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偶像崇拜现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2023-01-04傅晶瑶
傅晶瑶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一、对于偶像崇拜的认识
(一)偶像崇拜的含义
偶像崇拜是指对自己所仰慕的对象的尊重与钦佩。偶像崇拜[1]一词最初来自神学和宗教,是指为人所模仿的对象。《新华词典》则解释为:“原指宗教或迷信的人敬奉的用泥、木头雕塑出来的神像,为人所模仿的对象。”后泛指被追捧的艺术家、作家、娱乐圈艺人等在某些方面有一技之长仰慕的对象。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偶像崇拜概念也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既包括因某一方面特质(如各种类别的明星)受到大众崇拜的对象,也包含有特别贡献的“榜样、楷模”普通劳动者和技术人员。洛文塔尔[2]150对偶像崇拜的内涵作了一个分类,对那些与大众娱乐、消费相关的归类为消费型偶像,典型的代表为歌影体等明星群体。而把那些与社会发展、生产建设相关并作出相应贡献的归类为生产型偶像,如获得国家最高荣誉共和国勋章的钟南山、袁隆平等社会代表人物。
(二)偶像崇拜对青少年的影响
偶像崇拜是当今青少年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青少年在偶像崇拜中寻找寄托,在尊重与钦佩的过程中树立积极向上的态度。偶像崇拜可以引导青少年的人生走向,是青少年走向社会之前的人生准备,也是青少年青春期心理成熟发展的必经之路。当前大学生的偶像崇拜现象折射出了“青春期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心理上、思想上、经济上等问题。根据《2019—2025年中国泛娱乐产业市场竞争态势及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显示,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是偶像崇拜的主要社会成员。“95”后群体中超过50%的青年被归类为追星群体,而在“00”后群体中,这个比例更是高达70%。事实上,大学生不再仅仅局限于学习的需求,而是期待自我和来自社会的双重认同,他们正处于心智快速发展但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而偶像身上的品格和特质,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大学生对待人生的期待,从而引发较为普遍的以偶像崇拜作为自身发展的动力与方向。
二、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实证调查
(一)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历史变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为英雄偶像时期(1949—1978年)、“明星”偶像时期(1978—2004)、“民星”偶像时期(2004—2014年)和“养成”偶像时期(2014年至今)[3]。大学生中的偶像崇拜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大学生对自我人生的一种期待,偶像崇拜发展轨迹的一个整体趋势,是从生产型偶像逐步向消费型偶像转移。在偶像崇拜特征的变化过程中,大学生对于偶像的外部因素愈加看重,在偶像崇拜表象的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内涵。一份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大学生的偶像崇拜始于外表和颜值,即表面化特征,对偶像的外部因素过分看重,但是深入的了解之后,真正能激发大学生偶像崇拜的还是偶像的才能、人格魅力等,这也是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多元化特点[4]。
(二)大学生崇拜偶像的特点
学者基于对新时代数字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偶像崇拜的新表征进行了梳理,发现偶像崇拜呈现了“符号化”“草根化”和“虚拟化”的新表征。符号化背后,是在愈加发达的娱乐经济背景下,快速迭代更新的“新生代”偶像,如“网红”“小鲜肉”。草根化背后,则对应的是由娱乐经纪打造的,由粉丝通过投票、应援而产生的偶像,如湖南卫视推出的爆款节目“超级女声”。虚拟化则受日本动漫文化的影响,一批二次元的偶像受到当代大学生的追捧。然而,这些基于高度发达娱乐经济和数字技术构筑的新型偶像,由于其过度注重消费经济、剥离道德性和崇高性内涵的特点,其裹挟的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娱乐主义倾向,不利于大学生良好社会价值观的形成。
在本次写作过程中,我们为此访谈了多所高校的多名大学生,他们的偶像崇拜类型呈现多元化、碎片化和时代性强这些特点。偶像崇拜的多元化是指既包括政治人物、英雄人物、商业人物等生产型偶像,也包括影视、体育乃至部分草根偶像。所谓碎片化具体体现为偶像崇拜原因的碎片化,引起崇拜行为的因素包括人物颜值、道德品质、职业成就等单一因素或复合因素,一些明星甚至是素人,因为外表突出加上形象包装从而掩盖了其缺少真才实学的真相,靠博人眼球制造话题而爆红成为流量明星,粉丝甚至可以忽视他们的错误行为继续拥护支持。通过访谈对象列出的偶像名单来看,他们的偶像崇拜对象主要以时代人物为主,具有较强的时代性。访谈中还发现,大学生偶像崇拜还呈现数量多、时效短、偶像多变换这一特点。
(三)大学生偶像崇拜的行为特征
1.崇拜行为的表象化、浅层化。大学生偶像崇拜行为的诱发因素,更多来自偶像的外部特征而非内在品质或能力。在大量信息冲击下,大学生会情绪化和直觉化地认知偶像并进行效仿,但是对于偶像的深层次特征,却往往语焉不详。对偶像的学习模仿则以服饰、妆容等为主,更有甚者,不惜砸重金通过整容以求自己的样貌与偶像高度一致。
2.大学生偶像崇拜趋于异化。跟风“追星”、跟风偶像崇拜的现象较少见。在访谈中发现,同一班级或寝室的大学生,对于偶像崇拜的对象、成因也有较大的差异。一份学者的问卷调查也显示,征集的偶像类型达16类,涵盖政治、经济、体育等领域。
3.“养成系”“虚拟化”等新型偶像崇拜行为涌现。不同于以往青少年狂热追星、“一夜”路转粉的追星方式,当代大学生常崇拜“养成系”偶像。“养成系”偶像是指依靠粉丝的支持逐渐进步的偶像类型,其最大特点是“养成”,养成过程是公开在粉丝面前的。虚拟化偶像,则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爱你的崇拜行为。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网生代”疯狂、恣意陷入二次元构筑的异质空间,“养成系”“虚拟化”正在重构偶像崇拜的现象。受日本动漫文化的影响,如“初音未来”“洛天依”等二次元偶像,还可以发专辑、举办大型演唱会、与“粉丝”见面互动,与追真人偶像几乎无差别[5]。
三、偶像崇拜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一)偶像崇拜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首先,偶像崇拜对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大学生能够通过偶像激励自己树立奋斗的目标,通过其事迹为其带来信心,并丰富其精神世界。在现实中,我们也看到一批代表社会正能量的“英雄偶像”正在快速涌现,如在抗击疫情中涌现的钟南山院士、张定宇院长等。在中国注重“英雄模范”叙事这一优良传统下,其英雄事迹及其背后传达的大无畏精神,也通过相应偶像崇拜的形式,对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激励着他们前行。这些“英雄偶像”在引导大学生走上历史舞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次,偶像崇拜现象丰富了大学生的课外精神生活,引导他们在学业精进的同时更好地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在偶像崇拜行为的指引下,围绕自己的兴趣爱好向自己所推崇的偶像学习。以体育明星的崇拜为例,能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激情,从而提升身体素质,缓解大学生亚健康等问题。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后,以谷爱凌、苏翊鸣等为代表的运动健儿成为了大学生热议的偶像,在各高校中掀起了冰雪运动的热潮。
最后,偶像的虚拟化、养成系等发展趋势,进一步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以日本的动漫产业及其衍生的二次元偶像为例,其在中国大学生群体的普及和追捧过程中,也激发了中国大学生对动漫卡通等专业的学习热情,对我国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偶像崇拜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首先,在缺乏合理引导的背景下,心智尚不成熟的大学生容易将崇拜的偶像作为完美人设而盲目崇拜迷恋,从而迷失自己努力的方向。在当前自媒体时代,偶像经济快速膨胀,根据艺恩数据发布的《2020年中国偶像产业发展报告》,中国偶像产业发展到2020年已经超1300亿,偶像经济的过度产业化,导致了偶像本身的道德品质、素质能力参差不齐,进一步诱发其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其次,当前基于高度发达娱乐经济和数字技术构筑的新型偶像,由于其过度注重消费经济、剥离道德性和崇高性内涵的特点,其裹挟的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娱乐主义倾向,不利于大学生正能量的社会价值观的形成。爱奇艺、腾讯等互联网视频平台在打造《创造101》等造星综艺节目的推进周期中,平台运营方往往会组织大量的“粉丝团”应援行为,通过见面会、投票等方式诱导粉丝们进行大额消费。
最后,大学生一些迷恋式的偶像崇拜行为,往往会促使他们深陷其中,占据了他们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荒费了学业,有些人因为偶像崇拜行为甚至无法完成自身相对繁重的课业。偶像崇拜加上大学生自身没有经济收入,有些人为了追星,不惜一切代价挥霍钱财,甚至为此借上高利贷或者不顾家庭的经济状况向父母要钱。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偶像崇拜中的作用
(一)正确引导大学生偶像崇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更加高度重视,其目标是:“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6]。首先,在价值导向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因此,无论是领导干部,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焦裕禄等,还是基层群众,如退役后依然为人民谋福祉的张富清老人等,都要加强宣传表彰。这一价值导向实质上是对偶像崇拜中存在的过度“虚拟化”和“符号化”现象进行反驳,要求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偶像崇拜现象不能被虚无主义侵蚀。其次,在新时代的发展进程中,具有改革精神、科学精神和善于学习、全面发展的先进个体,才是我们要崇拜的偶像。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的讲话指出:“我们隆重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表彰了100名改革先锋,其中就有许多作家、艺术家、社会科学家,像李谷一、李雪健、施光南、蒋子龙、谢晋、路遥、樊锦诗、厉以宁、林毅夫、王家福、胡福明、许崇德、杜润生、郑德荣等,他们都是紧跟时代、奉献时代的优秀代表。”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强调了偶像崇拜的时代性。最后,则是要强调对英雄气概的传承,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一方面,英雄精神背后,是忠诚、执着和朴实的精神内核,具备激励大学生思想进步、勇于挑战困难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英雄精神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载体,英雄事迹的背后,往往是劳动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改造世界、创造历史的行为。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偶像崇拜观
1.要避免对偶像崇拜的过度虚拟化,偶像要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虚实结合、表里一致。在当今偶像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流量网红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也在大学生的生活中逐步普及。流量网红既包括各类具备独特才艺的网红(如各类演艺明星等),也包括各类凭借“炒作”“话题”造就的网红。这些网红虽然在网络上聚拢了大量的粉丝,但是某些行为却不符合党和国家对高校培养新时代接班人的定位和要求。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大学生对偶像的崇拜,宣传提倡崇拜具有正能量的偶像人物,对不符合党和国家对培养新时代接班人要求的要坚决抵制。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偶像崇拜的发展趋势”和“党和国家的需求”相匹配,引导大学生确立正能量的偶像崇拜对象,能够激励大学生未来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选择崇拜的偶像,必须要把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尺;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崇拜的偶像则是为社会的发展和建设作出过巨大贡献的英雄人物。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满足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能否积极发挥所长,能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成为我们偶像崇拜的重要评价标准。如在新冠疫情期间,以钟南山院士等为代表的“白衣”天使的鲜活偶像,是大学生最应该崇拜的偶像。
3.在如何选择偶像崇拜对象的过程中,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中心环节,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因此,新时代偶像应该成为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化身,其将会成为引领社会主流价值的鲜明旗帜。在现实中,通过“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等在全国范围内有强烈反响的偶像,都应该成为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力推的时代偶像加以崇拜。
(三)高校思想政治偶像崇拜教育中的方式方法
1.要适应新时代偶像崇拜的草根化趋势,梳理与大学生最能引起共鸣的偶像和英雄事迹,从而能够更好地引发大学生的自觉模仿和实践,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在新冠疫情暴发后,部分高校主动将抗疫英雄人物及抗疫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在具体举措方面,高校应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引入党和国家积极宣传倡导的正面偶像人物和他们的英雄事迹。此外,高校应当更多地鼓励学生走出校园,通过志愿服务、走访慰问本高校所在城市中的英雄人物,亲眼见见这些英雄人物、亲耳听听英雄人物的讲述,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这些英雄人物先进事迹的理解。
2.抓住偶像崇拜的符号化、虚拟化特点,更好地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互联网新媒体工具,通过引导大学生的偶像崇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一方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全员参与,主动拥抱新媒体工具,主动创作,让更多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的偶像事迹和宣传素材,进入到校园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校园自媒体内容中;另一方面,则是要健全校园内新媒体信息的监管机制,对校园贴吧、BBS论坛等内容进行合理引导和规范监管,在源头上纠正校园的不正之风。
3.在引导偶像崇拜现象并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强调规范化和常态化。规范化的核心在于,要在偶像宣传之前,严把质量关,在充分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文件精神。在开展先进事迹宣传的过程中,实事求是开展宣传工作,不做刻意美化,避免适得其反。常态化的核心在于,要建立常态化的偶像事迹宣传机制,不能够搞“突击式”的宣传教育,要通过持之以恒地事迹宣传和人物形象塑造,加深大学生的印象,促使他在日常生活中持续强化认知,并通过持续的重复再现过程,达到预期效果。相信通过我们的教育与引导,大学生会以更多的科学家、为国奋斗的优秀人才为偶像,消除大学生对那些无聊偶像的盲目崇拜,更好地学习科学家及优秀人才的品德行为,真正成长为人类社会的服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