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返归本源:刘湘晨纪录片的内容建构探究

2023-01-05王玉珏

电影文学 2022年19期
关键词:希克人类学纪录片

代 静 王玉珏

(1.沧州师范学院齐越传媒学院,河北 沧州 061000;2.邯郸学院夏青传媒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5)

纪录片的英文为“documentary”,这一词汇最早是由英国电影导演约翰·格里尔逊提出的,纪录片的产生与发展距今已百年有余,却仍未有研究者对其给出一个准确的概念性界定,本质上来说它是一种“非虚构的电影”(non-fiction film)。[1]这就奠定了无论怎样定义纪录片,都无法改变它是真实的、而非虚构的这一特性。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观众审美的提高,纪录片的创作也处于一个发展中的状态,抑或有新的纪录片要素出现,所以,界定纪录片这一概念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纪录片创作者不断创新的过程之中,逐渐创造了一种不为人们日常所熟知的纪录片类型,它是一种通过影视手段进行创作,但其本质是研究人类学,同时为了呈现人类学研究成果而创作的纪录片形式,这种特殊类型的纪录片被定义为人类学纪录片(Anthropologic Documentary),也可以称为民族学纪录片或民族志纪录片,其内容既包含了人类的生活习俗和人物故事,又包括人类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模式等。影视手段的运用使得人类学纪录片相较于其他类型的人类学研究成果呈现更加具象化,人类学纪录片的出现可以说是巧妙地将科学研究结果和艺术呈现形式二者进行了融合。这一特殊类型的纪录片自1985年被加拿大教授埃森·巴列克西带入中国后,国产民族志类纪录片的创作开始有据可依。

刘湘晨是集导演、作家、摄影师、教师等多种身份于一身的影视人类学者,是一位对影视人类学存有执念的纪录片创作者,他的纪录片以及其他文学作品大多取材于拥有厚重文化和历史的新疆,因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生态条件。新疆孕育了丰富的创作资源,而这些创作资源成为刘湘晨进行纪录片创作的立足点。长达20余年游走于新疆各地,沉浸式的拍摄与采访使他在影像记录方面不但留下了超十万分钟的创作素材,还体验了多民族的质朴情感,结交挚友。刘湘晨纪录片中的新疆不再单单是旅游宣传中风景如画的新疆,而是带领观众真正走进地缘人文环境中,走进带有独特民族文化的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共同感受和经历的真实的新疆。

一、刘湘晨与他的人类学纪录片

刘湘晨,1954年出生于山东泰安的小县城,成年后到新疆博乐插队,随后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又回到新疆,先后执教于新疆乌鲁木齐织厂学校、新疆财经学院,这一回,便热土难离。1996年,当刘湘晨踏上帕米尔高原东部边缘地带这一刻,他的纪录片创作之路由此开启,同年,他以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塔吉克族作为拍摄主体创作了导演生涯首部纪录片《太阳部族》,此后20余年的时间内,他执导了多部人类学纪录片,为人类学的研究做出了特殊贡献并荣获多项国内外纪录片奖项。

(一)文字到影像的创作转变

毕业于中文系的刘湘晨曾立志成为一名作家,早在1985年创作并发表散文集《独唱》,杂志社的工作经历也为他的写作提供了经验,虽然发表并出版了多部文学作品,但他逐渐发现,相对于文学创作,他更加关注的是人类本身及人文情怀,而通过影视手段呈现出来的人本则更加鲜活、具象,他渴望通过对人本的表达来阐释独特的地缘文化。1994年,他成为新疆电视台的一名编导,在此期间,他反复探索不同类型的人类文化表达,最终选择了纪录片创作。纪录片能够真实地展现渗透了文化的生活,而人类学纪录片又完美地将艺术形式融入了人类学的科学研究成果,从《太阳部族》开始,他便开启了20余年的影视人类学拍摄之路,他希望通过镜头,用人类学的视角和方式,观察、阐释、解读拥有多元文化的新疆展现出来的少数民族文化状态。

(二)寻求本源境界的创作之路

本源,即万物的起源,是人与万物在摒弃虚假外在后所呈现的澄明之境,而人类学正是一门研究人、人类文化以及社会的起源、成长、变迁与进化过程的学科。[2]影视人类学者的身份使刘湘晨执导的纪录片自带浓郁的人文气息和地方志特色,他所创作的绝大部分纪录片也正是建构在人类学视野和独特民族资源基础之上的,形成了追求本源境界的独特美感;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作品具有文化留存、文化参照的时代价值。在剧烈的社会变迁中,他希望通过对新疆每一个有标志意义的地点拍摄一部纪录片,形成一部影像史诗,历时两年完成的《大河沿》也是这部史诗中的一部,该片可以看作刘湘晨纪录片创作之路的分界点。在这之前,他不断探索独属于自己的创作模式;在此之后,他扛起了人类文化传播的“重任”,开启在新疆“垂直拍摄”的文化体验,以处于不同海拔高度的民族作为着力点,通过对不同民族生活状态的记录呈现人类的多元文化,将影视人类学贯穿始终,寻求本源境界。

二、影视人类学下的“垂直新疆”

影视人类学(Visual Anthropology),是通过运用视觉媒介反思人类学所涉及的原理,并发展出一种能够超越文字力量,理解世界的视觉语言。[3]其本质与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即研究重点是人类文化,[4]二者之间无法互相取代。从人类学视角看,新疆位于祖国的最西端,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其拥有极特殊的自然环境形态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基于此,刘湘晨的纪录片作品绝大多数选题都在新疆,而其中最能代表新疆的影像符号则是他计划实施的“垂直新疆拍摄计划”。这一系列主题的创作源于他在游走于不同海拔的新疆后,发现不同海拔高度分布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类型,这一发现使他将影视人类学作为理论支撑,以海拔高度作为创作基础,将新疆不同海拔自上而下进行拍摄,在每一海拔高度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致力于为这些民族文化留下影像记录,多方位多角度展示新疆独有的人文特色。目前,他已完成地处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族和柯尔克孜族、地处巴音布鲁克草原的蒙古族、地处平原绿洲中的维吾尔族等四个少数民族的拍摄。

(一)海拔高度带来的人文差异

受我国地理结构的影响,处于祖国最西端的新疆地区拥有8611米的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和-154米的世界第二低地吐鲁番艾丁湖,是目前世界上垂直海拔高度差最大的地区。在刘湘晨多年的探索新疆过程中,他注意到在不同海拔高度生活的少数民族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思想观念等人文差异,生活习惯和习俗也不尽相同,比如分布在5500米左右的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族,提及高原,人们通常认为它是神秘的、偏远的,空气稀薄、语言陌生。《太阳部族》《帕米尔》《一直看着你来的路口》呈现的塔吉克族缩减了因垂直高度而产生的遥远距离,这个中国境内唯一的白种人民族更是通过《太阳部族》首次以影像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他们依据帕米尔高原有山有水的地理特点,在高山上放牧、低谷中种植庄稼,珍惜食物的来之不易,形成了以游牧为主、兼营农业的生产格局;而《阿希克》《大河沿》塑造的维吾尔族分布在1000至2000米左右的南疆绿洲,相较于其他高海拔地区,他们生存方式则更为多样化,与外界的沟通也相对较多。刘湘晨通过“垂直新疆”拍摄计划,对每一海拔中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的过往、流脉以及经历变迁进行呈现,便于观众了解不同民族的人文差异形成。

(二)生活环境不同形成的多元民族文化

新疆目前仍是我国占地面积最大的行政区域,自古以来便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形态而形成了多样的民族文化共存的状态,不同海拔分布的民族呈现出不同的生存、生活状态,也随之带来了多元的民族文化。比如目前分布在我国新疆和黑龙江两地的柯尔克孜族,居住在黑龙江的柯尔克孜族仍信仰早期的萨满文化;而生活在新疆天山南与昆仑山北之间这一高海拔地区的柯尔克孜族大部分则信仰藏传佛教;还有一部分受历史因素影响,迁居天山南部的一部分柯尔克孜族改信仰为伊斯兰教。刘湘晨2009年创作的《驯鹰人》以柯尔克孜风情为背景,将帕米尔高原东部延续了千年的养鹰、驯鹰传统进行影像记录,以人与鹰的共生关系作为主线展示高原柯尔克孜族人的生存状态及精神风貌。除了纯粹的人类学纪录片面向大众,刘导还会拍摄民族节日影像志,不同环境下产生的节日仪式可以说是能够高度概括和凝练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可以很好地反映民族文化状态,2015年创作的《开斋人》仍以高原上的柯尔克孜族人为主体,从他们半牧半农的生活状态、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饮食文化等多个层面,为观众呈现多元的民族文化。

三、独特人文环境中的“边缘人物”

人物,作为纪录片中文化的非语言符号主体,通常通过对自身生活方式的呈现来阐释其民族文化内涵,一部吸引观众的纪录片,除选题深得人心以外,人物的选择与塑造在以影视人类学为基础的纪录片当中也显得尤为重要。刘湘晨常年游走在中国地理位置的最边缘地带,他所呈现的影像更多为处在地缘环境中的少数民族这类群体,他们大多保持着更为传统的生活方式,又受地理位置因素影响,普遍受现代化的影响是较小的,相对于主流群体来说,身处独特人文环境中的他们所认同的社会、心理和文化是带有一定边缘性的。

(一)人生信仰的力量

刘湘晨将镜头聚焦在被社会边缘化的维吾尔族民间流浪艺人——阿希克身上,他们是木卡姆最重要的民间流传和传承方式,他们是麦西来甫生存的根基,是木卡姆最重要的民间流传和传承人,他们将吟唱当成生活信仰。这部历时五年创作的《阿希克:最后的游吟》,是一部精准记录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地域阿希克的影视人类学前沿作品,是全面展示阿希克的历史传承、生存状况、生命感悟和它作为木卡姆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巨作,是集悠久历史传统、深厚文化蕴含和人生漂泊传奇为一体的一部影像史诗。影片中他们迫于生活压力选择了不同的谋生方式,铁匠、乞讨、小商贩、剃头匠、女阿希克等,以独特的拍摄技巧展示了老一代阿希克的整体面貌及生活状态,也详尽记录了少一代阿希克在都市中面临的挑战与无奈,阿希克虽然是主流意义上的相对边缘人物,但他们自己却不这么认为,这大概就是信仰的力量。

(二)跨越时空的质朴情感

帕米尔高原地处中国最西端,是地理位置上的最边缘地带,中国境内的西部高原山地海拔一般为5000至5500米,极高的海拔使人们与外界沟通、交流很少,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生活环境的边缘化使得人们的社会位置和心理状态都趋于边缘化,就是从这里,刘湘晨开启了他的人类纪录片创作之旅,并在拍摄过程中和当地塔吉克族居民结下了深情厚谊。2012年刘湘晨在此完成了纪录片《帕米尔》的拍摄,在分别之时,百岁老人吾守尔·尼牙孜对他说:“我会一直看着你来的路口。”这样一句饱含不舍情感的话语使他时隔多年重返帕米尔高原兑现与已故老人的约定,并创作《一直看着你来的路口》,作为在帕米尔高原的告别之作,他还邀请了女儿参与拍摄,延续高原的亲情。夏尼叔叔对“探亲”队伍盛情款待,吾守尔老人的家人为父女俩送上代表最高礼仪的“吐玛克”帽子,并带着他们前去祭拜故去的老人。塔吉克族亲人发自内心的真诚和接纳为观众呈现了人与人之间跨越年龄、地域、民族和语言的质朴情感,为恪守社交距离的城市人群带来久违感动的同时,感受情感与人性本身的美好。

四、文化尊重下的“内部叙述”

影视人类学作为阐释族群文化的一门学问,它为研究者提供了运用镜头观察族群文化的新型视角,这就要求作为影视人类学的相关工作者,在进行观察时保持对文化的尊重,在做到态度端正的同时,还要更加了解创作内容的文化构成,要花费时间深耕于此,抛开原有的自我身份,通过时间的投入与被拍摄对象、拍摄环境建立起彼此之间相互信任的田野关系,这就要求纪录片导演像家人一样融入他们的生活,尽可能在情感、立场和认知视角上与他们融合,做到与被拍摄者知道的一样多,从他们的视听觉去观察、去传达、去阐释,从而形成人类学纪录片独特的叙事视角,即“内部叙述视角”,而内部叙述视角也不仅是简单的镜头语言呈现,还有以人类学作为基础的文化积累,二者相辅相成,构成刘湘晨人类纪录片独特的故事叙事。

(一)还原真实的镜头语言

对于纪录片创作而言,最本质的要求就是真实。刘湘晨将镜头对准新疆,在对真实影像进行呈现的同时又融合了影像背后所呈现出的更为生动的艺术表现力。比如《渡过塔里木河的船》中通过镜头呈现的阿克苏地区棉农玉苏普一家人,他们一开始在塔里木河从小舟送人和物资渡河,发展到钢筋水泥大桥撑起棉花车队渡河这一真实变化,是新疆各族人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真实记录,也是人们为生活奋斗的真实体现。又比如《阿希克》真实地记录下的每一个画面都蕴含了丰富的内容,这些内容通过画面的传递,让观看者逐渐积累起来,使观看者在有效、足够的信息中产生联想和想象,从而产生对阿希克的敬仰之情,这也是这些画面所产生的意义所在。[5]在刘湘晨人类学纪录片里,长镜头被普遍使用。《大河沿》中,从婴儿的啼哭到夕阳下的背影,影片中大量的长镜头运用为观众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相互融合下的维吾尔族民族生活形态;《山玉》中以采玉人的背影作为影片结尾为观众展现了其作为“边缘人物”所呈现的冒险精神及文化信仰。镜头语言中更为细致的呈现是景别的变化。所谓景别,是指通过摄像机所拍摄的画面,其表现的主体在整个电视画面中所呈现出的大小和范围。[6]叙事视角中景别的运用,可以将被记录者富于变化的情绪进行展现,使得镜头中的情绪不再单一,不会因为缺乏起伏而影响主题的深入,这就是镜头语言存在的意义。除此之外,《一直看着你来的路口》中大量的航拍镜头和延时摄影,通过镜头记录呈现了绝美的雪山秘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精神交相辉映,宏大的画面更是加强了叙事的感染力和穿透力。

(二)丰富知识积累的文化渗入

纪录片作为一种更依赖于文化洞察力的艺术形式对于人的文化认知考验和挑战更强。刘湘晨在转行做纪录片之前曾是教师,也是作家,前期的阅读、写作和工作积累使他的文化认知得到了强化。在影视人类学的视角下,相较于故事,他则更加侧重文化的形成、过去的变迁及未来的发展,所以在他的纪录片中不难发现文化的渗入,比如最新创作的《一直看着你来的路口》,为观众打开了一个认识新疆、认识历史的全新视野。影片记录的拍摄队伍每到遗迹遗址处,考古研究所的教授便会如数家珍地讲起有关历史,从世界最大的地画到拜火教习俗,从古丝绸之路到东亚人群大规模西迁,史书中的细节被生动地讲述和阐释,和眼下真实的景致交相辉映,传递出历史的厚度和温度。除此以外,他还认为纪录片拍摄应该真实地再现渗透了文化的生活,比如《太阳部族》中的塔吉克族人们对食物的尊重,在中华民族大的文化体系中也是共通的,观众可以通过生活的呈现体验这个古老的民族文化。

结 语

深耕西部文化20余载,刘湘晨的人类学纪录片可以说是西部地区文化向外传播的一道曙光,他用丰富而独特的镜头语言及拍摄视角向观众呈现了在世界极高、极低、极冷、极热交替之处,荒凉极致又生机勃勃的新疆境内的生态样貌,在他影视人类学视角下的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巴音布鲁克草原以及南疆各地绿洲,还有“垂直新疆”拍摄计划中暂未完成的阿尔泰地区哈萨克族,这些影像表达不仅让观众有机会了解各民族真实的生活状态、各海拔的生态环境,还在基于人类研究的历史文化之上吸引更多人爱上新疆这片生态、人文颇为丰富的沃土,便于了解、观察、解读这里的人与人、人与自然。

猜你喜欢

希克人类学纪录片
《审美人类学》评介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盯紧20%的客户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体质人类学是什么?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