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组织化
——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振兴的实践路径
2023-01-04杨可心
岳 奎,杨可心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我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现乡村振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环节与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基础党组织建设焕然一新,领导力、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在脱贫攻坚战中得到了加强。由于历史和区域发展等原因,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依然存在党员质量不高,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不足等问题。此外,随着国家治理重心的下移,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治理能力也亟待提升。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组织体系的神经末梢,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基础不牢,地动山摇。”[1](P7)从乡村振兴与党领导“三农”工作的全局看,要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治理能力,进一步加强思想武装,使农村基层党组织进一步“组织起来”,有效担负起党和国家所赋予的全面领导农村工作和组织动员群众的重任。
一、组织起来: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战斗堡垒”
列宁曾指出:“‘组织起来!’这个多数派拥护者在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就曾想加以明文规定的口号,现在应当立刻实现。如果我们不能够大胆主动地建立新的组织,那我们就应该放弃起先锋队作用的空洞抱负。”[2](P287)这段话突出强调了组织起来的必要性,也表明马克思主义政党一贯重视将党组织和党员真正组织起来。组织起来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坚强组织保障,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这是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取得辉煌成就,在新时代夺取伟大胜利的重要经验和“制胜法宝”,也彰显出党领导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独特政治优势。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创造性地运用列宁按照生产单位建设党的基层党组织的思路,在农村设置党支部,将党的根基厚植于农村,最终让党在农村站稳脚跟,并最终取得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就非常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大力吸收优秀农民加入党组织。一方面扩大了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让党和农民的联结更加紧密,另一方面也给党输送了大量新鲜血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备人才。毛泽东强调:“无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如果同农民关系搞不好,那就会灭亡。”[3](P401)在组织动员群众方面,农村党支部将关心农民生活,维护农民利益作为其工作的重要内容。正如毛泽东所强调的:“农村党的精力的最大部分,必须放在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和市镇上的工业生产上面。”[4](P217)根据地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农民进行生产劳动,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帮助农民解决农具、种子、耕牛等生产生活问题,并要求未脱离生产的农民党员发挥生产劳动的模范作用。这些举动促进了党在农民心中的领导地位的形成,使得广大农民自觉地团结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还总结道,“我们进行了二十二年的武装斗争,所以革命并不是容易的,但是是可以胜利的。不管敌人如何强大,如果我们搞对了就会胜利。那就是要争取人民群众,教育他们,把他们争取过来,组织起来”[5](P257)。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坚定推进者,为完成全国范围内的“土改”运动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为发展集体经济作出卓越贡献。正是在这个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全国范围内成为农村社会的真正领导者。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突破口,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始更多地承担解放思想的教育功能,发挥对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宣传作用。随着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一大批乡镇企业迅猛发展,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出发,作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在我国广大农村贫困地区吹响精准扶贫的冲锋号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使党支部更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成为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把乡亲们的事情办好。”[6](P111)为了更好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人员配备上党和国家通过选拔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将优秀党员下沉到农村实地指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帮助贫困地区的村党组织学习先进生产技术和经济发展经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在制度上支持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党支部书记通过法定程序兼任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加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在资源配备上强调资源下沉到村,本着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大量的专项扶贫项目在农村落地生根。通过一系列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系统性帮扶引导,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它们在脱贫攻坚中作出巨大贡献,如安徽省大湾村党支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三河村党支部、陕西省郝家桥村党支部等。这些党支部带领当地农民转变发展思路,培育特色农村产业,筑牢思想基础,让所在村农民摆脱贫困迈向共同富裕,发挥了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从脱贫攻坚的实践看,农村脱贫攻坚战能顺利完成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有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积极作为。
二、夯实堡垒: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振兴”的深远意义
1.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现实需要
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领导人民群众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崇高使命。党的领导在这个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也必须是全面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7](P85)实现党的全面领导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落到实处,体现在要在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方方面面上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神经末梢,没有坚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在农村的根基就不会牢固,党的全面领导就会底气不足,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就缺乏支撑。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要振兴,这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现实需要。只有农村基层党组织真正全面领导起农村各项工作,确保农村各类组织都能在党的领导下平稳运行,把各种力量汇聚在党的旗帜下,新时代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
2.实现乡村振兴的组织保障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8](P2)党中央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出发提出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将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工作的体现。我们要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7](P259)总书记在这里强调党的建设与乡村振兴其他工作是紧密相关的,任何一部分的缺失都会引发木桶效应,影响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质量与效果。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深刻认识农村基层党组织振兴的意义指明了方向。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坚强组织保障,在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全局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没有农村基层党组织振兴的乡村振兴将是空中楼阁。
3.夯实党的执政根基的关键之举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群众组织力”这一重要论断,对党的自身建设提出新要求和新目标。马克思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9](P287)我们的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使命型政党,将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作为党的基本价值追求与行动信条,在思想认识上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作为党的基本价值准则,在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行动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10](P295)如果村党组织不能践行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就不能很好地把农民组织起来,团结在党的周围。长此以往,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变成一句空话,党的执政根基就会被侵蚀。因此,党必须时刻同农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通过坚强有力的党组织将农民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不断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4.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本着治党务必从严的要求,大抓基层党组织建设,对基层微腐败零容忍。在“打虎”的同时,下大力气“拍蝇”,扫除了一大批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党内腐败分子,党心民心为之一振,管党治党成效卓越。行百里者半九十,在管党治党上我们不能有停停脚歇一歇的想法,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强化问题意识,将全面从严治党向纵向深推进,不断完善村党组织的自我革新,打通全面从严治党在农村的“最后一公里”。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广大农民时时可以看得见,处处打交道的基层党组织。对村党组织的做法是否满意,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对我们党的整体形象和作风的评价。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否真正代表农村群众的利益,能否依法办事、秉公而行,关乎全面从严治党的整体成效。
三、组织涣散: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列宁说:“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没有别的武器。”[11](P415)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使党的力量倍增。农村基层党组织应起到的作用概括起来是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但在过去一段时间,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着组织涣散的问题,弱化了党领导乡村振兴的政治优势,对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造成了阻碍。
1.形式主义的困扰
形式主义的困扰主要包括党组织在落实“三会一课”上流于形式、工作内容上流于形式,重痕轻绩等。“长期以来只注重组织内部建设的基层党建也往往疲于整理党建材料和会议资料,形成‘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的痕迹主义、文牍主义和形式主义,而无心顾及乡村群众的生活疾苦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12]造成这种情况的成因,既包括压力型体制下部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甩锅避责,问责泛化下部分农村党员干部因压力超载而不愿作为,也有少数党员干部政治意识、政治能力退化甚至党性衰退的原因。这些形式主义严重弱化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破坏了党的群众路线,需要保持高度警惕。
2.能力不足的困顿
能力不足的困顿主要表现在支部书记政治能力不足,在群众中威望不高,不能贯彻民主集中制,在决策中独断专行。“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相关事务纷繁复杂,治理难度较高,少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党员领导干部缺乏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和协调能力,在党内搞“一言堂”,在党外蛮横专断,不仅未能团结凝聚党内外力量和人民群众,反而加剧了组织的涣散程度、弱化了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的“双核心”地位。另外,“组织机构的行政化导致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惯用行政化的思维模式和方法来处理群众所反映的问题,招致群众反感”[13]。这集中体现出部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缺乏“民主集中”的政治意识,脱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
3.权力腐败的侵蚀
少数党员领导干部丧失理想信念,变成黑恶势力的保护伞,侵蚀党内生态,褪色变质。如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下盟村班子集体违纪,以集体决策取代民主决策,将失地农民社会保险名额“折”成征地拆迁工作“辛苦费”,私下分给亲友;在未经质量检测、审计把关和村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情况下,对村道路建设工程超额预算“视而不见”,自行简单验收,向施工方多支付工程款[14]。软弱涣散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各种歪风邪气听之任之,不能真正占领农村舆论阵地,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这些农村出现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非法宗教势力。“三股势力”污染了农村社会环境,导致党的主张难以贯彻到位,让这些地区的群众对村党组织丧失信心与信赖,给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破坏。
四、再组织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振兴的实践路径
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振兴,要通过理论武装、能力提升、结构优化等手段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再次组织,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农村社会的领导力,对农民的凝聚力。这里的再组织化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的再组织,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集中整治软弱涣散党组织,严密基层党组织体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力,使其具备执行党和政府农村政策的能力。二是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农村社会的再组织,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乡村振兴的全过程中汇聚农村社会各方面力量,整合农村社会各类资源,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8](P6)的坚强战斗堡垒,将“空心化”的农村社会真正再组织起来。三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对群众的再组织,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成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教育引导广大农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主心骨,发挥对广大农民强有力的组织凝聚功能,把农民组织起来。其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是再组织化的基础与前提,只有自身坚强有力,才能形成磅礴的力量来应对新的问题和挑战。党领导下的农村社会再组织化是再组织化的应有之义。农村基层党组织不是为了组织起来而组织,组织起来是为了为党的事业出好力、发好力、用好力,提升对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组织能力,让农村各种社会力量沿着党所划定的宏伟蓝图同心并进。发挥对广大农民强有力的组织凝聚是再组织化的最终目的。“我们党来自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15](P367)无论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还是领导农村各项工作,党的一切工作归根到底是为了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关乎党兴衰成败的大事。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要成为党与群众的连心桥。
1.在革新提质中实现村党组织的再组织
一是通过不断增强自身政治能力实现党组织的再组织。政治建设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振兴的第一步,必须要营造旗帜鲜明讲政治的良好氛围。首先是坚定政治信仰,通过组织农村党员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深入了解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辩证关系,牢固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只有政治信仰坚定,农村党员才能真正弄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其次是弘扬农村优秀政治文化。党的百年奋斗中不断培育发展的优秀政治文化对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具有涵养作用。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农村地区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与英雄模范,通过学习他们一心为公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激励广大农村党员干部以更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在思想上锤炼党性,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再次,必须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政治引领主要体现在对村干部和农村各类经济组织与社会组织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村党组织的主要成员要成为政治工作的行家里手,把思政工作练成看家本领,采取谈话谈心等形式,及时了解这些组织主要负责人的政治态度与思想认知,切实保证村中全体党员与各类社会组织成员在政治立场、政治道路、政治方向、政治原则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是通过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实现党组织的再组织。发展党员是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根本大计,党员质量的好坏关乎全面从严治党能否长久有效。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良好的细胞有利于健康的肌体形成,坏的细胞会诱发癌变,损坏党的肌体,瓦解党的意志。要保证党的三农工作后继有人,就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吸收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农民”加入党组织。在党员发展上应注重从致富能手、返乡大学生、“新乡贤”中选择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加以培养和考察,做好农村党员后备力量储备。在党员培养管理上,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开展预备党员的党性教育活动,创新流动党员管理渠道,提升全体党员的组织归属感与活动参与度。
三是通过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实现党组织的再组织。在制度规范上,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把开展好“三会一课”制度作为加强自身战斗力的重要载体。利用“三会一课”深入学习党章和党的若干准则条例,做到党内活动按章办事,遵纪而行,制度化推进党员的理论学习、纪律学习,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对关乎村党组织与村中的重大事项,必须用好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民主,群策群力。在干部工作上,农村党支部书记是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第一责任人,要坚持高标准,严格选拔支部书记,将政治上过硬,有一定理论功底,在群众中有威望的同志选到这个关键岗位上来。村支部书记要带头上党课,发挥党支部书记“领头雁”作用。党支部要定期召集党员上党课,将上党课作为补足“精神之钙”的重要方式,通过党课学习加深党员党性培养。在组织生活上,村党组织要按照党的相关条例规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组织生活会,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坚持“火药味”十足,把红红脸、出出汗作为常态。在严肃的组织生活中让党员对照党章找差距,看清自身问题,通过组织教育提高党员的先进性与纯净性,淬炼党员不怕困难冲锋在前的战斗力。
四是通过自我净化与自我提高实现党组织的再组织。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再组织离不开村党组织的自我净化与自我提高,更需要上级党组织特别是县乡(镇)两级党委的支持与监督管理。在党员管理教育上,上级党组织要对农村党员特别是村支部书记进行集中培训学习,强化支部书记思想政治教育和基层治理能力培训。落实好《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关于“乡镇党委每年至少对全体党员分期分批集中培训一次”的规定。在帮扶引导上,上级党组织要积极参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活动,深入农村调研,强化督导;制度化到村中为党员上党课,参加村党组织生活会,及时帮助解决村中党员的生活困难。在干部任用上,把县乡两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三农干部放到农村干事创业。在监督规范上,强化纪律监督,以党章为基本遵循,以党的若干工作条例为准则,约束村党组织的行为,对于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的违纪行为要及时教育批评,责令整改,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2.在全面增强领导力中实现党对农村社会的再组织
一是村党组织要具备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经济领导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7](P262)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按照“四个不能”的总要求坚守底线原则,强调科技作用,精准施策发力,不断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领农民发展特色产业,走共同富裕道路。2021年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是我国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党组织要树牢底线思维,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行动导向,改善农田土质状况,开展周期性土地集中整治,兴建农田水利设施。在农业技术发展上,党员要带头学技术,带头推广技术,积极响应国家农业节水行动,因地制宜推广农业灌溉技术。在精准施策发力上,基于各地特色精准“开方”。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村党组织要做好领头雁,带领群众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业,延长本村农产品产业链,打造观光农业、乡村民宿等特色农村旅游产业。
二是村党组织要具备领导乡村治理“三治”结合的治理能力。首先村党组织要成为村民自治的领导者。村党组织要通过推荐考察等形式让在群众中有威望、致富有经验、道德高尚、热心农村发展的优秀乡土人才通过村民自治选举选拔出来。对于破坏村民自治的农村黑恶势力和宗族恶势力,村党组织要坚决取缔,保证农村村民自治在党的领导下行稳致远,坚决制止农村一切恶势力干预农村选举的情况发生。村党组织要做“四议两公开”的表率,推广实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在村行政事务上,村两委要依法办事,协同办公,实现便民化、简约化、一门式办理。其次在法治乡村建设上,村党组织要积极进行普法工作,使农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再次,在提高乡村德治水平上,村党组织要向广大农村群众输出一大批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来满足农民对于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要。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丰富广大农民精神文化的重要场所,村党组织要利用好这一平台,宣传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保护好农村原有优秀文化,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宣传身边党员的先进事迹、群众间的好人好事。最后,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与舆论引导能力是党的高超本领。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用好这个优势,坚持党管舆论的工作要求,占领农村舆论阵地,及时讲出事实真相,把稳思想之舵,保证农村基层党组织牢牢把握住农村舆论阵地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真正为党守住农村舆论阵地,做到不但敢于发声,还要善于发声,更要做到同频共振。
3.在凝聚群众力量中实现党对农民的再组织
一是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的作用。村党组织要带着农民走共同富裕道路,带领农民搞好农村各方面建设,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把农民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在汇聚群众力量中将群众再次组织起来。村集体经济是全体村民的共同资产,也是村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重要物质基础。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集体经济既是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经济领导能力的生动实践也是组织动员农民的一种有益做法。近年山东省一些地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做法对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这些地区通过党支部牵头领办合作社,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将村集体土地集中生产、统一管理,发展特色采摘业、观光旅游业等。合作社所创造的红利按照股份加分红的形式返还给农民,帮助当地农民增收扩产。这些做法一方面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也拉近了党群关系,让农民看到了基层党组织的力量。这些实践表明,村党组织在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上具有天然优势,各地的村党组织要积极学习相关做法,以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为原则,在实践中创新集体经济经营方式,在有条件的地区通过法定程序使村党组织书记担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
二是把党的群众路线继续落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15](P27)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就要站在农民的根本利益上看问题,继承好这一“传家宝”。在推进农村工作中村党组织要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做广大农民的知心人与贴心人,把村党组织的一切工作得失与农民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为群众办实事。在价值追求上,村党组织要将“一切为了群众”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从农村群众的整体利益出发,将村党组织的工作自觉地置于全村发展大局中来考量谋划。在行动导向上,坚持“一切依靠群众”。乡村振兴的行动主体是广大农民,乡村振兴的受益客体也是广大农民,村党组织的一切行动离不开农民的支持与帮助。因此,必须将村党组织的工作部署同农民的利益诉求与要求结合起来,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在聚合农民的力量与智慧的过程中组织农民。农村基层党组织可通过民主座谈会,群众评议党员等形式让群众充分表达意见建议。在工作方法上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农村基层党组织所服务的对象是占我国人口多数的广大农民,村党组织成员又来自于农民,村党组织与农民的这种天然联系便于将党的群众路线落实到农民生产生活中。村党组织可以通过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关怀慰问“三留守”、老年群体、残障人士、“五保户”等弱势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