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质杂交水稻中籼川种优018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2023-01-04周小波刘春涛赵兴明刘玉龙蒋建为

农业科技通讯 2022年6期
关键词:叶枯病秧田稻瘟病

周小波 刘春涛 赵兴明 刘玉龙 蒋建为 方 鑫

(1.湖南洞庭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岳阳 414000;2.湖南省溆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湖南溆浦 419300;3.岳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湖南岳阳 414000)

川种优018 是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和湖南洞庭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选育的优质杂交水稻中籼组合[1]。 该组合是以四川川种种业有限公司的优质三系不育系川种3A 为母本, 以湖南洞庭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自育的优良恢复系R018 为父本杂交配组而成[2],2020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206144)[1]。 该组合在长江中下游稻瘟病低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具有分蘖较强、结实高、丰产能力强、米质优的特点[1]。 2019年在湖南岳阳种植了0.3 hm2,平均产量达到11.45 t/hm2;2020年在湖南、湖北等多点种植示范, 均表现优异, 最高产示范点产量达到12.3 t/hm2。 该组合适合在长江中下游低稻瘟病发病区作中稻种植,为更好地推广该组合,笔者将其农艺特征特性及相应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以供推广人员及种植户参考。

1 品种特征特性

1.1 主要农艺性状

川种优018 是三系杂交水稻中籼组合, 在长江中下游稻瘟病低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5月上旬播种, 全生育期130 d 左右, 比对照丰两优四号早熟1 d[1]。 株高 117.9 cm,株型集散适中,繁茂性好,茎秆有韧性,抗倒伏能力较强,剑叶直立[2];分蘖力适中,有效穗数 17.7 万穗/亩; 穗型较大, 穗长 26.1 cm,每穗总粒数199.6 粒; 结实率 80.3%, 粒型中长,千粒重23.9 g,穗部着粒适中,叶下禾[1],成熟时穗子重度下弯。

1.2 抗病性鉴定

2018年区域试验中稻瘟病综合指数5.0,2019年生产试验中稻瘟病综合指数4.4,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7 级,感稻瘟病;该品种适合在稻瘟病轻发区种植。白叶枯病 7 级,褐飞虱9 级,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种植期间需做好白叶枯病及褐飞虱防控工作。 抽穗期耐热性一般,播种时应根据种植地区往年气候情况,依据品种播始历期,安排抽穗扬花期避免高温天气。 2年参试期间,13个试点均无倒伏现象,抗倒伏能力较好。

1.3 米质分析

2019年区试统一取样, 由农业农村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进行米质检测[1],整精米率62.1%,垩白度2.9%,直链淀粉含量17.4%,胶稠度67 mm,碱消值6 级,长宽比3.5,达到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二级[1]。 该组合可作优质稻推广种植。

1.4 产量表现

在2018年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中,产量9.71 t/hm2,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6.75%,增产显著;2019年续试,平均产量9.5 t/hm2,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5.54%,增产显著。 2019年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生产试验中,产量达9.60 t/hm2,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5.75%,增产显著[3]。 2019年在岳阳县麻塘镇高产栽培0.3 hm2,小面积验收,产量达11.45 t/hm2,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7.82%,增产显著;2020年湖南省、湖北省多点种植示范,均表现高产,其中在岳阳县筻口镇高产示范1.2 hm2,产量达12.0 t/hm2。 经过连续2年多点种植示范,川种优018 表现稳产、高产,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2 栽培技术要点

2.1 适时播种,培育壮秧

川种优018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 130 d 左右,5月 10日左右播种。 播种前种子需晒种2~4 h,以提高种子活力。 浸种时,先将种子用清水浸泡4~5 h,除去空瘪粒,捞出后,保持湿润催芽4~5 h[4];再用 25%咪鲜胺浸种 6~10 h,预防恶苗病等病害,再取出种子湿润催芽6~8 h,反复3 次,可提高种子发芽率。 秧田需选择苗床土壤肥沃、pH 5.5~6.5、排灌方便的田块[4]。 应施足基肥,可每亩施腐熟农家肥 150 kg、45%氮磷钾三元复合肥(N、P2O5、K2O 比例15∶15∶15)25 kg[4],秧田基肥施用足够可提高秧苗素质,移栽后能快速返青。 移栽田每亩大田用种量1 kg,秧龄控制在26~29 d 有利于高产,抛秧及机插秧田每亩用种量 1.5 kg,秧龄控制在 20~25 d,移栽前 3~5 d 每亩秧田需施7.5 kg 尿素作“送嫁肥”[3]。 大田直播需适当加大种子用量,每亩用种2~3 kg,均匀撒播,前期做好杂草防治、防鸟、防鼠工作。 秧田前期需注意防鸟害,全秧期注意防鼠害;在秧苗3 叶1 心时每亩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 g 防治稻蓟马及稻飞虱,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 g 兑水30 kg 防治稻叶瘟病,做到带药移栽。

2.2 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

川种优018 分蘖力较好, 作一季稻种植, 大田株行距 16.7 cm×20.0 cm, 丛插 2~3 棵三叉秧, 每亩1.6 万丛,做到基本苗数 4 万~5 万株/亩。 移栽前施用基肥后,需及时整田,田间土壤要求整碎整实、整融整平,高差不超过3 cm[4]。 移栽后3 d 查苗,如有缺秧、死秧,应及时补秧[5];可适时晒田,控制每亩有效穗在19 万穗左右,这样有利于稳产高产。

2.3 科学施肥

栽培上要充分利用其根系和功能叶优势,施肥时采用“前促、攻中、保尾”的施肥策略[5]。 施足基肥,中等肥力水平田每亩施用三元复合肥 (N、P2O5、K2O 比例 15∶15∶15)15 kg 作基肥,有条件的可配施 100 kg/亩农家肥;移栽后4~5 d 用尿素10 kg/亩拌入水稻除草剂,作追肥施入,促进水稻早生快发,同时防治杂草生长;幼穗分花期如果叶色变黄,可施尿素2.5 kg/亩、氯化钾3 kg/亩, 促进水稻分蘖; 水稻齐穗后20 d,保持田间浅水, 追施尿素 10~15 kg/亩、 氯化钾 5~10 kg/亩, 可提高结实率, 充实谷粒饱满度, 提高产量。

2.4 科学管水,适时搁田

水浆管理:移栽时保持田间1~2 cm 浅水,移栽后马上灌水,保持田间3 cm 以上水深,但田间水面不能淹没秧苗新叶心,做到浅水移栽,寸水活蔸。 进入分蘖期,保持田间水深1~3 cm,分蘖数足够时及时排水轻搁田,控制分蘖[6];孕穗抽穗期,田间水分不能断,保持田间水分充足;灌浆期湿润灌溉,养根保叶,忌脱水过早,防止水稻早衰;干湿交替,适时晒田,可增强水稻抗病能力; 一般在收获前10 d 左右开始断水晒田,保证收割机不沦陷即可。

2.5 综合防治病虫害

依据病虫测报,及时防治螟虫、飞虱、白叶枯病、稻瘟病等。 水稻前期分蘖期及孕穗期是二化螟的防治关键时期,可使用40%氯虫·噻虫嗪(福戈)8~10 g/亩、20%氯虫苯甲酰胺10 mL/亩兑水均匀喷施。后期重点防治稻飞虱和稻瘟病,稻飞虱可使用吡蚜酮·烯啶虫胺复配剂10 mL/亩结合毒死蜱10 mL/亩配合施用,可根据具体病害严重情况,适当增大用药量;喷施药物时,需保持田间水层,喷施重点为水稻基部位置。秧苗期及水稻分蘖期是白叶枯病易发期, 在初发病时应及时喷施药物进行防治, 可选择20%噻菌铜悬浮剂 100~200 g/亩兑水 50 kg/亩喷施防治。 稻瘟病以防治为主,秧苗期可施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防治水稻苗瘟;在水稻抽穗始期及齐穗期可各施药1 次,防治水稻穗颈瘟,可施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0~50 g/亩或 40%稻瘟净 200 g/亩, 兑水 30~50 kg/亩均匀喷洒。

2.6 适时收获

在收割前 7~10 d 及时晒田,为稻谷收割做准备; 稻谷收割过早会影响产量及米质,收割较晚则容易落粒及穗萌;在黄熟期,即枝梗枯黄80%以上、谷粒饱满并95%变黄时,选择晴朗天气进行收获[6]。

猜你喜欢

叶枯病秧田稻瘟病
水稻已克隆抗稻瘟病基因的研究与应用
除草型麻地膜在水稻秧田的应用及对水稻的影响
基于Meta-QTL和RNA-seq的整合分析挖掘水稻抗稻瘟病候选基因
多年生稻白叶枯病抗性评价
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感怀
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策略阐述
稻瘟病抗性基因对安徽省稻瘟病菌种群抗性的影响
红掌帚梗柱孢叶枯病菌的鉴定
浅谈水稻栽培技术对水稻高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