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至上”理念的诠释与践行*

2023-01-04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人民至上人民出版社

张 戈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 东城 100732)

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人民至上”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01).概括为党的百年奋斗史上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指导意义的历史经验。人民至上,即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目标。“人民至上”不是抽象的表面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回望过往,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诠释人民至上、践行人民至上的历史。时至今日,深入梳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诠释和践行人民至上的历史,对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历史自觉、坚持人民至上,对于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成就更多辉煌,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至上”的形成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什么人”是关乎一个政党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中,围绕着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创立了“人民”话语,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科学回答了“为什么人”问题,形成了“人民至上”理念。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陷入了水深火热、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腐朽的清政府难挽将倾的大厦,“王土王臣”的臣民话语逐渐被“救国救民”的国民话语所取代。为救国救民,先后有多个政治团体登上了中国历史舞台。在“为什么人”问题上,他们或服务于少数人,或服务于少数集团,无法凝聚起最广泛的共识,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作最坚决的斗争,因而农民起义、君主立宪、资产阶级共和制等种种救国方案相继失败了。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党宣言》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回答了“为什么人”的问题:“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11.。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阐明:“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军,为无产阶级奋斗,和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党。”②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97.为团结更多力量,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党的二大引入了“人民”概念、划定人民范围:“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或农民)最大的痛苦是帝国资本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③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32.。从中可以看出,二大所指“人民”,包含工人、农民和资产阶级,有着较强的阶级属性。在二大纲领的指导下,国共两党步入合作,此时,毛泽东在《政治周报》发刊词中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理念:“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④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初步回答了“为什么人”的问题。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革命政变,镇压工农运动,原属人民范畴的部分资产阶级叛变革命,成为“敌人”。在关系到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党于7月8日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八七会议”深刻反思了二大的“人民”范畴和右倾投降主义,减少了“人民”一词的使用,更多地使用“工农”“群众”以区别于国民党的“国民”。同时,党明确革命的人民主体为“工农群众”,提出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

在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总方针的指导下,党充分依靠工农群众,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和队伍的扩大,红四军内出现了单纯军事观点、流寇思想和军阀主义残余等脱离群众的思想。在东江游击失败后,毛泽东在古田主持召开了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批判了“不愿意艰苦地做细小严密的群众工作”的错误思想,提出“编制红军法规,明白地规定……红军和人民群众的关系”⑤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0-81.,从而贯彻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体现人民军队人民性的规定。毛泽东强调:“红军的打仗……是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才去打仗的”⑥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9.,从而明确了人民军队的人民立场。

党和红军要“为人民打仗”,但也不能局限于“打仗”,还要服务人民生活。1934年,党在各苏区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大成绩,赢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但由于共产国际的指挥,党内“左”倾错误也在滋长。“左”倾错误最大的问题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为此,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批判了“只讲扩大红军……对群众生活一点也不理的思想”,提醒干部:“我们要胜利,一定还要做很多的工作。领导农民的土地斗争,分土地给农民;提高农民的劳动热情,增加农业生产;保障工人的利益;……。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开始形成“为人民服务”思想和“人民至上”理念。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为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党再次使用并阐释了“人民”的内涵。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指出:“我们的政府不但是代表工农的,而且是代表民族的。……不但小资产阶级,而且民族资产阶级,有了参加抗日斗争的可能性。”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8.重新将“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纳入人民范畴。随后,1943年7月,毛泽东在总结“二十二年的历史实践”时,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②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7.次年9月,毛泽东进一指明:“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5.

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前夕,党召开了七大。经认真讨论,党明确:“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5.由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党的根本宗旨并写入党章,确立了人民至上的理念。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人民至上”理念的发展与“人民民主”的实践

1949年6月,新中国成立前夕。为践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毛泽东进一步阐述了即将诞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那么,“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党的任务,“要强化人民的国家机器,……借以巩固国防和保护人民利益”⑤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80、1475、1476.。从而推动了“人民至上”理念的发展。

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先后完成土地改革、彻底铲除了封建制度的根基,禁绝娼、赌、毒,净化社会环境,改革旧的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男女平等,赢得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随后,党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推动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人民真正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成为国家的主人,建立起了与“人民民主”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步进行的,是上层建筑领域的变革。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制度层面确立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原则,是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民主选举出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顺利实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写入宪法,从根本大法层面诠释了人民至上,践行了人民民主。

建立了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之后,如何进一步诠释和践行人民至上,走一条什么样的建设道路,成为党和人民必须思考的重大问题。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341.这意味着,尽快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成为党的重要任务。

但个别政府部门由于还不适应刚刚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不适应新的要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作风问题,引发了部分群众的不满。同时,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也引发了社会主义阵营的震动。党中央对此十分警惕,毛泽东认为,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不断出现的新矛盾,将难以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政权。为此,毛泽东做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指出当前人民政权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都是人民内部矛盾:“我们的人民政府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但是它同人民群众之间也有一定的矛盾。这种矛盾包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民主同集中的矛盾,领导同被领导之间的矛盾,国家机关某些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同群众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也是人民内部的一个矛盾。”同时,再一次阐述了“人民”的范畴,区分了“人民”和“人民的敌人”,“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5-206.。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深化了党对人民民主的认识:“在人民内部,民主是对集中而言,自由是对纪律而言。这些都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矛盾着的侧面,它们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我们不应当片面地强调某一个侧面而否定另一个侧面。……这种民主和集中的统一,自由和纪律的统一,就是我们的民主集中制。在这个制度下,人民享受着广泛的民主和自由;同时又必须用社会主义的纪律约束自己。”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9.从而进一步完善了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践行和发展“人民至上”理念,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和理论基础。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对“人民至上”理念的丰富与生动实践

1956年,八大之后,党开始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探索的过程是艰辛和曲折的,甚至遭遇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面对这种情况,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党内政治生活正反两方面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对“人民至上”理念的丰富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提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党丰富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一方面,“以阶级斗争为纲”结束、家庭出身审查废止之后,“人民”的阶级属性开始淡化。党的十二大将知识分子纳入人民范畴,“使全党和全社会认识知识分子同工人、农民一样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①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6:29.。同时明确,“我们的统一战线比过去任何时期更加扩大了,不仅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还包括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文件[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这一阐释,明确人民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标准,使之区别于“公民”。另一方面,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如何践行人民至上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1980年5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提道:“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4.

为了不断增加人民收入,发展生产力,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发展战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2.“先富”带动“后富”战略的提出,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大锅饭”。承认富裕程度上的差别性,就能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进而为高层次的富裕提供示范。基于此,邓小平勾勒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构想,开辟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

“先富”带动“后富”战略的目的是要最终实现“共富”。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指出:“由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产生的差别,是全体社会成员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差别,而绝不是那种极少数人变成剥削者,大多数人陷于贫穷的两极分化。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是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是整个社会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78.随后,邓小平又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先富”与“共富”的辩证关系,进而在思考与实践中,初步提出了“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战略被实践证明是切实有效的。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之时,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跃升至1987年1092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381元跃升至111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4元提高到436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由316元提高到916元,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前两年完成了原定十年内翻一番的任务。期间,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90%的农村人口解决了温饱,人民营养水平同步改善。收入的增加促进了消费,刺激消费供应的增多,在住宅方面,1987年城市新建职工住宅8.5亿平方米,农村新建住房39亿平方米,人民居住条件持续改善,在就业方面,全国城镇安排3700余万人就业,基本解决了长期积累的城镇待业青年就业问题。经过近十年的发展,长期困扰我国的一些严重社会经济问题开始得到缓解,绝大多数人口实现了温饱,摆脱贫困面貌的工作获得了较大进展,由此,党的十三大郑重宣布:“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⑥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

脱贫的成就增强了党和人民的信心。为总结经验,邓小平赴先后赴全国各地视察调研。期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这一论断,从更深的层次上回答了坚持人民至上为什么要坚持共同富裕,从而生动展现了新时期以来党对人民至上理念的践行。

(二)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党对“人民至上”理念的丰富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提出

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前后,党执政已近四十年,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近十年。经历十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趋向多样化,收入差距明显拉大,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相对应的,商品交换原则不可避免开始渗透到党内生活中来。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党的干部队伍总体是好的,但个别党员干部,特别是极少数领导干部存在着“官倒”“以权谋私”等严重腐败的现象,党所面临的脱离群众的危险凸显。如何在新形势下诠释和践行“人民至上”就成为我们党所必须思考和回答的新课题。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贯彻人民至上,必须加强党的建设。江泽民深刻总结了党的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指出:“腐败现象的蔓延,严重破坏了党和群众的联系,而且成为国内外敌对势力颠覆我们的借口。反腐败斗争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我们党是很重视这个问题的,也是有能力克服腐败现象的。共产党从来就是生根在群众之中,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正是我们党的力量所在。只要我们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就能经得起任何风浪的考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②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80.

随后,党中央印发相关文件,对腐败现象开启了大力度的整治。据统计,1990年全国处分县团级以上党员领带干部比1989年上升40.8%,其中因经济问题受处分的县团级干部占受处分党员总数的28.1%,比1989年上升33.6%,其中不乏党的高级干部和老党员。不仅如此,为将防止和惩治腐败的政策制度化、具体化、常态化,1990年11月4日,中共中央批转中纪委《关于加强党风和廉政建设的意见》,逐步建立起一套拒腐防变的制度,党内政治生活展现新气象,赢得了党心民心。

在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同时,江泽民进一步思考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1998年底,在广东指导“三讲”教育活动之际,江泽民深刻回答了这一问题:“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从而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具体体现。为了进一步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江泽民在中央纪委召开了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我们党是立党为公的,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绝不能脱离群众和凌驾于社会之上。”④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81.从而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命题。与此同时,为更好地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界定了“人民”的范畴:“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6.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坚持人民至上具体举措。人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是检验党的一切方针政策的根本准则,中国共产党要长期执政,就必须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最根本的执政规律,更是对人民至上的诠释和践行。

(三)十六大以后党对“人民至上”理念的丰富与“以人为本”的提出

21世纪初,我国步入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社会财富空前激增,人民素质不断提高,“人民”一词的阶级属性和斗争属性一再淡化。值此之时,党召开了十六大,进一步诠释人民的范畴:“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1-12.“人民”逐渐转化为具有普遍性质的集体概念。正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认真落实十六大的战略部署的时候,我国遭遇了一场过去从未出现过的非典型肺炎疫情,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面临极大威胁。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面对“非典”疫情,党中央高度重视,坚持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把防治非典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迅速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党充分相信群众、动员群众、依靠群众,建立了全民动员、群防群控的机制,构筑起了一道抗击“非典”的钢铁长城。同时,党中央作出了“坚持一手抓防治非典这件大事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的重大战略决策,最终夺取了抗击非典和促进发展双胜利。

胜利来之不易,经验尤为珍贵。在工业社会,虽然生产力发展较快,社会财富增速较高,但这种以资本为基础,对大自然过度索取乃至破坏的发展,最终将反作用于人类自身。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但由于部分党员干部对“发展是硬道理”的片面理解,对经济增长和经济指标过分追求,虽然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获得了较大提高,但不同群体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别开始显现,自然环境有所恶化,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坚持人民至上就成为党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有鉴于此,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总结抗击“非典”的经验教训同时,围绕着“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如何践行人民至上作出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提出了“科学发展观”。2003年7月,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指出:“在促进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不仅要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投入,而且要增加促进社会发展的投入,增加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投入。”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96-397.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通过抗击非典疫情,我们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本质区别在于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社会主义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区别,主要不在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和经济增长的快慢,而是生产力发展的目的。党和国家一切活动、一切政策都是为了人民,“以人为本”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这一根本立场。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党和人民才能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才能应对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社会突发事件,应对重大国际突发事件等一切党和人民所面对的重大风险挑战。正因如此,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①胡锦涛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

“以人为本”是十六大以后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具体体现。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础上,我们党将“以人为本”明确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丰富了党对人民至上的诠释和践行。

四、新时代“人民至上”理念的飞跃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召开前,经过改革开放的长期奋斗,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8年至2012年的34年间,我国已成为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农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社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科学技术发展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先进行列。34年来,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中国人民正昂首正阔步迈入新时代。

新时代,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最关键的时代。在民族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党进一步丰富了“人民”的意涵,将社会各阶层凝聚起来,从而为民族复兴大业汇聚起了各方力量。同时,作为一个集合名词的“人民”,也被赋予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属性,“人民”迎来了意涵上的飞跃。

新时代,是中国人民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的时代。经过改革开放的长期奋斗,中国人民逐渐富了起来。“荷包”鼓起来的中国人民,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有饭吃有衣穿,不再满足于有房住有学上,而是想着吃得更好、穿得更美、住得更舒适、行得更便捷,在教育、就业、收入、医疗、公平、消费等更加广泛的领域有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我国的改革也进入了攻坚期,“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甚至是牵动全局的敏感问题和重大问题”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01.。在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之下,面对一系列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的艰巨考验,如何“涉险滩”“闯急流”,如何破除我们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拦路虎”,如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诠释和践行人民至上的重要任务。

为不断巩固和发展人民至上的制度设计,我们党提出并践行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了百年来践行人民民主的经验,深化了对人民民主和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诠释和践行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西方民主理念和民主实践的超越,是对人民民主的发展。经由全过程人民民主,我们进一步巩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安排,实现了人民至上制度上的飞跃。

为不断满足人民对公平正义的需要,我们党不断将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贯彻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坚持问题导向,以整治“四风”为突破口,着力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雷霆万钧之力反对腐败,党风政风明显好转;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全力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为广大人民营造了公平正义的环境。

为不断实现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我们党推动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着力推进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尤其是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不断提高。

为不断满足人民对健康的更高需求,党着力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在全社会层面扩大优质的健康资源供给。尤其是在新冠疫情以来,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置于首位,接连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有力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新时代党对人民至上的诠释与践行,正如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那般:“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6-17.从而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了“人民至上”理念的飞跃。

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党带领人民,着力践行人民至上所取得的成就,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所取得的成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始终和人民同甘苦、共患难、齐奋斗,就能在不断满足人民需要的进程中,紧紧不断实现新的伟大成就。

猜你喜欢

人民至上人民出版社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我给小鸡起名字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思维
牢记人民至上?确保党媒姓党?坚持党性人民性相统
“人民至上”的真实含义与内在要求
抉择
读懂穆青 弘扬穆青精神
人民出版社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不断增强党性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