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思考

2023-01-05霍宁波张建民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滨州市政策人才

□文/霍宁波 张建民

(滨州职业学院 山东·滨州)

[提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中小企业成为培育区域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新一轮产业革命和外部不确定因素影响下,山东省滨州市中小企业面临着可持续创新发展的严峻挑战。本文在实地调研基础上,通过分析山东省滨州市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面临的问题,从产业集聚发展、人才政策和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等三个方面阐述具体发展路径,为区域内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伴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小企业灵活且专业化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对推动与大企业的协作发展、节约成本、减少风险、增强盈利性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受逆全球化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影响对中小企业造成巨大冲击。本文从创新发展角度,针对滨州市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分析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可能解决问题的路径。

一、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一)中小企业市场主体增长较快。截至2020年,滨州市中小企业经营主体38.2万户,同比增长15%,其中私营企业11.96万户,同比增长23%;中小企业注册资金8,789亿元,同比增长19%,其中私营企业8,410.7亿元,同比增长17%。滨州市市场主体新登记7.54万户,比上年增长6.7%,其中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新登记7.51万户,同比增长6.7%。数据表明,民营企业占比最大、数量最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市场主体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二)特色产业集群优势明显。滨州市商用智能厨房设备产业集群入选2020年度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市场份额占国内40%、省内90%;金属板材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达600亿元以上;化纤绳网生产及加工户达7,000余户,占国内市场份额80%,占省内市场份额90%。此外,滨州市还有不锈钢制品、工艺柳编等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三)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市场份额市2020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8%,高出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率8.2个百分点。专利申请总量10,009件,授权总量7,496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到7.03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4.3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40.58%,同比提高9.58个百分点;新培育1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市级新型研发机构14家,新认定市级重点实验室2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全市重点实验室49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3家。

二、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产品创新力不足。滨州市中小企业中科技型企业偏少,尽管厨具行业、绳网加工行业发展很快,但当地多数中小企业起步较晚,知识和技术积累不足,在原材料等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自身生存尚且困难的情况下,往往无暇顾及长远发展和创新发展。根据问卷调查,多数小微企业没有形成自有品牌和核心技术,存在模仿生产、产品重复的问题,造成产品同质化竞争,产业发展呈现产业链低端化。整体来看,研发投入占比不足是企业创新力不足的主要因素。2020年,滨州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2.59%。国际上研发(R&D)经费投入强度标准为:低于1%时,企业不具备创新竞争力,难以生存;处于2%~3%时,企业只能走模仿道路;达到4%以上时,企业有能力进行自主创新。

(二)产业链条不完整。科技价值链是在产业链上需要的科技支撑,如材料科技链、产品科技链、装备科技链等,实现“研发技术转化-技术实现-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从企业成长周期来看,中小企业初创阶段普遍存在资金积累不足问题,技术成果未真正投入生产,仅仅拥有某项技术或专利很难带来实质性收入。滨州市中小企业产业链条上游、中游、下游的衔接尚未形成,初创企业还缺乏上下游产业支撑,不能发挥产业链条的纵向服务能力与平台的链接作用以提高各环节的增值机会和全产业链的竞争力。初创企业科技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经营收益尚不能提供持续支撑,因此这一阶段的创业成功率往往不足30%,即农·埃勒斯提出的“死亡之谷”现象。

(三)科技服务平台不足。滨州市将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作为政府对中小企业扶持的重要手段之一,成立了先进技术研究院创意设计中心、众成双创园等服务中小企业的示范基地。比如,某地绳网企业在政府部门支持下,成立专门工业园区,建设标准化厂房,将原先分散在各家各户的绳网企业吸引到工业园;同时,政府出资与省计量院合作成立绳网检测服务中心,有利促进了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后劲,避免了各企业各自为战、“野蛮生长”。但从总量来看,中小微企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等服务机构还比较少。为企业提供常态化创业辅导、政策宣讲、信息咨询等服务的同时,还应提高受惠企业覆盖面,特别是筛选那些更需要相关服务的规模较小的小微企业、初创期企业,提高服务与企业需求的对应性。

(四)对口专业人才缺乏。滨州市制定出台“百名高端专家、千名硕博士、万名大学生”引进工程及20多条突破性政策措施,举办“人才节”等活动,以促进人才“净流入”。调研中发现,企业普遍对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有十分迫切的需求,不少企业主非常重视创新,也有充足的资金积累,但受生活环境、薪酬水平及职业发展等因素影响,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在吸引人才方面缺乏竞争力。在对某新材料有限公司进行调研时发现,该公司为满足市场需求投资300余万元新上国际标准化热熔胶自动包装生产线,从生产原料到生产工艺,再到市场销售均较为顺畅,但所需的自动化设备的管理人才难以招聘,导致目前企业产品产量时常受到影响。滨州市高新区某饲料加工公司引进饲料加工、动物营养方向的3名硕士研究生、5名本科生,并给予较高的工资待遇,但三年过后只有1人留下。不少企业反映,当前出台的引进人才优惠政策主要针对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广大中小企业无法享受。

(五)政策利用程度低。滨州市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出台了各类扶持政策,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许多企业对相应的政策了解不多。对139家化工及材料类企业调研发现,对这些扶持政策表示很了解的有19家,占比13.7%;对政策比较了解和部分了解的各有55家和60家,分别占比39.6%和43.2%;有5家企业表示对政策了解较少,占比3.6%。这说明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存在沟通渠道窄、信息推送面不够广的问题。对企业从扶持政策中受益程度调研发现,认为自身受益程度高的企业14家,占比10.1%;认为受益程度较强和一般的企业各有48家和69家,分别占比34.5%和49.6%;认为受益程度较低的企业有8家,占比5.8%。由此可见,一是在管理部门出台政策到企业利用政策之间还存在不小的距离,这就需要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政策解读;二是政策内容需要更具实用性和普惠性,特别是照顾到小微企业的发展,从而提高政策利用率。

三、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路径分析

(一)推动中小企业集聚发展。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可以看出,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已成为世界上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选择。马歇尔产业集群理论的三个关键要素:劳动力市场共享、专业附属产业的创造和技术溢出。滨州市具备中小企业集聚发展的基本条件,区域内人口规模较大,劳动力丰富,基础设施完备,这将为企业集群发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区域内有新材料、高端化工、高效生态纺织、粮食加工和畜牧水产等行业的龙头企业,能够吸引大量资本进入,利于形成较完善的资金流转体系;具备长期的专业领域的技术积累,利于发挥“技术溢出效应”。

滨州市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完善产业链条。为了避免单个经济主体在原材料、生产和销售等方面的制约,选择向生产与消费环节进行链条延伸和对接以产生合力竞争优势,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根据产业价值链理论,通过产业链的形式,将中小企业上游的供应商、中游的流通主体以及下游的消费主体进行关联,从生产环节起步,逐渐到中间半成品的加工环节,再到最终产成品的形成,通过商品流和资金流的传递与管理、信息流的共享与流通,最终形成一个功能网链,从而促进企业降低交易成本,形成集聚效应,大幅度提高经营效益。如区域内高端化工产业,不仅需要形成一条链接各生产主体的物质链,同时也要形成一条追求效益的增值链,补足“上游炼化企业—中游化工原料生产企业—下游化工材料应用企业”的整体链条,实现全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和倍增效益。二是推动中小企业园区化。根据滨州市产业特点,发展以汽车零部件、合金材料等特色产业工业园区为代表的众多产业集聚区,不断增加的内部交易频率将极大降低区位成本。工业园区的地理集中性将促进交易对象的相对稳定,减少信息不对称性和贸易机会主义行为,形成快捷稳定的合作关系,有利于中小企业群“抱团成长”,同时为初创企业的孵化提供有利条件。中小企业园区化带来规模经济效应和边际产出提高的同时,优势的资金和人力资源的积累会进一步促进技术或研究成果等创新要素的集聚,提高企业群创新发展能力。

(二)实行导向化人才政策。首先,要坚持“企业主体”的引才导向,避免“名校”代替“实效”的人才误区。根据滨州市产业集群特点,以“高精尖缺”为目标,人才引进向新材料、高端化工、高端制造业等重点产业的中小企业倾斜。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到人才引进活动中,发挥中小企业在人才引进中的主导作用。其次,落实引才政策,优化用才环境。完善人才规划机制,落实好人才引进政策,实施薪资、待遇、福利、保险等等方面的激励措施,做好相关配套的薪酬管理等细化措施。同时,树立正确的人才引进观,明确引人是基础,用人是关键的道理。吸引引进人才参加社会组织和社会活动,拓宽人文视野,强化归属感,营造出一个文化氛围浓厚、开明开放公平的用人环境,为引进人才发挥专长、实现个人价值创造条件。最后,实施分类培养,合理利用人才资源。分类培养是对人才资源利用的一种有效配置。因此,需要建立人才分类培养制度,政府为人才的发展和目标投放提供指向性的方向,比如将人才种类划分为技术型、管理型、科研型等,政策对不同类型人才实施相应的评判标准和“创新压力+创新激励”培养机制,从而确保不同层次的人才被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上,合理而充分地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三)加快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基于产业链和产业集聚区的创新平台是一种为中小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服务的开放式公共平台,旨在创造一个市场内生与非市场协调机制共同作用的创新生态系统。对滨州市而言,首先,根据地方资源禀赋科学设计“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基地”科创布局,推动“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发展,构建起面向中小企业的创新需求的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省级以上实验室、仪器测试中心等面向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以利于发挥产业链分工和集聚产业规模经济优势,共享知识溢出特性;其次,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中心、科技企业孵化中心和技术交易平台等科技中介平台,组建高新技术企业协会、科技型中小企业联盟等社会服务组织,充分发挥科技中介平台和社会组织的桥梁作用,引导创新要素在企业间的扩散,实现创新成果的顺利转化,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保障;最后,让平台资源“动”起来,开展“产学研”对接及各类“线上+线下”科创活动,发挥公共服务平台对众多中小企业的辐射作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猜你喜欢

滨州市政策人才
政策
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滨州市水污染防治问题研究
政策
人才云
滨州市滨城区第八中学校园记者站成立
助企政策
政策
滨州市蒲园木本观赏植物资源及配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