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代汉文石刻生僻词语释证

2023-01-04郭洪义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碑刻墓志铭墓志

陈 琴,郭洪义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辽代汉文石刻是以汉字来书写的刻凿在各种石材上的“墓志”“经幢”“石经”“塔铭”“哀册”“题咏”等相关石刻文献的总称。作为碑刻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辽代汉文石刻真实记录了辽代的政治经济、宗族世系、典章制度、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等内容,具有重要的历史学、文献学、民俗学、语言文字学等多方面研究价值。然而,辽代汉文石刻文献词语复杂多样,加上新词新义以及复音词的出现,部分词语比较生僻①,大型辞书多未收录,较为晦涩难懂,不利于对上下文意准确理解与深入考证。同时文献中存在诸多异体字、简化字、俗讹字,也为准确理解文意设置了不少障碍。因此,我们通过梳理上下文意,分析词语含义,探究词语结构,举证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用例,同时旁及相关同义词或近义词等,对辽代汉文石刻文献中的九个生僻词语进行考释,为大型辞书修订提供词条参考。

一、邦媛

重熙十四年《秦国太妃墓志》:“尊亲则尚邦媛之贤,燕齿则从家人之礼。”②

按:“邦”,国、国家。《诗经·小雅·节南山》:“式讹尔心,以畜万邦。”《说文·邑部》:“邦,国也。”[1]131《正字通·邑部》:“邦,国也。”[2]2390“媛”,美女。《说文·女部》:“媛,美女也。”[1]262《尔雅·释训》:“美女为媛。”《玉篇·女部》:“媛,美女也。”[3]65因此,“邦媛”语出《诗经·鄘风·君子偕老》:“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其为偏正式复合词,指国色天香的名媛。

“邦媛”,传世文献有用例。《旧五代史·后妃列传》:“太祖自圣穆皇后早世以来,屡失邦媛,中帏内助,唯妃存焉,加以结佩脱簪,率由令范。”《唐文拾遗·崔致远六》:“况乃邦媛相随,家肥是保,永除异虑,必享同荣。”《王安石集·外制》:“永怀邦媛,内助宫闱,愍饰厥终,当加位号。”碑刻文献亦有用例。北宋太平兴国三年《李煜墓志铭》:“夫人郑国夫人周氏,勋旧之族,是生邦媛,肃雍之美,流咏国风,才实女师,言成阃则。”③南宋绍兴三十二年《杨存中妻赵氏墓表》:“夫人者系出熙陵,亲为天孙,作合公师,贵为邦媛,三封郡夫人,五更大国。”明隆庆二年《令狐廷器及配杨氏合葬墓碑》:“其缝纫汗濯,夙夜勤劬,迄无惰志,为古之士女邦媛者非耶。”

“邦媛”,《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均未收录,备参。

重熙二十二年《王泽墓志》:“马氏五常,擅最良之誉;升堂十哲,有奥之称。”

三、公缗

咸雍五年《韩资道墓志》:“讵侵挠于民利,无烦费于公缗。”

按:“公”,公家的,公众的。《诗经·豳风·七月》:“言私其豵,献豜于公。”毛传:“大兽公之,小兽私之。”《韩非子·五蠹》:“人主说‘贤能’之行,而忘兵弱地荒之祸,则私行立而公利灭矣。”贾谊《论积贮疏》:“汉之为汉,凡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缗”,成串的铜钱,一千文为一缗。张籍《贾客乐》:“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戴复古《客自邵武来言王野使君平寇》:“立马斩数贼,犒军捐万缗。”罗大经《鹤林玉露·老卒》:“今以钱十万缗,卒五千付兄。”因此,“公缗”,为偏正式复合词,指公费。

“公缗”,传世文献有用例。《胡维霖集·贺王司李署邑还署郡政序》:“侯即谓兵刑之大者,严檄所属,简练乡兵,各乡各自为卫,寓于城,于井牧,不费公缗,谕诸令不为茧丝而为保障,寇亦不敢窥筠境。”《容春堂集·东耕处士杨公墓志铭》:“其性旷逸不羁,以轻信人,故负公缗甚多。”《谑庵文饭小品·米太仆家传》:“公怒,母溷乃公事,茂陵刘郎,如扫落叶,损公缗,索公荐牍者踏穿门限。”碑刻文献亦有用例。元至大元年《刘天孚墓志铭》:“请省,出公缗赈之,民为苏。”泰定二年《刘友谅去思碑》:“先是,水馆、陆传饩需廐秣月给浩繁,而公缗不继。”清嘉庆四年《演武场记》:“甲申秋七月肇功,迄九月,斥公缗仅三百六十铢。”

“公缗”,《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均未收录,备参。

四、箕尾

重熙二十二年《张俭墓志》:“箕尾沦精,渤碣储灵;挺生人英,作为国桢。”

按:“箕”,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东方青龙七宿的末一宿,有星四颗。《尔雅·释天》:“箕斗之间,汉津也。”郭璞注:“箕,龙尾。”《汉书·地理志下》:“燕地,尾、箕分壄也。”《字汇·竹部》:“箕,宿名,在天汉之中,有四星。”[4]746“尾”,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东方苍龙七宿的第六宿,有星九颗。《尔雅·释天》:“大辰,房、心、尾也。”《中华大字典·尸部》:“尾,二十八宿之一。”[5]《正字通·尸部》:“尾,又东方星名。”[2]584因此,“箕”和“尾”皆为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故“箕尾”为并列式复合词,指“箕宿”和“尾宿”的并称,其分野在幽、燕之地。

“箕尾”,传世文献有用例。《全唐文·张昌龄传》:“岂若大风在梦,飞熊入兆,下箕尾而称师,委旄头而作傅?”贯休《寿春节进大蜀皇帝五首》:“上玄大帝降坤维,箕尾为臣副圣期。”王洋《寄何子楚》:“香山居士箕尾客,东坡老子金銮仙。”碑刻文献亦有用例。唐仪凤二年《贾整及妻陈氏墓志》:“岂谓辅仁难验,福善无征,乘箕尾而不归,梦钧天而莫返。”清顺治十八年《北岳恒山庙记》:“洪惟我体天隆运英睿钦文大德宏功至仁纯孝世祖章皇帝,斗枢电绕,祥钟箕尾之枢;姚址虹流,光烨凤麟之景。”康熙三十七年《白胤谦之妻王氏墓志》:“寿□大耋,耳聪目明,吉康健饭,罔婴患苦,殁之日神怡气和,盖与先生骑箕尾去,脱然乘化,犹一致。”

“箕尾”,又作“尾箕”,二者为同素异序词,义同。传世及碑刻文献均有用例。《晋书·天文志上》:“天汉起东方,经尾箕之间,谓之汉津。”元杨维桢《送谢太守》诗:“曾开天水国,直问尾箕津。”明刘基《二鬼》诗:“砺斧凿,具炉锤,取金蓐收,伐材尾箕。”唐元和八年《刘澭神道碑》;“公长源浚发,自天钟美,直尾箕之下,别禀精英,生峘崵之间,得其全气。”元至正七年《傅进墓志》:“兆兹幽墟,尾箕之野。”

“箕尾”,《辞海》《汉语大词典》均未收录,备参。

五、佩鞢

乾统八年《耶律弘益妻萧氏墓志》:“以年才佩鞢,妙及笄初,递全孝思之心,未果从人之礼。”

在碑刻文献中,除“佩鞢”外,由“佩”构成的表示“成年”义的还有“佩觽”“佩韘”等词。如“佩觽”,唐上元三年《唐故处士任君墓志铭》:“君以佩觿之年,君孝不违颜,躬勤致养,恐剖冰之不膳,□□于□池虑席之救乘,方未遑于捧檄。”开元二年《于知微碑》:“永徽元年补宏文生,爰以佩觿之年,且恋过庭之训。”元至元十年《大同云中郡额设大华严寺碑》:“才及佩觿,即习青衿,诵练诗书,傍通黄老,渔猎子史,综核篇章。”“佩韘”,北朝天统元年《刁翔墓志》:“君佩韘志重,仪表攸备,弱冠雅量,愍惠早成。”唐开元十九年《房孚墓志》:“子楚珍、志清、志察、坚璋等,年虽佩韘,哀若成人,陟岵靡瞻,号天欲报,假词刊石,以表清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石熙载墓志铭》:“自佩韘至终身,事今封陇西郡太夫人牛氏,承其颜而慰其心,尽其礼而洁其养,虽痼疾在躬,未尝一日有懈。”上述近义词皆表示“成年”义,可作辅证。

“佩鞢”,《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均未收录,备参。

六、权瘗

乾统十年《义和仁寿皇太叔祖妃萧氏墓志》:“始,妃之薨也,权瘗于彩云山。”

按:“权”,暂且、姑且。《文选·左思〈魏都赋〉》:“权假日以余荣,比朝华而庵蔼。”李善注:“权,犹苟且也。”《字汇·木部》:“权,又暂也。”[4]506《中华字海·木部》:“权,暂且;姑且。”[7]“瘗”,埋葬。韩愈《祭十二兄文》:“生不偕居,疾药不亲,敛不摩棺,瘗不绕坟。”《说文·土部》:“瘗,幽薶也。”[1]289《类篇·土部》:“瘗,埋也。”[6]512因此,“权瘗”为偏正式复合词,指临时埋葬,暂且安葬。

“权瘗”,传世文献有用例。《梁书·刘昙净传》:“母丧权瘗药王寺,时天寒,昙净身衣单布,庐于瘗所,昼夜哭泣不绝声,哀感行路,未及朞而卒。”《北齐书·王琳传》:“仍与开府仪同主簿刘韶慧等持其首还于淮南,权瘗八公山侧,义故会葬者数千人。”《南史·沈崇傃传》:“母权瘗,去家数里,哀至辄之瘗所,不避雨雪。”碑刻文献亦有用例。唐上元二年《裴君妻皇甫氏墓志》:“大唐故祠部郎中裴府君夫人皇甫氏权瘗于郎中府,君先殡茔东带北七十步许翟村王师地内。”北宋嘉祐五年《赵克播石记》:“嘉祐元年十月甲子感疾卒,年甫十有二云,权瘗奉先佛寺。”元至元七年《李志柔道行碑》:“颜色如生,醮祭者三日,权瘗于所居之丈室,既事,遣介讣丧于山东门人。”

在碑刻文献中,除“权瘗”外,由“权”构成的与之含义相同或相近的还有“权厝”“权葬”“权殡”等词。如“权厝”,指临时停放棺材待葬。唐会昌五年《钟建文墓志铭》:“旧国未返,旅榇从权,以其年五月十四日,权厝于昌化城西南七里之胜壤,礼也。”明崇祯二年《宁五翰墓志铭》:“余闻言悲悼者久,因谋之阴阳家,卜吉于本年三月十有六日,权厝于祖茔之次,从先兆也。”“权葬”指临时下葬。北周建德二年《宇文显和墓志》:“于时兵革交侵,普断赠谥,即以本官印绶,权葬于同州之北山。”蒙古太宗六年《孙德秀墓表》:“郁郁不乐,竟以成疾,以明年冬十有二月朔,春秋五十,终于寓居,权葬某所。”“权殡”指临时停放灵柩待葬。北宋政和三年《吴辉妻祝氏墓志铭》:“阅三月,其子潜将袝葬夫人于永嘉县吹台乡洋奥原处士之茔,阴阳家极言不利启圹,乃举柩权殡于墓侧之飨亭,以示从夫之义,是礼也。”元大德十一年《戴表元伯母迁葬志铭》:“时新遭祖考府君忧,坊郭庐舍,不能数堵,大丧在堂,小丧在户,仲父负重衰力贫,以其岁权殡夫人张山下陈园旁,以待他日得地而迁焉。”上述近义词皆与临时埋葬相关,可作辅证。

“权瘗”,《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均未收录,备参。

七、柔懿

乾统二年《王士方墓志》:“公前妻清河张尧佐之女,有柔懿之德,先公之逝矣。”

按:“柔”,温柔、温和。《吕氏春秋·士容》:“士不偏不党,柔而坚,虚而实。”《后汉书·胡广传》:“(胡广)柔而不犯,文而有礼。”李贤注:“谓性和柔而不可犯以非义也。”《尚书·皋陶谟》:“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懿”,美、美好,一般与女子的德行有关。《诗经·大雅·蒸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毛传:“懿,美也。”《尔雅·释诂上》:“懿,美也。”《龙龛手鉴·壹部》:“懿,美也。”[8]因此,“柔懿”为并列式复合词,指和顺美善。

“柔懿”,传世文献有用例。《全梁文·江淹传》:“大明二年,宣简王死,太妃藉悲用礼,抚孤用慈,柔懿之德愈彰,肃敬之问日被,虽文伯之母,言不逾阈,莒相之主,行存乎勤,无以过也。”《全唐文·封燕郡公主制》:“余姚县主长女慕容氏,柔懿为德,幽闲在性,兰仪载美,蕙问增芳。”《淙山读周易·上经》:“杨氏曰:‘柔懿文徳而后可畜者,非一朝夕之故,亦犹小畜之才,非一爻之所能畜焉。’”碑刻文献亦有用例。唐总章元年《董士及妻刘氏墓志》:“温姿玉晰,湛秦镜以齐明,柔懿琼芳,皎洁玑而比洁。”北宋嘉祐七年《韩琦妻崔氏墓志铭》:“夫人即侍郎之第五女也,柔懿婉静,四德充茂,年二十一,适于今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仪国韩公。”元至元五年《重修懿济夫人庙碑记》:“夫有柔懿之德,殁而为神,暨弟侯咸能兴云致雨,润泽生民。”

在碑刻文献中,除“柔懿”外,由“柔”构成的描写女性的词语还有“柔嫕”“柔静”“柔丽”等。“柔嫕”指女子温柔和善。北宋熙宁三年《德清县君周氏墓志铭》:“为人柔嫕静庄,在父母家至归于夫氏,本于自修,而卒于能孚于属人。”南宋绍兴三十年《俞淑人墓志铭》:“淑人柔嫕简静,幼不嬉弄,暗诵孟、庄诸子书,知妇人法度之事。”“柔静”指女子温柔娴静。北宋熙宁二年《荣弋妻周氏墓志铭》:“夫人天性柔静,庄重不妄笑语。”元至大四年《刘埙妻傅氏墓志铭》:“其平生贞淑柔静,不妄言语,孝事姑,敬待夫教子,宽恤下慈,廉取而乐予,勇为善而好观书,与夫缝纴绣组,精巧过人,烝尝馈祀,丰洁靡惰。”“柔丽”指女子温柔美丽。唐天宝三年《宇文琬墓志铭》:“感夫男明敏而趍德,女柔丽而有则,未毕婚娶,如何悯凶。”咸通十四年《郭克勤墓志铭》:“夫人以四德中备,柔丽益彰,务叶礼容,动依经诫,无亏孝行,孰不称扬。”上述近义词皆用来形容女子性格,可作辅证。

此外,“柔懿”又作“懿柔”,二者为同素异序词,义同。传世及碑刻文献均有用例。宋曾巩《皇伯滕王第十六女封县主制》:“具官某第十六女,亲在近属,生而懿柔。”唐永徽六年《王礼及妻张氏墓志》:“乃祖乃父,徽恭懿柔。”北宋政和元年《王遹妻江氏墓志》:“子敏慷慨磊落,蓬莱君婉淑懿柔,实得其配。”

“柔懿”,《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均未收录,备参。

八、簪黼

统和三年《韩匡嗣墓志》:“或林泉长往,或簪黼暂维。”

按:“簪”,古代用来绾住发髻或连于发冠的一种用品。《韩非子·内储说上》:“周主亡玉簪,令吏求之,三日不能得也。”《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每有会,诸姬贵人竞自修整,簪珥光采,袿裳鲜明,而后独着素装,服无饰。”《说文·兂部》:“兂,首笄也。簪,俗兂。”[1]177“黼”,古代绣有黑白相间斧形花纹的礼服。《礼记·礼器》:“天子龙衮,诸侯黼。”《汉书·贾谊传》:“美者黼绣,是古天子之服,今富人大贾嘉会召客者以被墙。”柳宗元《吊屈原文》:“陷涂藉秽兮,荣若绣黼。”因此,“簪黼”为并列式复合词,本指发簪和绣有黑白相间斧形花纹的礼服,后多代指显贵、仕宦。

“簪黼”,传世文献有用例。《来鹤楼集·磁窑巡检行》:“图书数卷遗孙子,永绝尘缘辞簮黼。”《豹陵集·壬申孟夏五日赐百官麦饼恭纪》:“簪黼摩肩集凤墀,天庖尝麦噉新炊。”《湖海诗传·潘奕隽》:“通籍后即膺馆职,兼奉皇华,而遽辞簪黼,归卧山林。”碑刻文献亦有用例。唐永隆二年《冯孝约墓志铭》:“簪黼乘乎地绪,敏畅捴乎天授。”天宝四年《苏思勖志铭》:“忽穷簪黼,莫归蒿里。”

在碑刻文献中,除“簪黼”外,由“簪”构成的与之含义相同或相近的还有“簪裾”“簪缨”“簪绂”等词。“簪裾”指古代显贵者的服饰,借指显贵。东魏元象二年《公孙略墓志》:“鞅以作法富秦,弘以钦贤光汉,卋载簪裾,事传方册。”南宋宝庆四年《陈雄妻林氏墓志铭》:“两家世相承以诗书为奁橐,礼义为簪裾,夫人习而安焉。”“簪缨”指古代显贵者冠饰,比喻高官显贵。北魏建义元年《寇慰墓志》:“簪缨相袭,历数十世,备列青史,略而不述。”唐永隆二年《王才及妻张氏墓志铭》:“飞鸟巢幕,山魅自除,人吏举辕,簪缨玉佩,龙心骥骨,鸾翼凤毛,外朗金仙,内怀清润。”“簪绂”指古代仕宦的礼服佩饰,比喻仕宦、显贵。南宋绍兴二年《葛君墓志铭》:“江阴葛氏,其先避乱,自广陵徙居,簪绂相承百余年,世有名德;其晦迹不仕者,亦皆恂恂谨饬,以操行自将。”明天启七年《明韩氏创建祠堂记》:“余韩氏自嘉靖丙辰以后历七十余年,生齿繁衍,簪绂章缝,蝉联鱼贯,故里巷屈指右族,惟余韩氏称焉。”上述近义词皆与仕宦、显贵相关,可作辅证。

“簪黼”,《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均未收录,备参。

九、终堂

大安三年《茹雄文墓志》:“太傅任西上合门使,蒙恩封母王氏为太原县太君,大康九年三月二十九日终堂。”

按:“终”,人死,寿终。《周礼·天官·疾医》:“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郑玄注:“少者曰死,老者曰终。”《释名·释丧制》:“老死曰寿终,寿久也。”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堂”,建于高台基之上的厅房。古时,整幢房子建筑在一个高出地面的台基上。前面是堂,通常是行吉凶大礼的地方,不住人;堂后面是室,住人。《诗经·唐风·蟋蟀》:“蟋蟀在堂。”《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说文·土部》:“堂,殿也。”段玉裁注:“堂之所以称殿者,正谓前有陛,四缘皆高起……古曰堂,汉以后曰殿。古上下皆称堂,汉上下皆称殿,至唐以后,人臣无有称殿者。”[1]287因此,“终堂”即“终老于家”,为补充式复合词,后成为“死”之婉语,婉指去世。④

“终堂”,传世文献有用例。《旧五代史·萧希甫传》:“希甫乃发哀服丧,居于魏州,人有引汉李陵书以讥之曰:‘老母终堂,生妻去室。’”《蓉塘诗话·李陵书》:“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升庵集·宋宜人铭诗》:“嘉靖乙酉,寝疾终堂。”碑刻文献亦有用例。唐天宝元年《裴荣期妻杜氏墓碑》:“越天宝元年某月八日,终堂于东京仁风里,春秋若干,示诸生灭相。”北宋淳化五年《石继远墓志铭》:“当元懿公复土之辰,为文以志墓;及太夫人终堂之日,分禄以助丧。”政和五年《刘伯通妻梁氏墓铭》:“感疾终堂于长安龙首里,享年五十有六,实政和五年五月二十八日也。”

“终堂”,《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均未收录,备参。

辽代汉文石刻反映了辽代时期的政治经济、典章制度、地理沿革、职官勋授、宗教民俗等诸多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然而,辽代汉文石刻文献词语复杂多样,部分词语生僻难懂,不利于正确考释和深入考证辽代汉文石刻相关内容。以上我们从分析语素、解释词义、举证用例等方面对辽代汉文石刻文献中的“邦媛”“奥”“公缗”“箕尾”“佩鞢”“权瘗”“柔懿”“簪黼”“终堂”九个生僻词语进行考释,以期抛砖引玉,推动其后续深入研究。

注 释:

①本文所说的“生僻”词语,指的是辽代汉文石刻中出现的较难理解并且未被《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收录的词语。

②本文引用的碑刻文献材料题名格式采用“具体时代+年号+碑刻题名”,下同,兹不赘述。

③本文碑刻书证材料主要引自中华书局全资子公司——古联(北京)数字传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和运营的《中华石刻数据库》,包括李伟国《宋代墓志铭数据库》、刘泽民、李玉明等《三晋石刻大全》、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数据库》、彭兴林《唐代墓志铭数据库》等数据库。下同,兹不一一赘述,谨致谢忱,特此说明。

④罗维明《中古墓志词语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46页)亦持相同看法。

猜你喜欢

碑刻墓志铭墓志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辽代《韩德让墓志》疏解
南阳出土两方唐代墓志
碑刻
河津市九龙山真武庙及其舞楼、碑刻考
《尹源墓志铭》考释
墓志铭漫话
北京地区现存元代道教碑刻形制研究现状
后晋定难军节度副使刘敬瑭墓志铭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