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汽车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3-01-04黎永键陈述官

关键词:课赛评量课程体系

黎永键, 陈述官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1365)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把发展专科高职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输送区域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重要使命。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孙春兰副总理提出了“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职业教育改革方向,以全面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2]。“岗”是指企业岗位需求,是学校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课”是指学校的专业和课程教学体系,是“岗课赛证”的核心要素;“赛”是指学科技能竞赛,已建立国家、省、校的三个级别技能竞赛机制;“证”是指职业能力资格证,是评价衡量课程学习效果的标准。通过“岗课互融”实现职业标准与教学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将生产过程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引入教学体系,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通过“课赛互融”,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以赛促学;通过“课证融通”,实行1+X职业技能等级考核制度,将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融入证书,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3]。

近年来,国内高职院校广泛开展“岗课赛证”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围绕“岗课赛证”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4]。然而,高职院校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5]。

问题1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与产业链人才需求不一致。学校课程标准与企业岗位标准、行业标准对接不充分,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无法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满足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

问题2学生对专业岗位认识不清、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来看,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和企业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本文研究和探索“岗课赛证”互融共通的教学改革路径,通过建立“岗课赛证”四位一体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具备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能力,以期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1 “岗课赛证”融通模式综述

近年来,国内高职院校不断探索“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通过大量文献收集、阅读、整理,归纳出典型的“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包括:“课证融通”模式、“赛教融合”模式、“赛证课相通”模式[6]。

1.1 “课证融通”模式: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探索与实践“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培养信息通信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该校将企业认证标准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之中,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技能与企业岗位需求精准对接[7]。该模式的主要特点包括:

(1) 课证共生共长

该校将专业课程体系与华为认证有机融合,将华为证书的知识、技能和素养体系加以提炼并融入到课程内容之中。校企共同定义人才培养规格、目标和要求,学校课程体系对接华为证书认证体系,推动实现“课证融通”,凸显专业特色,增强学校专业与产业的契合度。

(2) 实施分段教学。

以企业岗位人才需求为依据,实施分段教学,即学生前两学年以在校学习为主,第三学年以企业顶岗实习为主。以专业人才培养的三个阶段为依据,课程体系划分为公共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和认证课模块。

(3) 推行分层培养。

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差异性,实施分层教学,相关专业的所有学生要求获得华为初级认证,鼓励学有余力、知识和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参加华为中级、高级认证的考试,进一步推行分层递进式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

1.2 “赛教融合”模式: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赛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依托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比赛和大学生学科竞赛等技能竞赛平台,建立多层次技能人才选拔训练机制,将技能大赛项目融入课程体系、技能大赛内容融入教学过程、技能大赛评价融入课程评价[8]。该模式特点包括:

(1) 将大赛项目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从专业技能竞赛项目中整理出知识、技能、素养方面的要求,并将知识点、技能目标、素养目标融入课程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形成“赛教相融通”的教学体系,相应设置技能大赛课程模块、创新创业比赛课程模块、1+X考试课程模块。

(2) 将大赛内容融入课程教学过程

由教学经验可知,参与技能大赛的职业学校学生人数在全部学生之中所占比例并不高,导致受益面不够广泛;另一方面,技能大赛学习资源通常未形成完整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因此,为扩大学生在技能大赛中的受益面,该校整合了大赛的碎片化资源内容,并实施了项目化的重构,建设了大赛训练课程资源库,包括网络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有利于开展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等信息化教学模式。

(3) 将大赛评价融入课程评价

通过课程学习评量、校内导师观察评量、校外导师评量、职业资格证/技能比赛获奖评量,并将职业资格证/技能比赛获奖评量作为额外加分项,评价学生专业能力指标与核心能力的达成读。通过校企共育人才、共同评价学生学习成效,将知识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等要求融入评价体系,体现对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等方面全方位的评价。

1.3 “赛证课相通”模式:以山东职业学院为例

山东职业学院开展了“赛证课相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课程体系与技能大赛相通、课程体系与企业认证相通,实现学生“课程教学-技能竞赛-企业考证”的相通培养[9]。该模式特点如下:

(1) “模块化、递进式”的课程体系

基于校企合作,将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中,把工作经验、产学研成果设计成教学案例转化为教学项目,校企共同开展学习过程管理和监控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赛项、“新能源汽车技术服务”赛项、“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竞赛等赛项所涉及的知识点、技能点、素养要求融入课程体系之中,课证赛相互融通。

(2) “技能分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新型教学体系:以第一课堂课内教学为主线,涵盖基础课程教学环节、专业课程教学环节、企业岗位实训/实习环节;以第二课堂课外提升为辅线,涵盖技能大赛、职业资格认证、创新创业实践等环节。主线与辅线相辅相成、优势互补。

(3) “多方共同评价”的育人质量保障机制

引入行业企业岗位标准,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将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和企业岗位用人标准融入专业育人成效的评价之中,建立了社会评价、行业评价、企业评价、学校评价、学生评价等“五位一体”的多元评价机制,有效规范人才培养规格、目标和模式,确保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相一致。

2 高职汽车专业“岗课赛证”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1 理论基础

系统理论被公认由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最早提出,该理论起源于自然科学,现已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学科。系统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系统由各元素组成,元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方式构成了一个整体。每个要素在系统中处于一定的位置,起到特定的作用[10]。在方法论上,系统理论把研究对象视为一个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整体系统,每一个子系统又可细分出分系统。因此,要从各要素的组成、结构和环境等方面,研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变化规律,进而分析系统整体的功能和效果。

本文以系统理论作为探索高职院校“岗课赛证”四位一体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理论,将“岗课赛证”的四个关键要素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探索问题最佳解决方案,从社会评价、行业评价、企业评价、学校评价等方面对教学成效进行多维度评价,总结出共性问题和关键问题,提出改进优化措施。

2.2 培养目标

(1) 人才培养精准对接产业链发展需求

精准对接产业链典型工作岗位群,以企业岗位人才需求为依据,校企“双元”主体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高标准建设教学资源。

(2) 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以成果导向为核心,立足岗位能力标准设计课程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借助职业技能大赛展示高端技能引领教学改革,依托职业等级证书认证内容促进真实工作任务进课堂。探索并实践基于“产业新需求重塑教师、行业新标准重构教材、课程新要求创新教法”的三教改革新途径。

(3) 培养学生具备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能力

推动岗课赛证共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学习致用;以悉尼协议为标准,基于成果导向助推三教改革,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形成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模式。

2.3 “岗课赛证”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型

构建“岗课赛证”四位一体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型,岗位需求、课程体系、职业认证、技能竞赛是四项关键要素,引入企业岗位技能训练、重构专业课程、对接职业证书、积极参与专业技能大赛,实现综合育人的过程,如图1所示。以课程为核心,立足岗位能力标准设计课程,依托技能竞赛平台,实施1+X证书制度。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多方协同,实现岗课赛证共通,确保对岗位的认知“清”,对赛项的理解“透”,对证书的要求“明”。

图1 “岗课赛证”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型

(1) 岗课融通

以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为研究,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工作过程系统化方法设计课程,优化课程体系结构6,课程内容紧密对接岗位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要求,实现“岗课融通”。

(2) 课赛融通

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出发点,通过技能竞赛资源收集、内容梳理、知识点和技能点归纳,重构课程体系,将技能竞赛的项目融入课程体系之中,实现“课赛融通”,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3) 课证融通

将职业资格标准考证内容融入课程体系之中,将1+X证书知识与教学内容相融合,培训过程与教学环节相统筹,完成课程内容重构,精准育人,更好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

2.4 “岗课赛证”标准衔接的新型课程体系

建立课程教学标准与岗位标准、技能竞赛标准、行业标准相衔接的新型机制。

(1) 教学标准与岗位标准衔接

首先,依据专业群面向的岗位标准要求设置课程内容。基于社会调研、企业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明确本专业群面向的工作岗位,分析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确定岗位典型任务,进一步归纳出课程所对应的学习领域、行动领域,将岗位职业标准要求融入到课程体系之中,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方法完成课程体系重构。

其次,实践教学对接岗位技能标准。以岗位技能标准要求为依据,明确专业核心技能培养目标,将实践教学过程与岗位技能培养相融合,构建能力递进提升的实践教学体系,编制岗位职业技能培养指导手册与实践教学标准。

(2) 教学标准与技能竞赛标准衔接

构建“校级-省级-国家级”技能竞赛培训平台,将技能竞赛的项目融入课程体系之中,实现“课赛融通”,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3) 教学标准与行业标准衔接

构建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实现国家职业标准与课程教学内容对接。将课程分为通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及通识拓展平台等平台课程,专业群平台课程对接1+X职业等级证书(中、高级)标准,与合作企业共同授课,使汽车类专业学生通过1+X职业等级证书。 “岗课赛证”标准衔接的课程体系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岗课赛证”标准衔接的课程体系框架

2.5 “四阶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依托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建立“四阶递进”实践教学体系,其节能训练机制为:校内模拟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企业顶岗实习→企业考核认证,如图3所示。学校课堂教学涵盖公共实践环节、理实一体教学环节、岗位实践或顶岗环节;第二课堂课外培养,以技能竞赛、行业认证、专业认知与实践、特长生、创新教育、校外社会实践等为载体展开。以课程的学习目标和成果为导向,把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德育养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课程教学与职业训练相结合,促进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的提高,实现知行合一。

图3 “四阶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2.6 “成果导向、持续改良”的多元评量机制

基于成果导向的OBE育人理念构建过程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体现持续改良的多元评量机制,如图4所示。学习成效评价系统以检视专业学习成果为目标和起点,包括直接评量和间接评量。直接评量包括课程学习评量、校内导师观察评量、校外导师评量、职业资格证/技能比赛获奖评量,并将职业资格证/技能比赛获奖评量作为额外加分项,评价学生专业能力指标与核心能力的达成读;间接评量从学校内外部对用人单位、毕业生、教职工等进行问卷调查或访谈等形式进行。将以上两类评量进行综合,得出专业核心能力学习成效评估结果并反馈至专业核心能力,检视专业核心能力达成进度符合度,不断改进教学活动。

图4 “成果导向、持续改良”的多元评量机制

3 成效分析

3.1 理论成果

将系统理论与中国新时代职业教育相结合,创建了“岗课赛证”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新型的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以企业岗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引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把专业知识、课程学习和课程实践整合在项目的应用中,缩短学校教育与工业实践的距离,引领教育教学改革。

3.2 实践成效

(1) 学生就业质量显著提升

据麦可思调查数据,近5年汽车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96%以上,企业对毕业生满意度达到90%,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在85%以上,毕业生对基本工作能力总体满足度达到90%。

(2) 核心知识和技能培养效果显著

自本文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来,近五届毕业生对核心知识满意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19年总体满足程度达到95.52%;学生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获省级奖励50余项(见图5);参加1+X证书考试310人,通过率90%,处于省内高职院校领先水平。

图5 学生参加省级以上技能技术获奖情况

(3) 专业品牌效应显著提升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营销与服务、汽车智能技术等专业形成了校级专业群,立项了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立项省级品牌,2020年通过了品牌专业验收;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立项了教育部“中德诺浩人才培养助推项目”,2016级中德诺浩班获团中央“最具活力团支部”1个,广东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1个。

4 结束语

基于“岗课赛证”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融入了行业企业的岗位标准要求,在课程设置上适应当前产业发展的要求,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专业课程的设计是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证明,该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对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了经验。但是,由于当前高职院校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改革工作仍处于试点和发展的阶段,在合作机制、育人模式、教学模式方面仍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元主体引导下,制定更为合理的政策和方针支持,进一步完善职业院校与社会各界的合作渠道和机制,改进人才培养的效果。

猜你喜欢

课赛评量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课赛”融合的人工智能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探索
台湾地区素养导向的语文评量研究及其启示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心理量表,你应该知道的那些事儿
大数据时代基于OBE的线上会计基础培训评价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以培育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课赛”融通课程改革研究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高职英语“课赛”结合中的教学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