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处是归途》中的逻辑真实与人文关怀

2023-01-05高海燕

电影文学 2022年19期
关键词:归途生命

高海燕

(吉林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来处是归途》以最直接的情感态度呈现最深刻的价值理念与人道主义,蕴含着广阔的理论体系与深度的艺术精神,以诗意化和浪漫化的生命意识,在重现与反思中寻找人性深处的美和善,彰显出中国家庭伦理文化基因与人文诉求,表现了富含温情与哲思的审美理想,向外延伸社会问题的广度,向内挖掘价值理念的深度,以纪实的镜头风格直接叙述社会隐藏的痛点,描绘了一幅千疮百孔却充满温情的图景。影片的叙事风格质朴却有力,用无声的情绪内化代替直接的语言冲突,更能凸显成年人世界中的克制与隐忍,层层叠叠地编织起生活的写实的网。这是一次叩响心灵的呼唤,也是一次关于生命意义的追问,何处是归途?——来处是归途。

一、一次对现实人生的真诚关注

人文关怀是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内涵是肯定人性,高扬人的价值,追求人的个性解放,追寻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自由,关注人的精神与情感等。[1]《来处是归途》核心线索围绕患阿尔兹海默病的父亲病情展开,在外地剧团工作的女主人公夏天为帮助母亲照顾患阿尔兹海默病的父亲而调回本地工作,而伴随着父亲病情的严重,原本和谐的家庭关系变得紧张,焦虑与恐惧的情绪笼罩着整个家庭,家庭角色定位的失调导致人物陷入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怀疑中,并开始重新思考生存和死亡的意义。影片选择家庭伦理的题材,通过特定视角进行典型人物与典型事件的塑造,以具体的人物映射广阔的社会群体,以具象的事件表达抽象的情感,向更深处挖掘对于生命的思考,融合了对生命意识与人道主义诗意化与浪漫化的艺术表达,以丰富的情感表达与知觉空间的多维构造高度还原了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张弛”。向内深挖人性中对爱情与温暖的渴望与追求,极力寻觅残酷现实中温热的火光,为某些尖锐的悲剧部分加入了更加温情的色彩修饰,让观者不仅看到人物的挣扎迷茫,更看到每个人物的生命中涌动着的沉着的力量和深层的美感,充满着人性的温暖与光辉。

影片以家庭叙事为叙事核心,聚焦家庭问题、婚恋问题及生存问题,散点透射多维的社会文化语境,层层深入地反映了现代社会老年群体的心理困境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状态。法国纪实电影之父巴赞认为,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它不断地向现实接近,永远依附于现实。[2]影片叙事内容以最大限度向现实靠拢,力求以最直接的方式展现最真实的人物与事件,蕴含着深沉的人文关怀,关于寻找生命的意义,关于聚焦老年群体的生理与心理状况,关于追溯深处的家庭文化伦理与民族文化基因。符号学奠基人罗兰·巴特有过这样知名的表述:“叙事遍存于一切时代、一切地方、一切社会。它超越国度、超越历史、超越文化,犹如生命那样永存着。”[3]其中,影片对老年群像进行了具体形象的表征,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当今社会中国老年群体的生活现状与心理图景,多维立体地彰显出“养老、孝老、敬老”的主题精神。不仅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单个人物的形象,更表征出一个社会群体的共同特征。除此之外,影片对细节处理进行了极生动的重塑,使影片达到某种意象化的审美境界,让影片的语言表达在具象与抽象的张弛之间达到平衡。影片聚焦普通家庭与阿尔兹海默病对抗的故事,细腻具体地刻画出患者的生理与心理的双重痛苦,极具张力的表现出患者内心的挣扎感与无力感,同时多方位地塑造相关家庭角色的形象,彼此之间既相互独立又深受对方影响。家庭可以包容所有的弱点与失败,但同时也可以创造无尽的美好与温情。正是因为家庭亲情纽带的联结,才让彼此的心获得更多的支撑与力量,不论迷失方向或陷入深渊,他们总是获得前行的动力与方向。

二、匠心独运的意象阐释

影片蕴含了深邃且极具特色的文学意蕴,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用更丰富、更强烈的色彩碰撞来表达作品深层脉络蕴含的“心理流”,以抽象情感的具象外化描绘出一幅真实温暖的图景。影片高度还原了作品中极具象征性的事物,以固有色为主基调,在跌宕起伏的情节发展中晕染着浓重而氤氲的意象世界,在鲜明绚丽的色彩设计中凸显着质朴醇厚的情调,散落在影片中的意象,分别串联起“来处—过程—归途”三个层面的现实逻辑与叙事表征。

“小东门的铁匠巷”“皮球”“孩童”是象征来处的符号。在影片中,匠心独运地设计了一个虚构的孩童的形象,他是童年的化身,在一个阳光暖照的中午,捡球的儿童匆匆忙忙地闯进夏家,对昏睡着的夏父久久地凝视。正是这样的一个凝视,勾起了夏父对往事的回忆,夏父急忙追赶着跑出家门,慌慌张张地去寻找记忆中的“小东门的铁匠巷”。“小东门的铁匠巷”是夏家旧时居住环境的典型象征,也是“来处”的缩影,它承载着许许多多珍贵的回忆,以至于夏父在病情极度恶化的身体状况下,依然坚持要去寻找“小东门的铁匠巷”。在影片的最后,夏天走进老宅看到寿终正寝的父母以及荒废的宅院,同样的一个捡球的男孩儿出现在她的视野,“孩童”象征的是对童年的回忆,更是对“来处”的另一种抽象化的表达。这一孩童的形象分别出现在影片的开始与结尾,一种平衡的遥相呼应更能牵动观者的心,突出影片“来处是归途”的核心主题。

“日记”“照片”“时钟”是象征成长过程的符号。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日记的片段,由女儿夏天之口,向观者诉说着夏父经历的往事,以片段式的讲述还原了夏父不同年龄阶段的经历,“日记”所承载的不仅是单个的故事片段,更衔接起人物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正月十五,有戏,有灯,我看了一会儿,听见文秀在台上喊我,建国、建国,上这儿来……”为唤起夏父的回忆,夏天总是在夜晚守在父亲床边为他讲述过去的故事,日记中的语言平静朴实,但画面感十分强烈。“结婚后,科长知道我在赵庄住的是活动板房,就在解放市场给了一间宿舍,等夏天过了满月就搬过来,没半个月大家都认识我了……”影片以插叙的叙事手法丰富了影片的故事内容,也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除此之外,影片别具匠心地设计了一处细节,“拉锯,扯锯,姥姥家唱大戏,唱的什么戏,沙家浜红灯记,猫也去狗也去,就是不让夏天去……”在剧中一直讲普通话的夏天,用淳朴的方言为夏父唱着这段童谣,侧面凸显不同年代的人们之间语言习惯与生活习惯的改变,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逐渐消逝的文化传统与习俗的追思。除“日记”外,“照片”“时钟”也是影片塑造的重点,影片中的照片随处可见,小小的相框包含着一段一段岁月沉淀的往事,童年、青年、中年、老年,最后以一张遗照结束人生,相片仿佛串联起整个生命,嘀嘀嗒嗒、不曾停止的“时钟”,象征着时间永不停歇地流逝,人的生命也永不停歇地向前奔走,两者不仅是对生命痕迹的见证,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浓缩。

“寿衣”“老宅”“根”是象征归途的符号。伴随着夏父病情的逐渐加重,夏母带领夏父来到寿衣店挑选寿衣,两人久久地沉默着,四周弥漫着淡淡的怅惘。店主为了缓解凝重的氛围,安慰道,“所谓死亡,那叫解脱。到下一阶段去,要干干净净、漂漂亮亮地去!”这也是影片首次提到生命与死亡这一主题,借店主之口,侧面烘托了夏父夏母内心对死亡的恐惧,同时首次揭示了影片的主题。“老宅”是患阿尔兹海默病的夏父一直心心念念想要回去的地方,这是他的来处,也是他的归途,是他的人生起点,也是终将抵达的人生终点,在生命垂危之际,他仍然坚持要回老宅,这也体现出中国文化中“寻根”的文化基因。在影片的最后,夏天闻讯赶回老宅子,看到父母穿着寿衣,安静地并排躺在狭窄的床上,光鲜亮丽的寿衣与周围昏暗破旧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钝钝地敲击着观者的心。

三、立体典型的群像塑造

影片以家庭伦理为核心叙事内容,同时以亲情、爱情、友情等侧面故事为辅助叙事,故事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映照,各叙事层与老龄化的主题紧密贴合,拓宽了影片的画面空间与情感空间,丰富了影片的叙事维度,使影片具有群体性和现实性的文化影响力,构造出了宏阔而具体的人物图谱。

夏父与夏母是老年群体的典型代表。夏父因疾病生活无法自理,心灵也饱受困苦与折磨,他极力控制自己失控失态的行为,当独处清醒时,他为自己的行为一遍遍地忏悔。他不想成为家人的负担,不想让亲人因自己的病情而痛苦失落,出于人性的尊严和对家人的爱,他选择了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在及时救治下,最终未能如愿,却进一步加重了自己的病情,最终离开人世。夏父的形象鲜明生动地代表着饱受疾病折磨的老年群体的形象,他们的生理与心理均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夏母则典型代表了独立且自尊的老年群体,她的生活全都围绕着照顾丈夫而展开。对丈夫深沉无私的爱,支撑她勇敢坚定地面对丈夫逐渐恶化的病情和巨大的生活压力与心理压力。“你爸爸自从吃上咱家的米粉肉,就馋上了,那时候没有几家能吃上的。”她一次次地向女儿重复自己与丈夫相识相知相爱的往事,在丈夫去世不久后,她妥善地料理完所有事情,也伴随着丈夫离开了人世。影片成功塑造了一位立体饱满的妻子形象,一位平凡却伟大的母亲形象,她既坚强又脆弱,是深沉的爱情与无私的亲情支撑起她的血肉与灵魂。

夏天与夏花是中年群体的典型代表。夏天因照顾父亲而辞去原本的工作回到本地晋剧团,已近30的她仍然孑然一身,只能通过迷茫朦胧的梦境获得自我的安慰,当爱情来临,却因父亲的特殊情况而阻碍重重。她为了亲情毅然决然地放弃爱情,尤其是在父母双双离世后,弥漫的孤独感与无力感渐渐吞噬她。而夏花忙于自己的事业,在婚姻与工作中得到了适当的平衡,但却疏忽了对父母的陪伴与交流,无奈下希望通过金钱与物质弥补对父亲缺失的爱与亲情。影片通过巧妙地设计这两位女性形象,鲜明地对比出子女对父母表达爱意的不同方式,相较于物质,父母更希望得到的是子女的陪伴与守护。

除此之外,影片充分运用了艺术的夸张变形、概括提炼、设置对比、立体装饰等审美形式设计,通过感性的塑造手法,摆脱时间、环境、光线的局限,巧妙应用空间的透视关系,通过散点透视对具体物像进行高度的概括提炼,重点抓住人物和环境的核心基调,以层层积色的方式借色抒情,以意赋色。同时影片高度概括提炼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巧妙地洞悉人物的内核精神,注重刻画人物角色内心活动与表情动态的复杂性,将生活的真实上升为艺术的真实。

向更深处看,影片《来处是归途》是一次向心灵深处的叩问——“何处是归途”,它启迪观者思考归途,思考去向的路;向更远处看,则是一次对生命的笃定回答——“来处是归途”,它引导观者回望来处,铭记来处的方向。一往一返,看似回望,实则向前,“来处”与“归途”看似是起点与终点,然而生命并非单行线性向前,而是环状交互前进,生命的意义也在回环往复中被解读、被印证、被感悟。影片所包含的逻辑真实与人文关怀,通过关注现实人生、诠释典型意象和塑造立体群像三个方面的展开核心探讨了生命意识与生存问题,以生活中的细微末节为链接,架构起千姿百态且鲜活立体的生活意识与审美体验,注重“沉下去”挖掘小人物的个性感受,并综合运用多线性叙事、回忆叙事、倒叙线性叙事等艺术手法将内潜的情感体验展平化、外显化,以开放性、层递性的主题讨论方式带给观者深切的辐合思考与独特的审美体验。

猜你喜欢

归途生命
生命之树
从地里冒出来的生命
归途
第十五章 踏上归途
黄河 伟大的归途
阿尔法:狼伴归途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