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的理论渊源、内在逻辑及世界意义

2023-01-04杨艳琴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文明交流人类

杨艳琴

(复旦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杨浦 200433)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遇的大变局中。在此变局中,世界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5.时期,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对人类文明而言,既充满机遇也充满挑战,而抓住机遇,“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65.。习近平同志立足中国、关切世界,曾多次在重要场合发表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讲话,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世界意义的文明交流互鉴观。这一文明交流互鉴观在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和交往理论基础上,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往智慧,延续和发展了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明交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生成蕴含着深刻的内在逻辑。它以问题为导向,将破解人类文明的共同难题作为现实起点;以“三大超越”为践行原则,将“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6.作为实践要求;以全人类福祉为目标追求,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作为价值导向。质言之,积极推动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的当代实践,是促进我国向纵深发展所需,是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所需,也是助推人类文明长远进步所需。

一、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的理论渊源

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和交往理论的创造性继承,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往智慧的充分汲取,是对历代中国共产党人交往思想的创新发展,是在对当今世界局势变化的历史性审视和科学性研判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论断。准确把握和理解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的理论渊源,对文明交流互鉴的当代实践具有重要前提性意义。

(一)理论前提: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马克思基于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批判继承,立足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阐明了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分析了民族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基本内涵、特征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首先,世界历史是生产力普遍提高和交往普遍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业革命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普遍提高和生产机器的大规模应用,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普遍性的产品相对过剩现象。为了追逐利润,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极大地拓展了全球市场,为利润的攫取创造了巨大的空间,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在资本到处落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进而使得“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世界各地都被卷到资产阶级开拓的世界历史之中,密切频繁的世界性交往代替了孤立偶然的地域性交往,甚至“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更进一步来说,资本主义“大工业便把世界各国人民互相联系起来,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场联合成为一个世界市场,到处为文明和进步做好了准备,使各文明国家里发生的一切必然影响到其余各国”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0.,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民族的、区域的、历史的孤立性封闭性被打破,人类不同文明越发走向相互联系、彼此依存。可以说,现实的发展逐步验证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世界历史发展的预判,随着生产力的普遍高度发展,普遍交往和世界历史必然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景。其次,世界历史的形成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整体性特征。在马克思看来,民族历史转向世界历史是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形成世界历史。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世界市场,不自觉或被动地成为开启世界历史的“工具”,使得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地方性历史普遍联系起来,成为世界历史整体结构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世界历史是个整体,而各民族是它的‘器官’”④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348.。世界历史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发展必然离不开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这些“器官”的相互作用。作为推动世界历史前进的“参与者”,不同文明以其特殊的形式成为世界历史的组成部分,它们在彰显自身独特魅力的同时,还在交流、交往的相互作用中成为推动世界历史前进的动力。最后,世界历史的未来趋势是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早已指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规律是由共产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但由于种种因素,尤其是生产力发展尚未达到普遍发达的程度,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而全球发展态势及发展需求又为不同国家、不同制度之间的交流交往提出新要求,这也意味着人类不同文明在世界历史的推进发展进程中必然要进行交流互鉴。尤为需要指出的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的发展大潮中,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长期并存的态势成为促使彼此交流交往的重要现实因素,彼此在交流交往中遵循“求同存异”原则,在彼此较量和借鉴过程中客观上拓宽了发展空间,历史性助推着人类文明的深层次发展,这同样是彼此交流互鉴中共存共生以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自觉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撇开当前世界占主导地位的两大社会形态,就不同文明类型共存共荣层面而言,交流互鉴已然成为各种文明发展繁荣的内置要求,且不同文明形式的历史性延展,既昭示着对前文明形态精髓的传承,又在发展中彰显其对前文明形态的超越,同时还呈现着其对不同类型文明发展的借鉴。因而,立足文明交流互鉴视角,必然要求我们从历史推进的整体性上去把握文明的发展性、多样性、复杂性,进而准确掌握文明发展规律,并在尊重不同文明发展的基础上,立足当前世界历史加快推进的时代背景,在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进程中逐步消除隔阂、缓解矛盾、解决冲突,为符合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构建和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准备条件。总之,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阐释了世界历史转向的基本内涵、特征及未来趋势,勾勒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理论画卷,这一科学理论也必将在世界历史展开过程中为实践所不断确证。

(二)理论基石:马克思交往理论

生产和交往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为基础的实践活动,也是贯穿马克思一生理论研究的重要主线。马克思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分析,阐明了实践基础上的交往观,对普遍交往展开的条件、交往的形式及重要性给予了重点阐述。首先,就根本而言,生产为交往提供前提和动力,生产的发展程度决定着交往的形式、深度和广度;同时,生产和交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伴随交往形式、程度的发展,交往反过来又能助推生产的进步,在生产和交往互推共促的作用下,人类文明持续向前发展。其次,交往的基本类型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在马克思看来,物质交往是人类社会一切交往的基础形式。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均进行着物质交往。人同自然的交往表现在人既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能从自然界获取维持生命活动和生存发展的物质资料,并通过“改造自然”给予自然生物及生态发展更好的条件和空间。人同人的交往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交往、生产、分工的进一步扩大使个人交往拓展为社会性交往和世界性交往,这同时为世界历史的形成及深度发展提供关键路径。精神交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交往形式,是在“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基础之上形成和展开的一种高级交往形式,包括“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精神交往相较于物质交往更为复杂多样,其在内涵上的深刻性及形式上的多样性为物质交往和人类文明的延续和进步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最后,交往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动力。马克思指出,“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也取决于自己的生产以及自己内部和外部的交往发展程度”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0.。交往不仅是繁荣一国或一民族的重要发展举措,更是推动整个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重要环节。事实上,对于人类不同文明而言,交往的程度往往决定着文明发展的程度,世界上先进文明形态的塑造往往同其善于交往密不可分。相反,如果拒绝同其他文明,尤其是先进文明交流交往,最终必然难逃衰落的命运。中华民族有清一代的夜郎自大、闭关锁国,最终导致国家蒙难、人民蒙辱、文明蒙尘的惨痛教训,为文明交往交流互鉴的必要性提供了显眼的脚注。经典作家也强调,文明推进过程中拒绝交往,就必然致使文明“只能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文明借以传承发展的养分断供,文明之花最终必将走向枯萎。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交往及交往方式在根本上从属于生产的发展,要确保交往过程中不断生成的“文明果实”得以历史性传承、文明形态的存在发展不致僵化衰落,就需要根据社会生产的发展不断调整交往方式,正如经典作家所强调的,“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Commerce)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44.。总之,马克思交往理论对于当今置于大变局时代背景下的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具有重要启示意义,该理论依然能够强有力地指导当代国家间谋求发展、整个人类社会谋求进步的交往道路的选择。而拒绝这种指导,“各国重新回到一个个自我封闭的孤岛”,人类文明发展前景就会像习近平同志警示的那样,“将因老死不相往来而丧失生机活力”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68.。

(三)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往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合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其中“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和衷共济”“协和万邦”等无不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往智慧,承载着中华儿女世代积累、传承和创新出的历史文化积淀。其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蕴含着对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首先,“和而不同”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高明的交往态度。“和而不同”是和合文化的最高境界,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强调不同文明形态在适合自身发展进步的基础上同其他文明形态之间的共生、共处关系。从“和而不同”的深刻内涵中,我们能够汲取营养,亮明文明交流互鉴进程中积极的、和谐的、保持适合自身文明发展的独立性的交往态度。其次,“义利统一”为文明交流互鉴划定了交往准则。“义利统一”为不同文明交往提供了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不同文明在交往中关注自身文明发展的“利”的同时,更要关注到其他文明以及人类文明发展的“义”,必须在其他文明面对危难时弘扬道义、伸出援手,使之渡过难关,展现人类文明发展的互助精神与责任担当。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我们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④习近平.共创中韩合作未来 同襄亚洲振兴繁荣——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7-05(02).。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应坚持正确的义利观——义利兼顾、先义后利,不能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在坚决维护自身正当合法利益的同时,要坚持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以平等、友好、互利、共赢作为交往准则的核心内涵,与不同文明进行交往,进而在实现不同文明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同时,助推全人类的文明进步。最后,“天下为公”为文明交流互鉴描绘了理想蓝图。“天下为公”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始终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之奋斗。它蕴含着人们对未来生存环境的一种美好追求,为当前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提供了重要启示。“天下为公”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与当代人类文明发展具有价值理念上的一致性,其指向人类不同文明共生共存共荣的美好未来。

当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往智慧远不止于此,还包括“合则强,孤则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等交往和相处理念,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交往智慧,能够不断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文化养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华民族历来就十分注重促进不同类型文化的交融,既包括促进汉族文化同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也包括中华民族文化同世界其他类型文化的交融,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谦逊包容特质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关键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交往智慧提供给当代交流交往的重要启示,是不同文明类型之间,尤其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文明可以而且应该学习和借鉴先进文明中适合自己的先进因子,从而实现自身文明在更深层次、更高程度上的发展。

(四)重要来源: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明交往思想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就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思想体系完整、内涵丰富,其中包含的文明交往思想成为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的重要理论来源。首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探索并形成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一系列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这为中国同世界交往奠定了独立自主、和平进行的“总基调”。其次,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科学分析,指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改变了世界大战迫在眉睫、不可避免的看法。同时,他们在坚持“总基调”的基础上,强调中国的外交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定。这个决定为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同世界各国进行友好交往扫清了障碍,成为决定当代中国繁荣发展的关键一步,同时也为中华文明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汲取其他文明的有益成果和发展经验创造了条件。再次,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反对霸权主义。他们坚信,“不同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优劣高下之别”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20.,“各国人民在自身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明,各种文明相互借鉴,是人类进步的动力”②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24.。江泽民同志关于不同文明的地位、多元特征、重要价值的论述,为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形成完善准备了思想条件。最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和平对外交往政策,并明确指出文明交流借鉴的重要意义,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各种独特的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我们应该积极维护世界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交融,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使人类更加和睦幸福,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31-432.。他们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多样性、交融借鉴、重要贡献等作出了具体论述,进一步丰富了文明交往思想,为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的最终形成奠定了更为丰厚的理论基础。综述之,历代中国共产党人既重视对多样文明的地位平等、和睦相处、交流借鉴、历史与现实贡献等内容的理论创新,更重视把这些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实践,推动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友好和平交往。最重要的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历代中国共产党人交往思想既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内在的交往价值理念一以贯之。尤其是党的十八代以来,习近平同志在继承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平交往思想基础上,通过对当今世界局势的科学审视和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与时俱进、创造性地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鉴观,并在理论与实践创新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交往思想,进一步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交往思想中国化的新境界,从理论建构维度打造了“人类文明交往的新范式”①陈明琨.理解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的四重维度[J].党的文献,2019(03):23.。

二、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是顺应世界大变局和人类文明实践发展新要求,并在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基础上应运而生的,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独创性贡献的交往理论。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的生成蕴含着深刻的内在逻辑。它以问题为导向,将破解人类文明的共同难题作为现实起点;以“三大超越”为践行原则,将“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作为实践要求;以全人类福祉为目标追求,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作为价值导向。

(一)现实起点:人类文明共同挑战的积极破解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加速发展,新旧秩序的复杂更替,国际各方力量及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和调整,国际局势处于高度不确定状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甚嚣尘上,全球化逆流、生态环境破坏、地区动荡等问题严重威胁着全球稳定与和平发展,破坏文明交流互鉴的外部环境。2020年伊始至今,此起彼伏的新冠疫情使得全球发展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明显增加,团结协作共同抗疫已成为目前人类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为全球不同文明之间放下偏见和傲慢、增强交流与互鉴提出了迫切要求。对中国而言,虽然国内环境整体稳定、社会各方面发展迅速,并且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时,随着绝对贫困问题的彻底解决,中国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这两个“两个大局”交汇的重大历史时期,危机和挑战也时刻在考验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世界范围内共同面临的亟须解决的疫情防控、地球生态危机、恐怖主义蔓延、单边主义盛行等问题,以及国内立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主要矛盾,着力应对城乡、区域、行业等方面发展的不协调,民生、生态以及社会治理等方面等问题,都需要我们积极应对。而解决国内外,尤其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危机与挑战,更加需要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交往互鉴,这是时代的呼唤、历史发展的要求。

中国在不懈解决自身发展问题的同时,始终坚定不移地为世界发展贡献经验与智慧,以解决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共同难题为现实出发点,积极主动承担全球性的责任与义务,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用切实行动促进人类文明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危机的解决,以宽广的胸襟展示中国的大国风范和担当。当前,世界人民尚未从新冠疫情大流行的阴霾笼罩中走出来,仍饱受病毒折磨之痛。在某些国家的政客将病毒政治化、污名化以致全球疫苗分配不公、国际社会和人民深受疫情摧残的国际背景下,中国不惜一切代价确保本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取得了抗击疫情的战略性重大胜利的同时,立足全球发展的战略全局,勇担国际责任,陆续为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数以亿计的新冠疫苗,以此为世界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保障提供支持,增强了全球抗疫的信心和动力,用实际行动推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构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做了生动的诠释。不仅如此,中国还在世界减贫、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等诸多方面主动承担责任、率先垂范,以实际行动积极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世界人民美好生活的建设贡献了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①谢清果.文明共生论:世界文明交往范式的“中国方案”——习近平关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的思想体系[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6):77.。事实上,中国对外交流合作已呈现出宽领域、常态化、多方式的格局,“中国同各国一道,在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领域搭建了众多合作平台,开辟了广泛合作渠道。中国愿同各国加强青少年、民间团体、地方、媒体等各界交流,打造智库交流合作网络,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各种形式的合作走深走实,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创造条件”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70.。尤其在促进世界各国和地区人文交流方面,中国所做的工作更具有突出意义。这些方面的交流合作,为消除文化壁垒,打破精神隔阂,实现民心相通,为文明的交流互鉴打下了人文基础,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长久地发挥着凝聚共识的作用。为此,世界上更多的人民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全球性的威胁与挑战需要强有力的全球性应对”③习近平.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纪念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有效地解决人类文明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是一国一域能够实现的,全世界必须共同携手、共同应对,共同谋划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为文明的多彩绽放、交流互鉴营造良好氛围,促进人类文明共同繁荣发展。

(二)实践要求:文明交流互鉴的“三大超越”

1.文明交流是超越文明隔阂的前提条件。一方面,文明多样性和差异性是文明交流的基础。习近平同志指出,“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差异自古就存在,是人类文明的内在属性。没有多样性,就没有人类文明。多样性是客观现实,将长期存在”④习近平.让多边主义的火炬 照亮人类前行之路——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特别致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3.。由于世界各国和地区历史文化背景、社会制度和现实发展情况存在差异,人类文明呈现出多样的表现形式。但不同文明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共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各自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正是文明的多样性及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各有其意义,文明交流互鉴才有足够的必要性。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58.。文明交流互鉴既是人类文明持续发展演进的客观要求,也是不同文明延续创新的内在需求。因此,任何人不能因为文明类型的不同,就主观划分文明形态的优劣或高低,人为制造“文明冲突”和“文明隔阂”。现实中人为炮制的所谓文明冲突、文明隔阂等论调,不仅在持续损耗着文明的发展张力,而且还违背了文明交往的内在发展规律。人们应该看到,不同文明在普遍交流和交往中取长补短、扬长避短是大势所趋,最终将催生文明交流互鉴的“溢出效应”,进而激发文明内生动力,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文明的交流对话能为消除文明隔阂提供关键路径。历史和现实经验启示我们,“沟通协商是化解分歧的有效之策”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540.。对人类文明而言,交流对话、沟通协商也是不同文明间消除隔阂、化解分歧的基本手段和有效策略。不同文明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文明的多样性、差异性,能为不同文明在地位平等基础上的交流对话创造机会,为消除不同文明之间的障碍提供条件。一些所谓文明冲突的论调更多的是对文明发展内在规律的遮蔽和对持有者恶意的掩盖,还有对不同文明本身内在发展轨迹的误判。历史和文明都不是某些别有用心政客可以随意驱使的奴仆,不以他们主观偏见和傲慢为转移。亨廷顿在《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认为中国在经济和军事实力崛起后会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并且认为这是由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等诸因素所驱使的①(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205.。该观点显然是对中国的误判、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平发展基因内在精髓的误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误解。究其根本,亨廷顿式的论断背后隐藏着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始终坚持的“国强必霸”的丛林逻辑,在诸如此般思维模式支配下所得出的结论,理论层面上必然漏洞百出,现实指向上必然随意对号入座。尽管如此,中国始终在遵循文明发展规律,强化与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合作,在“强者必霸”的固化思维所构筑的坚硬藩篱上撕开缝隙,始终坚守文明之间相互交流。而无论理论上对不当言论的回击,还是实践中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现实的抗衡,都是有效破解文明隔阂的关键路径。中国在促进中华文明发展的同时,促进着世界文明的共同进步,已经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共同价值追求的有力倡导者、切实践行者、积极维护者。

2.文明互鉴是超越文明冲突的核心要求。就历史发展视阈来看,不同文明类型都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独特贡献,文明交流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彼此的核心关切,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认知、理解进而学习、借鉴不同文明适合自身发展的合理方面。这既是对不同文明内涵理解的必然要求,更能为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共同繁荣提供重要机遇。因此,文明交往过程中必须以“互鉴”原则取代“冲突”逻辑。诚然,文明互鉴观并没有否定不同文明间存在利益纠葛,相反,在很大程度上认为这种客观存在是强化文明交流互鉴的动力,立足战略发展高度,在交流互鉴中坚守“求同存异”原则应成为力避冲突的最佳方式。从历史教训看,不能很好地认识到交流互鉴的此般内涵,只是一味地以傲慢态度对待其他文明,言语中极尽偏见和误导,就极易在现实中出现诸如“文明冲突”之类的事实。一旦“文明冲突”变成现实,极有可能使暴力冲垮理性之笼,遮蔽人类文明之光,而“每一次混乱对全部文明都是一种威胁”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2.,“一次毁灭性的战争就能使一个国家在几百年内人烟萧条,并且使它失去自己的全部文明”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46.。不同文明只有摒弃傲慢态度,深化对其他文明形态的认知理解,以开放包容姿态彼此学习借鉴,才能超越人类文明的冲突,实现人类文明的共生和优化。习近平同志强调:“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69.人类文明发展必须遵循其内在发展规律,在“守正”基础上实现“创新”,以持续维护文明自身发展的“新陈代谢”。具体而言,文明的交流互鉴是维持其自身发展、繁荣的内在要求,每一种文明都需要在交流中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因子,并将其吸收转化为适合自身文明发展前进的动力。但必须强调的是,文明交流互鉴既不是也不能“削足适履”,也不是更不能“照搬照抄”,文明交流互鉴中要力克对他国发展模式“依葫芦画瓢”式学习,防治吸纳来的文明因子因“水土不服”而有害无益。

3.文明共存是超越文明优越的目标追求。一方面,文明共存必须破除文明优越。受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的影响,“西方中心论”“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等论调曾盛极一时。这些观点认为西方社会先天优越,强调西方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主流和方向,西方历史占据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轴地位,其他文明类型都处于从属地位。此番论调歪曲了非西方国家和地区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及对人类文明前进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否认人类文明在同一层次上呈现出的多元性。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指出,世界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20多种文明,它们以共存的形式造就了多姿多彩的人类文明。该研究无疑提供了文明多样性的论据,是对“文明优越论”错误论调的理论回击。而历史事实也充分证明,人类不同类型文明间绝无“原本”与“副本”之别,而是不同文明地位平等、特色明显。它们共同繁荣着人类文明,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前进。另一方面,文明共存必须坚持文明平等。习近平同志强调,“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59.。这揭示了不同文明存在的本质内涵,提出了不同文明之间必须以平等态度相处和交流的要求和期待。中国对外交往始终坚守平等互利原则,倡导合作共赢的价值理念,在切实维护自身正当利益和发展权利的同时,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中国贡献,这是我们始终遵循的原则和底线。其就人类文明的历史性发展而言,高度契合我们追求的人类文明共同发展的理想目标。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谓的“例外论”“优先论”“第一论”等杂音不绝于耳,可以说是将“文明优越论”调门提到了极致。它们无视文明平等的正确观念和文明发展事实,以自身利益为绝对核心,排挤任何“意欲”追赶或超越它的国家或地区,其在“价值输出层面表现为对于制度和意识形态与美国不同的国家进行西化,以民主、自由为幌子意欲推行颜色革命,进行和平演变,进行价值理念的移植和附加”②吴倩.“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美国优先”价值理念的比较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01):82-86.。美国在国际交往中充满傲慢与偏见,奉行“零和博弈”及“冷战思维”指导下的交往模式,在国际交往中自设“藩篱”和障碍,是同它们所持的“文明优越论”的荒诞逻辑一致的。所以,强势崛起的中国自然成为其“头号劲敌”。其会多方“找茬”排挤、打压中国的发展,会单方面发起的贸易战、科技遏制等。尽管如此,中国始终坚守平等互利原则,在切实维护自身发展权益的同时,同坚守文明平等交往原则的国家或地区共同努力,不断促使人类文明在共同发展问题的认知上由不自觉走向自觉、由被动走向主动,为世界贡献出了“不同于资本主义文明的逻辑标准和价值导向”③万欣荣,陈鹏.习近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主要意蕴及时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21(06):13-17.的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为各类型文明的交往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价值导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方案

文明交流互鉴的长远目标在于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无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价值导向和解决当前全球性挑战的最佳方案。该方案作为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阶段性呈现,呼吁世界各国同心协力共同构建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6.。其中反映出的中国文明精神,不仅是世界各文明形态发展所需,也是人类文明整体发展所需。作为该方案的理论指南,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指引的路径已经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正道,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前提。

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应有之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把握历史、现实与未来等关键维度,充分汲取人类文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使其构建过程始终方向明确,能满足人类需求。首先,正视历史,理性地分析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性成就与基本经验。人类历史发展是呈现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要体悟人类“创造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哥特式教堂的奇迹”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也要深刻反思破坏生产力甚至摧毁文明的战争。正因为历史的复杂多样性、文明形态的丰富多态性,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运用科学分析的方法,密切历史同逻辑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正确的历史结论和经验,以便更好地指引我们前进。这就要求我们高度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发展的歪曲,防范其对多样文明相互借鉴进程推进的阻滞。历史绝非“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绝不以国家或民族主体的主观好恶为标准展开和发展,任何企图歪曲和否认历史事实、遮蔽历史真相的言行举止都不利于文明之间的有效交流交融。正视历史才能拥有未来,反思历史方可铸就辉煌,那些否定甚至篡改历史的行径,不仅不能掩盖其历史罪行,还凸显出其在历史面前勇气之缺乏、担当之缺失、责任之缺位,其在面向未来时重蹈历史覆辙概率之增高。千方百计对历史进行否定、篡改、虚无化等举止,不仅违背历史发展规律、枉顾历史发展事实、伤害受害国人民情感,还迟滞、阻碍了文明的交流交融互鉴的进程。其次,立足现在,综合考量大变局背景下的新情况、新特点,积极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面对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形势,为更好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我们必须登高望远,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40.。新时代历史方位中,世界发展面临新的风险挑战。各文明形态必须立足现时代,以问题为导向准确研判世界发展形势,立足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和危机,把握百年未有大变局中的发展机遇,做出合理明智的抉择,积极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为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的解决及人类文明的深层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为此,中国提出诸如“一带一路”等合作倡议和发展理念,并用切实行动践行相关理念,推进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合作,且欢迎不同文明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这是中国立足时代,结合自身和全球发展现实,紧抓机遇勇对挑战的大国风范,也是中国在为世界文明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方案。最后,面向未来,科学预测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规律。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发展的未来,届时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将是人类的生存状态。历史的展开过程既丰富多彩又复杂多变,其螺旋式上升过程分明蕴含着浓郁的辩证色彩,凸显着现在和未来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并没有偏离马克思指出的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们对美好未来社会的追求高度一致,而且这样的共同体的构建并非空想,文明交流互鉴就是当前创造该共同体的可行手段。马克思指出,“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2.。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人类文明面临的现实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同心协力、增进对话、有效交流、相互借鉴,共同应对社会治理和人类发展难题。尽管人类发展不均衡,但并不意味着解决问题的物质条件不存在,相反,全球发展的不均衡更加为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助、互鉴提出了时代要求。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立足现实、科学剖判所提出的阶段性任务和目标,有助于我们面向未来、解决人类文明发展的难题,用实践的、发展的、辩证的、历史的观点正确认识和解答人类文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课题,进一步加深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认识,从而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科学预判的基础上,进一步助推这一理想社会的实现。

三、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的世界意义

和平与发展仍然作为时代主题并得到了更多的公认,但伴随着世界的局部冲突不断、战火不止,以及人类面临的问题、挑战的复杂性增加,我们不禁要追问“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为解决“时代之问”给出了切实可行的答案。他指出的“推动文明互鉴,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纽带”②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8-04-11(03).,就是这个答案的关键。文明交流互鉴对“时代之问”的回应,为解决时代难题提供了重要思路,符合世界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具有深远而持久的世界意义。

(一)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

面对波谲云诡、危机和挑战始终相生相伴的国际环境,任何一个民族要开拓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通畅大道,都必须思考诸如交往对象、结伴好友、交往原则等等问题。而置于这些问题之首的是除了要关切自己国家的利益外,还不能有损交往对象的利益,也就是要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智慧中的“义利统一”原则,并将“义”置于首位。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交往智慧的继承,其内置的“义利统一”的文化基因始终贯穿于其交往思想中。历史地看,虽然经济利益在国际交往中占据重要地位,甚至很大程度上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同时易被政治等因素所影响,进而可能会影响国家间关系,而思想文化层面的交流互鉴则会产生更持久、更深远的影响,并成为维系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之间关联的重要纽带或桥梁。诸如“利玛窦传教”“玄奘取经”“郑和七次下西洋”等经典的中外文化交流案例,都昭示着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对于国家间良好关系维系的关键性。文化文明的“牵线搭桥”,不仅有助于促进不同文明间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互学互鉴,而且有助于促进国家间的经贸往来,使国家之间、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并对后世不同文明间的相处产生影响。

从现实来看,“单边主义”“逆全球化”等错误思潮悖逆世界文明发展大势,严重影响了国际交往,使局部冲突加剧,成为世界动荡和人类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罪魁祸首,而动乱的制造者本身即使对此保持狡辩态度,也难逃“矛盾制造者”“人道危机制造者”的道义谴责。可以说,此般交往之道为世界矛盾的解决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路径充当了反面注脚。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遵循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立足世界全局和现实问题,为解决国际交往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开拓了国际交往的新境界,有利于促进人类共同价值目标的实现。在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观的指导下,中国积极同世界各国开展友好合作,始终坚持和平与发展的外交政策,在平等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深化同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贸往来和思想文化交流,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为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人民友谊的增进创造了条件。正如习近平指出的,“中国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中国愿同世界人民做朋友,中国复兴“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威胁,是和平不是动荡,是进步不是倒退”①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3-29(02).。中国“创造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1(02).,也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开创了新机遇、新局面。汤因比曾预言,“中国肩负着不止给半个世界而且给整个世界带来政治统一与和平的”③(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荀春生,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279.的使命,中国人不会那么自负。但在一个开放时代,中国人为自己的民族谋复兴,为自己的人民谋幸福,很多努力的成就会自然地外溢,可能会使相互尊重、相互借鉴、互利共赢的交往准则逐步战胜并代替“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交往逻辑,从而使中国交流互鉴式的交往模式为世界人民的交往筑牢坚实的人文基础,为增进世界人民的友谊搭建桥梁。

(二)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前进是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历史合力论”基于社会根本动力这一因素,充分肯定了人类历史演进中包括交往在内的不同因素对历史进步的作用。文明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从蒙昧走向开化的重要标志。各种文明在交流互鉴中不断丰富自身,在多元文明演进中并行不悖,在文明交融中践行和平、开放、包容、共赢等理念,会推动符合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交往秩序和规则的重构,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明演进提供动力。一方面,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物质动力。从“手推磨”“蒸汽磨”分别产生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历史过程中可以看出,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极大地加快人类历史前进的步伐。特别是以“蒸汽磨”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在社会大生产中的应用,使人类文明实现了“质的飞跃”,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辉煌成就的创造奠定了基础。同时,虽然资本主义借助工业文明的发展展开了对全球的扩张和资源的掠夺,并对人类文明造成了破坏,但就历史发展的整体进程而言,我们不得不承认,正是得益于世界不同文明之间“不同形态”的交往,资本主义大工业创造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生产力才逐渐在全球推广,客观上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前进,成为历史发展不自觉的工具。当前,中国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将科技创新和高水平开放作为整体发展的战略支撑,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机、航空航天等前沿科技领域,我们也处于世界前列甚至领先水平。在不断强化自身发展的同时,中国积极为全球发展献智献策,并欢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搭乘中国发展快车,共建共享世界发展机遇。中国的先进科技灌注在海外投资项目中,为项目所在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条件。它证明,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能够为包括先进科技在内的不同领域交流提供便利,进而演变成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物质动力。另一方面,文明交流互鉴能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理性、天职观、禁欲主义、竞争意识等观念孕育了资本主义精神,影响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进步。就历史发展实际而言,理性因素对打破封建神权等落后观念、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自然离不开交流交往。但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精神就会演化为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成为压迫大众的帮凶。当前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宣扬及强制输出,即是资本主义精神恶质化的典型代表,其内在充斥着的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的自私自利的精神实质,是文明交流互鉴中特别需要警惕的负面,交流中的其他主体要善于借助辩证否定方法对待之。习近平交流互鉴观的基本精神突出呈现在“平等、自愿、互利、共赢”内涵中,是从全人类发展大局出发,充分诠释和体现文明交流互鉴以凝聚不同文明优势,聚集不同文明精神财富和夯实人类文明共同发展基础,能真正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文明交流互鉴成为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纽带

首先,文明交流互鉴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全球化的潮流会有波折但不可逆转,“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世界走向未来的最好道路选择。各种文明要想立足世界,实现繁荣发展,必须顺应和把握时代发展脉搏,以积极的战略措施应对发展进程中的风险与挑战,使自身文明顺应人类历史滚滚向前的潮流,“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①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5-6.。每个文明主体都应清楚地知道,一切违背历史潮流、文明潮流而动的行径,终将在文明进步势不可挡的大潮中被淹没。其次,文明交流互鉴有利于维护地区和世界安全。文明交流互鉴为地区和世界安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路径,以沟通、协商、对话的方式取代威胁、对抗和冲突逻辑,充分尊重不同文明主体的选择权,“求同存异”,能避免世界或地区陷入动荡,为整个世界的安全、稳定、和谐提供保障。最后,文明交流互鉴符合世界人民对永久和平的永恒期待。“和平是人民的永恒期盼。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31.,世界持久和平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共同繁荣发展。文明交流互鉴用“以文会友”方式,以文明交流取代野蛮战争,以平等协商代替武力强制,以人民心意相通代替人民生命财产损伤,在多样差异中寻求融通之处,能为世界和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创造和平契机,为世界人民实现安居乐业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提供适宜空间。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文明交流互鉴关乎不同文明的共生共存共荣,关乎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关乎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习近平同志忠实传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世界历史及交往理论,积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交往智慧,立足时代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文明交流互鉴观。这一文明交流互鉴观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遵循和方向指引,为有效应对人类共同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知识,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和谐共生、繁荣发展作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贡献之一。在其指导下,中华民族将努力同世界其他文明主体一道,秉承文明交流互鉴理念,努力克服文明交流互鉴中的各种障碍,共同续写人类文明的多彩新篇章。

猜你喜欢

文明交流人类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