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市六合区马鞍街道粮食规模经营现状及发展对策

2023-01-04马银月薛世芳朱训泳强雪峰

农业科技通讯 2022年6期
关键词:稻麦农技街道

马银月 薛世芳 朱训泳 强雪峰

(南京市六合区马鞍街道农业服务中心 江苏南京 211525)

粮食规模经营是稳定粮食生产、 促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种植效益的有效途径。 积极推进粮食规模生产,有利于先进技术的集成应用,有利于粮食产量与品质的提升, 更有利于优质粮品的深度开发。马鞍街道地处六合区西北部, 属典型丘陵地区, 粮食种植模式以稻麦为主。 全街道粮食作物面积1.05 万 hm2,其中水稻种植面积 6 117.87 hm2,小麦种植面积3 392.33 hm2。 近年来,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出台,土地流转收益明显上升,该街道粮食规模经营有了大幅度的发展, 经营形式呈现多元化,特色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难点及制约因素, 与新时期粮食生产的总体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 因此,了解本地区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现状,剖析制约发展的问题因素,探讨粮食生产经营发展对策,对稳定粮食生产、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促进粮食产业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粮食规模经营现状

1.1 粮食规模种植面积大

近年来,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出台,特别是农机购置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稻谷补贴力度的加大,农户流转土地种植收益明显增加,粮食规模经营有了大幅度的发展, 经营形式呈现多元化。 据2021年调查统计, 目前全街道有6.67 hm2以上粮食规模经营户(企业)285 户,种植面积达6 172.88 hm2,占耕地面积的88.18%, 全街道粮食生产规模经营势头强劲。 在全街道粮食规模经营户(企业)中,经营形式包括个体、公司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其中家庭农场117 家,占规模种植户41.05%。通过规模化经营,推广粮食高效栽培、集约化生产,水稻产量由以前平均7 500 kg/hm2提高到9 000 kg/hm2, 水稻产量由以前平均4 500 kg/hm2提高到6 000 kg/hm2,种植效益提升10%以上。

1.2 改变粮食生产方式

土地规模经营有利于农业生产机械化, 近年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吸引了许多规模生产户纷纷购置农业机械, 推广应用新品种、 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提高了种植效率, 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 规模种植经营改变了以前手栽秧、 人工撒麦播种等生产方式。 如高效无人植保机的使用, 提高了防治效率, 减少了用药成本, 降低了农药面源污染; 粮食烘干机的应用,解决了农户没有晾晒场地、晾晒后粮食不耐储存等难题。 到2021年12月底, 全街道各种农业机械1 691 台套, 其中水稻插秧机154 台、精量播种机185 台、 谷物联合收割机179 台、 自走式植保机械39 台、 植保无人机24 台、 谷物烘干机46 台, 全街道粮食规模经营农业机械化水平在 95%以上, 促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转方式, 助力新技术集成推广。

1.3 推进粮食标准化生产

近年来,通过土地规模化种植,推广稻麦高效栽培集成技术,提升稻麦标准化生产水平。 街道在各村居建立稻麦绿色高产创建示范片, 推广稻麦绿色防控技术、健身栽培、水稻机插秧、小麦机匀(条)播技术,推广优质抗病品种,培育农机合作组织,组建植保服务队伍,开展小麦“一喷三防”、水稻统防统治,实现农机农艺相融合。 出台发展现代农业奖励资金扶持政策,支持种植户申报绿色品牌,让企业、大户转变思路,从以前注重水稻产量到注重大米品质,从卖稻谷到卖大米,增加产品附加值,打造区域特色品牌。 目前,全街道申报骏圣、马集软米、茉莉香、亮萍、稻花香、金陵贡等绿色稻米品牌16个,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85.61%。 南京骏圣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骏圣”籼米、南京鑫森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亮萍” 大米、六合区述林家庭农场“金陵贡” 优质籼米先后被评为南京好大米、江苏优质农产品奖。

1.4 建立产销联结机制

街道引导企业与种粮大户签订购销合同, 实施优质稻麦“订单生产”,以高于市场价0.3元/kg 的价格收购,增加种植户收入。 通过建立粮食产业化联合体,推动粮食精深加工,供应市场不同消费群体,带动群众共同致富。 通过“茉莉六合”区域公用品牌,建立粮食专属营销渠道,以品牌促进优质稻米销售,促进粮食产业发展。 成立由街道农业服务中心牵头,组建种植业类家庭农场服务联盟, 着力为全街道所有家庭农场提供农资配供、集中育插秧、统一植保、粮食统销、粮食烘干、品牌建设和推广等服务,助力家庭农场实现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的转变,推动街道粮食产业发展升级。

2 制约因素

2.1 稻麦种植基础薄弱

马鞍街道属于丘陵地区,地势落差大,基础条件薄弱,影响到稻麦种植。 近年来,街道虽推进低产田改造建设等项目,但实施面积较少,建设项目推进缓慢,与当前土地规模经营不相适应。 由于受建设用地政策制约,部分外地种粮农户缺乏必要的仓储烘干、晒场等设施,一般要推迟收获时期,稻麦田头随收随卖,且容易遭受不利天气条件影响,也影响到稻麦的适期播栽。

2.2 农户种植观念陈旧

当前从事粮食生产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主)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接受能力不强、种植观念陈旧,种植粮食凭老经验、老办法,导致一些稻麦生产实用技术不能及时到位。 采用老套的种植方法、引用品种,采取水稻直播、小麦大播量迟播种植,造成水稻生育期推迟、小麦后期倒伏。 另外,还有部分种粮大户原从事其他行业, 现跨行经营农业, 缺乏种植经验,致使稻麦生产管理粗放,许多实用技术很难落实到位。

2.3 技术服务力量不足

目前,街道、村镇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还没有全面构建, 不能适应新时期粮食规模经营生产方面的需求。 在街道层面存在技术服务人员不足、年龄普遍偏大、人员断档现象,还存在着人员在编不在岗现象,致使技术服务力量偏弱, 与当前粮食规模生产经营单位快速发展不相适应。 同时,在各个村镇还没有专职农技人员,“最后一公里” 技术推广依然存在空白区, 制约着稻麦安全生产。 现村镇从事农技服务的人员都是由村里其他干部兼任, 工作繁重, 业务水平不足。

3 对策建议

3.1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建议街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谋划基础设施建设年度目标,融合标准化粮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耕地质量保护等项目,完善多渠道投入机制,扩大项目实施区域,确保建设项目推进与当前土地规模经营相适应,助力粮食产业兴旺发展。 对于南部沿滁村镇,重点抓好农田水利建设,改造灌排泵站、疏通沟渠管网,应对梅雨季节不利天气条件,确保稻麦安全生产。 对于北部丘陵地区,重点抓好土地平整、路渠配套、塘坝集蓄水改造,促进田块集中连片,提高机械化作业效率,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便于发展规模种植[1]。 针对仓储烘干设施用地难的问题, 建议街道联合区级相关部门制定配套的用地政策, 以规模种植面积在66.67 hm2以上为标准,简化申报程序,解决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生产配套设施用地。对于外地种植大户临时晒场缺乏的难题, 街道应做好服务引导工作,协调基层组织把休闲广场、篮球场作为大户的临时粮食晾晒场[2]。

3.2 抓好宣传培训引导

建议街道农业农村部门抓好种植户的技能培训工作,通过高素质农民培训项目,对所有种粮大户进行建档轮训,转变他们种植观念,确保稻麦生产实用技术及时到位。 对种植面积大、 业绩突出的种植大户,优先推荐参加省市规模经营高素质农民培训,让他们发挥“头雁”作用,示范应用稻麦优质品种、水稻商品化育秧、稻麦生产全程机械化、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等技术,促进稻麦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 街道宣传部门要抓好典型种植户的事迹报道, 宣传他们的种植理念、职业追求,引导种植户以典型为模本,转变种植观念。 对于外地种植户及跨行经营户,街道农业部门要利用实施科技入户项目契机, 优先遴选优秀人员作为稻麦科技示范户, 引导他们转变种植观念,提高种植水平,积极应用本地区稻麦主推品种、主推技术,逐步减少水稻直播、小麦迟播种植面积,确保稻麦适期收获、优质高产。

3.3 构建全面服务体系

建议街道重视农技推广工作, 针对当前粮食规模种植面积的增大,农技服务部门人员不足、年龄普遍偏大、人员断档的现象,应及时抓好街道农技队伍建设, 让被抽调到其他部门在编不在岗人员重回单位,充实技术服务力量。 对于在岗人员要抓好知识更新培训,组织推荐参加省市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班,提高业务素质, 应对新时期粮食规模经营生产方面技术需求。 鼓励农技人员参与稻麦绿色高产创建、科技入户项目,做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示范推广,实现技术服务到村、到田头。 建议街道组织部门重视村居农技术人员选聘工作, 每村落实1 名村级农技人员,畅通“最后一公里”农技推广服务[3]。 对于目前在岗的兼职村级农技人员,应纳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人员管理,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抓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实行应时应季培训,提高业务水平、服务能力。

猜你喜欢

稻麦农技街道
农民生存策略的选择逻辑——基于稻麦村庄农户样本的政治经济学考察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新形势下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的思考
热闹的街道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稻麦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
街道生活
赴湖北农业考察及苏北沿海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株系循环法在常规稻麦良种生产中的应用
风居住的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