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困境与路径

2023-01-04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教学方式评价课程

朱 玫

(扬州大学 教务处,江苏 扬州 225009)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进入新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拓展了人才和人才培养的内涵与外延。课堂教学要契合时代发展变化和学生成长所需,推动人才培养的供给侧与行业产业的需求侧深度耦合。在这一变革过程中,课堂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难点,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后一公里。因此,课堂教学重点要从教与学的理念、范式、场域、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度变革,从而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1 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1.1 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

课堂教学在教育中具有“地基”的功能,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途径,决定着教师、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决定着高校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甚至决定着社会前进和人类文明传承的方向。知识传授、技能培训、创新创业教育、实习实训等无一不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的;[1]58-64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在其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学生的成长成才通过课堂教学的塑造得以实现;高校质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亦是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的。课堂教学的目标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2]而应该是教师、学生实现共生共长的交融点。因此,课堂教学是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

1.2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

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引领教育现代化,也对教育教学方法尤其是高校课堂教学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现代信息技术突破了时空限制,便于将课堂从教室移到线上,尤其是各大线上教学平台的崛起,如:慕课堂、学堂在线、高校邦、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3]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新技术、新平台,挖掘教学新方式,创新教学新路径,使学生学习不受时空限制,学生随时、随地、随处均可实现同步学习。其次,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丰富了教学方式方法,微课、慕课等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新的教学方式不断涌现,给传统的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式也注入了新的元素。再次,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了课程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变革,“以考定成绩”的单一评价方法逐渐得到改变,教师更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全程性评价等因素,使教学效果的评价更加合理和全面,更能反映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效。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可以进一步推进教学方法的变革、学习模式的创新、评价方式的更新,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成长。

1.3 国家发展战略的现实需要

人才培养是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满足国家战略发展需要为目标。一方面,高等教育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是人才培养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高等教育组成的核心要素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呈现的各种问题虽然是微观的、琐碎的,解决的却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课程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教育的进步均离不开课堂教学。另一方面,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国家战略需求迫切需要高质量人才、国际化人才的支撑,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下国家战略需求的需要,不能满足新时代瞬息万变的社会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新环境下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建设的需要。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是新时代的需要,更是国家的需要。

1.4 人才成长规律的客观需要

课堂教学是实现知识传授、答疑解惑、教学反馈等教学活动全过程的体现,是实现学生成长、人才培养的基础手段。[4]对学校来说,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素质素养的主渠道,[5]是教学活动最主要的体现,承载着教学输出、文化传承的主要作用。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根据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为依据,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引,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目标,持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以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人才。

2 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现实困境

2.1 课堂教学理念不能与时俱进

理念引领发展,新时代新发展阶段需要新理念引领。目前,高校课堂教学仍以单向的“知识传授”范式为主要授课模式,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学习知识,成为被动的听课者、冷漠的旁观者。[1]58-64此外,课程内容知识的更新、教学形式的呈现、知识与学生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等还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呈现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元素、教学生态、教学成效不能及时适应新时代人才成长的发展需求,不能高度契合国家重大战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

2.2 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不够灵活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对传统课堂教学的管理模式、教学方式方法、师生双向互动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受教师、学生、教室、知识内容等传统固化因素的影响,智能在线辅助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还不能完全普及到每一节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反馈、检测主要以试卷考评的方式完成,缺乏过程性、多元性元素。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畅通,教学方式单一,仍以线下课堂讲授为主,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普遍存在,课堂教学的线上教学模式与线下教学模式衔接不紧密,缺乏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效融通。教师注意力过于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了线上教学与学生的互动、对学生问题的反馈、教学效果的跟踪与改进等没有很好地利用线上教学大平台,导致教学范式很难实现突破性的变革与提升。

2.3 课堂教学场域限制较强

首先,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日渐增多,课堂教学规模庞大,尤其是一些基础性课程,班级上课人数多,教学效果受到较大影响。其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般分布在不同的场域,教学内容容易脱节,特别是有的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不同的教师,如二者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会导致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难以有效融通,影响教学整体效果。再次,课堂教学往往局限于单一教师备课、上课等形式,由教学团队、基层教学组织等功能性团队集体备课、教学研讨、课后教学效果反馈等机制建设尚不完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受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的限制,教学效果良莠不齐,形成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文化难以传承和传播。[6]

2.4 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课堂教学的成效往往通过考核评价结果体现,传统的“以考定成绩”的课程评价模式,评价的重点是学生对具体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素质、素养、能力提升等方面难以进行全方位的评判。学生评教、督导评教的二维评价体系仍以学校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模式,难以全面反映真实的课堂教学效果和育人成效。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线上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式比例不断增加,教学评价范围大多围绕课堂教学展开,缺少对线上教学资源、自主学习效果、远程互动反馈等版块的评价,导致整体课堂教学得不到真正、真实、客观的教学评价。

3 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路径

3.1 更新课堂教学理念

新时代高校课堂教学改革,首先,强化使命驱动、以德为先的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其次,确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提升课程的有效性,突出课程的创新性,增加课程的挑战度,树立以人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再次,在人才培养上坚持“三个符合”,即: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人才自身发展的要求、符合教育内部规律。

具体而言,一是要研判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与人才成长规律,破除传统课堂过度关注教师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桎梏,建立师生“二元主体”双向互动的教学生态。二是课堂教学改革要契合国家重大战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需要,突出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高度、教学改革与实践的亮度、学科知识前沿的新度、教学内容和体系的广度,从而推进价值、知识、能力、素养等要素内容课堂教学改革。三是树立科学的育人质量观,在教育思想观念上推进“三个转变”,即:教学目标从知识掌握向知识、能力和人格养成协调发展转变;教学方法从灌输式教学向研究性教学、研究性实践教学转变;教学评价与考核从重视“教”向重视“教与学”的转变。

3.2 创新课堂教学范式

加强课堂教学建设,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规范课程管理,突出教师主体,特别要抢抓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深度融合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在课堂教学研究、教学方式方法、师生双向互动等方面下功夫。

3.2.1 融合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催生了新的教育生产力,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学校围墙和时空限制。打造智慧学习环境,完善基于大数据平台构建课堂教学智能化辅助系统,鼓励学生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效果等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对课堂教学实行动态监测,对学生考勤、课堂纪律、抬头率等进行实时统计,通过信息技术运用,进一步畅通教师、学生之间教与学的交流,强化每堂课的学习效果反馈,将课堂教学的重点从“教的效果”转移到“学的效果”上来。

3.2.2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依托智慧教室、智慧实验室开展加强小班研讨式教学,实行探究式、开放式、授课型与研讨型课程模式相结合的小班化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实行科研资源开放制度,提供资源保障,校内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各级实验室对拔尖学生全天候开放。鼓励学生与教师自由交流,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判断和选择的意识和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建立在线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课堂,探索并实践线上教学、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促进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3.2.3 强化课堂教学研究

基础教学组织是高校落实教学任务、促进教师教学发展、组织开展学术研究、承担教学活动的最基本教学单位。以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为抓手,加强课堂教学研究。首先,推广“大班共探讨、小班主题制、全过程深度浸润”的特色教学法,提高教学互动性、趣味性,不断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其次,通过三级教学管理体系建设,建立严格的基层教学组织活动考评制度,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和教学专题研讨,组织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培训、教学观摩、授课比赛、经验分享、成果呈现等丰富而有效的活动,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再次,密切融合新技术,导入新理念,建设新平台。2021年7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发布,决定启动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通知要求,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探索突破时空限制、高效便捷、形式多样、“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师教研模式,形成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范式,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活力,厚植教师教学成长沃土。高校可以依托虚拟教研室,推动教师加强对专业建设、课程实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与探索,提升教学研究的意识,凝练和推广研究成果。

3.2.4 加强师生双向互动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强调学生的参与,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双向交流与研讨,使学生接受知识、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体会学习的乐趣。建立课堂教学答疑制度、助教制度等。教师定期为学生提供答疑,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解决学生学习问题,定期与每个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在师生互动、自由交流中启发学生思考,寻找其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探索构建助力学生全方位成长的课程助教体系,有效地辅助教师做好本科课程教学工作。

3.3 拓展课堂教学场域

3.3.1 由注重规模到注重质量

完善个性化、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针对授课班级规模过大等问题,积极推进小班化教学,全面推进因材施教模式。积极推进个性化培养,开发和激活学生的各种潜能,建立健全完善的激励机制。健全多样化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接触和学习更多知识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自主宽松的氛围成长,培养具有学科发展特长的“鬼才”“偏才”“怪才”。

3.3.2 由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主渠道,是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将专业技能竞赛、专业文化等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实现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坚持以学生成长为目标,打通部门、院系壁垒,统一规划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培养方案,设计两课堂教学内容,构建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协同培养体系,探索教务员、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于一体的导师团队制度。

3.3.3 由单一学科到学科交叉

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优化教学组织体系、学术组织体系、管理组织体系,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规范学科交叉领域的课程管理,合理构建提高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的具体措施。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充分体现不同专业知识内容的交叉与融合,包括:教学教案、教学课件、教学案例、习题集、考试题库等。教学方式要求采用交互式、启发式、探究式教学范式,由传统的注重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教学团队要强化跨学院、跨学科教学团队建设,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观摩等手段,整体提升课程教学团队适应交叉融合课程的教学水平。

3.3.4 由传统课堂到协同培养

学校要强化校、地、企、研协同培养,打破知识传授为主导的传统课程模式,突出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推进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将科学研究最新进展、实践应用最新成果、社会需求最新变化融入课堂教学,最大程度地契合经济社会发展、行业产业变革、技术前沿革新的需要。而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和修订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多轮递进式研讨,确保课堂教学的场域进一步拓展。此外,要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提升实践创新能力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3.4 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课堂教学应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课堂教学评价应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首先,改变传统的“期末一考定成绩”的课程评价模式,突出学生整体素质提升导向,注重学习成果评价与能力增值的整体性评估。实施过程性考核,科学设计考核内容和方式,加大过程性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让学生平时忙起来,脑筋动起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其次,建立多维度、多元化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对学生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学习的评价,强化阅读量和阅读能力考查,加强非标准化、综合性等评价,从而构建多元化、多维度的课堂评价体系。同时,这一评价体系也为评价教师的职业品德、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提供了有力依据。将评教范围从物理课堂拓展至网络课堂,从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建立课堂教学多元审核机制,在现有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督导听课评教的基础上,采用教师自我评价、引入同行评价和第三方机构评教,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持续改进,有力推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教学方式评价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优化教学方式 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灵活采用教学方式 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以“问题化教学”为导向 有效转变物理教学方式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