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叙事形态下国产生态电影的主题呈现

2023-01-05许贻斌

电影文学 2022年19期
关键词:生态

许贻斌

(黑龙江工业学院人文与师范学院,黑龙江 鸡西 158100)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国产生态电影已经走过了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在这一过程中,国产生态电影出现了多种叙事形态,并就各式各样的主题结撰文本,演绎故事,一次次激发了人们的思考与讨论,在对中国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有所贡献的同时,也参与着世界范围内绿色思潮的汹涌激荡。

一、国产生态电影缘起略论

“生态电影”(Eco cinema)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1975年的《生命科学杂志》,但其时并未引起人们的太多关注。直到2004年,美国电影学者斯科特·麦克唐纳在《走向生态电影》中将其作为一个电影术语提出,并论述了他所认定的生态电影的美学特色,此时这一概念才正式进入电影批评的视野。20世纪,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问题日益凸显。正如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所说:“新时代的本质是……地球变成了一颗‘迷失的星球’,而人则被‘从大地连根拔起’,丢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1]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自20世纪初期始,以阿尔伯特·史怀哲、查尔斯·艾顿等为代表的学者纷纷提出了反驳“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艺术家们也开始进行包括电影在内的各类艺术创作,来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自己的精神与行为寻找一位引领者。如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拍摄的《大白鲨》《侏罗纪公园》等,在让当时的观众惊叹于电影惟妙惟肖的特效影像的同时,也催生着人们关于改造自然限度,人遭遇自然反噬可能性的相关思考。与之类似的还有如罗兰·艾默里奇的《哥斯拉》《后天》《2012》等。而在商业类型片之外,纪录片也是电影人耕耘的阵地,如吕克·雅克就拍摄了获得奥斯卡纪录片奖的《帝企鹅日记》,雅克·贝汉则有《微观世界》《迁徙的鸟》《地球四季》等。

20世纪末期,随着经济发展,国内生态问题逐渐暴露,在包括西方生态电影在内的生态主义思潮传播到了中国之后,中国电影人表现出了较为积极的响应态度。同时,中国古代如“天人合一”等提倡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宇宙哲学也对电影人的创作有着滋养意义。于是,生态电影,即“一种具有生态意识,探讨人类与周围物质世界关系,以生命中心论的角度来看待世界的电影”[2]出现了。被认为是国产生态电影奠基之作的,是冯小宁拍摄于1990年的儿童科幻电影《大气层消失》,电影中大量剧毒品在一次火车劫案中泄漏,以致某地区上空臭氧层被严重破坏,而看似脆弱、能力有限的孩子和动物们则成了拯救地球的功臣。冯小宁在之后的《嘎达梅林》中,则通过一个更贴近现实、风格也更为沉郁的历史故事再次表达了个人的生态思想。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起义的目的正是为了保护草原不被过度开垦。与此同时,“第五代”“第六代”电影人也加入到生态电影创作的队伍中来。如吴天明的《老井》、陈凯歌的《黄土地》、陆川的《可可西里》、贾樟柯的《三峡好人》等,都被认为是优秀的国产生态电影。他们的创作,进一步增强了生态主义的影响力,也充盈了中国以及世界生态电影的谱系,助推了相关理论研究的发展。

二、国产生态电影的三重叙事形态

在《大气层消失》之前,中国诞生了一批可圈可点的生态科教片,它们可被视为国产生态片的前身。一部分由制片厂出品,如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生物进化》、北京农业电影制片厂的《蓝色的血液》;一部分则更接近于个人作品,如蔡锋的《蜜蜂王国》、刘立中的《动物的眼睛》等。这一类电影的形态基本上都为科学知识的罗列与直白输送,几无故事性可言,在观赏性上也较为欠缺,但是在普及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在弘扬生命意识上,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而在《大气层消失》之后,除科教片外,国产生态电影渐渐形成了三种各具特色的叙事形态,分别是拥有扣人心弦剧情的故事片,富于美感、确保真实性与科学性的纪录片,以及商业性明显、观众获得的视听冲击极为强烈的灾难片。

在故事片中,电影的叙事形态强调完整性、情节性与可看性。故事被认为是“在不断地设法整治人生的混乱,挖掘人生的真谛。我们对故事的嗜好反映了人类对捕捉人生模式的深层追求,这不仅是一种纯粹的知识实践,而且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非常情感化的体验”[3],观众渴求故事片带来的矛盾贯穿文本始终,且契合人物线索与因果关系,能让观众对他人进行转述的审美体验。国产生态电影中的故事片,会充分运用类型片中的各类元素强化电影的类型身份。如杨超的《长江图》便是典型的爱情片,电影中广德号的船长高淳虽然长年在长江上驾驶货船,但他真正对长江产生兴趣,了解到与长江相关的诸多知识、艺术与民俗传统,正是他迷恋上女子安陆以后。故事片还会制造悬念与高潮,以激发观众的好奇心,调动观众的注意力。例如在忻钰坤的《暴裂无声》中,张保民之子张磊的失踪成为最大悬念,观众正是在跟随张保民踏上寻子之路的情况下,了解了昌万年等人是如何为了牟利非法采矿,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导致当地村民接连生病的。而电影中每每出现人与人激烈的冲突,如昌万年射杀张磊,绑架律师徐文杰的女儿等,人的危机被最大化,叙事形态整体上动人心魄,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纪录片电影则有着对真实性的追求,创作者秉承一种崇高、严肃的使命感,为观众较为客观地展现世界一隅的本原面貌。如王久良为拍摄《垃圾围城》,在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走访了北京周边数百座垃圾场,详尽地了解了各项资料,为观众呈现的是全然真实的时空、人物与事件,如卡车随意倾倒垃圾、人在垃圾堆中翻找等实录景象,对观众极具感染力。与之类似的还有同为王久良拍摄的、详述了塑料废物回收产业的《塑料王国》等。王久良将镜头对准了产业链中的两个普通家庭,同样花了一年半的时间,详述他们艰苦的劳作与微薄的收入,以及未曾泯灭的对生活的希望,如9岁依姐对英文杂志上芭蕾舞鞋图片的收集,并非出自有外界干扰的摆拍或诱拍,而是孩子对美好事物向往之情的自然流露。忠于真实并不意味着电影人无法为电影注入艺术形式之美。纪录片形态下,电影人可以通过对叙事视角、解说文本、视听语言等的编排,让观众沉醉其中,毫无冗长之感。例如在徐辛随同《长江图》剧组对长江溯流而上拍摄的《长江》中,导演有意规避了大量的采访,甚至避免使用画外音,而刻意使用《火车进站》式固定镜头以及无声电影时代的字幕,加之以黑白画面,以极其冷峻的形式呈现沿江人的生活。在让下游的繁华生活(如上海人在外滩欢庆除夕)变得黯淡的同时,更让人看见中游边缘人生活不为人知的、压抑沉闷的一面。如流浪者寻找食物,与狗相依为命,独居老人珍藏冥币等,并让人思考这与长江水文环境被改变间的关系。

灾难片叙事形态则有如下特征:第一,灾难片会较为完整地介绍灾难来袭的故事背景,即生态灾难发生,人类的旧家园一去不复返;或人类因意外事故、科学考察、气候突变等因素,被迫置身于一个极端的生态环境中,面临原有经验难以应对的生存情况。如吴有音的《南极之恋》等,电影会以一定篇幅给出相关科学解释,以让观众能迅速理解人物的处境。第二,这一类电影的叙事主干便是人在危难中艰苦卓绝、齐心协力地自我救赎。而迸发出巨大力量、力挽狂澜者往往便是平时不起眼的小人物。在对众生相的描摹中,电影呈现出鲜明的人本主义倾向,既有对人类破坏生态,或对大自然缺乏敬畏行为的谴责,更有对人的智慧与道德力量的赞誉。如冯小宁的《超强台风》中,专家对台风有着精准预测,市长主持救灾工作果断有力,而普通人亦表现出了勇敢、无私等可贵品质。第三则是灾难片极为强调在尊重科学前提下的奇观营造,给予观众感官刺激。如《南极之恋》中的极光如梦如幻,照着游弋的大鱼,让人看到极地环境在严酷之外也有着静美的一面,而白毛风和雪崩场景,人掉入冰窟里的景象,则让观众不寒而栗,备感揪心。而其叙事也要考虑到让观众获得视听饕餮盛宴的要求。如在郭帆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流浪地球》中,原著地球派与飞船派之争被省去了,叙事重点变为刘启一行人在木星引力危机爆发后,如何坚定地执行流浪地球计划,最终让地球化险为夷。随着刘启等人的冒险,观众便可以看到一场横贯神秘无垠的太空、冰雪冻结的地表,以及幽暗却各类设施一应俱全的地下的大救援,看到大量身体、动作或速度奇观。如CN171-11救援队驾驶着载有火石的车冒着落冰疾驰于冰面上等,观众对于极端体验与新奇时空的消费愿望得到满足。平心而论,就奇观营造这一点而言,国产灾难片与好莱坞之间仍存在差距,但这一差距正在随着中国电影对技术的改进与对资金投入的提高日益缩小。

三、国产生态电影的多元叙事主题

在前述的叙事形态中,如下叙事主题得到表达:

(一)生态问题的揭示

这一主题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灾害,叙事重点则是人在生态问题中脆弱的状态甚至是命悬一线的经历,以及社会整体在经济建设、人际关系等方面受到的巨大影响。电影或从自然科学层面来阐发灾难发生的前因后果,或从人文层面探讨生态受损时人们的道德伦理问题。早期这一主题的电影如《超强台风》《惊涛骇浪》等,存在普世价值欠缺,导演过分追求对救灾过程中人物形象的高大,以及管理体系的优越的塑造,以至于电影依旧隐约带有人类中心主义的色彩,人类最终依然是与自然冲突与抗衡中光荣的胜利者。而随着“第六代”电影人的崛起,这一主题被以另外一种形式替代,生态问题及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得到委婉的披露。如《三峡好人》中,成千上万人的生活为工业化过程所影响,自然环境遭受到不可逆的重大改变,人们也陷入到茫然中;娄烨的《苏州河》中苏州河肮脏无比,映衬着主人公不堪的爱情,王全安的《图雅的婚事》中草原极度缺水的环境直接影响了图雅的两段婚姻。在这些电影中,导演可谓不惮于提交一份当代人生存境况,人与环境关系并不乐观的影像报告,让观众备感沉重。

(二)生态关系的呈现

这一主题或是呈现人与动植物间的关系,如在戚健的《天狗》中,护林员与乱砍滥伐者间爆发了你死我活的冲突。与之类似的还有如《可可西里》,以日泰为代表的志愿巡山队员在可可西里与盗猎藏羚羊的犯罪分子展开了殊死搏杀,而令人喟叹的是,帮助盗猎者剥皮的人,是因为土地荒漠化才不得已干这一行,而英勇的巡山队员们,也因为经费匮乏而贩卖藏羚羊皮。要恢复当地正常的人与自然关系,显然并不简单。国产生态电影或是对动物的生存状况进行介绍,暗示出动物在地球家园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例如孙宁讲述“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但并不被关注的生命故事”的《鹭世界》,电影观察的是黄河中一家苍鹭的生活,新出生的小苍鹭被取名为泽一,电影就记录了泽一五年来逐渐羽翼丰满的过程。观众目睹泽一先是失去了父亲,被母亲独自抚养,随后母亲因为翅膀受伤而消失,泽一只好独自面对残酷的世界,观众原本陌生的一个生物物种,让观众也看到了生命的本真和强大。这些电影都“将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姿态出现的面目,转化为共同体中平等的一员”[4],敦促观众反思原有的不合理的生态观。

(三)生态理想的描摹

这一主题让观众看见一种较为理想的生态环境。如霍建起的《那山那人那狗》中,电影借助邮递员父亲带继承父业的儿子走的第一遭送信之旅,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山青水绿、民风淳朴的湘西乡土世界。人们拥有平静美好的田园生活,与其享用人类文明的成果(现代化的交通、通信服务等)是不矛盾的。观众也由此向往这种人类能融入自然,并没有过度依赖现代工业文明技术的诗意栖居生活。又如田壮壮讲述茶马古道上马帮生活的纪录片《德拉姆》,人们穿行的路是危险的陡峭山壁与奔涌的大江,但当地人热爱这一生态环境,“居住在这里的民族,就像高原的山脉一样,不卑不亢,充满了传奇般的色彩,与自然和谐地并存”,来自喧嚣浮躁城市的外来者来此只会羡慕其与自然间亲密无间的关系。

除了前述主题之外,根据鲁晓鹏的观点,讲述城市规划与拆迁,讲述残障人士特殊生活与奋斗历程的电影,也可以归入生态电影中,如以盲人为主人公的《推拿》《幸福时光》,讲述失聪孩子及其母亲生活的《漂亮妈妈》等。在此不赘。

四、全球化语境下的国产生态电影发展前瞻

正如生态问题以及相关的话语系统与全球化密不可分,国产生态电影的形态、审美走向等,也应置于全球化的语境下讨论。

首先,就主题而言,毫无疑问,国产生态电影在主题上是不断开拓的,并且随着全球化意识、整体性观念的愈发普及,电影人势必将继续扩充电影的生态主题,原本未被注意的潜在危机,或未及回应的灾害事件,都可能成为电影人的创作灵感来源。同时我们也需要承认的是,正如有学者指出的,现有的国产生态电影依旧存在内容有空白的情况,暴露出电影人在对生态问题的思考深度上,在观察视野乃至在相关科学知识上,依然有一定的提升空间。这种缺失主要体现在“对于生态环境恶化以及伴随而生的疾病与自然灾害等更为深层次和整体性的话题并未完全挖掘;对于发达国家对污染工业和重污染化工等污染的国际转移,地区和城乡之间的资源消耗、生态义务的不对等”[5]并没有出现在国产生态电影的文本中。这方面较具示范意义的便是韩国导演奉俊昊执导的《汉江怪物》。奉俊昊创立的“汉江怪物”实际上源自美国驻军在韩国的实验,美国人命令其韩国助手将有害的化学品倾倒入汉江,韩国不仅因自己的懦弱而实际上成为怪物的“宿主”,在之后追捕怪物、处理怪物病毒上也都举止失措,十分无能。显然,奉俊昊对于生态问题进行的探讨并没有停留在“弗兰肯斯坦”的层面上。可以预见到的是,随着中国电影人的不断思考,其创作敏感度的提升,《汉江怪物》式的现代寓言佳作也会在国产生态电影中应运而生。

其次,国产生态电影表现出了明晰的商业类型意识,并将继续沿着这一道路前行。尽管在麦克唐纳看来,功利目的明确的商业电影并不是真正的生态电影,因为更强调给予人快感,而非对观众进行“再训练”的商业电影并无生态启蒙意义可言。但显然,斯皮尔伯格、艾默里奇等人的电影已经证明了其在商业机制下,抨击工具理性,引导当代环保精神的价值。国产电影自然也没有将自己限制在纪录片,或是小众的实验与独立电影框架内,类似如周星驰的喜剧《美人鱼》,就是实现商业价值与生态宣教价值双赢的范本。在电影中,周星驰延续了其一贯的无厘头喜剧特色,章鱼八哥在料理店不得不生煎自己的触须,珊珊去刺杀刘轩总是失败等情节屡屡让观众捧腹不已,可以说,《美人鱼》是典型的商业时代产物。而观众在获得精神性愉悦的同时,也没有忘记电影的环保主题:人鱼们的生存环境因为人类的开发而越来越恶劣,力图填海赚钱,用声呐驱赶人鱼的房地产商刘轩也成为人鱼们的敌人。生态理念被包裹于晓畅易懂、幽默风趣的文本中传达给了观众。

最后还有必要提及的是,中国电影人在主题设置、类型选择上显露出的紧跟全球潮流的眼光已毋庸置疑,同时在未来,生态电影的“在地性”,也即本土风格将得到进一步强调。中国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包括重平衡、重整体的“天人合一”宇宙观在内的东方传统文化等,理应被化古为新,得到新的阐述。同时,在表达方式上,类似于《那山那人那狗》《长江图》等电影中别具一格的“诗化书写”模式,也将继续被电影人尝试,一种有别于西方生态电影“以技巧和科学的手段为支持,追求艺术形式效果的奇幻”[6]、崇尚诗性和意境的东方式审美将得到光大。

人类要获得在这一星球上和谐、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的关注与尊重是必不可少的。而生态电影正是人类忧患意识的体现。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中国电影人还将继续在生态电影领域中不懈耕耘,为国人应对危机、摆脱困境提供动力。

猜你喜欢

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大营镇生态鸡
生态之旅
润丰达 微平衡生态肥
生态保护 有你有我
“知”与“信”:《逃逸行为》的生态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