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育吠陀体质在瑜伽的交叉应用与研究

2023-01-04李乐刘倩茹唐梦林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年24期
关键词:瑜伽体质研究

李乐 刘倩茹 唐梦林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4)

1、名词解释

1.1、阿育吠陀

“阿育吠陀(Ayurveda)”一词来源于印度梵文中的两大词根:“ayus(阿育)”和“veda(吠陀)”,“ayus”即“生命”,而“veda”的意思是“知识”或“科学”。因此,“阿育吠陀”通常被翻译为“生命科学”,更准确的译法是“有关生命长度的知识”。这种知识体系可以在诸如,《遮罗迦本集》(Charaka Samhita)和《秒文本集》(Sushruta Samhita)等经典文本中查询,描述了身体的生理学和相互关联的系统、人体体质的变化、手术、草药的使用和促进健康的建议,注重“整体观念”、“养生保健”的指导思想,在国际关注度上主要体现在补充替代医学应用及科研等领域。印度传统医学科研采取“中央研究委员会”集中管理模式,印度传统医学科研管理机构包括阿育吠陀中央研究委员会等5个研究委员会,且完全由印度政府资助,是AYUSH研究的最高机构。其中,呼吸系统疾病;焦虑症 (抑郁、失眠);肌肉骨骼紊乱;损伤修复;神经紊乱;偏头疼;生殖健康;代谢综合征;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等都是阿育吠陀研究的优先领域。

Chopra D(2001)、胡艳敏(2014)、Sharma Hari(2016)和王志成(2018)都赞同阿育吠陀是一种传统的医学体系,王志成(2018)写道历史上有关其最初的记载是 《梨俱吠陀》(Rig Veda),Sharma Hari(2016)认为阿育吠陀涵盖了生命的两个方面—遗传和表型—并且是一个全面、整体和个性化的医疗保健系统。Sharma H(2007)也认为起源于5000多年前的印度阿育吠陀是一种天然保健系统。但其主要处理方式包括思想、身体、行为等综合方法,强调预防和促进健康,并为疾病提供治疗,且这种疾病的治疗是高度个体化的,且取决于患者的心理生理结构,表明它的广泛使用可能会改善世界人口的健康状况。

综上,阿育吠陀起源于印度古代吠陀时代,是一种传统的医学体系,一门关于生命研究的科学,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且具有高度个体化,是促进健康的行动指南,在疾病的预防与疗愈方面具有参考价值。

1.2、阿育吠陀体质与瑜伽(以下简称体质)

有关阿育吠陀体质,王志成(2018)指出我们的饮食、生活方式都会影响我们体质的平衡,根据阿育吠陀,我们拥有生下来就稳定的特征,如,皮肤、身高、发色等,这些特征来自于我们先天的道夏体质(以下简称Prakriti),但实际上后天的体质(Vikruti)是可以通过生活方式、饮食、运动等因素干预的,这个理论依据道夏(以下简称doshas),而阿育吠陀健康的核心是让Vikruti与Prakriti相匹配。 Rastogi Sanjeev and Chiappelli Francesco(2017)认为 Prakriti是阿育吠陀原则中最基本和最通用的组成部分之一,对预防和治疗保健具有广泛的意义。这不是空穴来风,且在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已有论证。HETAL AMIN and ROHIT SHARMA(2015)认为Prakriti是人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就像基因组序列一样是个人的;它涵盖的范围是全面的,横跨身体与精神,与疾病预后和治疗的决定相关。因为它是在子宫内决定doshas,即瓦塔Vata,皮塔Pitta,卡法Kapha的占比,一生中永远不会改变,它不仅是一种诊断工具,而且是促进健康的行动指南。Chopra D(2001)写道阿育吠陀医学认为,疾病的区别主要源于人类体质的不同。只有确定体质类型,你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饮食、运动和医疗手段,避免造成伤害。

关于瑜伽,不论它是《瑜伽经》第一章、第二节阐述的调节心意的过程(简称 P.Y.S-I.2:Yogah Chitta Vritti Nirodh); 《薄伽梵歌》第二章、第48句和第50句讲述的通往心灵的平静(简称B.G.II-48:Yogah Samatvam Uchuate)和表演动作的艺术(简称B.G.-II.50:Yoga karmasu kousalam)等。瑜伽和阿育吠陀体质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帮助你认识自己,都需要冷静地分析,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瑜伽和阿育吠陀科学被认为是预防和促进健康的措施之一。Rebecca Evans(2021)承认瑜伽是美国成年人实践的首选补充健康方式,但通过与阿育吠陀的体质原则结合有利于习练者对自我瑜伽习练的观察,让人更健康和平衡等(瑜伽体式的变化会影响体内的道夏)阿育吠陀的融入能更好的帮助习练者运用瑜伽体式、调息和冥想让人结合阿育吠陀学科可以提升你的幸福感到一个不同的水平。总之,这两门科学是融合的、不可分割的和整体的,其综合方法可以有效地提供健康的所有方面,并在预防生活方式障碍方面有价值。

综上,如图1所示,体质是每个人所独有的,像基因组序列一样特殊,但体质类型主要根据道夏分为“瓦塔”、“皮塔”和“卡法”,而道夏的不平衡是头脑和身体不完美协调的第一个迹象,所以体质类型的确定可能让保健与疗愈更为科学,而通过瑜伽饮食和瑜伽训练(体式、调息、冥想)改善后天体质或许更有针对性,从而和谐身心,维持健康状态。

图1 阿育吠陀体质与瑜伽

2、国内外关于阿育吠陀与瑜伽的相关研究

2.1、国内外关于阿育吠陀的研究现状

(1)打开中国知网国际文献总库(http://scholar.cnki.net)高级检索,以“阿育吠陀”或含“Ayurveda”为主题词进行文献搜索,共检索到相关文献6020条(截止到2022年8月22日)。本文以年份、语种、学科来源为分类标准,对上述文献进行了以下分类。

从发表年份来看,进入21世纪之前,从1974-1999年26年共收录308篇文献,平均每年出版量不高于12篇,说明世界范围内对于阿育吠陀的关注度较低。而从2000年开始每年出版量均高于25,2006年相关出版量更是首次破百,从2010年起每年出版量超过200,说明国际上对于阿育吠陀的研究急剧升温。2017-2021,近5年出版量共2346篇,其平均每年的出版量约为21世纪之前的39倍。说明国际上对于阿育吠陀的研究呈现出一片火热的态势。

从研究成果发布所使用的语种来看,系统识别并显示的有5044条,其中英语无疑是第一语言,共计 3901条文献,占比77.3%未经识别的其他语种有1070篇,其中包含大量英语和一些混杂的梵语、印度地区区名及印度单位名称和印度人名等,占比高达21.2%;其次为德语文献45条,占比为0.9%,其他语种还包括朝鲜语、日语和中文,成果分别为16条、7条和3条,此外还有西班牙语、俄语、荷兰语和法语。说明相比中国,关于阿育吠陀的研究对于国外来说并不陌生,并且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需要适当的开拓和探索研究。

按网站系统可识别的学科分类,其领域共涉及50个,共2780条,在分布方面,其中排名前三的为中药药理学290条,中药化学172条和中药材147条,共占比21.9%。而体操运动仅28条,占比1.0%。且结合该领域发表年份来看,集中在近几年,说明阿育吠陀与体操运动的结合开始受人关注,可能存在未知潜力,需要加强关注和研究探索。

根据数据来源来看,成果的表现形式以期刊文献为最,共有5785条、占96.1%,排在第二位的图书为 229条,占比 3.89%,且出版时间主要分布于近15年。其余为学位论文。说明需要加强专业化研究,规范并引导多领域的研究走向。

(2)检索 -中国知网 (https://kns.cnki.net)高级检索,截止到2022年8月,以“阿育吠陀”OR“Ayurveda”为主题词进行中文文献搜索,共检索到相关文献 153条(截止到 2022年 8月 22日)。其中按发表年份排序可知1985-1994年,共4篇,每年发表量不到1篇,1995-2004年,共16篇文献,每年发表量接近2篇,从2005年开始,每年均有不低于2篇的发表量,且2013年至今每年均保持不低于5篇的相关研究成果,2019-2021年近3年平均每年增致两位数的相关文献研究,说明国内对阿育吠陀的相关研究文献正在逐步升温。其学科研究领域涉及33个,主要为中医学和中药学,各占43.5%和12.43%,较国际研究领域狭窄,且尚未发现与体育习练指导的相关文献,缺少将阿育吠陀的体制测试与瑜伽习练,如瑜伽体式,瑜伽调息和瑜伽冥想相联系的研究。

综上,对于阿育吠陀的研究在国际上呈现出多语种、多学科的态势,且以研究成果出现的图书数量不菲,学术价值引人注目;可见,对于阿育吠陀的研究成果数量庞大,涉及的语种和学科呈多样性,近10年研究成果呈井喷之势,则表明阿育吠陀日益受到重视,证明了阿育吠陀巨大的国际影响力,但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范围较狭窄,作为印度近邻的中国,自然应当在这个过程中走在前列,需要适当的探索和开拓性研究;内容上,中药学和中医学所占比重较大,而与体操运动的结合稀少,但好在近些年开始受人关注,可能在运动领域存在未知潜力,需要加强关注和研究探索。

2.2、国内外关于阿育吠陀与瑜伽的相关性研究

Kumar Ashwani等人(2022)总结了对瑜伽和阿育吠陀有着重大贡献的瑜伽大师,指明是斯瓦米·拉姆德夫(Swami Ramdev)的推广让两者获得了全世界社会知名度,且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其不但有效也受社会欢迎。

Chauhan Shweta and Patra Sanjib(2021)搜集比较2000-2021年在各大学术网站上关于瑜伽及其辅助疗法治疗静脉曲张(以下简称VV)。认为从阿育吠陀的角度看,VV的本质是由于体内vata激增且无法平衡所致,结论发现阿育吠陀和瑜伽可以作为VV的替代疗法。作者认为可基于此,探索适合不同体质的VV瑜伽干预方法。

Arjan Singh等人(2019)研究综合补充疗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生理和心理变量的影响:证明瑜伽疗法中加入阿育吠陀等疗法进行治疗是安全可行的。但作者认为该研究与瑜伽搭配的补充疗法过多,如果能突出阿育吠陀体质的个性化治疗会更精准。

Jason Eric Birch(2018)认为瑜伽传统和阿育吠陀当今的关系密切,如同姐妹,更通过评估阿育吠陀对中世纪瑜伽列举了很多重要的瑜伽人物,且都是两者的践行者。

Gupta Hedwig H(2018)研究怀孕期间的瑜伽疗法 ,指出根据阿育吠陀医学的概念,瑜伽疗法应该伴随着营养和生活方式的建议。该文说明瑜伽干预不仅需要练习,还需要基于相关阿育吠陀理念。

研究韩国瑜伽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2011-2018年)认为瑜伽的研究应该与阿育吠陀、密宗和普拉提一起学习。其研究证明瑜伽和阿育吠陀的结合是大势所趋,但缺乏临床实践。

Hedwig H.Gupta(2018)研究得出压力是刺激Dosha Vata并导致Vata相关疾病的一个因素。这表明瓦塔体质可能比其他体质更容易产生疲惫和压力,针对性干预的效果可能更佳,可基于阿育吠陀的启发探索适合不同体质的瑜伽干预方法。

Vasudha M.Sharma等人(2018)首次评估阿育吠陀和瑜伽对偏头痛患者的影响,证明基于阿育吠陀和瑜伽的综合干预可以成为管理偏头痛的有效治疗方案。但作者认为其阿育吠陀检测方法和干预方法较复杂,目前不太适应中国市场。

Vijaykumar Nandvadekar and Sandeep V Binorkar(2016)研究体质与智商的关系,指出卡法的智商更高,皮塔的智商适中,而瓦塔个体的智商较其他两种体质低。作者认为可结合国内瑜伽教学实际需要,根据体质测试来辅助指导瑜伽教学的课程设计与进度,并规划教学内容等。

Suchitra Doddoli等人(2016)认为瑜伽练习虽然可以有效调节脂质代谢和全身能量消耗,但参考特定的体质类型去评估代谢功能大小更有意义。其研究论证体质的区分对于调节最佳健康状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Braun Tosca D等人(2016)证实基于阿育吠陀启发的10周瑜伽体重管理课程(YWL)更有效。

MamtSumantran Venil N and Tillu Girish(2013)研究传统与现代的个性化医疗的实践,认为现代医学仍需加强实践。作者认为阿育吠陀体质在瑜伽的应用方面,应该主要体现在个性化上,即瑜伽私教的授课上,而对于大范围的调整和应用其参考意义可能不太明显。

Mamtani Ravinder and Mamtani Ronac(2004)认为瑜伽是阿育吠陀的一种疗法。不但验证阿育吠陀和瑜伽对心脏病和高血压患者有用且安全性非常好。作者认为可研究心脏病人群的多发体质,探索高效的瑜伽干预措施,并尝试在医疗监督下将其用作补充治疗方案并在中国推行。

SN Venugopalan Nair(2015)解释了影响体质形成的因素及其与传统印度医学(Ayurveda)中所理解的表观遗传因素联系。提供了瑜伽个性化训练和疗愈的理论依据,但其研究缺乏具体的干预策略。

Manyam Bala V and Kumar Abhimanyu(2013)研究阿育吠陀体质与患帕金森病的风险关联度,验证了vata体质的人有患神经系统疾病的风险,且可根据阿育吠陀体质分析制定预防和减缓疾病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但确切原因不祥。该研究再次验证阿育吠陀体质对瑜伽干预的重要性。

国内关于阿育吠陀与瑜伽的相关性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虽然研究瑜伽的学者很多,其临床实践也在增多,但关于阿育吠陀与瑜伽相结合的实践稀缺,比如,秦东海(2021)提到在健康中国大背景下,虽然“体医融合”相关研究深受专家学者们的追捧,但国内相关研究多局限于理论构想层面,案例与实证化研究较少,缺少对我国体医融合实践模式发展的把控。国外研究多集中于医学领域,成果相对丰富,但其研究成果的本土化研究不足。刘兰娟等(2015)就认为将瑜伽引入运动训练和竞赛,把其作为体能训练、运动后疲劳消除和赛前运动员心理调节方法手段等的趋势,这可能会演化为今后体育领域瑜伽科学研究一个新的前沿热点,但尚未发现将阿育吠陀体质融入瑜伽干预的一种科学化分析方式。好在国内有体医融合的相关宣传,一些学者已经意识到阿育吠陀的重要性、科学性和瑜伽的互融性,比如,图门吉日嘎勒,纳贡毕力格等(2021)蒙医学三根理论也称三体素理论,与藏医学三因学说均源于古代印度阿育吠陀医学体液理论(即道夏理论)证明了三类基本体质个体心理学特征差异性经典描述是值得信赖的科学事实,且不同体质个体存在不同脑神经生理生化功能模式的事实,决定了三类基本体质个体易患某些心身疾病的体质倾向。刘新民、邹健强等(2005)认为瑜伽与阿育吠陀同样古老与智慧,它强调保持和恢复人体健康而防止疾病。李希颖、秦霞(2019)在梳理比对中医与阿育吠陀同为东方古老的医学体系的生命超越观层面提到了体质变易 ,认为阿育吠陀与中医在人的体质调变理论上如出一辙且通过改变饮食习惯、调整生活方式、瑜伽运动等帮助失衡者调整回平衡状态等。

3、结论

(1)阿育吠陀体质具有高度个体化,与智商存在关联度。建议阿育吠陀体质在瑜伽的应用方面,应该主要体现在个性化上,即瑜伽私教的授课上,而对于大范围的调整和应用其参考意义可能不太明显;

(2)如果想要深入瑜伽,仅仅练习是不够的,大多瑜伽大师具备阿育吠陀理论的学习。对阿育吠陀体质和瑜伽的深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都是帮助你分析和认识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和健康之道;

(3)国际上对于阿育吠陀的研究呈现出多语种、多学科的态势,且其研究成果出现的图书数量不菲,学术价值引人注目,影响力大,但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范围较狭窄,作为印度近邻的中国,需要适当的探索和开拓性研究;且内容上与体操运动的结合稀少,但好在近些年开始受人关注,可能在运动领域存在未知潜力,需要加强关注和研究探索;

(4)国外阿育吠陀检测方法和干预方法较复杂,国内可以尝试先从其核心理论道夏的分析建议开始,结合瑜伽饮食和瑜伽训练(体式、调息、冥想)对改善后天体质或许更有针对性和效果;

(5)利用印度传统医学阿育吠陀中的体质为结合点,研究开拓其在瑜伽当中的应用与影响,可能是探寻体育瑜伽与传统医疗卫生共生机制及路径融合、互惠、共生(体医融合)的前沿;

(6)虽然国内体育前沿将瑜伽引入运动训练和竞赛,把其作为体能训练、运动后疲劳消除和赛前运动员心理调节方法手段等,但如果能结合阿育吠陀体质的特性,探寻不同体质与运动项目特点的相关性,或许可以更好的筑基瑜伽干预的科学性;

(7)瑜伽和阿育吠陀的结合是大势所趋,而体质对瑜伽干预方案的制定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但缺乏临床实践,可结合当前国际瑜伽研究的前沿领域,借助邻国AYUSH关于阿育吠陀研究的优先领域,探寻适合国内的阿育吠陀和瑜伽辅助干预方法,如在呼吸系统疾病;焦虑症(抑郁、失眠);损伤修复;神经紊乱;代谢综合征;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等进行开拓性结合实验与研究。

猜你喜欢

瑜伽体质研究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Hello White瑜伽馆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迎接瑜伽日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