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公共文化供需改善建议

2023-01-05徐慧佳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供给村民政府

□文/徐慧佳

(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郑州)

[提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是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目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总量与供给类型不断增加,但因供需错位而产生的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依然普遍存在。本文在分析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供需矛盾主要表现及现实成因基础上,认为可以通过实施多元文化供给、畅通村民文化诉求表述渠道、发展内生性公共文化服务等途径来有效化解农村公共文化供需之间的矛盾。

一、问题的提出

2018年9月,我国正式出台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与乡村振兴政策的出台和实践浪潮相伴随,相关研究也迅速成为学界广泛关注的前沿课题,就乡村文化领域而言,公共文化服务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当前,政府及社会各界都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提高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水平,村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都得到了普遍提高,但因供需矛盾而产生的实际供给不足问题却依然普遍存在,这已成为制约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与效率提升的关键。因此,以切实满足村民日常文化需求为目标,分析造成这一现状背后的深层原因,探讨如何有效化解农村公共文化供需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二、农村公共文化供需矛盾主要表现

文化是一个公共性的概念,公共文化服务自然也不能以盈利为目的,而是致力于满足全体社会成员最基本的文化需要,在为广大民众提供基本文化享受的同时,也维护社会快速发展进步所必需的良好文化生态环境。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我国农村的公共文化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已成为影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因素,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供给位序不匹配。公共文化服务只有供需相互匹配才能保持长期良性发展。通过调查走访发现,村民最喜欢以娱乐为主的公共文化服务,从高到低依次是:看电影、观看文艺表演、组织歌舞活动、开展农技知识培训、法律知识普及等,但在国家和地方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重点项目里,多是一些“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农家书屋”等文化服务站点,从中可以看出政府供给的优先顺序与村民的需求偏好存在明显错位。村民们日常需要的是以各类文艺表演、健身与身体康复、娱乐放松为主的文化服务,以及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的场所、设施、人员等,但相关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却寥寥无几,组织的相关活动也不能让人满意,不能实际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

(二)供给不足。公共文化设施是进行公共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也以提供基础设施为主。当前,我国农村地区拥有较多的公共文化设施是图书室和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如棋牌室等),但更契合村民实际需求的文化活动广场和健身器材等普及率却相对较低,相关服务设施数量远远小于村民的实际需求量。同时,农村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陈旧,传播形式单一枯燥,大部分地区依然采取传统的灌输式的文化宣扬教育手段,单一供给导致供给总量不足且供给结构失衡,供给内容与形式也不符合村民的主观期待,因此不能有效满足农村群体的文化需求。此外,政府的单一供给与村民的多元化需求之间的矛盾,直接导致村民对于乡村公共文化生活的参与度、满意度不高,因此会更倾向于在闲暇时间看电视、打牌或麻将、上网等,而这又会进一步挤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

(三)供给无效。农村基本公共文化设施普遍管理缺位,管理服务不到位,常态化的活动缺少经费支持与人员保障,造成了公共文化设施及服务后期供给无效的局面,这不仅影响村民对于文化设施的使用,也影响村民对于地方政府的评价。调查中发现,诸如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等大多只有一人兼职管理,而且管理员往往年龄较大。此外,虽然建立了一套严格的机构使用管理制度,但并没有产生实际效力,有些甚至连正常开门都做不到,管理员有事了就关门,想起来了再开门。一些街道的书屋、活动室夏天不开空调,冬天不开暖气,人们都不愿意去,更不用说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这都导致了实际上的无效供给。另外,对各类文化设施的管理和后期维护也都存在欠缺,许多设施尽管存在,但因长期使用已严重损坏,不能真正发挥作用。这些因后期管理维护工作不到位而造成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无效的情况,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也挫伤了村民参与的积极性。

三、农村公共文化供需矛盾原因分析

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只有融入了百姓日常生活的文化服务,才能有效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简单实行标准化的配置和供给模式,业已无法适应从新型数字化信息技术中培育出来的个性化、多元化、分散化的村民文化需要,而供需矛盾的出现,更使公共文化无法真正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通过深入分析供需矛盾背后的原因发现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行政逻辑导向下的政府供给。行政逻辑蕴含着以上级命令为导向、效力至上的行政理性和工具理性,在行政逻辑导向下,一切活动都围绕上级政府偏好展开,“让群众满意”更多地让位于“让领导满意”。农民的文化诉求、偏好、交流、互动不被地方政府重视,他们关注的重点是能否尽快完成任务,让上级领导满意,这在我国现行政府体制与相关政策考核机制下尤为突出。各地基层政府大都持有类似的政绩思维,所做工作多以表达政府意愿、展现政府成绩为重点,从而造成不同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具有很大的趋同性,不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切实满足村民文化需求。因而,由地方政府主导的项目常常是简单化、格式化的,他们只关心上级重视或感兴趣的内容,而忽略当地村民的实际需求,公共文化供给存在着较明显的行政部门意志和主观偏好,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文化服务意识相对缺乏。比如,将村里是不是有“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是不是村村通等指标纳入文化建设中进行考核,但是对于书屋是否开门、图书的借阅情况、广播声音响不响等就不管不问。这也直接导致了许多文化资源的投入流于形式,不仅造成了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端与供给端的严重错位脱节,也消释了人文关怀的价值理性。

(二)公众文化服务诉求与政府回应缺位。首先,民众的主动表达意识薄弱,政府与民众之间也缺少必要的沟通桥梁,导致村民不能有效表达自身真实的文化需要。而通常政府提供的各种公共文化服务都是按照整体性原则,假设人们的文化需求具有同质性,进而形成理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计划,但就单个居民来说,每个人的意识和需求实际上都千差万别,因而这种看似理性的供给规划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也可能是一种对村民文化权益的剥夺。另外,大多数民众思想上并不认为他们享受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是一种当然的权利,反而是把政府提供的各种免费公共文化设施与服务当成是一种恩惠,这种意识导致我国农村地区人们对于文化需求的表达长期处于失语状态,也进一步导致了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结构矛盾的不断扩大。其次,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问题上,政府的回应缺位。“自上而下”的文化需求信息采集难度较大,信息时滞性不可避免,政府很可能因没有及时获取大量有效的需求信息而导致回应迟缓,但也不可否认,因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不作为而产生的无回应现象依然在基层大量存在。目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主体主要是地方与基层政府,相应地问责主体也主要是地方与基层政府,不难理解地方政府在向农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持有对上不对下负责的行政逻辑、实践导向。但在这种错误观念的操纵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逐渐演变成为地方及基层政府机械完成上级任务,应付考核指标,大搞文化政绩工程,脱离村民实际文化需求,忽视民众文化诉求,进而导致供需严重错位。

(三)没有根植于农村社会基础。如果缺乏对乡村文化的深入理解,那么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就难以做到充分整合利用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如果乡村特色公共文化资源不能被充分发掘利用,那么打造出来的乡村文化产业体系势必会一成不变而且缺少活力,不能以点带面营造出乡村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交流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扎根村民日常生活的文化活动是支撑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脱离了乡村本土特色而一味地只注重城市文化传播的发展策略最终将会完全脱离农村的日常生活。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生活严重脱节,同时又活动内容单一、活动方式不足,其所传递的公共文化服务价值理念便无法深入百姓心中。因此,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必须要始终扎根于广袤的农村大地上,真实反映老百姓的精神风貌,并能满足其日常生产生活需要,才能有效动员广大农村地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其作为参与主体的意愿和能力。

四、农村公共文化供需矛盾化解建议

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相契合是推进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通过以上对农村公共文化供需矛盾表现及原因的深入分析,提出了以下三点关于提高当前农村公共文化供需契合度的具体建议:

(一)鼓励和发展多元化供给。政府在促进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上具有天然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职责,同时也要充分调动社会和个人力量积极参与,鼓励政府、公益团体、企业和城乡居民等共同参与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之中。多元化供给强调要有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其中,相互协作配合、资源共享,通过多元合作的方式不断丰富供给内容与形式,大幅提升服务效能,这显然比以政府任务为导向的行政化供给具有更多优势。目前,我国市场和社会在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方面参与程度严重不足,同时政府的供给能力也有限,因此化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困境,需要在继续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鼓励市场和社会力量更多地参与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当中。可以通过订立行政合同、捐献、赞助等多种形式,鼓励更多第三方协调配合共同参与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来,共同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多元化,不断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二)畅通农民文化需求表达渠道。需求决定供给,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以满足当地村民的实际需要为主导。目前农村居民多以老幼妇为主,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且职业多为农民和农民工,他们所受教育程度不高,物质生活水平较低,权利意识也较弱,在文化资源的使用和获得中长期处于劣势,少有村民愿意主动提出自身文化诉求,只能被动依赖于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而新乡贤对于改善农村公共文化需求表达困境具有天然的优势。首先,新乡贤经济宽裕、文化素质好,具备表达文化需求主动表达的先决条件,也便于搜集掌握附近农民的文化需求信息;其次,新乡贤作为社会贤达,拥有较高的公众认可度与社会影响力,了解政府内部运行机制与职责分工,因此他们反映的问题也更容易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因此,要充分发挥新乡贤在村民文化需求表达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另外,畅通村民文化需求表达渠道,利用好村庄内生制度与村民自治平台,以本村居民的实际公共文化需要为导向,及时获取村民最真实的需求反馈,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化供给,实现乡村的文化自治。

(三)发展农村内生性公共文化服务。积极发展农村内生性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农村文化自治,需要政府向农民让渡部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权,重塑农民在公共文化供给中的主体性地位。农村中的文化带头人、文艺能人、农技强人等作为重要的文化人力资源,要有效利用他们来调动农民个体的参与积极性,根据村民实际文化需求开展文体娱乐、农技交流等文化活动,同时政府也应为其提供必要的奖励、补贴、设施等资源支持,并且适时出台相关政策加以引导规范。要继续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自组织建设,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自发展,结合本村文化特色和优势,实现由需求引导的灵活的供给机制,采用标准化、精细化相结合的思路设计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工作,逐步改善乡村公共文化秩序。另外,地方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机制和管理机制上应有所创新,改变原先自上而下的单一供给渠道,优化资源投入结构,加强后期管理维护,提升公共文化治理水平。

五、结语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本身就是一个较为宏观的层次,它包含着许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满足公共文化需求是其核心内容。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改革,不能盲目改革而不考虑现实需求,同时也不能完全依赖需求偏好而忽略供给导向。要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将供给驱动与需求引导相结合,结合当地人文环境特点,探索富有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才能促进乡村公共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促进乡村文化乐民、育民、富民的有机统一。

猜你喜欢

供给村民政府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