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马克思主义“行”到中国共产党“能”的内在逻辑

2023-01-04刘松涛刘晓青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刘松涛,刘晓青

(1.西南民族大学,成都 610041;2.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P12-1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全党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P2-70)2022年1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3]从“七一”讲话,到《决议》总结的百年奋斗的十大历史经验,全面揭示了党百年奋斗的“成功密码”。深刻认识“成功密码”的理论内涵和重大意义,既是树立正确党史观,更好认识百年党史的需要,也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需要。党的百年辉煌成就,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行”。毫无疑问,在指导思想上坚持守正创新,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关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成功密码”。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是党百年奋斗取得成功的根本前提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各种政治力量纷纷登上历史舞台,但都没能彻底改变旧中国落后挨打、任人宰割的历史命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正确思想的指引。而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迅速成为中国政治力量的中坚,完成了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上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政治力量的根本区别。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说,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而错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注定只能以失败告终。成功的实践,一定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而实践的成功,又是理论科学性的明证。

马克思主义是致力于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历史观的根本变革,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通向自由王国的途径,为人类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所谓人类解放,是指人不断认识必然性,从不自由走向自由的过程,是从某种束缚状态下获得自由,主要包括从自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从不合理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从落后过时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体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4](P519)这里所谓“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是指从自然界获取资源,以维持个体生命的存在,即必须进行以自然为对象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4](P531)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生命个体的存在,是人类历史的基础,而生产满足生命个体所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则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历史性活动。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人与自然关系的性质。生产力水平越低,人类越是处于受动状态,人受到自然界必然性的束缚就越大;生产力水平越高,人类能动性越大,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自由度也就越大。在这个意义上说,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才能使人从自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近代以来,科学技术作为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种最重要的方式,对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重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其视为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也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力量。“自然科学却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尽管它不得不直接地使非人化充分发展。”[4](P193)

马克思恩格斯在生产劳动中找到了破解人类历史之谜的钥匙。生产劳动总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进行的,或者说人们在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了人与人的物质经济关系,这便是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原始平等关系被打破,公有制被私有制代替,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阶级社会,人与人之间主要处于一个阶级剥削和压迫另一个阶级的阶级对立之中,而且这种对立在资本主义社会达到了极点。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以“异化劳动”为核心揭示了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和奴役。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等生产资料是分离的,工人与资本家之间是一种雇佣关系,劳动是一种被迫的受动行为,与其劳动产品也是分立的,劳动产品为资本家所占有。总之,自由自觉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变成了工人为维持动物性生存而不得不进行的强制性活动。“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产生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4](P158-159)。毫无疑问,在异化的劳动中,工人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揭示出社会从私有财产解放出来的方式。“从异化劳动对私有财产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来表现的,这并不是因为这里涉及的仅仅是工人的解放,而是因为工人的解放还包含着普遍的人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整个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对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4](P167)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详细分析了资产阶级的形成过程,指出“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5](P33)。但是,与资产阶级同时产生的,还有作为其对立面的无产阶级。资本主义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所固有的矛盾也在不断激化,这一矛盾不可能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得到解决,它必然会被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基于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的分析,得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历史结论[5](P43)。而资产阶级掘墓人这一神圣的使命,历史地落在了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工人阶级身上。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详细回顾了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第一次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了经典表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形态的变革;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社会意识;“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以及新旧社会形态(生产关系)演进中的“两个决不会”;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5](P501-502)。1859年,恩格斯在书评《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中,对唯物史观的重大意义进行了高度评价。他指出,马克思所阐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5](P597)。1883年,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再一次对唯物史观的意义进行了评价,他指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6](P801)唯物史观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回答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伟大变革;立足“两个划分”和“两个归结”,紧紧抓住生产力这一核心,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使人们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可以说,唯物史观为人们认识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趋势提供了科学方法,为无产阶级及其解放运动提供了科学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的理论,还是人民的理论和实践的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致力于改变少数人剥削多数人的旧世界,以其鲜明的人民立场占据道义至高点,得到全世界受压迫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使其产生于欧洲而传播于全世界,使社会主义运动从一国向多国发展,使世界面貌为之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还是开放的理论,它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永葆其科学真理之本性。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前途和命运,迎来了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光明前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7](P14)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必将继续发挥其科学指导作用,使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握人类历史发展大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走在时代前列,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

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

无论是自然科学真理,还是社会科学的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就其绝对性而言,总是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反映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就其相对性而言,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认识成果总是具体的历史的,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是对事物的有限的认识。同样,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也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就其绝对性而言,它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观点是完全正确的,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遵循和看家本领。就其相对性而言,它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作出的个别论断、个别观点可能已经过时甚至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理论探索史。”[8](P23)中国共产党人总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致力于理论创新,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取得成功。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前提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一是要全面准确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二是要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干事创业的看家本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关于社会发展的规律、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实践观、运动观、发展观、时空观、群众观、阶级观、矛盾观。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在运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恩格斯曾经深刻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9](P691)运用马克思主义,不是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去寻找解决中国问题的现成答案,而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矢”,去射中国问题的“的”。在党的历史上,教条主义者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词句,脱离中国具体实际,结果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巨大损失。这从反面说明,教条式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会丧失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毛泽东同志在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命题。早在青年时代,毛泽东同志就十分重视对中国文化与国情的研究。毛泽东同志支持并组织湖南青年留学,但是“作为湖南青年赴法的组织者,毛泽东同志自己却没有出国”。据《毛泽东传》记载,他对此有三点解释:一是看译本比看原本快,可以在较短时间学到更多知识;二是世界文明分东西,东方文明要占半壁地位,而东方文明可以说就是中国文明,只有先研究中国古今学说制度的大要,出去留学才有可以比较的东西;三是“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以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在留学成为时尚甚至时髦的风气中,毛泽东坚持首先要深入了解中国实际国情,才能更好地研究和学习外国,并且对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都采取分析的态度,确有其不同流俗之处,这也许是他以后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契机”[10](P47-48)。

1925年12月,毛泽东同志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进行了逐一分析,明确了革命的对象、领导力量、依靠力量,特别指出中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动摇矛盾态度[11](P1-9)。可以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社会问题的典范。国共合作破裂后,以秋收起义后建立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起点,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方向,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化三改”总路线,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在中国具体化,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过渡时期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正确指导,消灭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针对建设实践中照搬苏联经验存在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研究我国社会矛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若干重大问题,指导社会主义建设。

邓小平同志指出:“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我们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就是要在每一时期,处理各种方针政策问题时,都坚持从实际出发。”[12](P126-127)针对“文革”结束后“两个凡是”造成的思想僵化局面,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12](P143)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等著名论断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突破了关于计划与市场的传统认识,正确处理“姓公姓私”与“姓资姓社”的争论,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深化了对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认识,完善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取得重要成就。总之,在和平与发展时代背景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战略判断,明确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新的实际出发,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战胜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2](P67)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时代永远向前,实践永无止境,只有源于实践、反映时代的鲜活科学理论,才能作为行动的指南。纵观百年历史,党领导人民取得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在面临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中国具体实践的结果。

三、进一步深化对“能”“行”“好”辩证关系的认识,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更加坚定“四个自信”

从百年党史汲取前行力量,必须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辩证关系的认识。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我们对此有以下三点认识。

一是要深刻理解“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是理论源头,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从党的性质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成功,首先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从理论的性质看,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的特殊规律,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提供了科学指南。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真理性,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功提供了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才能由理论变为现实、才能由一国向多国蓬勃发展。

二是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来看,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是“源”,为其后继者提供了研究的原则和方法;包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内的、由其后继者不断丰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则是“流”,是反映变化的时代和各国具体实践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在变,实践在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社会主义“模版”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列宁没有拘泥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率先革命的论断,从俄国实际出发,在资本主义相对薄弱的环节取得了革命的成功,率先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同样,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采取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并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相当的成就。然而,中国不同于俄国,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事实证明照搬苏联经验都行不通,按其他国家的经验搞“再版”只能死路一条。当然,更不能是西方国家现代化的“翻版”,否则就是走到改旗易帜的邪路上了。只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革命和建设才能取得成功。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发展马克思主义,就不能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面临的问题,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才能真正彰显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它是随着时代和实践不断发展着的科学。

三是要把马克思主义“行”变成中国共产党“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为革命群众所掌握并运用于实践,才能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才能得到体现。同样,马克思主义之“行”也只有通过中国共产党之“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好”才能得到进一步检验和发展,或者说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之“行”变成中国共产党之“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好”,马克思主义之“行”才有更加充分的实践依据。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良性互动中,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使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行稳致远。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