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实主义题材的拓展:近年来中国新主流电影的叙事话语

2023-01-05李采姣

电影文学 2022年19期
关键词:创作

付 静 李采姣

(1.宁波财经学院象山影视学院,浙江 宁波 315000;2.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上海 200040)

一、新主流电影的概念与发展

新主流电影是在主流电影概念的基础上生发出的新时代内涵。“主流电影”这一概念源于美国电影研究术语,是指反映社会或国家意识形态的影片价值观念。美国经典好莱坞时期,其电影创作模式遵循了戏剧美学的样式,在创作故事时通常遵循线性叙事模式,流畅性剪辑,塑造代表传统美国文化的男女形象。遵循经典叙事,在打破秩序、恢复秩序这一经典叙事框架下结构故事。为配合这种经典叙事模式,好莱坞电影在电影形式上,比如摄影、灯光、剪辑技巧方面不断创新最终形成固定的形式特征。走出美国电影的研究框架,主流电影概念的核心思想走向其他国家,结合各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意识形态呈现出不同的主流价值观念。

“在整个中国电影新局面中,兼容市场竞争意识优胜性创作与挖掘所有作品有益于中国电影整体形象和给予符合国家大电影观念鼓励三者结合,汇集各路英豪、浩荡人海的意识成为新主流电影博大气质的体现。”[1]

中国的主流电影发展按照意识形态的变化可以分为两个重要的时期,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近代社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当代社会。1949年之前,即1905年至1949年。中国主流电影的发展呈现出变化、多样的特征。电影的商业娱乐本性被不断地发掘壮大,1920年代盛行社会片、都市爱情片、古装片、神怪武侠片等类型,并在神怪武侠片的逐利大浪潮下走向下坡路。这一时期的主流思想掌握在知识分子手中,他们有些是留学欧美归来的自由派,有些是固守传统文化的保守派,两派虽然思想上不同步,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现实面前,他们的共同目标是希望社会进步。因此改良社会、启蒙民众、教育大众是他们创作电影的最终目的,当然这是在不触及个人阶级地位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这一时期的主流电影主要描绘上层社会“才子佳人”的爱恨情仇。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猛醒,这些“小资情调”的影片很快遭到民众的抵制。随着中国共产党力量的壮大,左翼电影很快登上了历史舞台,这股潮流第一次将劳苦下层民众的生活现状搬上银幕。但是意识形态之争又将左翼电影从主流位置推下,“国防电影”取代“左翼”的领导,以稍显柔和的方式继续表现反对侵略的故事。但在意识形态掌控外的上海以及香港租界地区,电影创作又迎来商业娱乐的大潮。1945年至1949年,中国主流电影主要反映抗日战争带给民众的苦难以及国民党当权时期的腐败、民不聊生的事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电影不单是文化商品,而且是重要的政治宣传工具,不同时期的政治指导思想变化影响了中国主流电影的创作。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化要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成为电影创作的指导思想。革命历史题材、少数民族题材、讽刺喜剧等影片描绘党的革命历史以及1949年之后人们的美好生活。1970年代末,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开幕,中国电影从高压的政治环境中得到喘息,故事片创作恢复。从1978年到1993年,中国电影的主流形态开始从国家叙事逐步向个人叙事迈进。在伤痕文学、寻根文学的热潮下,中国第四代电影人接过第三代导演的接力棒,呈现个体在时代下的诗意现实。1987年,时任国家广电总局局长的滕进贤提出了“主旋律电影”的概念。针对当时市场表现不佳的中国电影,他提出“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电影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基本确定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创作方向,也成为当下中国电影创作的主要方式。随后一批表现革命历史人物和优秀共产主义战士的主旋律电影诞生。《开国大典》《焦裕禄》《重庆谈判》《大决战》系列等影片从宏观视角表现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的新面貌。随之第五代导演崛起,他们以历史为蓝本,展现个人在历史浪潮下的变化,以形式语言为创作特征,为现实主义披上造型语言,将中国电影推向世界。1990年代市场化改革之后,商业片的市场表现趋好,主旋律影片的势头被商业娱乐片盖过。主旋律电影开始寻求新的创作道路。2009年《建国大业》的出品,是主旋律电影与商业类型片杂糅成功的案例。主旋律创作改变了叙事视角,以小人物为主角,表现小人物在革命历史中的贡献。主旋律影片只是主流电影的一个分支,但是它的变化和发展直接影响到电影创作的价值导向。“新主流电影”的“新”,一是指时间。它指在1990年代市场化改革后,在时间维度上与前一时期创作的分流。二是指创作的价值取向。除了秉持着社会主义道路不变,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思想,新的社会状态,新的人民群众都在为新主流电影拓宽创作题材提供创作的源泉。“传统的主旋律电影由于主题概念化、人物扁平化、情节简单化、缺乏感染力,已经逐步失去市场。作为主旋律电影升级迭代的产品,新主流电影已经成为创作和市场的潮流。四个讴歌,也可以市场化的方式予以实现。类型化和共情化是新主流电影的特点,塑造新的英雄人物是创作的重点。”[2]

二、新主流电影的题材与类型

2009年《建国大业》的出品,让主旋律电影以全新的姿态进入观众的视线,也使新主流电影的传统的叙事主题在新时期与大众艺术充分融合。据统计,《建国大业》上映5天便获得1.1794亿票房,并最终斩获2009年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榜的第三名,仅次于当年的两部外国进口片《2012世界末日》和《变形金刚2》,票房成绩达到39.288亿。《建国大业》的成功推动主旋律影片与商业类型片制作模式的合流。与“十七年”时期以及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主旋律影片”不同的是,近些年的“主旋律影片”将商业制作模式以及类型片的思维方式和主流价值观相融合,力求广大受众的关注以改变之前票房不佳、不受观众重视的局面。《建国大业》成功的典型特征是将大片思维融入家国叙事的结构,以明星为吸引力、以大场面为冲击力呼唤青年观众的关注。《建国大业》开启了观众在影院“数星星”的期待场景,观众期待自己熟悉与喜爱的明星出现在镜头中,通过历史人物与明星形象的二元融合,提高观众的期待感以及试图引起观众对历史的重视。在叙事层面,《建国大业》以国内战争为大背景,以重要的历史节点为叙事重点,突出两股力量的角逐,描述国共两党的力量变化,重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不易,表现国民党政权的腐败以及共产党得民心为民众的价值观念。

《建国大业》之后,2011年出品的《建党伟业》,2014年出品的《智取威虎山》,2015年出品的《战狼》,2016年出品的《湄公河行动》,2017年出品的《战狼2》,2018年出品的《红海行动》,2019年出品的《我和我的祖国》《烈火英雄》《攀登者》,2020年出品的《我和我的家乡》《紧急救援》,2021年出品的《长津湖》《我和我的父辈》《1921》《悬崖之上》《守岛人》《革命者》《跨过鸭绿江》等,2022年出品的《长津湖之水门桥》《狙击手》《三湾改编》《我的父亲焦裕禄》《红船》等,皆是主旋律影片延续商业类型模式与主旋律结合的例证。除主旋律影片之外的主流影片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不同的面貌。2009年主流影片的类型多是古装片、战争片、爱情喜剧片,比如《南京!南京!》《赤壁》《风声》《十月围城》《三枪拍案惊奇》《非常完美》《疯狂的赛车》等。2010年,冯小刚导演的灾难片和爱情喜剧片以及古装片、历史片成为该年的票房高收入保证。《唐山大地震》《非诚勿扰2》《叶问2:宗师传奇》《狄仁杰之通天帝国》《赵氏孤儿》《山楂树之恋》等成为当年的话题之作。2011年,《失恋33天》的上映,赢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奇迹,至此开启了都市爱情或称小妞电影的制作风潮。除此之外,《金陵十三钗》为代表的战争片以及香港和内地合拍的动作片依然是这几年流行的电影类型。2012年《人再囧途之泰囧》获得年度票房冠军,喜剧片乘胜追击,成为之后中国主流电影的主力类型,在春节档引发观看风潮。此外,古装片《画皮2》、灾难片《一九四二》是当年的话题之作,也收获可观的票房成绩。从2009年至2012年,中国主流电影在以《建国大业》为代表的主旋律影片引发收看热潮后,并没有得到长足稳定的发展,而主旋律之外的其他主流类型多聚焦在战争片、古装片、喜剧片和都市爱情片,尽管这些影片每年都会引发话题,但是在票房表现上依旧不敌国外分账大片的攻势。2013年,情况发生转变,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力压《钢铁侠3》,坐稳票房冠军,由此开启了中国奇幻类型影片在春节档的热映以及制作潮流。此外,《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也开启了国产青春片的制作。《中国合伙人》的出现,也为后来小人物奋斗题材的影片以及传记片的制作提供了路线。2014年是喜剧片和青春片的主场。例如,《心花路放》《分手大师》《后会无期》《匆匆那年》《同桌的你》等。2015年《捉妖记》的票房奇迹又让奇幻片市场回暖。此外,盗墓题材的影片《寻龙诀》《九层妖塔》等引发了观众的话题讨论。《港囧》《夏洛特烦恼》等喜剧片成为当年的话题和口碑佳作。《战狼》的上映让观众体验到新时代中国英雄的魄力,它的出现真正引发了新主流影片制作趋势。2016年林超贤执导的《湄公河行动》将主旋律的基调贯彻其中,诉说边境警察艰险的工作过程。在一众奇幻类型以及盗墓片的包围下,显示出现实题材影片的生机活力。2017年《战狼2》创造了中国电影的新历史,总票房56.8874亿创造了新的票房奇迹,直到2021年《长津湖》的上映,历史票房的纪录才被打破。2018年《红海行动》继续着主旋律影片与商业类型的合作,《我不是药神》则关注小人物的成长和心酸,并在映后得到广大观众的共鸣和好评。2019年是中国主旋律影片大放异彩的一年,《我和我的祖国》《烈火英雄》《攀登者》的问世,给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交上了满意的答卷。与此同时,《中国机长》《少年的你》《流浪地球》也是2019年度的佳作。这是主流影片在现实题材和科幻类型的新突破。此后,中国的新主流影片主要聚焦主旋律影片创作和现实主义题材的拓展。2021年是主旋律影片和现实主义题材主流影片大获成功的一年。主旋律影片《长津湖》《我的我的父辈》讲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疫情为主题的现实题材影片《中国医生》回顾了武汉暴发疫情时期的英雄医护人员。《送你一朵小红花》则是观照癌症病人的精神成长。2022年截至5月底,主旋律影片《长津湖之水门桥》《狙击手》得到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现实题材影片《奇迹·笨小孩》、喜剧片《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爱情片《爱情神话》是主流影片的类型代表佳作。

三、家国叙事与小人物的崛起:新主流电影的叙事话语

作为2021年的现象级佳作,《长津湖》的出品意味着中国新主流影片制作模式的成熟。它代表着主旋律影片与商业类型片杂糅的成熟。而另一批以真实事件为题材创作的现实主义影片也反映了当下观众的审美趣味。《送你一朵小红花》以及《奇迹·笨小孩》在现实主义题材的道路上走向对个人精神的追求和奋斗成功的赞扬。

《送你一朵小红花》讲述大学生韦一航与脑癌做斗争的过程。韦一航的人物关系主要有三条线索。一是韦一航与父母的亲情关系;二是韦一航与马小远的爱情关系;三是韦一航与吴晓昧为代表的社会关系。亲情关系是韦一航封闭自我的开始,在与父母的相处中,镜头画面多在家庭的封闭空间内,韦一航通常在自己的卧室拒绝社交。马小远的出现是韦一航走出内心困境、勇敢接受爱与学会被爱的关键人物,马小远的形象带有人生导师的意味也有情感连接的作用。影片把马小远塑造成一个同样身患癌症的乐观女孩,她开朗大方,经常组织一些活动帮助癌症病人。马小远犹如一个圣母解救众生,这不是一个正常青春期学生本该拥有的状态,导演将马小远这种圣母心态归因于她同样的脑癌患病经历,这才让她有超脱同龄人的成熟和热情。马小远癌症复发后的表现更像是这个年龄或者说正常人类该有的状态——痛苦、歇斯底里、怕死等心态。用爱情关系来“救赎”亲情关系甚至让主人公超脱自我,得到心灵的飞升,显然有些牵强。影片对亲情关系的把控显然比较得心应手,中国式父母隐忍不发,自己默默“吃苦”却隐瞒事实是传统中国父母对待子女的状态。两代人情感上的沉默不语、沟通不畅导致了众多话语不明的误会和埋怨。双方宁愿自己吃苦却不愿意将真实的内心情感通畅地传达,等到事实被发现后,双方再互诉自己的不易,如此循环往复,痛苦加倍。影片中的韦一航和父母的冲突就是在这样的关系中一次次爆发,直到韦一航和父母交心后,双方明白了各自的苦心,之后坦诚相见。父母通过小视频的方式告诉韦一航如果他死了父母会如何生活,韦一航同样将自我的内心真实想法告知父母,这才迎来双方的互相理解。影片中吴晓昧的角色设置更像是一个中间人、传声筒,他代表了社会对癌症患者的关怀,同样他用自己的痛苦经历用真挚的语言唤醒韦一航对父母的关爱和理解。透过吴晓昧这个角色,韦一航看到社会中其他癌症患者的惨痛经历,明白自己的不幸只是众多不幸中的万幸,因为韦一航有疼爱他的父母,有惺惺相惜的恋人,有一直关心他的社会群体,他不是独自承担痛苦的精神孤独者。韦一航性格的转变不仅是通过和马小远的情感连接作用,从影像上分析,电影空间为他的性格角色转变提供例证。认识马小远之前,韦一航宅在家里,在认识马小远之后,他们去过很多地方,骑着摩托车驰骋在马路上。影像空间虽然从狭小的房间拓展到户外空间,但都是马小远引导的结果。

如果说《送你一朵小红花》是在讲述“失败”的人生,则《奇迹·笨小孩》是在推崇“成功学”。《奇迹·笨小孩》表现了景浩为挽救妹妹的生命,孤注一掷投入全部身家并最终成功的过程。他的被迫奋斗,与《中国合伙人》里富有激情和理想的主人公不同,景浩是普通人的代表,他父母双亡,被迫辍学,妹妹有严重的心脏病。为了给妹妹治病,他不得已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挣钱的门路。创业需要的是勇气、智慧、不同常人的视角,这些景浩都具备。天时地利只差人和,幸运的是在创业途中,为他打工的同事都是善良团结之辈,只有和他有利益冲突的李经理完全打压他。李经理有着知识分子的清高态度,却没有景浩敢打敢拼的勇气。最后在众人愚公移山的精神帮助下景浩不仅完成了大单并且创建了自己的电子公司。影片推崇的成功之道是景浩个人性格正向一面带来的结果,但更重要的是大伙团结一致的决心。这两部影片其实都在讲述“成功”,不同的是前者告诉观众先成为自己意识成熟的人,后者是在自我意识成熟后个人拼搏的重要性。影片都太看中“成功”,似乎不能忍受“失败”的痛苦,这符合电影造梦的特征。

“新主流电影应该成为在文化意识上更为独特的个性创作、和宏伟时代相切合的大气创作、艺术探索有利于美好留存的国家电影。”[3]新主流电影的叙事话语是在主旋律的引领下,发挥时代的特征。疫情之前的中国电影频频产出票房奇迹,这是经济前景良好预期下国人的自信心与乐观态度。喜剧片、爱情片、主旋律题材频获佳绩和话题度,是生活美好的民众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以及对集体记忆的回忆。疫情之后,电影市场惨淡,除了主旋律题材外,现实题材影片很难引起较高的话题度,喜剧片的数量也在逐年下降。这些影片的出现和发展是市场对现实的反映,是疫情和经济对现实冲击的答语。我们需要在惨痛的现实面前重拾信心和活力。

猜你喜欢

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创作鉴评
当创作不再是幸福的事时
《如诗如画》创作谈
《一场说来就来的雨》创作谈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