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2023-01-04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供应链课程

于 梅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而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学校不仅培养探究理论和科学规律的研究型人才,还要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英国著名物流专家马丁·克里斯托弗指出“二十一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和企业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的竞争”[1],供应链管理越来越受到各行业、各企业的重视,但是,作为一个较新的管理理念如何贯彻落实运营是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各行业对供应链人才的需求激增,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如何培养各行业需要的供应链管理人才是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急需思考解决的问题。

“供应链管理”既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课程,又是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要平台课程,理论性较强,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上好这门课,让学生真正掌握其理论知识并具备实操能力是老师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纯理论教学已满足不了市场人才的需求,只有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才是目前高职教育的方向。

1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供应链管理就是要整合供应商、制造部门、库存部门和配送商等供应链上的诸多环节,减少供应链成本,促进物流和信息流的交换,以求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生产和配送适当数量的正确产品,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2]所以,根据供应链管理的特性就要具备一体化思想进行教学,而不是局部进行知识的讲解。

“00后”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接受新生事物快但缺乏实践经验的特点,单一的教学手段已经不适应学生的需求,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如何创新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引起学习者的兴趣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的问题。原有的教学体系为纯理论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只能从书本中学习,课堂上听老师讲解,课后做练习。教学缺少拓展及实践环节,教师缺少一线工作经验。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及云计算的普及推广,供应链管理越来越受到各行业、各企业的重视,但是,作为一个较新的管理理念如何贯彻落实运营是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2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从2018年开始,学校探索“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从培养目标、教学手段、考评体系入手进行改革,逐步形成了“运用案例分析导入课程—项目任务牵引分析—沙盘实训—竞赛检验—1+X证书考级—现场实践”的教学体系,一改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状。

2.1 课程标准的改革

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准绳和指挥棒,全面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课程标准从1.8、2.0、2.1版本不断优化,新课标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素质方面进行综合培养,结合物流行职委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智慧物流企业岗位需求和学校三方联动,合理设计课程体系,按岗位进行培养。每一个教学项目都有相应的目标培养方向,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核,强调过程管理,推行自评、小组评价、同学评价和企业教师考评相结合的评分体系,对学生所需掌握的专业知识程度进行量化考核。

2.2 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完善师资建设

学校对双师型教学团队予以政策激励,鼓励校内教师到企业一线实践,并予以考评和奖励,培养具有双师型资格的教学人才,双师型教师成为教学骨干教师和中坚力量。一方面,积极引进一批具有企业管理经验的高级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另一方面,组建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企业专家为主体的教学团队,校外专家参与教学设计,协同教学、互为补充。专职教师负责项目化教学部分及模拟演练,企业专家承担企业实践环节,团队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共同考评。在“供应链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学校要探索各种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立体化,提高教学授课效果。

2.3 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手段

搜集丰富的教学资料,除了从时事新闻、行业网站等收集资料外,教师亲自参与一些大型企业的管理工作,便于掌握第一手资源,比如:教师深入企业调研云仓的开发、使用、运营情况,了解其库存管理中的先进举措,把目前最先进的还未写进教材的供应链管理方法传授给学生,使课程具有先进性、及时性,领先于其他学校的同类课程。

运用多媒体讲授、讨论互动、个人与小组作业相结合等形式进行教学。将慕课堂、职教云等信息技术相互结合,并利用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电影机、计算机等工具进行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充分利用物流实训室,增添供应链管理的仿真平台沙盘、软件,增添模拟供应链环节的企业环境设施。

2.4 探索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法

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教师以任务为牵引,把典型案例导入课堂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提出问题,驱动学生层层剖析,进行思考,警醒探究,挖掘内涵,从而解决问题。结合实时热点选取教学内容,解决现实问题,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如:把新闻热点中“援助武汉抗疫物资滞留,不能以最快的速度顺利到达一线”的报道作为最新案例与学生分享,进行供应链物流运输的案例分析,具有时效性。通过构建案例,学生自己动手阅读课本、查找资料,锻炼了学生主动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的分工合作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的意识。[3]

实施项目化教学。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把以“课程标准”为核心的项目学习描述为一整套系统的教学方法,是对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的过程。[4]项目化教学是目前国内外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在各大院校运用较为广泛。项目化教学具有灵活性、生动性、交叉性、动态性、开放性的特征,合理运用项目化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促进教学相长。

“供应链管理”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以独立的项目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的教学理念,一改传统“老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单项输出”“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成为“多向沟通”的互动式新型教学模式。

按男女比例混编组建团队,兼顾少数民族学生和留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团队,团队成员既分工明确又相互依赖,培养学生的个体自主发展与合作互动意识。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进行项目化作业。首先,根据教学单元任务,设置学习情境,把每一单元或章节内容设置项目任务,以项目化教学法为主导,结合启发式教学,发放项目资料。教师课前布置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带问题预习,教师不再以单一的传授知识点为主要内容,而是以项目化作业为抓手进行教学设计。教师以问题为导向,提出问题,教师是学生的引领者,调动学生在课上提出问题,学生根据掌握的资料和理论环节,可以采用课堂讨论、课后讨论、视频会议、线上讨论等各种方法,形成多元化的讨论结果。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

分组讨论、课堂辩论、即兴演讲是最常见的形式,教学课堂气氛活跃、趣味性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创新能力。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确定一个主题,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准备自己的论点和论据,并在课堂上组织辩论,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查阅大量资料且自行归纳并分析,促使学生在独立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目的是以辩论的形式促使学生更多发表个人观点,培养逻辑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层层剖析,积极探讨,自主动手解决问题,在教中学、学中做。在小组的项目作业完成后,教师和学生围绕着作品进行讨论,其他小组成员对其提问,项目成员进行解答。根据现场回答情况进行打分后,项目成员再进行二次修改,最终完成项目作业和项目报告书,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情景模拟教学,进行沙盘演练。模拟企业实景,分小组进行演练,不同小组进行现场比赛,同一小组的不同学生分别扮演采购、生产、销售、运输不同环节的运营官,模拟供应链的运营环节,探索供应链管理的奥秘,气氛热烈,各小组你追我赶,寓教于乐,同时,用理论指导实际,夯实理论,加深学生的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2.5 利用微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

“供应链管理”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做好线上课程,教师提前按教学内容章节录制教学视频,并在职教云中发布该视频,在职教云的该课程中公布教师搜集整理或原创的案例集锦、作业练习,并在学生完成作业后自动公布答案,以便学生及时掌握校对,学生利用微课堂视频提前预习所对应的章节,熟悉学习内容,根据掌握情况与教师做好课堂互动,此举拓展了教学途径,同时,便于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过程,以便协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6 通过参加比赛、考级及企业实践夯实教学成果,以赛促教

在教学的过程中带领学生同步参加各项供应链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和“互联网+”大赛,夯实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物流行业指导委员会举办的供应链大赛是物流行业大赛,通过参加大赛检验学习成果并进行应用。此大赛是相关从业人员,本科、高职和技师院校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大型竞赛活动,大赛以供应链运营管理、供应链规划设计、供应链案例分析为核心内容,通过供应链运营实战、供应链规划实战、供应链案例分析等赛项,考察参赛人员系统的思维能力和运营的全局观,帮助其提升团队合作和沟通协调能力。

2.7 课程融入“1+X证书”的培训、考试,检验教学成果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学生不仅要完成相关的课业任务,而且要在毕业时具备“学历证书+若干个技能等级证书”[5],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培训普遍做法,制订工作方案和具体管理办法, 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 “1+X”制度试点是高职改革的重大举措和创新,本课程结合“1+X”物流管理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考试,把课程内容和等级考试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考级训练。一方面,深化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教学成果的转化,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我校物流专业的学生“1+X”证书的通过率为98%,同时,学校还成为第一个外国留学生获取“1+X”证书的学校。

2021年疫情期间,我校物流管理专业联合北京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13名留学生进行线上1+X证书考试,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此次物流管理专业留学生的1+X线上考试对进一步推动培养具有宽广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的高层次国际化物流管理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2.8 现场实践,校企结合

安排学生带任务到一线企业实习,企业老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学生参与一线工作,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际工作,并分阶段对实际工作进行总结加以提升,企业教师对学生进行考评,这种产学结合的方式更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深化课堂知识,孵化实践基地,和海澜集团、顺丰集团深度合作结合“供应链管理”课程进行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结合、教师导师制、学生员工制等多种方法,搭建以学校为主、面向企业的平台,为一带一路服务,培养出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2.9 结合时事要点进行供应链教学

运用案例分析,基于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状态下,从供应链的角度分析如何确保武汉、上海的民用物资应用,避免出现饥荒和浪费现象,确保供应链有序发展。同时,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封闭的特殊时期,线上教学和线下作业相结合,灵活调整,按宿舍为单位分小组进行案例分析的教学活动,确保特殊时期的教学顺利进行。

3 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

采用平衡记分卡法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考评,此评价方法能够全方位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避免单一主观。

3.1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评

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小组互评、企业导师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考评,评估学生的合作和探究能力,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考核和团队精神的培养,通过考评体系,体现对实践过程的重视,科学量化管理。学生自评占比10%、同学互评占比20%、小组互评占比20%、企业导师评价占比10%和教师评价占比40%。学生成绩考核由以下部分构成:出勤占比10%,团队协作占比10%,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占比20%,项目作业分析占比20%,实践训练占比30%,项目化研究成果占比10%。项目分析考评中注重过程考核,信息采集与分析占比30%,项目方案的设计占比30%,项目成果占比40%。在实训环节中,注重考察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训过程考核,各环节的操作过程考核占比30%,团队协作占比30%,实训成果占比40%。

3.2 采用平衡记分卡对教师教学效果考评

通过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领导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跟踪管理,同时,对教师的专业提升学习列入考评范围,对教师的持续学习能力进行评估,发掘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潜力。

4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成效

经过近三年的实践探索和教学改革,“供应链管理”课程已从物流管理专业的技术核心课程升级为财经商贸大类的技术平台课程,成为经济管理学院财会、营销、物流、电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也是对教改的肯定。

“供应链管理”课程成功立项校级项目化课程建设,成为项目化教学的示范课程。此凝结教改成果的《供应链管理》立体化教材集微课、职教云、资源库、实训、练习于一体,将于2023年2月由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教师在“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依据“案例导入、引出理论、层层剖析、沙盘演练、大赛实操、1+X考级、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启动对教师和学生全方位的考评机制,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通过此教学方法,对学生从基础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到综合管理能力层层递进培养,便于培养学生团队协同作战意识,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有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迎接职场的挑战。

“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仍处在不断发展完善之中,只有不断地接受新的思想,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动手能力,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将转化为未来的实际工作能力,为社会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供应链管理供应链课程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解锁西贝供应链的成功密码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ERP环境下的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研究
浅析食品企业存货管理问题研究