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对银行信贷结构的影响
2023-01-05刘昀慧
□文/郑 蕊 刘昀慧
(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陕西·西安)
[提要] 金融科技作为一种以技术服务金融的创新方法,自提出就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在对金融科技业务发展和信贷业务现状分析基础上,结合金融科技的创新应用,研究银行信贷业务结构转型发展。研究结果表明:金融科技对完善管理模式、健全风险管控机制、完善信息管理制度等具有积极影响。
大数据时代的快速到来,给传统模式下的商业银行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支付宝、微信等金融第三方平台的发展,对银行提供的传统服务形成了负向冲击。同时,花呗、借呗等快速小额贷款业务的发展,触及了银行的核心贷款业务,在此背景下,客户对银行的信贷业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金融科技以数据和技术为核心驱动力,正在改变金融行业的整体生态和发展格局。各大商业银行积极运用金融科技,大力发展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一系列技术,不断提升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竞争力。在这一背景下,金融科技对银行信贷结构的影响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文献综述
伴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度发展向高品质发展转变,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加快金融科技创新、调整信贷结构迫在眉睫。2020 年,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政府部门共同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改进内部资源配置和政策,支持受疫情冲击经营困难的中小微企业发展。与此同时,金融科技迅猛发展推动了商业银行信贷方式转变,为信贷结构调整提供了数字化的新机遇。2021 年10 月,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会议上指出,发展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有助于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快捷流动、各类市场加快融合,突破各类要素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束缚,延伸产业链条,畅通国内外经济循环。
随着金融科技与社会不同产业的深度耦合,作为万业之母的金融业也不可独善其身,尤其是第三方支付、互联网消费、小额信贷等新业态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原有的金融生态环境,对传统银行产生了较大冲击,进而影响了商业银行的行为。通过金融科技,给银行的传统普惠信贷业务带来“挤出效应”,同时技术溢出机制对传统普惠金融服务产生了“鲶鱼效应”。传统普惠金融通过物理渠道获客,金融科技则以技术驱动,拓宽获客平台,两者互为“替代”,也互相“补充”。风险与机遇并存,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促进银行业务转型。依托以金融科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数字化转型策略,成为银行业有效应对疫情冲击的主要武器。金融科技的发展十分有效地弥补了传统金融的内在缺陷,开创了一个灵活、便捷、高效、安全、低成本的新金融运行结构,并使金融更具普惠性。金融科技为银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策略”,为克服普惠金融的天然困难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众所周知,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核心。金融科技的使用可以有效降低人工成本,准确快速识别关键信息,大幅改善零售贷款业务的金融运营模式,有效控制风险,提升用户体验。鉴于此,金融科技为产品创新、客户服务和风险管理赋能,实现商业银行金融科技能力迅速发展。
二、影响因素分析
(一)银行信贷结构现状及困境
1、金融信息不对称。踏入21 世纪以来,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诞生了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互联网科技公司,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使更多非银金融机构、数字化企业开始从事金融服务,金融脱媒现象日益加重。据《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20)》统计,2020 年我国电子支付业务中,商业银行共处理电子支付业务2,352.25 亿笔,金额2,711.81 万亿元,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8,272.97 亿笔,金额294.56 万亿元,非银行支付机构电子支付业务笔数是商业银行的3.5 倍。近年来,非银行支付平台的支付总量远超银行平台的支付量,且就2020 年而言,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笔数和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4.9%和17.88%,商业银行一直处于金融中介核心的地位有所动摇,所独享的收益减少。
不只如此,凭借便捷的支付方式吸引消费者使用的同时,这类企业通过对消费者的喜好进行行为分析,以更加准确和快捷的方式对消费者的信用等级进行评估,对目标客户进行营销。反观商业银行贷款模式,因为信息不对称和信贷流程固化,商业银行手续办理复杂和放款慢等问题使得筹资者更偏向从第三方支付平台获得借贷资金,降低了对商业银行这一信用中介的依赖程度。
2、信贷供求不平衡。银行的风险来源于信用风险,为减少金融风险的产生、降低坏账可能性,按照传统风险控制及信贷评价标准,信贷目标客群多数会选择具有优质盈利能力、强大竞争优势的企业进行放贷,如国企、各行业龙头企业,或者与商业银行保持常年合作关系、有着良好的信用状况的企业,这就出现了矛盾。贷款资源虽不断涌向市场,但优质企业仍然占据信贷的大部分资源,在市场中留给“长尾”客户的资源相对稀缺。同时,由于没有足够的、真实的、不容篡改的数据支持,商业银行很难在贷前对企业进行较为精准的评估。一些新企业成立之初普遍存在无抵押和担保的问题,根据以往传统信贷评价标准,很容易被商业银行放弃。对于新兴行业的企业发展,这个问题尤为明显。
3、数据管理难度大。首先,商业银行虽业务繁多,但其主要盈利来自于存贷款的利息差值。在以往的传统柜台式业务经营时,银行从业人员经验丰富,其内部已形成完备的风险管控体系,因此可以从容应对银行风险,降低银行经营损失。然而,伴随互联网的迅猛崛起,信贷预防手段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可控制性远不如从前,且人工处理已经无法满足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过多的人工操作流程也无法避免为获准企业提供虚假信息等情况的发生。其次,伴随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金融科技为银行业以及整个金融市场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因素,如信息保障的风险因素、业务合规的法律风险因素等,监管机制不成熟、不健全的问题也浮出水面,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法律风险与日俱增。由于金融科技发展势头过猛,监管部门尽管改进了监管技术和手段,但漏洞层出不穷引发的各类纠纷事件仍使商业银行信用降低,屡遭挫折。
(二)金融科技对银行信贷的影响。随着科技不断创新,金融科技为我国信贷业务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金融科技创新与银行信贷业务的均衡发展,成为我国银行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1、金融科技促进银行信贷业务平稳发展。金融科技发展的初始阶段加剧了银行业的竞争,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快速发展冲击了银行信贷业务,商业银行为了保持自己的行业地位和追逐利润而扩大业务规模,不良贷款风险也会有所提高,对商业银行发展产生冲击。但随着商业银行对金融科技的深入应用,金融科技可以通过客户画像、反欺诈平台等管控银行信贷业务面临的风险。金融科技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对提升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十分有利。
2、金融科技提升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金融科技刚兴起时,市场秩序混乱,监管不到位等原因给银行资产高质量化管理带来冲击。随着时光推移,商业银行对金融科技的研发投入加大,利用智能化风险控制平台等金融科技手段,提高对优质信贷资源的甄别能力,以及对经营风险的控制能力,从而降低自身的不良率和不良额增长率,减少甚至规避信贷违约、欺诈等不法行为带来的巨大风险。金融科技的应用大大减少了商业银行的破产风险,进而降低了其信贷风险水平,对企业产生的积极影响越来越多。
3、金融科技扩充银行信贷服务场景。金融科技的发展加剧了银行竞争,商业银行不得不扩张信贷业务范围抢占客户。金融科技的发展及广泛应用缓解了贷款客户与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大量长尾客群被纳入服务范围,银行信贷结构得到了调整。金融科技的发展,使金融更具普惠性。
三、对策建议
(一)建立精细化管理模式。首先,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要以客户为中心。互联网科技和新时代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了银行业务与金融科技融合,商业银行在做好市场调研的同时,积极谋求经营模式的创新发展,不断推出新服务、新产品、新理念。其次,商业银行提升信贷业务专业化水平。大量的中小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管理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信贷员工不够专业化,在金融科技浪潮下,危机暴露更明显,部门之间推诿现象严重。适逢金融科技的发展为商业银行的管理带来了有利条件,商业银行应重视专业化,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结合数据的大量应用为评价标准,在管理模式上更加精细化,保证商业银行内部稳健运行。最后,商业银行需依托金融科技增强智能化管理。金融科技降低了商业银行搜集信息的成本,推动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由于商业银行短期贷款成本较高,同类产品竞争日益激烈,为争夺客户资源,商业银行增加了中长期贷款。商业银行应将金融科技与中长期贷款融合发展,缓释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防止因期限错配引发金融风险。
(二)健全风险管控机制。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过去主要依靠客户经理实地走访企业,通过财务报表判别信用,并通过固定规则筛选客户。现如今,商业银行要运用金融科技这一工具,在贷前、贷中、贷后各个环节定制系列化风险防控措施。首先,贷前可通过大数据信息平台及时筛选贷款优质客户的重点关注信息,并利用不断更新的数据保持商业银行员工对贷款客户的最新了解。其次,优化风险预警设施配置,减少人工处理出现的纰漏。通过对历史违约数据、模型预警指标等指标分析,完善风险预警模型,注意防范金融科技领域的竞争策略带来的风险,并根据新形势下产生的风险进行优化,加快内部结构转型。同时,加强信息披露,全面保护消费者。就目前金融科技发展情况而言,我国商业银行应用仍处于摸索阶段,未来商业银行仍需不断完善金融科技服务技术,提升我国金融市场的运营效率和风险防控能力。
(三)完善信息管理制度
1、提高信息真实性。新创立企业通常不具备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也没有固定的经营流水,往往在有资金需求的情况下,面临着贷款难的问题。区块链技术的可追溯和不可更改的性质使得商业银行将获得更多真实、精确的关键信息,进而有效缓解融资企业困境。在信贷贷前审批及贷后追踪环节,商业银行可更准确、真实地完善企业资信评估及偿债能力分析。银行信贷审批部门可核实目标企业数据,结合商业银行风控要求,从全面性与真实性角度为相关企业增信。
2、降低信息不对称。利用科技赋能减少企业与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有助于一些较好的中小微企业获得银行信贷资源。在金融科技技术发展和国家大数据征信平台的支持下,金融科技应用可有效提高商业银行查询、审核信息的效率。同时,大数据平台可提高银行获取企业相关信息的广度,实时跟踪贷款企业和贷款人数据变化。
3、促进行业信息汇集。区块链技术和大数据分析作为新兴技术支持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有利于银行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区块链技术可以将整条产业链信息连接起来,利用链上真实信息为行业内企业互相增信,增强各参与主体的互信度。通过上述金融科技加持,可以将授信对象扩展到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使得一部分进入不了银行信贷体系内的企业达到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要求,推动银行信贷业务发展。
四、应用实例
金融科技的发展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社会分配。数据已成为银行金融科技转型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目前,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已将金融科技发展归入中长期战略规划,在信贷业务方面更是用好金融科技这个服务实体经济的“新工具”。在数字经济时代,信贷业务具有放贷流程自动化、风控手段智能化、产品服务精细化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融资模式的短板。
以建设银行为例,在数据价值发掘方面推行金融科技战略,积极完善数据基础设施,2010 年启动全行信息系统重构,建立新一代核心系统,为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深化金融科技战略(TOP+),促进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快速应用,赋能业务创新发展。在信贷业务发展方面,运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技术,针对小微企业客户不同行业、不同经营特点,量身定制系列化信贷产品,如基于客户涉税数据分析开发的“云税贷”产品、基于客户电力缴费数据开发的“云电贷”产品等,实现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线上自动化审批、智能化风控。建设银行依靠数据分类定制、精准投放的方式,有效帮助实体经济发展,实现银企双赢。建设银行普惠业务之所以能上快车道,得益于风险管控水平的提高。过去,小企业风险预警模型大多采用专家评估法,不仅预警发生率高,且无效预警多,使得小企业风险管理成本高、效率低。新一代系统上线的风险预警提示,整合了大数据、区块链系统的优势资源,显著减少预警误报率,提高预警准确性,对相关风险实现早发现、早应对、早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