业生大多选择在生源地就业。按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标准和毕业生进入社会后的实际影响分析,学生是否具备了过硬的政治素质、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和“用得上”的真才实学,在促进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繁荣发展、长治久安等方面均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从国家战略高度和“立德树人”维度看,加强西部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长远的现实意义。

二、南疆X 大学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南疆X 大学是一所地处祖国最西部的多民族地区的院校,非常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近年来学校不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形成了学校顶层设计、学院统筹规划、教师具体实践的一体化建设思路。该校经管类专业在坚持和全国同类专业保持一致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进行了积极的“课程思政”实践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出现了四个突出问题。

(一)融入内容形式化、碎片化表象下的“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不清晰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隐性的育人手段,在教学设计中强调其科学性和整体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经济学专业“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4]。当前,该校经管类课程思政教学方面较为普遍的一个问题,即课程思政的主线不清晰,往往是内容讲到哪就设计到哪,想到什么主题就融入什么主题,碎片化设计比较突出。正因为缺乏整体规划,在课程思政内容挖掘上产生较多差异,有的教师为使课堂气氛更活跃,在课程思政的切入上倾向于热点话题,也有为迎合学生口味融入听上去有趣而实际教育意义不足的内容,使得“课程思政”建设呈现出零散化、碎片化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不够清晰,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前未从课程整体出发,对“课程思政”的主线是什么、在主线引导下逻辑架构怎么展开、思政元素如何呈现、期望实现什么价值等关键问题的理解尚不够透彻,因此,“课程思政”依章节看内容丰富,但其内容却没有主线贯通,体系性和关联性不强。

(二)路径设计单向化、生硬化表象下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不完备

在“三全”育人的目标指引下,所有课程都开启了“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内涵还存在认识偏差,将课程思政理解为“课程+思政”的简单组合。因此,在经管类专业实际教学中,有些课程对专业内容背后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够,课程思政体现为从外部搬运、拿来现成思政案例“口口相授”,也存在突兀插入关联度不高的思政内容展开“宣讲”“就爱国谈爱国”“就民族团结谈民族团结”,机械空谈,生搬硬套,容易引起学生反感,[5]既难以发挥思政育人效果,又降低了专业课的教学质量。从表面看,这种十分生硬的融入方式反映出教师对课程思政内涵把握不足,而实质上,信息的单向化传输说明“课堂”被定义成为课程思政的单一通道,反映出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设计较少考量专业的应用型特点,体系比较单一。

事实上,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已非常明确人才培养为立体化网络,“课程思政”建设追求的是人才培养涉及的所有课程、所有环节、所有途径都嵌入对学生的价值塑造,但这并不意味着每节课都适合穿插思政点,也不代表每节内容都有可挖掘的思政元素,任何为课程思政而课程思政的简单化设计,都相当于让“课程”与“思政”两张皮,具有“思政”味却缺乏“思政”魂,也偏离了“课程思政”的本质追求。

(三)思政元素通用化、普遍化表象下的“课程思政”“特色”不明显

当前,西部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相对东部地区高校较为滞后,X大学的课程思政资源更多采用全国通用性素材,思政元素呈现一般性、广泛性和普遍适用性特点,教学设计比较规范,但反映本区域经济、社会、文化、产业等特色的教学资源比较匮乏,课堂上也存在部分思政理论课和专业课“课程思政”在内容上的高频重复,一方面实现了思政理论课的“显性”与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相结合,起到了二者“同向同行”作用;另一方面,根据西方经济学“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从受教育主体出发加以思考,当同一内容在某一时间段内被反复翻炒使用,其所带来的效应不断递减甚至减少为负效应,总体上降低了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近年来,西部高校通过多种形式学习和获得了发达省市一流院校的许多经验,有力推动了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但是高校的办学特色、办学层次、学生水平各不相同,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思想政治资源挖掘应该突出自身特色。[6]特别是在多民族地区、多民族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不能忽略本地区特色。西部地区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风光和区位特征,但在经管类“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较少深入挖掘西部特色化的元素,而实际上,在某些相同主题下,西部自有的素材更具强大说服力。

(四)德育教学空泛化、粗放化表象下的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不全面

在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呈现出思政元素挖掘不足的现状,具体章节内容中哪些部分融入家国情怀、哪些嵌入人文素养、哪些需要穿插职业道德等相关主题的体系设计不清晰,教学中的搬运式、拼接式融入等均映射出经管类课程思政师资力量较薄弱。X 大学经管类专业青年教师占比较高,他们工作热情、思维活跃,掌握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更强,在教学、科研方面有创新潜力。但部分教师入职直接上讲台承担教学任务,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加之经管类专业教师大多缺乏系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训练,专业知识以外的其他知识储备参差不齐,再者部分教师对专业课程中包含了哪些思政元素、如何挖掘、用什么方法传递和实现其价值引领等问题的思考不够,德育意识不强,“讲大道理”多于“润物无声”的巧妙安排,内容较为空泛,教学设计较为粗放。一言以蔽之,经管类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不全面。

三、西部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明确“专业课教学内容”,围绕不同专业课的“课程特点、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着重于“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并融入“课程教学”中来,以取得“润物细无声”的人才培养效果。

(一)明晰符合西部高校实际的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理念

尽管所有课程都要以育人为最终目标,但要更好促进“三全”育人,使“课程思政”发挥应有作用,尚需要教师自身准确理解课程门类的“课程思政”应从哪些方面贯彻教学目标,应秉持哪些教学理念。《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通过借鉴大量课程的“课程思政”研究,结合西部高校区情、校情和学情,我们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将经管类“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界定为三个层次,从个人能力到家国民族层面,依次递进。

第一层次,着眼毕业后服务社会视角,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敬业精神。学习经管类课程的基础目标之一就是要学会使用经济管理学方法来分析经济问题,能够将所学原理与现实相结合,举一反三。从学生个人成长层面,要求课程思政立足经管类专业“应用性”特点,在“课程思政”目标导向方面强调与专业高度相关的实践能力和爱岗敬业精神养成,在课程教学中,根据企业经济活动、社会经济现象背后对个人能力、素质和行业职业素养要求设计具体的“课程思政”内容。“课程思政”既要强调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爱岗敬业、一丝不苟、重视能力、诚实守信等方面的品质,又要引导学生在校期间重视实干实践,行胜于言。因此,“课程思政”应以多种方式向学生传递正能量,激励学生在校不断追求真才实学,以更好地报效祖国、服务社会。

第二层次,着眼人的全面发展视角,侧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不断提升其创新意识。“课程思政”不是思政课,通过讲大道理、说教方式传递一些思想虽也有用,但收效欠佳。经管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更多是启发学生去发现、认识、理解社会经济活动,并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思考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学会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成为一个能够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信息社会的知识迭代速度已不必赘述,这要求师生树立终生学习理念,养成终生学习能力。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经济社会的产业兴衰更替无处不在,市场永远是推陈出新的竞技场,在“课程思政”内容中要求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参与市场竞争的“商品”,唯有不断学习促进全面成长,不断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才能从小我走向大我,更好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

第三层次,着眼家国情怀视角,侧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爱国爱疆、心系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担负中华民族复兴的使命感。从古到今,经济学就有“经国济世”“经世济民”的思想,但经管类专业中的大量西方主流思想却有其鲜明阶级性,因此在教学必须重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批判地学习与借鉴,培养学生“经国济世”、心系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激励学生认识到将自身专业学习、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结合起来的重大意义。在西部地区,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更要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耕民族团结教育、爱国爱党爱疆爱社会主义教育,“三观”“五观”教育,增强“五个认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时代使命感。

(二)根植经管类专业特点构建联动互补的立体化“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真正具有内涵的课程思政,是让学生上课时感受不到老师在讲思政,却发现自己在思想上受到了教育和启迪,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达到一种如盐化水、润物无声的新境界。因此,西部高校经管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在实践中应该抓住专业的“应用型”特点,将“课程思政”教学理念贯穿在理论与实践中,基于专业领域探寻思政资源,构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联动互补的立体化“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1.“强化专业”与“内涵育人”相结合,完善课内—课外联动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课程思政要发挥隐性作用。在经管类专业课中,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以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任务驱动式教学等方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比如每节课让一个学生播报一则经济新闻,另一名学生对此新闻尝试用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就是一种很好的“课程思政”,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经济现象,在提升专业知识过程中增强家国意识。又比如在“参与式、体验式、研究式”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下,依托学生主体性发挥,让学生通过自我感悟挖掘这一过程中的育人元素,即诚实对待自己、踏实对待学习。这实际就是让学生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并内化于心,对于专业理论性课程,设计课前、课中、课后不同任务的结合,实现课内的深度参与、课外的自主探究,促使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能够更好地锻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同时也增强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课内外的良性互动。基于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第一层次”教学理念分析,这一过程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勤奋努力的敬业精神。

2.“提升能力”与“综合拓展”相配套,构建校内—校外互补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经管类专业的应用型特点决定了学生要参与多种方式的实践锻炼,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计划,建立“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实现校内—校外的多渠道锻炼。在实践教学中,除全体学生参加的课程实训、实习见习、研习参观、市场调查、虚拟仿真实验等活动,针对能力提升的课外综合训练拓展方式很多,例如学科竞赛、创新项目训练、“1+X”职业等级培训、顶岗实习等,通过校内校外的互相补充,能更加全面地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当前,参加竞赛是比较受欢迎的一种自主提升途径,学科竞赛不仅需要扎实的知识功底,还需要有团队合作、勇于创新和经受挫折的能力。这要求指导教师在教学理念指导下,更多把“从理论到实践”变为“融理论于实践”,通过让参赛学生在练中学、赛中学,以赛促学,培养敢于挑战的拼搏精神。

又比如从事财务工作实习中,除了坚守诚实守信这一根本原则外,还需要懂沟通、会协调,同时应引导学生理解财务工作需要“工匠精神”。一个人不管将来从事什么职业,能有一种追求卓越和精益求精的执着,再平凡的岗位也能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实现人生价值,以此拓展延伸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对学生进行西部广大基层岗位更能锻炼和塑造能力、更能体现个人价值的就业宣传教育,鼓励学生更多到西部基层去实现理想。

(三)立足区情、校情,锚准“西部特色”开发课程思政资源

西部绝大部分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但发展潜力巨大,急需大量人才参与建设,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移默化植入学生心田,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增强法治意识、民族团结教育,大力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胡杨精神,也是西部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使命,也是其“个性化”要求。

在西部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案例无疑是说服力极强的资源之一,而西部地区的城市社区、乡村田野、边境口岸、高原山川、草原牧场等地方都有许多故事可供“课程思政”就地取材,在课程思政案例中有极强的“西部特色”,对西部学生的感召力更强。例如新中国成立以来100位感动中国人物吴登云和孔繁森,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张桂梅,感动中国人物库尔班·尼亚孜、阿里木江·哈力克,他们的感人故事就发生在西部边疆,有着大爱、大美、大情怀,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西部脱贫攻坚主阵地中,很多真实案例均能印证中国的全面小康是全体人民的小康,易地搬迁、产业扶贫、技能培训、民生工程等都是“不让一个人掉队,不让一个区域落下,不让一个民族滞后”的生动展示。再比如西部多民族地区都有丰富的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可以通过实地调查、参观,鼓励学生录制微电影、短视频等在课堂上分享,通过体验式、沉浸式、参与式学习,让学生感受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正确认识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认识到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增强文化自信。因此,在课程思政内容设计中,西部高校经管类专业要更接地气,就应该从学生熟知的经济生活中发掘闪光点,从学生熟悉的乡土、区域、家校环境中开发思政案例,让课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增强亲和力和共鸣度,也更具有特色性、鲜活性。

与此同时,东部发达地区特别是上海高校在课程思政方面的创新成果为西部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特色化建设提供了范式和课例,比如开设一门包含扎根西部大地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在内的《感动中国》选修课,将其建设为类似复旦大学的《治国理政》、上海交大的《读懂中国》、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人文中国》的“中国系列”课程,以身边的真情实感感染学生,引领他们扎根西部、奉献青春、为兴疆固边服务。

“课程思政”建设的“个性化”“特色化”也源于学校的独特资源。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国家政策宣传的主阵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民族地区高校理应担负的崇高使命。[7]一所多民族高校就是一个不同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大家庭,师生们彼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呼吸、共命运的日常工作学习场景就是西部高校生动的“课程思政”实例,宿舍、食堂、操场乃至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生活中那些“民族团结一家亲”片段就是独特的思政元素,学校的红色教育基地、校园文化、社团、独具特色的师生活动等也是“特色”性的思政资源,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加强师资培训,重视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也是教学成效的决定者。基于经管类专业的课程特点、学科特点,学校—学院—教师应三方协同,有针对性地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提升。学校在师资培训方面加强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轮训,通过全体教师的政治理论的跟进学习、线上线下教学能力专题培训、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可推广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复制,名校名师观摩学习,案例库、资源库建设、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等,不断促进教师积累课程思政教学经验,推动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整体提升。学院层面整体统筹,制定师资队伍“课程思政”能力提升五年规划,有层次地开展师资梯队建设,大力发挥高水平、高层次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推动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教师通过不断加强政治素质、人文修养、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等学习,积极更新知识体系、弥补课程思政教学短板,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大学慕课等资源,广泛学习、主动学习、自我进修。

四、结论

“课程思政”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为更好实现“三全”育人目标,各门课程都应“守好渠”“种好田”。经管类专业因其学科属性的特殊性,更应将价值塑造融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从学科、专业出发进行“课程思政”的整体设计,系统融合地方特色,开展因地制宜的“课程思政”建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中精准发力,协同育人。

猜你喜欢

经管类课程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基于SPOC的经管类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2014年3月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
2013年2月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
2012年11月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